一种壁行式悬臂起重机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壁行式悬臂起重机。该起重机包括支撑体,支撑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从动端梁装置、悬臂梁以及主动端梁装置;第一从动端梁装置位于支撑体上方,第一从动端梁装置上设有至少一个车轮组;悬臂梁位于第一从动端梁装置下方,悬臂梁上安装有起吊装置,起吊装置能够沿悬臂梁的长度方向运动;主动端梁装置位于悬臂梁下方,其上设有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壁行式悬臂起重机能够有效改善整机的受力情况,使车轮轮压处于合理的受力范围内,从而解决现有起重机单次吊起货物量少,作业范围小,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壁行式悬臂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体(1),所述支撑体(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从动端梁装置,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1)位于所述支撑体(1)上方,所述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1)上设有至少一个车轮组(3);悬臂梁(4),位于所述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1)下方,所述悬臂梁(4)上安装有起吊装置(5),所述起吊装置(5)能够沿所述悬臂梁(4)的长度方向运动;及主动端梁装置(6),位于所述悬臂梁(4)下方,其上设有驱动装置(7)。

设计方案

1.一种壁行式悬臂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体(1),所述支撑体(1)上设置有:

至少一个从动端梁装置,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1)位于所述支撑体(1)上方,所述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1)上设有至少一个车轮组(3);

悬臂梁(4),位于所述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1)下方,所述悬臂梁(4)上安装有起吊装置(5),所述起吊装置(5)能够沿所述悬臂梁(4)的长度方向运动;及

主动端梁装置(6),位于所述悬臂梁(4)下方,其上设有驱动装置(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行式悬臂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从动端梁装置,第二从动端梁装置(22)位于所述主动端梁装置(6)下方,并与所述支撑体(1)连接,所述第二从动端梁装置(22)上设有至少一个车轮组(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壁行式悬臂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1)、所述第二从动端梁装置(22)均通过连杆结构(23)与所述支撑体(1)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行式悬臂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组(3)包括外壳(31)、至少两组车轮机构(32)和安装孔(33),每组所述车轮机构(32)均设置于所述外壳(31)内;所述安装孔(33)设置于外壳(31)上,用于所述车轮组(3)与所述从动端梁装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壁行式悬臂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从动端梁装置的两端各布置一个所述车轮组(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行式悬臂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梁(4)通过拉杆(8)与所述支撑体(1)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壁行式悬臂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8)布置于所述悬臂梁(4)的两侧,每个所述拉杆(8)的一端与所述悬臂梁(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体(1)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行式悬臂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端梁装置(6)的两端对应设置两个所述驱动装置(7)。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中所述的壁行式悬臂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端梁装置(6)、所述从动端梁装置分别与各自对应的轨道(9)连接,且能沿所述轨道(9)的长度方向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壁行式悬臂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9)设置于支撑框架(100)上,所述支撑框架(100)固定于主支撑体(110)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壁行式悬臂起重机。

背景技术

起重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垂直提升和水平搬运重物的起重机械。起重机主要包括提升机构、运行机构、动力机构及车轮机构等,其中车轮机构设置于轨道上,用于支撑起重机的载荷。

现有的壁行式悬臂起重机通常采用单个车轮机构,由于整机重量大,导致车轮机构受力较大,不仅导致现有起重机的起重量小、悬臂长度短,也会影响整机的正常运行。起重量小将导致起重机单次吊起货物量减少,悬臂长度短导致起重机的作业范围小,二者都将会降低起重机的工作效率。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壁行式悬臂起重机,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壁行式悬臂起重机,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轮机构受力较大而导致起重机的起重量小、悬臂长度短以及整机运行不稳定等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壁行式悬臂起重机,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上设置有:

至少一个从动端梁装置,第一从动端梁装置位于所述支撑体上方,所述第一从动端梁装置上设有至少一个车轮组;

悬臂梁,位于所述第一从动端梁装置下方,所述悬臂梁上安装有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能够沿所述悬臂梁的长度方向运动;及

主动端梁装置,位于所述悬臂梁下方,其上设有驱动装置。

作为优选,包括两个从动端梁装置,第二从动端梁装置位于所述主动端梁装置下方,并与所述支撑体连接,所述第二从动端梁装置上设有至少一个车轮组。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从动端梁装置、所述第二从动端梁装置均通过连杆结构与所述支撑体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车轮组包括外壳、至少两组车轮机构和安装孔,每组所述车轮机构均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安装孔设置于外壳上,用于所述车轮组与所述从动端梁装置连接。

作为优选,每个所述从动端梁装置的两端各布置一个所述车轮组。

作为优选,所述悬臂梁通过拉杆与所述支撑体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拉杆布置于所述悬臂梁的两侧,每个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所述悬臂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体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主动端梁装置的两端对应设置两个所述驱动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主动端梁装置、所述从动端梁装置分别与各自对应的轨道连接,且能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轨道设置于支撑框架上,所述支撑框架固定于主支撑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壁行式悬臂起重机,该起重机将从动端梁装置、悬臂梁和主动端梁装置与支撑体连接为一整体,在从动端梁装置上设置至少一个车轮组,通过上述的结构形式能够有效改善整个壁行式悬臂起重机的受力情况,使得车轮轮压处于合理的受力范围内,从而解决现有起重机单次吊起货物量少,作业范围小,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壁行式悬臂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从动端梁装置、悬臂梁、主动端梁装置与支撑体之间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轮组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轮组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轮组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悬臂梁与拉杆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

1-支撑体;21-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2-第二从动端梁装置;23-连杆结构;3-车轮组;31-外壳;32-车轮机构;33-安装孔;4-悬臂梁;5-起吊装置;6-主动端梁装置;7-驱动装置;8-拉杆;9-轨道;100-支撑框架;110-主支撑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壁行式悬臂起重机的行走轨道一般安装在厂房的水泥柱上,起重机的端梁装置沿着轨道可做纵向运动,同时起重机的起吊装置又可完成沿悬臂梁的横向运动以及沿垂直方向的升降运动。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壁行式悬臂起重机,包括支撑体1,支撑体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从动端梁装置、悬臂梁4以及主动端梁装置6。其中,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1位于支撑体1上方,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1上设有至少一个车轮组3;悬臂梁4位于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1下方,悬臂梁4上安装有起吊装置5,起吊装置5能够沿悬臂梁4的长度方向运动;主动端梁装置6位于悬臂梁4下方,其上设有驱动装置7。

本实施例中的起重机通过上述的结构形式能够有效改善整个壁行式悬臂起重机的受力情况,使得车轮轮压处于合理的受力范围内,相较于现有的壁行式悬臂起重机,本实施例中的起重机可以将起重量设计得更大,悬臂长度更长,进而提高作业量和作业范围,最终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本实施例中,该起重机包括两个从动端梁装置,其中,第二从动端梁装置22位于主动端梁装置6下方,并与支撑体1连接,第二从动端梁装置22上也设置至少一个车轮组3。为了保证从动端梁装置运行的稳定性,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1、第二从动端梁装置22均通过连杆结构23与支撑体1螺栓连接,通过这种结构布置可以使每个从动端梁装置与支撑体1可靠连接,并处于合理的受力范围。

如图3-图5所示,车轮组3包括外壳31、至少两组车轮机构32和安装孔33,本实施例中包括两组车轮机构32,每组车轮机构32包括车轮、轴承、轴承座,车轮机构32组装完成后安装在外壳31内,两组车轮机构32对称布置,外壳31中间偏上的位置设置安装孔33。装配机械设备时,轴销插入安装孔33内,将车轮组3与从动端梁装置铰接。进一步地,从动端梁装置上设置两个车轮组3,车轮组3对称布置在从动端梁装置的两端。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每个车轮组3可以设置更多个车轮机构32,并且在从动端梁装置上布置更多个车轮组3,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如图6所示,悬臂梁4通过拉杆8与支撑体1固定连接,从而保证悬臂梁4结构的稳定性,避免起重机在运行的过程中摇摆或晃动。本实施例中,包括两个拉杆8,两个拉杆8分别位于悬臂梁4的两侧,每个拉杆8的一端与悬臂梁4螺栓固定,另一端与支撑体1螺栓固定。需要指出的是,悬臂梁4与主动端梁装置6和从动端梁装置相垂直。进一步地,悬臂梁4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导轨,导轨上安装有起吊装置5,起吊装置5可选电动葫芦,电动葫芦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能沿导轨滑动,从而实现沿悬臂梁4的横向运动。另外,电动葫芦又能实现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提升物资。

主动端梁装置6上设有两个驱动装置7,驱动装置7对称布置在主动端梁装置6的两端。需要说明的是,主动端梁装置6、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1、第二从动端梁装置22和悬臂梁4连接在支撑体1上,并组装成一整体,然后在驱动装置7的作用下,先驱动主动端梁装置6沿其对应的轨道9运动,进而带动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1、第二从动端梁装置22分别沿其各自对应的轨道9运动,实现该起重机沿轨道9的纵向运动。其中,轨道9设置于支撑框架100上,支撑框架100可选钢结构框架,钢结构框架固定于主支撑体110上,这里的主支撑体110是指厂房内的水泥柱。此外,主动端梁装置6、第一从动端梁装置21和第二从动端梁装置22平行布置。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的壁行式悬臂起重机,能够有效改善整个壁行式悬臂起重机的受力情况,使得车轮轮压处于合理的受力范围内,从而解决现有起重机单次吊起货物量少,作业范围小,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设计图

一种壁行式悬臂起重机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6462.4

申请日:2019-03-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740552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B66C23/10

专利分类号:B66C23/10;B66C9/10;B66C9/08;B66C9/14;B66C7/00

范畴分类:申请人:法兰泰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法兰泰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新区汾越路288-388

发明人:张继通;秦薛磊;常雪琦;张多;周晨萌

第一发明人:张继通

当前权利人:法兰泰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胡彬

代理机构:11332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壁行式悬臂起重机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