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威尼斯的“贡多拉”(论文文献综述)
Antonio Han[1](2022)在《威尼斯:贡多拉之乡》文中研究表明意大利的威尼斯,被称作"漂浮之城",由118个小岛组成。岛屿之间由众多河道及小桥连接。但威尼斯的房子并不是直接建在岛上,而是建在木制地基上。威尼斯的木质地基经久不腐的秘诀,就在于它们被淹没在水下。木基完全接触不到氧气,上面的微生物就无法存活。
爱艺[2](2021)在《《威尼斯贡多拉》》文中研究说明40岁时,雷诺阿终于有了出国旅行的想法,也有能力实现这一愿望。他第一次出国去的是阿尔及利亚,该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法国的殖民地。1881年春,他在阿尔及利亚待了一个月,其间创新了绘画技巧来描绘北非风貌,创作出绘画生涯中最出色的一些风景画。雷诺阿显然有意避开了常常入画的景点,那些景点当时已是公认的地标性美景。然而,第二年在意大利,他却选了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这样的名胜,画风灵动且色彩鲜明。
夏眠[3](2021)在《情迷威尼斯》文中提出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英国作家莎士比亚作品《威尼斯商人》的节选,那构成了我对威尼斯的初印象——蜿蜒纵横的水道,视野尽头横七竖八的白帆远去,水手们在深夜的小巷里醉醺醺地勾肩搭背,衣着华丽的商人们在富丽堂皇的舞会上觥筹交错……仿佛一个停留在时光尽头的旧梦,永远流连于贡多拉(1)的舷边。再后来,读海明威、读拜伦、读蒙田……如此多的文人墨客,好像被威尼斯下了什么迷咒,当他们踏上贡多拉的那一瞬,无数曼妙的故事便自然而然地随着威尼斯的河水轻轻落在稿纸上。
寒石[4](2021)在《贡多拉,“水上法拉利”》文中认为贡多拉的过去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湾一个新月形的环礁湖中,建城迄今已有1 5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5世纪,附近的渔民和农民为躲避战乱,在被认为不可能建造城市的亚得里亚海的礁湖岛屿上,用特殊的方法建成了威尼斯。在威尼斯,一条长4 000米、宽30~60米的主运河呈"S"形贯穿整个城市,与177条支流相通,形成了2 300多条水巷。纵横交错的水域使得威尼斯的房屋别具一格,地基淹没在水中,房子既像是从水中长出来似的,又像是漂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这座水上城市里,没有汽车、摩托车,所有的出行都依赖水上交通工具:路边标着"TAXI"牌子的,是汽艇;公共汽船取代了大多数城市的公交车;而各条水巷里行驶的小船,就是我们语文课文里的"威尼斯小艇"。
戴天晨[5](2019)在《空间叙事 ——城市空间非物质性要素设计转译研究》文中指出空间叙事的研究自1960年代起,成为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其核心关注点是空间之于人的意义,包括意义如何建构在空间中以及如何传达给体验者。空间叙事研究能够帮助建筑从业者理解空间之于人产生意义的机制,并总结出空间叙事视角下空间营造的设计策略。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对地域性文化信息的忽视导致了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物质空间与文化意义脱离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本文旨在结合现有的空间叙事和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成果,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范围内探索城市的非物质性要素如何通过建成环境的物质性转译向人们传递空间意义、建构城市意象。本文强调了非物质性要素在传递空间意义、建构城市意象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提出了空间叙事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从城市空间体验者的角度解析了空间叙事物质基础,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以及城市意象的营造、传播过程。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基于空间叙事理论框架分别选取了三个城市空间叙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探索出一系列城市空间叙事与非物质性要素转译策略。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视野方面:从非物质要素的视角研究了城市空间的形成、结构与意义,拓展了以空间叙事赋予城市空间场所精神与文脉联结的研究视野,阐述了非物质性要素在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具有的意义。2)理论架构方面:空间叙事是体验者在建成环境中通过参与一系列事件,获得与建成环境相关联的体验、感知和情绪,建立关于此空间意义的认知,建立场所独特性的过程。本文从城市空间体验者的角度提出了空间叙事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揭示了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公共空间中的事件和行为,以及大众传媒在城市文化内涵感知中的重要性。3)方法探索方面:非物质性要素通过转译,能够成为物质空间的构成部分,为体验者所感知。本文将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拼贴”、“再现”、“图符”、“隐喻”等经典叙事结构和方法延伸到了建筑领域,提出了空间叙事视角下非物质性要素的设计转译策略,并根据当今的数字技术和信息传播特性,提出了城市意象的营造和传播策略。论文正文约17.1万字,365幅插图。
徐炯[6](2019)在《威尼斯历史城区水上客运交通组织设计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以机动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背景下,威尼斯独树一帜,结合其自身的城市格局,依靠"水上交通+步行交通"的交通模式满足了整个岛上的旅游、商业、文化以及生活需求,成为步行友好、充满活力的城市。文章以威尼斯历史城区为研究对象,在简单探究威尼斯历史城区的对外联系后,主要对其水上客运交通组织进行调研、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细数出水上客运交通类型主要包括贡多拉(Gondola)、渡船(Traghetto)系统、水上的士(Water Taxis)系统、水上接驳的士(Alilaguna)系统和ACTV水上公交系统等五个系统;分别对五个系统的船只特点、行驶路线、停靠站点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整理出威尼斯历史城区完整的水上客运交通体系。
余翔,季娜·鲁宾娜[7](2017)在《威尼斯人的高潮》文中认为尤里克拿到X光片报告前的那一瞬间,她就猜到结果了。就是那样,一下子明白了。玩牌的时候偶尔也会有这种感觉,在补牌的瞬间她就知道牌面,仿佛亲眼看到了一样。其实,她早就起疑心了,以为会有坏结果,因为她并没有收到装X光片的信封。现在,坐在住院医师办公室的小沙发床上,
吴华婧[8](2016)在《语境顺应视角下旅游网页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境游的快速发展,引进国外旅游项目成为旅行社盈利的重要手段;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已让旅游网站成为旅游营销的新手段。旅游网站的翻译对于介绍国外旅游资源、企业盈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受翻译公司委派翻译客户的旅游网页,负责翻译意大利部分的旅游产品及服务。原文共两万多词,内容包含城市观光、美食品尝与制作、交通、购物休闲等。该旅游网页以盈利为目的,因此翻译要以发挥文本的营销功能为最终目的。翻译开始前,笔者分析了文本特色,选择合适的翻译指导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翻译中的问题;翻译完成后进行审阅,并交给翻译公司审校,经过多次修改,完成最终定稿。维索尔伦指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基于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可以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解释语言现象的语用意义。经过译前分析,笔者发现中英旅游网站的文本拥有不同的语言特色,一静一动,一华美一朴素。这些差异恰好体现出语言使用过程中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本文着重探讨语境关系顺应对翻译过程的影响。针对语言语境造成的语言特征差异,交际语境造成的人称差异、文化信息不对等,采取顺应目的语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策略,运用四字结构转换、省译法、视角转换法、对等替换法、加注法、类比法,以期最大限度发挥网站的营销功能。
嫩草[9](2015)在《水城威尼斯》文中提出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首府,威尼斯省省会,世界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威尼斯画派的发源地,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威尼斯水上城市是文艺复兴的精华,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上帝将眼泪流在了这里,却让它更加晶莹和柔情,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亚得里亚海的女王""桥城"等美称。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
李冉冉[10](2014)在《简述传统小型木船造型元素与内河航道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内河航道是自古是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交通要道,“十一五”国家针对内河航道进行了有效的整顿改建。传统小型木船伴随内河航道的发展也有数千年的历史,船型的演变、制作工艺的延续,到今天也受到了工业快速发展的抨击,很多造船厂为了盈利,在制作和设计环节都没有很好的保护传统小型船只的精髓,因此国家也着力保护传统木船的制作,如江苏兴化的小木船业中竹泓木船被广泛应用,农业、渔业、观光旅游、运输行业等;浙江明锡的岑氏木船作坊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浙江绍兴政府在东湖景区建造乌篷船制作工艺展示基地。本文主要进行传统小型木船造型元素与内河航道关系的研究,并以传统乌篷船设计为案例。并以威尼斯的贡多拉与绍兴的乌篷船展开对比研究,探索传统小型木船在不同水域内,型线、造型、色彩、功能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人文因素。通过对现代乌篷船的实践设计,研究其船型和船篷的造型元素设计。传统木船的造型设计特点是否需要结合现代工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优势,在保存其价值的同时,使传统制作工艺得到发扬,又能够提高制作效率和利用率,这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
二、威尼斯的“贡多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威尼斯的“贡多拉”(论文提纲范文)
(3)情迷威尼斯(论文提纲范文)
欧洲的客厅 |
摇曳的船影 |
叹息与爱情 |
(5)空间叙事 ——城市空间非物质性要素设计转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问题背景及研究对象 |
0.1.1 问题背景 |
0.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0.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0.2.1 空间叙事理论研究 |
0.2.2 以场所营造为目标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 |
0.2.3 空间叙事的设计转译 |
0.2.4 该领域中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
0.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0.3.1 研究目的 |
0.3.2 研究意义 |
0.4 研究方法 |
0.4.1 文献研究 |
0.4.2 多学科交叉研究 |
0.4.3 实证调研 |
0.5 研究框架 |
上篇:城市空间叙事的理论框架 |
1.城市空间叙事的非物质性要素 |
1.1 非物质性要素构成 |
1.1.1 传统地域性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 |
1.1.2 当代全球化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 |
1.1.3 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性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 |
1.2 非物质性要素的物质性呈现形式 |
1.2.1 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关联性辨析 |
1.2.2 非物质性要素的“神像”式呈现 |
1.2.3 非物质性要素的“图符”式呈现 |
1.2.4 非物质性要素的“神像”+“图符”式综合呈现 |
1.3 本章小结 |
2.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 |
2.1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类型 |
2.1.1 日常性事件 |
2.1.2 周期性事件 |
2.1.3 偶发性事件 |
2.2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参与动因 |
2.2.1 参与事件的内部动因 |
2.2.2 参与事件的外部动因 |
2.2.3 内部动因与外部动因之关联 |
2.3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参与形式 |
2.4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之于空间建构的意义 |
2.4.1 事件的社交意义 |
2.4.2 事件的美学意义 |
2.4.3 事件的规训意义 |
2.4.4 事件的传承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3.城市空间叙事的运行机制 |
3.1 城市空间叙事物质基础 |
3.2 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 |
3.2.1 传统地域性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空间感知 |
3.2.2 全球化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空间感知 |
3.2.3 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性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空间感知 |
3.3 城市意象的营造和传播 |
3.3.1 城市意象的营造 |
3.3.2 城市意象的传播 |
3.4 本章小结 |
下篇:城市空间叙事的案例研究与设计策略 |
4.威尼斯本岛的空间叙事 |
4.1 案例调研对象 |
4.2 威尼斯本岛空间叙事的非物质性要素 |
4.2.1 对海洋的敬畏和利用 |
4.2.2 对形式和表象的重视 |
4.2.3 对节庆的热爱 |
4.2.4 宗教与世俗的融合 |
4.2.5 展示的传统 |
4.2.6 分隔与融合 |
4.2.7 商人的城市 |
4.3 威尼斯本岛空间叙事中的事件 |
4.3.1 日常性事件 |
4.3.2 周期性事件 |
4.3.3 偶发性事件 |
4.4 威尼斯本岛的空间叙事运行机制 |
4.4.1 空间叙事物质基础 |
4.4.2 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 |
4.4.3 威尼斯本岛意象的营造和传播 |
4.5 本章小结 |
5.阿姆斯特丹运河带的空间叙事 |
5.1 案例调研对象 |
5.2 阿姆斯特丹运河带空间叙事的非物质性要素 |
5.2.1 水上的生活方式 |
5.2.2 黄金时代的商业辉煌 |
5.2.3 地位群体的非正式界定 |
5.2.4 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
5.2.5 古典和现代艺术的繁荣 |
5.2.6 对自由与平等的向往 |
5.3 阿姆斯特丹运河带空间叙事中的事件 |
5.3.1 日常性事件 |
5.3.2 周期性事件 |
5.3.3 偶发性事件 |
5.4 阿姆斯特丹运河带的空间叙事运行机制 |
5.4.1 空间叙事物质基础 |
5.4.2 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 |
5.4.3 阿姆斯特丹运河带意象的营造和传播 |
5.5 本章小结 |
6.上海外滩的空间叙事 |
6.1 案例调研对象 |
6.2 上海外滩空间叙事的非物质性要素 |
6.2.1 中国早期的对外贸易窗口 |
6.2.2 多功能经济中心 |
6.2.3 五方杂处的移民社会 |
6.2.4 多元复合的身份认同 |
6.2.5 自下而上的商业发展模式 |
6.3 上海外滩空间叙事中的事件 |
6.3.1 日常性事件 |
6.3.2 周期性事件 |
6.3.3 偶发性事件 |
6.4 上海外滩的空间叙事运行机制 |
6.4.1 空间叙事物质基础 |
6.4.2 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 |
6.4.3 上海外滩意象的营造和传播 |
6.5 本章小结 |
7.城市空间叙事与非物质性要素转译策略 |
7.1 非物质性要素的提取 |
7.2 非物质性要素设计转译策略 |
7.2.1 异质拼贴 |
7.2.2 系统层叠 |
7.2.3 图符再现 |
7.2.4 意象隐喻 |
7.2.5 虚拟呈现 |
7.3 城市意象的营造和传播策略 |
7.3.1 城市意象的营造策略 |
1 )日常性功能与标志性建筑设计 |
2 )针对性场景设计 |
3 )事件再现 |
7.3.2 城市意象的传播策略 |
1 )大众传媒介入下的城市意象“预设” |
2 )标志性图符的选取 |
3 )交互式的城市意象传播 |
7.4 本章小结 |
结语 |
研究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专着 |
期刊文章 |
学位论文 |
学术成果 |
致谢 |
(8)语境顺应视角下旅游网页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1.INTRODUCTION |
1.1 Project Background |
1.2 Objectives of the Project |
1.3 Research Questions |
1.4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1.5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2.RELATED RESEARCHES AND METHODOLOGY |
2.1 Researches on Tourism Transl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
2.1.1 Researches on Tourism Translation Abroad |
2.1.2 Domestic Researches on Tourism Translation |
2.2 An Introduction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
2.3 Research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
3.TASK DESCRIPTION |
3.1 An Introduction of the Project |
3.2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
3.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Discourse |
3.2.2 Analysis of the Target Discourse |
3.2.3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ourism Discourses |
3.2.4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
3.3 Translation Process |
3.4 Proofreading and Correction |
4.CASE ANALYSIS |
4.1 Adaptation to Linguistic Context |
4.1.1 Adaptation in Word Choice |
4.1.2 Adaptation in Sentence Structure |
4.2 Adaptation to Communicative Context |
4.2.1 Adaptation to the Mental and Social World |
4.2.2 Adaptation to the Cultural World |
5.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of the Report |
REFERENCES |
参考文献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作者简历 |
学术论文数据集 |
(10)简述传统小型木船造型元素与内河航道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小型木船造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可行性 |
1.3 课题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内河航道小型木船调研 |
2.1 国内外内河航道小型木船的发展历史介绍 |
2.1.1 国内外内河航道发展的历史案例介绍 |
2.1.2 国内外历代木船发展归纳对比 |
2.2 内河木船的类型和功能 |
2.2.1 根据功能用途分类 |
2.2.2 按照动力装置分类 |
2.2.3 船的属具介绍 |
2.3 问题发现与总结 |
第3章 小型木船造型元素与内河航道的关系研究 |
3.1 内河航道与手工艺小型木船的人机关联因素 |
3.2 水域特点、河道、建筑环境对船体曲线造型设计影响 |
3.2.1 我国内河航道布局与小木船 |
3.2.2 河道弯曲特点与船体型线设计 |
3.2.3 河道建筑特点与船体尺寸关系 |
3.2.4 吃水、船埠头与船体的停靠关系 |
3.3 船体主要结构及型线数据基础分析 |
3.3.1 首尾轮廓线设计及类型 |
3.3.2 小型木船龙骨线设计特点 |
3.3.3 甲板 |
3.4 船舱型线设计舒适性与安全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绍兴乌篷船和威尼斯贡多拉的案例对比研究 |
4.1 乌篷船 VS 贡多拉的船型演变 |
4.2 绍兴和威尼斯的内河航道特点对比 |
4.3 乌篷船 VS 贡多拉的制作工艺 |
4.4 动力特点及船舱布置的人机特点 |
4.5 人文、旅游经济因素与乌篷船、贡多拉的关系 |
4.6 小结 |
第5章 现代乌篷船设计实验探索 |
5.1 现代乌篷船船体实验设计系统和设计主要要素 |
5.2 现代乌篷船设计创新点探索 |
5.3 设计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5.4 效果图及模型 |
第6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威尼斯的“贡多拉”(论文参考文献)
- [1]威尼斯:贡多拉之乡[J]. Antonio Han. 初中生, 2022(06)
- [2]《威尼斯贡多拉》[J]. 爱艺. 英语世界, 2021(10)
- [3]情迷威尼斯[J]. 夏眠. 今日中学生, 2021(10)
- [4]贡多拉,“水上法拉利”[J]. 寒石.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21(03)
- [5]空间叙事 ——城市空间非物质性要素设计转译研究[D]. 戴天晨. 东南大学, 2019(01)
- [6]威尼斯历史城区水上客运交通组织设计探究[A]. 徐炯. 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 2019
- [7]威尼斯人的高潮[J]. 余翔,季娜·鲁宾娜. 世界文学, 2017(04)
- [8]语境顺应视角下旅游网页汉译实践报告[D]. 吴华婧.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1)
- [9]水城威尼斯[J]. 嫩草. 走向世界, 2015(27)
- [10]简述传统小型木船造型元素与内河航道的关系研究[D]. 李冉冉. 中国美术学院,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