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描写性翻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法律典籍,大明律,描写翻译,研究
描写性翻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涵[1](2017)在《《大明律》英译本的描写性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明律乃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法典之一,对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家庭、礼仪及法律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其英译本于2005年面世。目前学界对中国典籍英译之研究可谓不胜枚举,然而与大明律英译本相关的研究则凤毛麟角,遑论从描写翻译学视角进行的探究。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大多对词汇翻译、文学典籍的艺术性及译本对比进行探讨,鲜有学者采用回顾性和描写性的方法对法律典籍进行研究。本文从描写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视角,对《大明律》英译本的译者是如何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权利话语对翻译策略究竟具有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读者对《大明律》英译本的接受度如何等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Jiang Yonglin的英译本语言流畅,可读性强,符合目标语的表述规范,因而该翻译作品具有可接受性;同时,Jiang Yonglin却反对完全同化,在目的语文化中引进了新的术语。该异化策略的使用无疑凸显出其翻译作品的充分性;此外,由于翻译策略通常反映其翻译目的并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而Jiang Yonglin的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相当受欢迎,足以彰显其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有效性。概言之,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会影响翻译产品在接受语系统中的地位;同时,翻译策略不可避免地会促使其翻译目的实现。本研究基于描写性翻译研究理论,分析《大明律》英译本。将该译本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研究,理论上可拓宽描写性翻译研究的范围;而借助于权利话语分析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互动关系,对中国法律典籍的英译亦有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7-03-09)
肖涵,王建[2](2017)在《法律文本的描写性翻译研究——以《大明律》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明律》是中国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Jiang Yonglin为实现其文化交流之目的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增删有度、直译或顺译、深度翻译,从而使得该译本誉满全球。(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刘曙丹[3](2016)在《Dawn两种中译本的描写性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规范性翻译研究往往会受到研究者自身所处历史时期的审美期望的干扰,不能给予译文全面历时性描述。该文运用描写性翻译研究方法论对Dawn的两种译本—陈寿庚先生译本和唐建清先生译本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描述。该研究力图阐明以下要点:一、陈译本偏向异化,贴近源语;唐译本偏向归化,贴近目的语。二、中国文化实力的变化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翻译规范与倾向有影响。叁、翻译评价应重视描写性翻译研究,并结合规范性翻译研究,对译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6年11期)
肖涵,王建[4](2015)在《《大明律》英译本的描写性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亦日渐频繁。但对于中国而言,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引进吸收外国的优秀思想,更应成为中国走出去的契机。因此,重新审视祖国灿烂的文化传统,势必为每一个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大明律》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该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本文来源于《法论(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5年00期)
肖红娇[5](2015)在《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译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传统译学往往因为过于关注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等,从而陷入主观上对译文“优劣”评价和“正误”判断。随着描述性翻译学的发展,主观评价研究暴露了它忽视翻译所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考察的弊端。自从莫娜·贝克提出用语料库研究译者文体以来,描述翻译学理论框架下的译者风格研究借助语料库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样的研究主要通过大规模的语料分析,考察译者所偏爱的语言模式,对构成译者风格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从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阐释。本文以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散文“《西敏寺》”的两个汉译本(夏济安译本和高健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描述翻译学为理论工具,主要探索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所隐藏的译者“声音”和“指纹”。本文方法论主要采用描述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自建小型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了两个不同译者对“《西敏寺》”的翻译。我们从词汇(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名词)和句法层面对译者文体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对两位译者的译本孰好孰坏不作评价,只作描写性分析,研究发现:两个译本与原文相比,风格接近,特别是词汇层面译文用词风格与原文所塑造的庄严和肃静的氛围契合;高译和夏译从语言层面表现出不同的译风:其中高译偏向归化,译文大量增删原文词汇,但传递信息完整,译文理解对语境的依赖性大,句法上善用其创作的停顿理论来处理句间节奏,打破原文表层结构,译风古雅而简洁;夏译对原文的忠实度更高,偏向直译,减少了读者处理加工译文信息的任务,译文理解对语境依赖性较小,多用小句,并善于利用汉语特点作结构转换,译风自然流畅,译文不露翻译痕迹。(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12-20)
陈奇敏[6](2014)在《古诗英译之描写性翻译研究——以许渊冲英译《无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观照,以许渊冲的英译唐诗《无题》为研究案例,力图重构译诗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规范,探索古诗英译的描写性研究途径。文章认为,描写性研究途径纳入了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层面的考察,重视对翻译的文本、过程及功能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加强古诗英译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张晓莉[7](2014)在《从描写性翻译研究看“林译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描写性翻译研究方法对"林译小说"的价值进行宏观分析,认为"林译小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4年20期)
张晓莉[8](2014)在《简议描写性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描写性翻译研究的翻译批评方法论,试图说明描写性研究对于仅从规定性角度对译作进行分析的局限性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弥补,可以为各种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对我国翻译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4年75期)
忻竞[9](2011)在《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描写性翻译研究作了概述,指出该研究范式在研究的对象、角度、方法和目的方面分别具有宽容、宏观、实证和客观的特点,并且通过着重分析其在《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一文中的运用,探讨将该研究范式更好地运用于文学翻译批评之中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1年19期)
魏秀萍[10](2007)在《描写性翻译与安徒生童话汉译的阶段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描写性批评方法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现象,在目的语社会文化环境中研究翻译,探讨影响翻译的社会历史因素以及译本在目的语文学中的影响。这种方法为研究跨越近百年、不同时期产生了多种译本的安徒生童话汉译事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此理论为基础,对安徒生童话汉译的几个主要阶段进行了全面历时性地描述,探讨其不同中译本作为翻译文学,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情况及影响。(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描写性翻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明律》是中国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Jiang Yonglin为实现其文化交流之目的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增删有度、直译或顺译、深度翻译,从而使得该译本誉满全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描写性翻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肖涵.《大明律》英译本的描写性翻译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7
[2].肖涵,王建.法律文本的描写性翻译研究——以《大明律》英译本为例[J].职大学报.2017
[3].刘曙丹.Dawn两种中译本的描写性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6
[4].肖涵,王建.《大明律》英译本的描写性翻译研究[J].法论(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
[5].肖红娇.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D].浙江大学.2015
[6].陈奇敏.古诗英译之描写性翻译研究——以许渊冲英译《无题》为例[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
[7].张晓莉.从描写性翻译研究看“林译小说”[J].课外语文.2014
[8].张晓莉.简议描写性翻译研究[J].考试周刊.2014
[9].忻竞.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1
[10].魏秀萍.描写性翻译与安徒生童话汉译的阶段性特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