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下斜肌减弱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外斜视的疗效观察

不同下斜肌减弱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外斜视的疗效观察

爱尔眼科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对不同下斜肌减弱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外斜视的疗效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V型外斜视的患儿采取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2组,其中给予行下斜肌切断术的30例患者作为A组,行下斜肌后徙术的30例患者作为B组,并观察2组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外斜视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粘连率。结果:B组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外斜视患儿的总好转概率为93.33%,A组患儿的总好转概率为86.67%,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B组患儿的术后粘连率为6.67%低于A组,P<0.05。结论:给予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外斜视患儿给予下斜肌后徙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粘连发生率较低,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下斜肌功能亢进;下斜肌减弱术;V型外斜视;粘连发生率

V型斜视为垂直方向上非共同性水平斜视亚型,于水平斜视中占比20.00%左右,患者向下注视时则V型斜视集合增大[1],眼位呈V字形变化,上、下注视斜视角度差距为15度以上,其V型斜视患者伴单、双侧下斜肌功能亢进;临床中予以患者水平肌的传统治疗,常联合下斜肌功能减弱术治疗。我院旨在讨论不同减弱术的差异及提高临床疗效,将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V型外斜视的患儿采取回顾性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V型外斜视的患儿采取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2组,其中给予行下斜肌切断术的30例患者作为A组,行下斜肌后徙术的30例患者作为B组,2组患儿均确诊为V型斜视,并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具体情况如下:

A组: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2例,年龄范围在(8-14)岁,平均年龄为(12.51±0.62)岁;

B组:男性患儿:女性患儿=17:13,年龄范围在(7-15)岁,平均年龄为(11,87±0.78)岁;

2组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外斜视的患儿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2组患儿均采取常规的眼科检查,三棱镜检查正前方、上、下转25度斜视角,同视机九方位检查斜视角,六方位运动检查眼球及AC/A等体征检查等,依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手术方法。

A组:行下斜肌切断手术,做切口于下斜肌位置,将巩膜分离,拉开切口厚唇,对筋膜面进行牵拉,暴露下斜肌前缘,对tennon及前缘筋膜进行分离,将筋膜打开后,将下斜肌取出,随后将肌肉切断;

B组[2]:行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其定位、切口及暴露措施与A组基本相同,随后将一根双针褥线在近外直肌下缘的下斜肌两侧安置套环缝线,仔细观察肌肉纤维是否将缝线包括,须对下斜肌的宽度进行分离,使巩膜完全脱离肌肉,将下斜肌剪断,将其固定于拟后徙位置的巩膜处,将结膜切口缝合。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2组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外斜视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粘连率。

1.3.2疗效判定标准

我科室以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外斜视的患儿的水平斜视度的改变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判定,以总好转概率表示,具体如下:

1)显效:水平斜视度(正前方、上、下转25度三个方位)在15度以下;

2)好转:水平斜视度(正前方、上、下转25度三个方位)在15度至20度间;

3)无效:水平斜视度(正前方、上、下转25度任何一个)在20度以上;

总好转概率为显效概率+好转概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两组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外斜视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粘连率为计数资料(%表示,X²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患者在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异明显,统计学具有科学意义。

2结果

B组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外斜视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粘连率均优于A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注:*与对A相比较(P<0.05)。

3讨论

V型外斜视为临床中常见的眼科疾病,又称A-V综合征,为临床中亚型水平斜视,其发病率较高,一般情况下,V型斜视与患儿水平肌力增大,水平肌肉异常及下斜肌功能亢进相关。其中下斜肌功能亢进为导致V型外斜视的主要因素,对于治疗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外斜视患儿予以对症治疗,降低下斜肌功能,便可矫正V型斜视。

下斜肌亢进的因素尚不明确,相关研究表明,其先天性运动融合中枢缺陷,导致神经肌肉运动的协调性降低,以至于眼外肌运动功能异常,从而产生下斜肌功能亢进的现象。当大角度的外、内斜视时,眼球转动剧烈,因此使得眼球脱离中枢控制[3],从而导致下斜肌运动活跃,产生亢进。

本文研究中,采取下斜肌后徙术的患儿为B组,该组患儿的总好转概率为93.33%,A组患儿行下斜肌切断术后的总好转概率为86.67%,A、B2组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2种手术方案均可减轻下斜肌亢进,提高临床疗效。但B组患儿行下斜肌后徙术后的术后粘连率为6.67%,其中有2例患儿发生术后粘连的现象,相比较A组,A组患儿行下斜肌切断术后的术后粘连率为30.00%,将A、B2组的术后粘连率进行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了给予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患儿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可降低其术后粘连率,改善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给予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外斜视患儿给予下斜肌后徙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粘连发生率较低,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文燕梅.不同下斜肌减弱术治疗V型外斜视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69-70.

[2]闫瑾.下斜肌减弱术对儿童青少年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影响[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5,17(4):217-220.

[3]牛丽鑫,曹月坡.2种手术方法治疗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Ⅴ型斜视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1):3488-3489.

标签:;  ;  ;  

不同下斜肌减弱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外斜视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