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相沉淀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烯腈,丙烯酸,竞聚率,聚丙烯,乙烯,甲酯,工艺。
水相沉淀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唐振波[1](2015)在《丙烯腈水相沉淀聚合工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产原料以丙烯腈(AN)为第一单体,以醋酸乙烯酯(VAc)为第二单体,催化剂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链转移剂为p-巯基乙醇(p-ME),等等生产物料经聚合、终止、脱单、水洗、混合、脱水、浆化、溶解、过滤、脱泡等工序制成合格原液,供给纺丝装置。与AN-MMA共聚单体的聚合物相比,AN-VAc聚合物是一种第二单体VAc含量较低的聚合物,其改变是基于AN-VAc聚合反应、工艺改进和产品改进而进行的。一是纺丝原液采用了较高的含固量,从而降低溶剂蒸发的总消耗;二是采用较低的共聚二单含量,AN-MM A聚合物中MMA含量为10.5%,/AN-VAc聚合物中VAc含量为8.5%左右,使产品稳定、质量提高;叁是调整原料配方,优化聚合工艺参数,可生产不同性能的聚合物。采用AN-VAc二元共聚纺制而成的腈纶纤维强度更好。但是,腈纶丝束在拉断机生产过程中产生更多的飞毛;短纤在针梳机生产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粉尘和碎片;制条时抱合力更低些;纤维在自由端纺纱过程中有一定的改善,纱线质量较好、强度较大;纺制成的织物质量很好。AN-VAc纤维的竞染速度稍微慢些,当颜料含量较低时会导致色调质量的不同,这将会导致浅色和白色有所不同。在大批量生产浅色时,可能出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问题。AN-VAc聚合的污垢和热传递性能与AN-MM A聚合时情形基本一致。通过对丙烯腈水相沉淀聚合机理的探讨与工艺技术的研究,优化了AN-VAc聚合生产工艺,改善了产品品质,开发了多种差别化腈纶纤维。(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4-01)
张国平[2](2014)在《四氟乙烯等的水相沉淀调聚反应的聚合度方程及其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非衰减或弱衰减的"理想链转移体系",考虑生成的聚合物对气相空间的压缩作用,导出了采用稀水溶液沉淀聚合工艺(俗称的分散聚合和悬浮聚合)制备低分子质量聚四氟乙烯等一类调聚反应中的瞬时和累积数(质)均聚合度随聚合转化率变化的方程,并进行了讨论和模拟。结果显示:在恒压聚合期,聚合度可以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也可以维持恒定或逐渐降低,链转移剂浓度则呈与此相反的变化;阐明了此类反应的链转移剂或聚合压力的选择原则为:CS/[M]g=Mr,M/ρp,一般CS1;降压聚合期间,因CS1,链转移剂相对含量大幅度提高,聚合度急剧下降。贯穿整个聚合周期生成的聚合物粒子呈一种内外分子质量有别的核壳结构。结果有望对此类低分子质量聚合物的合成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但对强衰减链转移体系可能误差较大。(本文来源于《有机氟工业》期刊2014年04期)
娄本林[3](2014)在《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P(AN-MAH),P(AN-AMPS-AM)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腈由于其优良的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通常采用丙烯腈与少量单体共聚制备聚丙烯腈共聚物以适应对其性能的要求。基于制备良好预氧化热性能聚丙烯腈共聚物的考虑,本文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方法,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以链转移系数为0的水为反应溶剂,分别选用马来酸酐(MAH)、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及丙烯酰胺(AM)作为共聚单体,制备P (AN-MAH)和P(AN-AMPS-AM)。研究了聚合条件对P (AN-MAH)和P (AN-AMPS-AM)的特性粘度、转化率及热性能的影响。对于P (AN-MAH)体系,研究发现在聚合温度为60℃、引发剂浓度为0.05wt%、总单体浓度为22wt%时,能够获得聚合转化率为60.94~94.50%、特性粘度处51.1-77.3mL/g范围内的P (AN-MAH)。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MAH的引入能够促进PAN共聚物环化反应,降低环化反应起始温度、宽化放热峰、提高环化反应程度。当AN和MAH单体质量比为98/2时,环化反应起始温度为239.7℃、放热峰宽为38.5℃、放热量为606.3J/g, P (AN-MAH)的特性粘度为73.3、聚合转化率83.1%。’氮气气氛时的热失重分析结果表明,P (AN-MAH)的热稳定性能较PAN提高,并且随着共聚单体马来酸酐含量的增加,其分解温度逐渐升高。利用旋转流变仪研究P (AN-MAH)/DMSO溶液的稳态和动态流变性能,研究发现:P (AN-MAH)/DMSO溶液为假塑性流体,表现出明显的剪切变稀现象;低剪切速率时表观粘度η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较高剪切速率时表观粘度η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观粘度η值随分子量及固含量的增加而增大。P (AN-MAH)/DMSO溶液的复数粘度随角频率及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分子量及固含量的增加而增大;P(AN-MAH)/DMSO溶液的复数模量(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分子量和固含量增加而增大。此外,根据P (AN-MAH)/DMSO溶液的粘流活化能和结构粘度指数发现其对温度敏感程度较大,结构粘度指数Δη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分子量和固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于P (AN-AMPS-AM)体系,研究发现在聚合温度为60℃、引发剂浓度为0.05wt%、总单体浓度为22wt%时,能够获得聚合转化率为74.3%~87.2%、特性粘度处78.8-97.1mL/g范围内的P (AN-AMPS-AM)。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当AN、AMPS和AM的质量比为98/1/1时,P (AN-AMPS-AM)的预氧化热性能较好,其环化反应起始温度为235.2℃、环化放热量为612.1J/g。通过比较不同气氛中P (AN-AMPS-AM)的热失重曲线可知,空气气氛中的P(AN-AMPS-AM)在低温阶段发生的不熔化反应提高了P (AN-AMPS-AM)的热稳定性,随着共聚单体丙烯酰胺含量的增加,热分解温度随之升高。(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4-01-01)
赵亚奇,李要山,余红砖,李真真,李亚东[4](2013)在《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不同单体配比的AN/MA共聚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水相沉淀聚合工艺制备了不同单体的丙烯腈/丙烯酸甲酯(AN/MA)共聚物。研究了单体配比对AN/MA共聚合反应和共聚物化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工艺制得的PAN聚合物的具有较高的粘均分子量。红外谱图上存在C=O基团的伸缩振动峰及其吸收峰强度随共聚单体用量增加而增强,表明AN与MA发生了共聚合反应。(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3年06期)
赵亚奇,胡继勇,冯巧,张艳花[5](2013)在《聚合工艺参数对丙烯腈/丙烯酸甲酯水相沉淀共聚合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水相沉淀聚合工艺合成了高分子量的丙烯腈/丙烯酸甲酯(AN/MA)共聚物。研究了各聚合反应因素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聚合体系的反应速率及产率较高,制得的PAN共聚物具有较高的粘均分子量。(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3年04期)
唐振波[6](2011)在《丙烯腈水相沉淀聚合生产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丙烯腈/醋酸乙烯酯二元共聚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丙烯腈水相沉淀聚合的工艺因素。结果表明:NaClO3的加入量是单体质量的0.45%~0.65%,m(NaClO3):m(NaHSO3)=(1∶3)~(1∶5),单体浓度为30%~35%,m(AN):m(VAc)控制在7.5~12;聚合停留时间45~50 min;聚合温度55~60℃(偏差在±0.5℃);Cu2+含量30~45 mL/m3;NaNO3加入量为单体质量的0.4%~0.6%;聚合体系pH值是2.1~2.7;巯基乙醇(β-ME)的加入量为单体质量的0.15%~0.55%,搅拌速度为200 r/min左右。在此操作条件下,聚合物平均分子量在48 000~64 000范围内,聚合反应转化率超过81%,不但满足多种性能腈纶纤维的生产要求,而且经济合理。(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1年06期)
周海萍[7](2011)在《复合引发体系水相沉淀聚合制备聚丙烯腈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用聚丙烯腈(PAN)是以丙烯腈(AN)和少量共聚单体共聚而成,本文中采用衣康酸(IA)为第二单体,丙烯酰胺(AM)为第叁单体,使用不含碱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复合引发体系,以水相沉淀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碳纤维用PAN,并且研究了不同引发体系,聚合反应温度,引发剂氧还比,不同单体配比,第叁单体和链转移剂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借助于乌式粘度计(UV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广角X射线衍射(WAXRD),差示扫描量热(DSC)和旋转粘度计等多种测试方法,对共聚物的转化率,粘均分子量,结构特性,结晶性能,热性能和溶液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各聚合工艺参数与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研究发现,引发剂选用过硫酸铵(APS)和亚硫酸铵(AS)组成的氧化还原复合引发体系得到的结果最好,它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得到较高的转化率,使用复合引发体系的反应温度比使用单引发剂时至少降低了叁分之一。本文中研究的反应体系最佳反应条件为:总单体浓度22wt%,温度为40~50℃,反应时间2h,引发剂的氧化剂浓度(APS)=0.8wt%,APS/AS(摩尔比)=1:1,共聚单体IA加入量在3wt%以内,叁元共聚时单体配比为AN/IA/AM=98:1:1,链转移剂采用正十二硫醇(SH),通过控制以上各反应条件,可以获得较高的转化率,得到的聚合物性能也较好。通过对共聚物进行FTIR, WAXRD,DSC测试可以看出,温度及引发剂氧还比的改变对于PAN共聚物的分子链结构都没有太大影响,聚合反应中单体配比的改变对于聚合物的结构也没有太大影响,仅在FTIR图谱中反映出共聚单体用量的多少。当共聚单体IA加入量低于3wt%时,随着IA的含量的增加,聚合物的结晶度逐渐增加,当IA的加入量大于3wt%时,共聚物的结晶度逐渐降低,适当加入共聚单体IA可以有效降低放热速率,缓和集中放热现象。对于二元共聚,温度降低,共聚物结晶度下降,而对于叁元共聚,温度降低,结晶度反而升高,在较低的聚合温度下,叁元共聚物的结晶性能优于二元共聚物,但是,叁元共聚物的放热速率明显高于二元共聚。链转移剂SH在分子量降低程度和使用量方面的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对共聚物的结构,结晶性能和热性能影响不大。对于PAN纺丝原液溶解性能的研究表明,使用复合引发剂得到的共聚物在相同条件下其纺丝原液粘度明显低于使用单引发剂得到的共聚物,随着共聚物固含量和分子量的升高,溶液粘度明显升高,但是共聚物溶液的粘度受分子量的变化影响更为明显。PAN聚合物溶液表现出明显的切力变稀现象,它属于非牛顿流体中的假塑性流体。(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5-24)
赵亚奇[8](2010)在《水相沉淀聚合工艺制备碳纤维用高分子量聚丙烯腈》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前驱体聚丙烯腈(PAN)是由丙烯腈(AN)和少量共聚单体聚合而成的,最常用的共聚单体是衣康酸(IA)。采用高分子量PAN共聚物进行纺丝是制备高性能PAN原丝的有效途径。与传统的均相溶液聚合体系相比,水相沉淀聚合体系由于采用链转移系数为0的水(H20)作为反应介质,可以避免AN自由基向溶剂的链转移反应,有利于提高PAN聚合物的分子量和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并减少大分子链的支化。本文主要针对水相沉淀聚合工艺制备碳纤维用高分子量PAN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借助乌氏粘度计(UVM)、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热重分析(TGA)、元素分析(E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激光Raman光谱(LRS)、广角X射线衍射(WAXRD)、核磁共振(NMR)和旋转粘度计等多种测试方法,研究了各聚合反应因素对AN/IA水相沉淀共聚合反应的影响,探讨了聚合工艺参数与聚合物结构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了可应用于碳纤维工业化生产的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与大多数采用含碱金属离子的复合引发体系不同,以不含碱金属离子的单一水溶性铵盐——过硫酸铵[(NH4)2S2O8:APS]为引发剂,采用水相沉淀聚合工艺,研究了AN与IA的共聚合反应。结果表明:采用水相沉淀聚合工艺可以制备出IA单体链节含量合适,聚合物分子量和聚合反应转化率均较高的PAN共聚物。在聚合反应开始阶段,AN/IA的水相沉淀聚合体系中存在两相——单体相和水溶液相;反应过程中,水溶液相中的引发剂APS受热分解产生硫酸根离子自由基(SO4-),引发AN与IA发生自由基共聚合反应。当白色PAN聚合物沉淀产生时,聚合物颗粒相随之产生。随着AN单体的消耗,单体相中的AN向水相中扩散,并且被吸附在聚合物颗粒相上,使聚合反应在水溶液相和聚合物颗粒相同时发生。随着聚合体系中引发剂用量、总单体浓度、反应温度的提高,聚合反应转化率均升高,聚合物平均分子量下降;随着反应时间延长,聚合反应转化率和聚合物平均分子量均升高。AN/IA的共聚合反应及PAN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都受到IA单体的影响。由于单体活性的差异,原料组成与聚合物的组成并不一致。随着喂料时IA加入量的提高,聚合反应转化率和聚合物分子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IA用量为2wt%时,转化率和分子量达到最大值。聚合物中的氧(O)元素含量随IA用量的提高而增加,表明IA单体链节在聚合物中的含量增加,而碳(C)、氮(N)、氢(H)元素的含量降低。FTIR谱图中代表IA单体链节的1737cm-1附近的羰基(C=O)伸缩振动峰强度增强。共聚单体IA的引入,降低了PAN聚合物的结晶度,使其晶粒尺寸下降。采用分子量调节剂对AN/IA水相沉淀共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和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进行控制。随着分子量调节剂异丙醇(IPA)和正十二硫醇(n-DDM)用量的增加,聚合反应转化率和分子量下降,但是聚合物中C、N、H、O元素含量变化不大。分子量调节剂IPA的引入使PAN聚合物的结晶度提高,晶粒尺寸增大,但对化学结构影响不大。IA单体和IPA的引入对PAN聚合物的叁单元立构规整度影响不大。在总单体浓度Ct=22wt%,引发剂浓度[APS]=0.8wt%,反应温度T=60℃,单体转化率约6.2%的条件下,采用Kelen-Tudos(K-T)法和Fineman-Ross(F-R)法,计算单体竞聚率分别为:r1(AN)=0.64, r2(IA)=1.37; r1(AN)=0.61, r2(IA)=1.47。从竞聚率的大小可以看出,IA单体的反应活性大于AN。随聚合反应转化率和反应温度的提高,AN的单体竞聚率增大,IA的单体竞聚率降低。建立了AN/IA共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该聚合体系的反应活化能为E=180.8kJ/mol。应用上述结构和性能分析手段,对水相沉淀聚合工艺制备的PAN聚合物的热性能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A单体的引入有效改善了PAN聚合物的热性能,能在较低温度下通过离子基机理引发环化反应。不论是在惰性气氛下,还是在空气气氛下,PAN均聚物和共聚物的DSC放热曲线呈现出多峰现象。而当有氧存在时,多峰现象尤为明显。随平均分子量的降低,PAN共聚物的DSC放热峰特征温度变化不大,放热峰形表现为双峰或叁峰。PAN聚合物DSC放热曲线的多峰现象是加热过程中聚合物大分子链发生多种热反应的表现。对PAN聚合物在空气气氛中热处理后的结构和性能变化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PAN聚合物的颜色从淡黄色逐渐向黑色转变,聚合物中O元素含量逐渐增加,C、N、H元素的含量下降;PAN聚合物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预氧化后期代表非晶区的2θ≈25.5°附近的衍射峰逐渐出现并增强;FTIR谱图中,2940cm-1和1455cm-1附近代表亚甲基(CH2)的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2244cm-1附近代表氰基(C≡N)伸缩振动峰逐渐减弱并消失,1600cm-1附近代表梯形结构的双键基团(C=C和C=N)的伸缩振动峰逐渐出现并增强,1737cm-1附近代表C=O伸缩振动和1180cm-1附近代表C-O单键伸缩振动的两个含氧官能团的红外吸收峰始终存在。对不同溶剂类型(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胺:DMAc)配制的PAN共聚物浓溶液和PAN聚合物/DMSO的稀溶液体系进行流变学性能研究。在DMSO稀溶液体系中,PAN均聚物的Huggins曲线在测试浓度区域保持着较好的线性关系。PAN共聚物由于羧基含量的不同,具有或强或弱的聚电解质效应,其Huggins曲线在高浓度区域保持线性关系,而在低浓度区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离。研究了不同PAN共聚物浓溶液的表观粘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AN纺丝溶液是剪切变稀流体,其表观粘度随分子量和原液固含量的提高均增大。对于不同溶剂类型配制的PAN纺丝原液来说,其表观粘度的变化趋势为:PAN/DMSO>PAN/DMAc>PAN/DMF。PAN纺丝溶液表现出较大的温度敏感性,其表观粘度随测试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不同PAN原丝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表明,提高PAN原丝的平均分子量和结晶度,有利于提高原丝的拉伸强度。研究发现采用水相沉淀聚合工艺制备的PAN共聚物,通过干喷湿纺工艺可以纺制出高性能的PAN原丝。干喷湿纺工艺纺制的PAN原丝具有不同于相应PAN共聚物的DSC放热曲线和WAXRD曲线。结合实验室多次实验,确定了粘均分子量(My)在20~25万的PAN共聚物有利于制备高性能的PAN原丝。以Mv=24万的PAN共聚物为溶质配制合适浓度的PAN/DMSO纺丝原液,采用干喷湿纺工艺可以获得纤度为1.07dtex,拉伸强度为7.54cN/dtex的PAN原丝。(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0-05-30)
陈焕锦[9](2010)在《丙烯腈水相沉淀共聚合产物结构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硫酸钾(KPS)-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体系,进行了丙烯腈(AN)-丙烯酸(AA)和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衣康酸(IA)的半连续水相沉淀共聚合。首先,考察了共聚单体种类、配比、进料单体浓度和温度对聚合转化率、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由转化率数据拟合获得聚合速率总活化能,支持了温度对聚合速率和转化率影响不大的结论。测定了亚硫酸在60℃下的电离平衡常数,通过绘制亚硫酸氢钠在不同pH值下各电离形式的分布曲线,获得pH对引发体系的影响规律,并从pH影响有效还原剂浓度和体系稳定性两方面探讨了其对聚合过程和分子量的影响。其次,探讨了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认为任何影响颗粒表面双电层和水化层厚度的因素都将影响颗粒形态和体系的稳定性。聚合物颗粒表面引发剂残基和共聚单体的负离子基团共同使颗粒周围形成双电层,维持体系稳定;共聚单体AA的羧酸根具有静电引力,结果使颗粒表面形成水化层,破坏体系稳定。系统地考察了共聚单体种类和配比、单体浓度、pH值和聚合温度对颗粒形态的影响,发现过高或过低的共聚单体比例都不利于改善颗粒形态,AN-MA-IA叁元共聚物的颗粒形态优于AN-AA二元共聚物,且适当降低进料单体浓度、提高体系pH值,都有利于改善颗粒形态。再者,通过实验测定了聚合过程单体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发现间歇聚合阶段,颗粒相中单体浓度随转化率升高逐渐增大,而连续相中单体浓度因消耗和持续向颗粒相转移而逐渐降低;半连续聚合阶段,连续相中单体浓度缓慢下降,但颗粒相中的浓度迅速减少,由此推测颗粒相中单体呈半饥饿状态。整个聚合过程AN和AA主要存在于颗粒相中,且KAN>KAA。间歇反应阶段两单体的分配系数KAN、KAA均随转化率升高而增大;半连续补加单体和引发剂后,颗粒相呈半饥饿状态,分配系数下降。系统地考察了进料单体配比、单体浓度、pH值和聚合温度对单体分配的影响。认为颗粒形态不规整、孔隙率大、表面发毛或周围水化层厚的颗粒能溶胀或吸附甚至包埋更多的单体,适当提高进料单体中AA的比例、提高进料单体浓度、降低体系pH,都将使单体的分配系数有所提高。采用改进的Morton模型对水相沉淀聚合体系的单体分配进行模拟计算。由实验数据关联以水为组分之一的相互作用参数,其余由Hansen溶解度参数估算得到。连续相各组成浓度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较吻合,但颗粒相中浓度的实验值与计算值稍有偏差,认为是由于本聚合体系聚合浓度较高,且存在凝聚现象,颗粒相中单体在半连续聚合过程处于半饥饿状态,单体分配受热力学过程和相际间传质过程共同控制,因此该模型尚不能很好地对本体系单体分配进行模拟。最后,探讨各聚合条件下单体分配行为的差异对聚合物组成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仅聚合温度的变化使累积组成发生较大波动,认为半连续聚合法可以有效控制组成均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5-01)
武吉伟[10](2009)在《聚丙烯腈水相沉淀聚合及其纺丝液粘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相沉淀聚合工艺,水作反应介质,单体与水的质量比为22/78;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其占单体质量的1%。在氮气保护气氛下,60℃的水浴锅中聚合两个小时,制备得到聚丙烯腈(PAN)均聚物,丙烯腈(AN)与衣康酸(IA)的二元共聚物,AN与丙烯酸甲酯(MA)的二元共聚物,以及4种不同配比下AN、IA、MA的叁元共聚物。比较7种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发现共聚的转化率高于均聚,但随着共聚组分的增加而减小。对聚合物的分子量进行理论计算,得到其极限分子量为M_(max)=1.75×10~6,并利用乌氏粘度计测量其粘均分子量,发现共聚物的分子量随着MA组分的增加而降低。利用Alfrey Price提出的Q-e方程式,计算了叁元共聚时的理论竞聚率,并利用元素分析仪和竞聚率截距斜率图法,得到了其实验值。理论值和实验值都表明:——AN~*易与MA、IA共聚,单体的活性强弱为MA>IA>AN;——AN~*易于均聚,单体的活性强弱为IA>AN>MA;——MA~*与单体聚合时,单体的活性强弱为AN>MA>IA。利用红外光谱分析(IR),发现在叁元共聚体系中,由于MA中的酯结构及其部分水解,聚合物中存在羰基(C=O)、羟基(-O-H)、碳氧单键(C-O),使得波数3500cm~(-1)左右的吸收峰宽化,1750-1650cm~(-1)的特征吸收峰明显增强,333-909cm~(-1)的多重吸收峰相互重迭并进一步宽化。利用Masatomo Minagaw的方法计算了共聚物的立构规整度,加入IA作为第二单体,会降低最终聚合物的立构规整度,而以MA作第二单体,可以提高聚合物的立构规整度。叁元共聚时,提高第二单体MA的百分含量,可以提高聚合物的立构规整度,但提高幅度不大。通过对共聚物进行DSC和TG分析发现,在叁元共聚中,IA的加入促进了环化作用的进行,使得放热峰的起始温度和峰值温度降低,而MA的加入使起始温度升高,峰值温度降低。两者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共同作用是使放热峰宽化,因而降低了PAN原丝预氧化阶段的放热速率,减小了断丝的可能性。预氧化时,在较低温度下,聚合物就已经发生了明显的环化及氧化反应,由于共聚单体的加入,聚合物分子链中引入了新的侧基,例如IA中的-COOH,提高了聚合物的热反应活性。而过多的MA的加入,导致分子链上的侧基过多,造成了位阻效应,聚合物的热反应活性反而降低。因此MA的加入,应当有一个合适的范围,在6%左右。将粘均分子量为39.8万、41.8万和79.0万的叁种聚合物分别溶解到二甲基亚砜(DMSO)中,发现其粘度随着分子量的升高而升高,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着固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并且溶解时间也相应延长,但这些变化均不是线性关系。分子量低的聚合物的溶液对温度的变化较敏感。(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20)
水相沉淀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非衰减或弱衰减的"理想链转移体系",考虑生成的聚合物对气相空间的压缩作用,导出了采用稀水溶液沉淀聚合工艺(俗称的分散聚合和悬浮聚合)制备低分子质量聚四氟乙烯等一类调聚反应中的瞬时和累积数(质)均聚合度随聚合转化率变化的方程,并进行了讨论和模拟。结果显示:在恒压聚合期,聚合度可以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也可以维持恒定或逐渐降低,链转移剂浓度则呈与此相反的变化;阐明了此类反应的链转移剂或聚合压力的选择原则为:CS/[M]g=Mr,M/ρp,一般CS1;降压聚合期间,因CS1,链转移剂相对含量大幅度提高,聚合度急剧下降。贯穿整个聚合周期生成的聚合物粒子呈一种内外分子质量有别的核壳结构。结果有望对此类低分子质量聚合物的合成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但对强衰减链转移体系可能误差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相沉淀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唐振波.丙烯腈水相沉淀聚合工艺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
[2].张国平.四氟乙烯等的水相沉淀调聚反应的聚合度方程及其模拟[J].有机氟工业.2014
[3].娄本林.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P(AN-MAH),P(AN-AMPS-AM)及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4
[4].赵亚奇,李要山,余红砖,李真真,李亚东.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不同单体配比的AN/MA共聚物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3
[5].赵亚奇,胡继勇,冯巧,张艳花.聚合工艺参数对丙烯腈/丙烯酸甲酯水相沉淀共聚合反应的影响[J].化工新型材料.2013
[6].唐振波.丙烯腈水相沉淀聚合生产工艺研究[J].应用化工.2011
[7].周海萍.复合引发体系水相沉淀聚合制备聚丙烯腈及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
[8].赵亚奇.水相沉淀聚合工艺制备碳纤维用高分子量聚丙烯腈[D].山东大学.2010
[9].陈焕锦.丙烯腈水相沉淀共聚合产物结构调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
[10].武吉伟.聚丙烯腈水相沉淀聚合及其纺丝液粘度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