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筛选和定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防治,杆菌,细菌,芳烃,菌核,芽孢,镰刀。
筛选和定殖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阳,杜佳,高克祥[1](2018)在《苦瓜枯萎病生防木霉的筛选鉴定及其定殖的qPCR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绿色防控苦瓜枯萎病,本研究从苦瓜根际土中分离出多株木霉,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和盆栽防病试验进行拮抗苦瓜枯萎病菌的木霉菌株筛选,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在苦瓜植株及土壤中的定殖能力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筛选得到两株防效较好的木霉菌株M2和MX,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54.63%和45.72%。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M2菌株为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MX菌株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木霉菌株M2和MX均不能在苦瓜植株中定殖,但在土壤中可以稳定定殖。两个木霉菌株具有应用于苦瓜枯萎病的田间生物防治潜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戴亚静[2](2018)在《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根际定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Foc)侵染而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己成为影响香蕉生长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而根际促生菌在改善作物生境、防治植物病害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正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为探索应用根际促生菌防控香蕉枯萎病,首先运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分别从韭菜和香蕉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对镰刀菌有拮抗效果的菌株71株。进行细菌16s序列扩增并测序,经Blast比对后剔除重复菌株,分别筛选出对尖孢镰刀菌生理4号小种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3株,分别为来自于香蕉根际土壤的菌株M8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ens)、来自于韭菜根际土壤的菌株C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C14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进一步将筛选的3株菌株M8、C5、C14接种处理香蕉苗后,3株菌株不仅对香蕉生长有明显的促进效果,还能诱导提高香蕉抗病相关指标,增强香蕉抵抗香蕉枯萎病的能力。由此,初步认定叁株菌株可作为香蕉根际促生菌,进行后续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与CK相比3株菌株能显着促进香蕉株高增高、假茎围增粗,并能促进香蕉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对香蕉生长有明显的促进效果;(2)菌株M8和C5接种处理能明显提高香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等香蕉抗病相关酶活指标,增强香蕉对镰刀菌枯萎病的抗病能力;(3)对抗病相关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发现,叁种根际促生菌能诱导香蕉MaPR-2,MaPPO,MaMBL和MaPOD基因表达,增强香蕉抗病性;(4)对香蕉接种FOC后的感病指数分析显示,与未经促生菌诱导处理的对照(发病率43.4%)相比,接种促生菌能显着降低枯萎病发病率,C5处理后香蕉发病率为21.8%,M8处理后发病率为24.5%,C14处理后发病率为30.1%;(5)利用绝对定量PCR检测发现,与未种植香蕉的对照土相比,香蕉根际土壤中菌株M8、C5、C14的数量显着增加,表明叁株菌株在香蕉根际可以定居、繁殖。最后,收集香蕉根系分泌物和残茬降解物处理叁种促生菌,发现香蕉根系分泌物和残茬降解物均能明显促进M8、C5和C14的生长。进一步选出香蕉根系分泌物中代表性有机酸,分别外源添加处理3种促生菌发现:(1)苹果酸、水杨酸、阿魏酸和草莓酸能明显促进M8的生长,而对羟基苯甲酸对M8的作用效果不明显;(2)苹果酸能明显促进C5的生长,而水杨酸、阿魏酸、草莓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对C5的作用效果不明显;(3)苹果酸、水杨酸、阿魏酸、草莓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均能促进C14的生长。本研究最终筛选到了 3株能在香蕉根际定殖并能增强香蕉抗镰刀菌枯萎病的根际促生菌;另外,还从根系分泌物的角度对3种菌株的定殖因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不仅为生态防控香蕉枯萎病提供菌株借鉴,也为探索生防菌在田间的有效定殖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韩俊燕,赵国忠,杨波,刘小鸣,张灏[3](2016)在《婴儿源益生性双歧杆菌的筛选及肠道定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从婴儿粪便中筛选出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双歧杆菌,并探究其肠道定殖情况,为双歧杆菌的产品开发提供优良的菌株。采用MRS培养基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菌株经F6PPK检测及16S r DNA测序鉴定,之后进行模拟胃肠液、胆盐耐受性、对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等)的抑制及对HT-29细胞的粘附能力测定,将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动物实验,测定其肠道定殖能力。分离到的27株双歧杆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7个不同的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Bifidobacterium breve、Bifidobacterium bifidum、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Bifidobacterium infantis、Bifidobacterium animalis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体外实验表明,B.longum A9、B.breve A4、B.bifidum B6、B.longum C6、B.adolescentis F8和B.infantis H6等具有较强的潜在益生特性;动物实验表明,B.infantis H6和B.longum C6具有较强的肠道定殖能力。B.longum C6和B.infantis H6有望作为优良的益生性菌株,应用于双歧杆菌的产品开发。(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6年10期)
李姝江,朱天辉,谯天敏,韩珊[4](2016)在《花椒根腐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定殖和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花椒根腐病生防芽孢杆菌进行分离、筛选、定殖和防效评价,为开发高效、稳定、持久的生物农药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分离健康花椒根际土中的芽孢杆菌,利用点菌法和打孔法2次筛选拮抗效果最佳的芽孢杆菌,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并测定其对1年生花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用链霉素标记拮抗芽孢杆菌,并检测该菌在花椒根际及根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以此为基础,运用灌根法对花椒根腐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处理,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在分离获得的20株芽孢杆菌中,编号为B3的菌株拮抗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达26.0mm,高温处理后仍具有活性,初步确定其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花椒根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B3菌株发酵液稀释倍数增加而增加,B3发酵液原液至稀释200倍以下防治效果显着。定殖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无论病原菌存在与否,抗300μg/mL链霉素的突变菌株均能在根际土壤和根内定殖,但根际土菌量大于根内,且早于根内达到峰值,随接种时间延长,定殖量下降并维持稳定。田间试验中,突变菌株B3无论预防还是治疗试验,均能发挥很好的效果,并优于原始菌株和化学农药双效灵。【结论】菌株B3能在花椒根际和根内很好地定殖、排挤病原物,具有对花椒根腐病进行生物防治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曾衡,徐迪红,冀志霞,陈守文,魏雪团[5](2015)在《烟草黑胫病生防菌的筛选、定殖及应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防治烟草黑胫病,筛选了3株可高效拮抗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的生防菌ZH、C9和C20,经生理生化和基因序列分析,3株菌都被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以ZH为代表性菌株进行定殖实验.结果显示,解淀粉芽胞杆菌ZH在土壤和烟草植株体内都具有良好的定殖能力,123 d后根际土壤和根围土壤中生防菌的生物量分别达到9.07×106 CFU/g和1.2×107 CFU/g,烟草茎、叶内的生防菌生物量分别达到1.83×104CFU/g和5.58×104 CFU/g.以正常施用化学药剂的烟草为对照,以ZH、C9和C20混合菌剂进行生防菌大田应用试验.与对照相比,施用混合菌株发酵液不同时期的防效为85.37%-95.11%.同时,烟草的产量相比对照每公顷增产20.18%,每公顷增值31.27%.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烟草黑胫病生防菌及其大田应用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图3表4参27(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万清[6](2015)在《具有芘降解功能的植物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在小麦体内的定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叁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被植物吸收积累,通过食物链富集严重危害农产品和人类健康。因此,亟需解决PAHs在农作物体内的积累,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芘作为PAHs中4环污染物的典型代表,常被用作测定环境中PAHs污染的指示物和PAHs生物降解的模型分子。本文从长期受PAHs污染场区健康的植物车前草(Plantago depressa Willd)体内筛选到1株高效降解芘的功能植物内生细菌PW7,系统地探究了环境条件对其生长和芘降解能力的影响;探讨了菌株PW7在小麦体内的定殖动态及对植物吸收降解芘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利用功能内生细菌减少植物体内PAHs的含量和保证农产品安全提供了菌种支持及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具有芘降解特性的功能植物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及条件优化(1)本文通过富集培养,从PAHs污染的车前草(Plantago depressa Willd)体内分离得出1株高效降解芘的功能植物内生细菌PW7,经菌株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性质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菌株PW7初步鉴定为Serratiasp.。生长特性研究发现,菌株PW7存在二次生长特性,最适生长条件:pH7.0,盐浓度5g·L~(-1),温度30℃,装液量20 mL。此外,菌株PW7具有良好的耐盐性,且为好氧菌。该研究为菌株PW7应用于微生物降解PAHs提供依据。(2)菌株PW7能够利用芘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10 d内对芘的降解效率为47.52%。环境条件对菌株降解芘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PW7的生长和芘降解的最适条件:温度30℃,pH 7.0。在一定范围内,底物浓度与菌株生长和芘降解成负相关,接种量与菌株生长和芘降解成正相关。当芘浓度为20 mg·L~(-1)时,菌株PW7对芘的降解率高达70.81%。外加碳氮源对菌株PW7降解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外加碳氮源为葡萄糖、麦芽糖、丝氨酸等时,10 d内菌株PW7对芘的降解效率高达60%以上。优化菌株降解芘的条件,为其高效快速地降解芘提供了参数依据。2.功能内生细菌在小麦体内的定殖特性(1)采用温室水培体系以及浸根(SR)、浸种(SS)和涂叶(PL)叁种定殖方法,研究了植物内生细菌PW7在小麦体内的定殖情况和叁种不同定殖方式的性能。菌株能够良好的定殖在小麦体内,可从根部向茎叶部转移,且对小麦生长有促进作用。与CK相比,SR、SS、PL中小麦的鲜重依次比CK提高了 25.00%、20.76%、15.45%。SR对小麦的促进作用最强。(2)小麦能够吸收培养液中的芘,并由根向茎叶传导。接种菌株PW7能够降低培养液中芘浓度,顺序依次为SR<SS<PL<CK;与CK相比,SR、SS、PL中芘含量的减少率依次为51.36%、23.64%、12.11%。培养液中芘浓度及去除率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通过SR、SS、PL接种菌株PW7均能提高培养液中芘去除率,SR的芘去除率最大为78.28%,PL的芘去除率最差。(3)通过SR、SS、PL接种功能细菌PW7均可降低植物体内芘浓度和积累量。与CK相比,接种菌株PW7降低了小麦根部和茎叶部的芘含量及积累量,顺序依次为SR<SS<PL<CK,说明功能菌株能影响小麦对芘的吸收代谢作用。SR中小麦体内芘含量和积累量最低,分别为29.49mg·kg~(-1)、3.66μg·pot~(-1),与CK相比,其减少率最高,分别为61.99%、53.96%。随着培养液中芘浓度的增大,小麦根和茎叶中芘含量和积累量逐渐增大。小麦根部和茎叶部的花含量和积累量随着染毒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接种菌株PW7的方式不同,小麦体内芘浓度和积累量不同,顺序依次为SR<SS<PL<CK,与CK相比,芘含量的减少率依次是SR>SS>PL。接种功能内生细菌能够降低植物体内的芘含量和积累量。(4)通过SR、SS、PL接种功能细菌均使小麦的富集系数和传导系数减小。小麦对芘的富集系数和传导系数随着污染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基本呈下降趋势;定殖方式不同,其富集系数和传导系数SR<SS<PL<CK,但根部的富集系数变化不大。推测芘大部分在根部被降解,且培养液和小麦体内芘的去除效果SR>SS>PL,说明接种功能植物内生细菌可以降低植物体内芘的污染水平。菌株PW7的最适定殖方式为浸根。植物内生细菌能够定殖于宿主植物体内,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对芘的抗性和代谢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顾玉骏[7](2015)在《根表多环芳烃降解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在植物根表的定殖和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AHs)是土壤环境中常见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中PAHs可通过挥发、光解、微生物降解等方式而去除,也可通过植物吸收积累作用而进入食物链,危害生态安全和人群健康。自然界中大部分细菌是以生物膜方式存在的,植物根表细菌生物膜可以减低土壤环境中污染物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并促进宿主植物生长。从植物根表筛选具有PAHs降解功能的细菌并将其定殖在植物根表,可在根表形成PAHs降解细菌生物膜;该生物膜对土壤中PAHs有阻隔和降解作用,这不仅有望降低植物吸收积累PAHs的污染风险,还可提高根际土壤中PAHs的去除效率。本研究从PAHs污染场地健康植物根表筛选获得了两株具有PAHs降解功能的细菌(以下简称功能细菌),鉴定了功能细菌的分类地位,并研究了其生长和降解特性;明确了不同环境条件对功能细菌降解PAHs的影响,优化了菌株降解PAHs的环境条件;分别用抗生素抗性标记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对功能细菌进行标记,将其定殖在植物根表,研究了功能菌株在植物根表的定殖分布及其对植物吸收积累PAHs的影响;探讨了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根表细菌生物膜对植物吸收积累PAHs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PAHs污染区健康植物牛筋草(Eleusineindica(L.)Gaertn.)根表分离获得了两株分别具有菲和芘降解功能的细菌。经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两株菌分别为具有菲降解能力的Diaphorobacter sp.Phe 15和具有花降解能力的Mycobacteriumsp.Pyr9。优化了两株功能菌株降解PAHs的环境条件。其中,菌株Phe15降解菲的最适温度为30℃C,最适pH值为7.0-10.0,该条件下2 d内其对初始浓度为100 mg.L-1菲的降解率可达到97%以上。菌株Phe15对150 mg·L-1浓度范围内的菲都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且随着接种量的增加,降解逐渐加快。菌株Pyr9降解芘的最适温度为3C℃,最适pH值为7.0-8.0,该条件下10 d能将初始浓度为50 mg·L-1的芘全部降解。芘浓度范围为50-200mg·L-1时,芘浓度越高,Pyr9对芘的降解率越低;供试接种量范围内(5-20%),接种量越高,Pyr9对芘的降解越快。(2)分别用抗生素抗性标记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对功能细菌Phe15和Pyr9进行了标记,并将其定殖在植物根表,研究了功能菌株在植物根表的定殖分布及其对植物吸收PAHs的影响。其中,菌株Phe15对氨苄青霉素(75mg·L-1)和低浓度的氯霉素(25 mg·L-1)有抗性。利用这两种抗性作为菌株Phe15的筛选标记,采用灌根和浸种两种定殖方式将菌株Phe15定殖到叁叶草根表。结果表明,菌株Phe15在植物根表的定殖促进了叁叶草的生长,同时降低了菲在叁叶草体内的浓度和积累量。两种定殖方式均可降低叁叶草体内菲含量,且灌根方式要优于浸种。同时,两种定殖方式都能够提高污染土壤中菲的去除率,且灌根方式下土壤中菲去除率更高。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对菌株Pyr9进行了标记,标记菌株(Pyr9-gfp)对芘的降解能力没有显着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照片表明,菌株Pyr9-gfp可以在叁叶草根表定殖并形成细菌生物膜。采用灌根方式将Pyr9-gfp定殖在叁叶草根表,定殖在根表的Pyr9-gfp可以进入植物根部组织,并在植物体内增殖,且数量随土壤中花污染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功能细菌Pyr9-gfp在叁叶草根表的定殖可以显着提高植物茎叶和根部生物量,降低植物体内芘浓度、积累量及富集系数,同时显着提高了 土壤中芘的去除率。(3)向PAHs污染土壤中添加表面活性剂Tween 80,探究了 Tween 80作用下菌株Pyr9在叁叶草根表的定殖及其对植物吸收PAHs和根际PAHs去除的影响。供试Tween 80浓度范围(100-1000 mg.kg-1)内,随着Tween 80浓度升高,叁叶草体内Pyr9的数量变化不明显,植物根部和茎叶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小,Tween 80添加量为250 mg.kg-1时,植物生物量最大。相同处理条件下,灌根组植物生物量大于不接菌组,表明菌株Pyr9在植物根表的定殖促进了植物生长。100-1000 mg.kg-1 Tween 80促进了植物对芘的吸收。Tween 80作用下,菌株Pyr9在叁叶草根表的定殖同样可以降低叁叶草体内芘含量。添加 Tween 80增大了叁叶草根际土壤中芘的去除率。添加量为0-500 mg.kg-1时,随着Tween80添加量增加,土壤中芘的残留量降低。同一 Tween80添加量下,灌根组(CPR)土壤中芘含量显着低于不接种菌的植物组(CP)和接菌但未种植物组(CB),例如,Tween 80添加量为100 mg.kg-1时,CPR处理比CP和CB处理土壤中芘残留量分别低12.8%和19.2%。Tween 80添加量为500 mg.kg-1时,CPR处理土壤中芘残留量与污染土壤对照相比降低了 49.4%。(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郑青松[8](2014)在《小麦全蚀病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小麦根际定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全蚀病是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引起的真菌病害,在世界上许多小麦产区都有发生,为典型的小麦根部病害。小麦全蚀病首先在中国浙江省发现,随后在我国多个小麦产区发生,目前病害发生仍呈加重趋势。为筛选对小麦全蚀病有控制作用的生防菌,本研究从河南商丘全蚀病发生田块的小麦根际土,利用稀释分离法共获得648株细菌,通过平板生防测定初筛出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生防作用的细菌41株,再从中筛选出抑菌带大于0.3 cm或虽然抑菌带小于0.3 cm但长势强的细菌20株。根据20株细菌的16S rDNA和rpoB基因的序列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这些菌株在温室盆钵试验中的防效进行了测定。进一步挑选出9株代表性细菌菌株(GP4,GP9,GP16,GP46,GP51,GP52,GP54,GP56,GP59)进行下一步研究。根据16S rDNA和rpoB的BLAST结果以及生理生化分析的结果表明这9株细菌均为假单胞菌。其中GP4,GP9,GP16,GP46,GP59为Pseudomonas poae,GP51和GP52为Pseudomonas chlororaphis,GP54和GP56为Pseudomonas putida。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表明:9个菌株都产生蛋白酶;GP51.GP52.GP54和GP56可以产生嗜铁素;所有菌株均不产生几丁质酶。对9株细菌进行了生防物质产生相关基因的检测,这些菌株基因组中都不含2,4-二乙酰基间苯叁酚和藤黄绿脓菌素产生相关基因;只有GP51,GP52含有吩嗪-1-羧酸和硝吡咯菌素产生相关基因。温室防效试验结果表明9株生防细菌对全蚀病都有一定的生防效果,其中GP51,GP52的效果最好,防效分别达到30.5%和33.3%。在明确9株生防菌对小麦全蚀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平板生防试验测定了它们对其他一些小麦根部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9株细菌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普遍较好,抑菌带宽度均在3.5 mm以上,只有GP51.GP52菌株对禾谷丝核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小麦赤霉病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有GP9、GP16、GP46、GP51和GP59,但抑菌效果较差,这些生防菌对小麦茎基腐病菌不同化学型菌株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为了解9个生防菌在小麦根部的定殖情况,通过驯化筛选获得9株生防菌的利福平抗性菌株,用含菌玉米砂接种的方法分别测定了原始菌株与驯化菌株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这一步测定了6株细菌(2株Pseudomonas poae GP9和GP59,2株Pseudomonas putida GP54和GP56以及2株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GP5和GP52)在小麦根部定殖情况,结果表明这些菌在灭菌的土壤中的定殖量高于自然土的定殖量。其中GP51和GP52在4个处理中的定殖效果均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GP51和GP52的具有较好生防效果的原因。本研究为小麦全蚀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重要的菌株材料,为后续高效生防菌的筛选、田间应用试验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张小兰,韦中,梅新兰,徐阳春,沈其荣[9](2014)在《一种基于根际定殖能力筛选溶磷菌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改良的PVK培养基从玉米和象草根系及其根际土壤中筛选溶磷菌,通过其在NBRIP液体培养基中水溶性磷浓度确定菌株溶磷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限菌砂培试验测定菌株在玉米根际的定殖能力,并通过盆栽试验评判该筛菌方法。结果表明:NBRIP液体摇瓶试验中,菌株X14对Ca3(PO4)2的溶解能力显着低于菌株X32和Y21,液体培养基中水溶性磷的浓度分别仅为菌株X32和Y21的22.80%和19.99%;而在限菌砂培试验中,菌株X14在玉米根际的定殖能力显着强于菌株X32和Y21,在初始接种浓度一致下,在玉米根际定殖的菌株X14较菌株X32高1个数量级;盆栽试验中接种该3株溶磷菌的处理,玉米茎粗、株高、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总干质量、地上部磷吸收量和吸磷总量均显着高于对照,但不同菌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经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X14、X32和Y21分别为芽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结论:实验室内菌株X14的溶磷能力显着弱于菌株X32和Y21,但在盆栽试验中,菌株X14对促进玉米磷吸收的效果与菌株X32和Y21相近,可能与菌株X14在玉米根际的定殖能力较强有关。溶磷菌的筛选有必要基于菌株在植物根际的定殖能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冯争光,马平,李社增,鹿秀云[10](2013)在《棉花黄萎菌微菌核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定殖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微菌核诱集法从发病程度不同的棉花黄萎病田筛选大丽轮枝菌拮抗菌,测定拮抗菌对微菌核的抑制作用和在微菌核上的定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从棉花黄萎菌微菌核不同部位分离的细菌数量不同,不同发病程度棉田中棉花黄萎菌拮抗菌数量不同。从微菌核内部筛选到一株能够抑制微菌核萌发和生长的拮抗菌株424-31-6,定殖能力测定结果显示,菌株424-31-6在微菌核表面定殖能力强,能够破坏微菌核的正常结构,具有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3年S1期)
筛选和定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Foc)侵染而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己成为影响香蕉生长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而根际促生菌在改善作物生境、防治植物病害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正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为探索应用根际促生菌防控香蕉枯萎病,首先运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分别从韭菜和香蕉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对镰刀菌有拮抗效果的菌株71株。进行细菌16s序列扩增并测序,经Blast比对后剔除重复菌株,分别筛选出对尖孢镰刀菌生理4号小种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3株,分别为来自于香蕉根际土壤的菌株M8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ens)、来自于韭菜根际土壤的菌株C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C14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进一步将筛选的3株菌株M8、C5、C14接种处理香蕉苗后,3株菌株不仅对香蕉生长有明显的促进效果,还能诱导提高香蕉抗病相关指标,增强香蕉抵抗香蕉枯萎病的能力。由此,初步认定叁株菌株可作为香蕉根际促生菌,进行后续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与CK相比3株菌株能显着促进香蕉株高增高、假茎围增粗,并能促进香蕉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对香蕉生长有明显的促进效果;(2)菌株M8和C5接种处理能明显提高香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等香蕉抗病相关酶活指标,增强香蕉对镰刀菌枯萎病的抗病能力;(3)对抗病相关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发现,叁种根际促生菌能诱导香蕉MaPR-2,MaPPO,MaMBL和MaPOD基因表达,增强香蕉抗病性;(4)对香蕉接种FOC后的感病指数分析显示,与未经促生菌诱导处理的对照(发病率43.4%)相比,接种促生菌能显着降低枯萎病发病率,C5处理后香蕉发病率为21.8%,M8处理后发病率为24.5%,C14处理后发病率为30.1%;(5)利用绝对定量PCR检测发现,与未种植香蕉的对照土相比,香蕉根际土壤中菌株M8、C5、C14的数量显着增加,表明叁株菌株在香蕉根际可以定居、繁殖。最后,收集香蕉根系分泌物和残茬降解物处理叁种促生菌,发现香蕉根系分泌物和残茬降解物均能明显促进M8、C5和C14的生长。进一步选出香蕉根系分泌物中代表性有机酸,分别外源添加处理3种促生菌发现:(1)苹果酸、水杨酸、阿魏酸和草莓酸能明显促进M8的生长,而对羟基苯甲酸对M8的作用效果不明显;(2)苹果酸能明显促进C5的生长,而水杨酸、阿魏酸、草莓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对C5的作用效果不明显;(3)苹果酸、水杨酸、阿魏酸、草莓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均能促进C14的生长。本研究最终筛选到了 3株能在香蕉根际定殖并能增强香蕉抗镰刀菌枯萎病的根际促生菌;另外,还从根系分泌物的角度对3种菌株的定殖因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不仅为生态防控香蕉枯萎病提供菌株借鉴,也为探索生防菌在田间的有效定殖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筛选和定殖论文参考文献
[1].王永阳,杜佳,高克祥.苦瓜枯萎病生防木霉的筛选鉴定及其定殖的qPCR检测[J].山东农业科学.2018
[2].戴亚静.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根际定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3].韩俊燕,赵国忠,杨波,刘小鸣,张灏.婴儿源益生性双歧杆菌的筛选及肠道定殖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6
[4].李姝江,朱天辉,谯天敏,韩珊.花椒根腐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定殖和防治效果[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曾衡,徐迪红,冀志霞,陈守文,魏雪团.烟草黑胫病生防菌的筛选、定殖及应用评价[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
[6].王万清.具有芘降解功能的植物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在小麦体内的定殖特性[D].南京农业大学.2015
[7].顾玉骏.根表多环芳烃降解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在植物根表的定殖和效能[D].南京农业大学.2015
[8].郑青松.小麦全蚀病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小麦根际定殖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9].张小兰,韦中,梅新兰,徐阳春,沈其荣.一种基于根际定殖能力筛选溶磷菌的方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
[10].冯争光,马平,李社增,鹿秀云.棉花黄萎菌微菌核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定殖能力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