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华:中国德昂族的传说/神话与典范历史叙述论文

袁丽华:中国德昂族的传说/神话与典范历史叙述论文

·史学研究·

【内容摘要】王朝/民族国家运用典范历史叙述建立认同的过程中,典范历史书写影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在心理边界,使得包括德昂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王朝国家的典范历史叙述做出回应.德昂族通过在神话/传说确立德昂族先民与汉族的血缘关系,自下而上地构建德昂族与中国主体民族的汉族“天赋的联结”,从而实现华夏化的整体认同。

【关 键 词】德昂族 传说 神话 历史叙述 回应

马歇尔·德·塞尔托曾经说过“历史可能是我们的神话。”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神话/传说也可能是我们的历史,它甚至超越了历史本身,它是民族认同的曲折表现。神话/传说往往包含着相关族群的核心记忆,它以某种具体的特定语言叙事来影响着全体成员的族群认同,因为“认同……无法被回忆,(它)必须被叙述出来”[1](P12),神话/传说是族群成员共享的、关于祖先的口述史,它以口头传播的方式,不断重复和循环式更新,它甚至已超越书面文献,而是鲜活的集体记忆,在族群成员间代代传唱。当神话/传说有了保持和延续社会传统的含义时,神话/传说叙述就成为了最初意义上的历史叙述。德昂族由于没有专门的文字,德昂族对国家典范历史叙述回应的叙事文本就是各类神话/传说,尤其是起源与汉族关系的神话/传说,下文对此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德昂族起源传说对典范历史叙述的回应

在德昂族最初来源的传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认为其源于茶叶与天父龙母。其中以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流传的《达古达楞格莱标》就是德昂族以茶为万物之源的思想观念的显现。《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的创世史诗,以茶叶贯穿始终,讲述了茶叶始祖生养人类、福泽万物的故事。在这部德昂族的神话中,德昂族将自己的族源溯之于茶神,将茶叶视作民族的最初来源。[2](P37)对于这种思想观念的来源,目前学界尚未形成通说。众所周知,茶文化被视为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将中国茶叶视为四大发明之外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这与德昂族将自己的族源系之于茶正好相契。目前我们尚难以确定《达古达楞格莱标》产生的具体年代,结合中国传世文献的记载,“德昂”作为一个专有的称呼首次出现在史籍中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在此之前,德昂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被掩盖在蒲蛮的历史之中。细读《达古达楞格莱标》的内容,可以看到其中已经包含了较为明显的德昂族的族群意识,因此推断这部德昂族的创世史诗创作的时间应不早于清代乾隆时期,而彼时王朝国家已经对包括德昂族先民在内的西南少数民族经营已久。从国家认同的角度而言,《达古达楞格莱标》中德昂族祖先与茶相关联,我们不难判断,《达古达楞格莱标》的创世神话是对国家自上而下历史书写的一种主动或是无意识的回应,也揭示了中国对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的构建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

关于德昂族的祖先传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衮思艾、玛腊嘎》龙阳祖先的传说。虽然各地版本不一,但大体内容相同。一说太阳与龙女是一对夫妇,也是人间正义的捍卫者。他们总无私地帮助德昂人,为他们排忧解难。太阳和龙女合力与恶魔搏斗,虽然最终打败了恶魔,但太阳和龙女也在战斗中受了很重的伤。当太阳受伤发烧时,龙女就从海里吸水喷向天上的太阳,为他降温缓解痛快;当龙女身上伤痛发作时,太阳就会散发出温暖的光芒,给龙女取暖。当太阳给龙女疗伤的时候,太阳光照在龙女身上,呈现出红、黑、花三种色彩,后来德昂族就分成了红、黑、花三个支系,红德昂生活在德宏三台山,花德昂生活在梁河,而黑德昂则生活在缅甸、瑞丽一带。[3]在陇川德昂族中也流传着类似的传说:德昂先民没有诞生前,一个美丽的湖的主人修炼成了“腊嘎”的龙。一天一只大鸟想吃掉它,结果大鸟爱上了变成美女的腊嘎,二人结为夫妻,生了五个儿子。有一天五个儿子回来发现龙形的母亲,惊恐不已。龙女不敢面对儿子们便离开人间回到了湖里。后来经佛爷帮助,五个儿子知道了他们的母亲是龙。佛爷说走出寺庙抬头看,就能看到父亲。兄弟几人出门后抬头看到了太阳,便认定太阳就是他们的父亲。五个儿子后来继续繁衍了德昂人。[4](P38-39)还有一说讲的是远古天地初开的时候,太阳神与水神龙女相依相爱,结为夫妇,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双儿女,这就是德昂人的祖先。所以德昂人铭记他们祖先的模样,都头顶包头,女子都头戴太阳帽和龙头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5]在瑞丽、陇川芒棒地区也流传着太阳王子和龙女“腊嘎”的祖先传说。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已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西安交大人工智能试验班将课程体系分为人工智能核心课程群、数学课程群、认知与神经科学课程群、人工智能平台与工具课程群等模块;南京大学提出了“人才培养为核心、基础研究为支撑、创新应用为出口”的创新发展模式,根据人工智能学科自身特点进行课程创新建设;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方案中将知识点划分为通识课程、人工智能专业必修课、专业模块课等类别。

德昂族起源传说中除了《滚思艾、妈阿嘎》外,与龙有关的起源传说还颇为不少。在古代德昂族的聚居地勐卯(今瑞丽)一带,德昂族中还流传着《龙女的传说》,认为德昂族是龙女的后代。[6](P56)龙母的传说反映了德昂族祖先在源头上与龙的亲缘关系。众所周知,龙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都已是中国的象征,“龙的传人”也成为世界各地华夏儿女的广泛认同。“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龙图腾、龙崇拜彰显了华夏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5]当然,从形态来看,德昂族龙的形象与中国历史典籍中龙不完全相同:德昂龙的形象源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形象为蛇,无龙爪,无尾无鱼鳞;中国龙的形象则起源甚早,它经由各个部落整合文化符号,形象叠加而成。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的,现有龙的形象是宋代才基本定型。将德昂族龙的形象与中国古代龙的形象对比起来看,其共同点就是鹿角蛇身,有胡须,这也是“龙”的基本形象。区别在于龙爪、胡须的形状等细节方面,整体上来说,德昂族与中国文化中龙的形象还是大体一致的。虽然目前德昂族龙的形象在多大程度受到中原王朝影响还缺乏确凿史料的支撑。有学者通过走访德昂族聚居区发现,以往德昂族传统文化中的龙与汉文化中的龙差别较大。随着汉族龙文化在德昂族村寨中逐渐普及开来,其文化中龙的形象也逐渐趋向汉化,比如在德昂族新建的房屋上有汉文化中龙的形象,体现汉族龙文化的印记。通过具体调研,我们也注意到,德昂族人并不是所有人都知晓“龙阳传说”的故事。随着德昂族精英对德昂族历史文化的加工及诠释,影响了德昂族的文化自觉和族群认同,越来越多的德昂族认可接受了这个传说。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德昂文化中的“龙”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也为官方所认可,如德宏州政府网站在宣传德昂族龙阳节时称:“龙阳节源于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和德昂族茶文化的融合”。德昂族以龙的子孙自誉,并把龙的古老传说融进血脉,暗含了各民族在文化上的渊源关系和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特征,体现了德昂族与中华其他民族之间早就存在文化上的渊源关联,与其他55 个民族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7](P101-111)

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2016年短短一年时间我国新增人口增加了125万人,打破了保持了十几年的年均出生水平,预计新一轮的婴儿潮即将到来,而我国现行儿科服务体系将会面临近30年来最为迫切和强大的压力,儿科医护人员面临的职业压力可想而知。

二、汉族兄弟、孔明传说对典范历史叙述的回应

各民族通过想象,记叙了民族和其文化的历史,反映了先民对宇宙万物、民族起源的认识。在德昂族的创世神话中有一个传说,认为人类起源于葫芦,反映出了德昂族与汉族的兄弟关系。

葫芦传说给我们透露了几个信息,一是兄妹滚石成婚的说法,这反映了德昂族先民历史上曾存在过血缘婚,且和中国创世神话和婚姻神话相契合。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认为血缘群婚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五种婚姻家庭形态的第一种最早的家庭形态,血缘婚被认为是“仍实行杂交”[9](P20)的阶段。中国创世神话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中,兄妹婚神话是重要组成。最有名的就是伏羲和女娲的兄妹婚神话,在唐李冗《独异志》卷下中有记载说,宇宙初开时,“天下未有人民”,以烟合烟散为咒,后“议以为夫妻”。古代人类溯源的逻辑是,既然女性不能独自生人,就必须有一男一女,且只能是同一氏族或同一家庭的兄妹或姊弟[10](P282)。类似传说不仅在德昂族中流传,在南方好几个民族甚至汉族中也同样存在,如台湾泰雅族、仡佬族、瑶族、傈僳族等[11],成婚前都有滚石磨、转山、合烟等活动,反映了德昂族先民与汉族及其他南方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人从葫芦里出来,这是南方许多民族的神话母题,德昂族同许多南方的热带、亚热带民族一样,他们的生活与葫芦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居住的地区盛产葫芦,葫芦是他们的食物,也是他们的生活器具,因此成为先民们进行神话创作的重要对象;而传说提及最早的人类共同居住在一个巨大的葫芦里,后来分了家,分出了汉族、傣族、德昂族等,反映了这些“兄弟民族”血脉相连,同时也倒置了后来各民族不同的分布格局——德昂族从葫芦里出来后,就到了有岩石的地方居住,因此德昂族自称“昂”,具有来自岩石崖洞的意思,可以说,这是德昂族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应。

在德昂族的葫芦起源说中,由神仙派到人间的神兄妹二人搜寻人类,但一无所获。在神仙的点拨他们,让他们二人结为夫妇。兄妹二人认为他们是亲生兄妹不能成亲。于是神仙让他们一人手拿磨盖,一人拿着磨底,各自从一个山顶滚到山下,如果能够合拢,就说明上天命令他们结成夫妻。结果兄妹二人滚下去的时候石磨居然神奇地合在一处了,于是他们就遵照上天的意志成婚。婚后妻子生下了一颗葫芦籽,在夫妇二人悉心照料下,后来葫芦长大,夫妇二人将葫芦划开,从葫芦里面涌出一群人。这些人中,有的成了后来的汉族,有的成了傣族,还有的生下来就停落在岩石上,就成为了后来的德昂族[8](P27-28)。

保育舍采用局部保温结合辅助加温方式,以减少能耗。妊娠、育肥舍采用局部降温方式和饮水结合,既保证躺卧区域的舒适性,又可以提高饮水温度,改善内环境。

除了上述关于德昂族起源的久远传说外,在德昂族的最大聚居点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人在讲述自己的历史时常常会和三国时期的孔明联系在一起。孔明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无所不知的神人。传说,古时候,德昂族居住在一条叫“拿九木”(傣话)河的上游。当时是一大家人伙居,人很多,常因缺吃少用闹意见,后来便分成了几家,以采集山茅野菜为主要生活来源,生活过得很艰苦。后来弟兄各自去找孔明学知识、学本领。当德昂族问孔明要如何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时,孔明用一把锄头作挖土的姿势,接着将锄头递给的德昂族人说:“挖地吃去。”从此,德昂族人家便祖祖辈辈种地吃饭了。相关传说还有另一个充满“世俗味”的版本。传说诸葛亮开发西南时遭到头人们忌恨,在雷弄寨放了一把大火,诸葛亮骑马仓惶逃出时摔下深岩。第八天德昂族姑娘阿婼下箐底背水发现了他,救到山洞中悉心照料。诸葛亮康复后教阿婼学习知识、织衣、耕地,并和阿婼相爱了。临别时诸葛亮把自己的帽子送给了阿婼。阿婼日夜盼着诸葛亮回来,但别后十八年诸葛亮逝世,阿婼也消失了,但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与诸葛亮帽子形状完全相同的房子,从此后德昂人盖这种房子居住了[12](P292-293)。德昂族研究总会副会长赵志刚介绍,在德昂族流传下来的佛经中,记载着诸葛亮评定南中时攻打德昂族的故事。诸葛亮根据地理环境,用篾弹弓来攻生活在岩洞里的德昂族。把草籽装在半湿半干的泥里制成弹丸,再用弹弓把泥丸打到岩洞的石头上。夏天的时候泥丸里草籽就长出来草来,等到冬天草枯的时候,诸葛亮就开始用火攻的方式,最后降服了德昂人的祖先。并且诸葛亮平定南中时期,采取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最终获得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支持,至今在陇川县还有一段城墙遗址被德昂族称为“诸葛城”。当然,这些传说在正史中没有记载,更无确切证据表明诸葛亮曾到达过德昂族先民生活居住地区,但在德昂族中口耳相传的孔明的传说,与弟兄祖先的传说一起分别回应着德昂族大一统的历史心性。

从理论上说,英雄祖先与弟兄祖先传说是少数民族族群建构历史关联的常见做法。孔明传说本质来看仍是英雄祖先传说的翻版,德昂族先民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取复刻诸葛亮形象与当下需要有密切关联的部分重构阐释,构造出德昂族先民与王朝国家存在从属关系的历史事实,从而自下而上建立起德昂族与王朝/民族国家的历史关联性。而弟兄祖先的传说从源头上反映了中国德昂族与作为王朝/民族国家的主体汉族的亲缘关系。因此,英雄祖先与弟兄祖先传说德昂族先民对大一统叙事的回应,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了对中央王朝与华夏民族的整体性认同。

三、结语

就中国而言,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前的王朝国家时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进行设置与经营,也可视为是一种历史认同的建构实践。这种历史书写成为德昂族构建国家认同的基础。尤其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政府通过民族识别、民族调查,确立德昂族在共和国民族家庭中的正式成员地位后,民族国家背景下的历史书写更加细致深入,使德昂族产生了对国家的心理认同,并影响了德昂族的集体记忆,也促发德昂族迎合民族国家的认同构建,开始自下而上地构建与中国作为民族国家一致的历史叙述。这反映在德昂族《滚思艾、妈阿嘎》中太阳爸爸和青龙妈妈的故事、葫芦起源传说中与汉族兄弟关系的描述等构成了德昂族的历史记忆,它建立起华夏各民族的根基性感情,通过对“共同的血源联系”的回溯性建构,从而建立起德昂族先民与作为王朝国家主体的汉族的“天赋的联结”,这成为中国德昂族国家认同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歇尔·德·塞尔托著,倪复生译.历史书写[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

[2]黄光成.德昂族文学简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3]林庆,李旭.德昂族龙阳崇拜文化与民族国家认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5).

[4]杨五青,李茂琳等著.德昂族龙阳文化调查与研究[M].德宏民族出版社,2015.

[5]引自陈瑞琪.德昂族龙文化的变迁及原因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4(6).

[6]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崩龙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M]. 中国科学民族研究所,1963.

[7]赵橹.论白族龙文化[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

[8]转引自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M].民族出版社,2007.

[9]马克思.摩尔根〈 古代社会〉 一书摘要[M].人民出版社,1965.

[10]吕徽.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现代阐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1]向柏松.兄妹婚神话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6).

[12]《思想战线》编辑部.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

中图分类号:K28;I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9)06-0086-04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跨境德昂族的历史叙述与国家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5C MZ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袁丽华(1981—),女,博士,云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王燕(1985—),女,博士,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史。

(责任编辑:张美玉)

标签:;  ;  ;  ;  ;  ;  ;  ;  ;  ;  ;  ;  ;  ;  ;  

袁丽华:中国德昂族的传说/神话与典范历史叙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