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注桩与冠梁的锚固的技术领域,公开了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包括多个排列布置的支护桩、处于支护桩上方的冠梁以及与支护桩一一对应布置的多个锚固板,支护桩具有多个呈纵向布置的纵向钢筋,纵向钢筋的上端延伸至支护桩的上方,冠梁通过纵向钢筋与各个支护桩呈锚固布置;支护桩的各个纵向钢筋与锚固板呈固定布置。冠梁与支护桩通过纵向钢筋锚固形成整体,通过锚固板使各个纵向钢筋形成整体,有效避免在钢筋长度较大时,需对钢筋进行弯折,从而降低施工难度;并且,锚固板有效提高支护桩与冠梁的相对锚固力,可有效的规范钢筋的加工和施工。

主设计要求

1.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排列布置的支护桩、处于所述支护桩上方的冠梁以及与所述支护桩一一对应布置的多个锚固板,所述支护桩具有多个呈纵向布置的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的上端延伸至所述支护桩的上方,所述冠梁通过所述纵向钢筋与各个所述支护桩呈锚固布置;所述支护桩的各个纵向钢筋与所述锚固板呈固定布置。

设计方案

1.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排列布置的支护桩、处于所述支护桩上方的冠梁以及与所述支护桩一一对应布置的多个锚固板,所述支护桩具有多个呈纵向布置的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的上端延伸至所述支护桩的上方,所述冠梁通过所述纵向钢筋与各个所述支护桩呈锚固布置;所述支护桩的各个纵向钢筋与所述锚固板呈固定布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钢筋的顶部形成螺纹头,所述锚固板具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具有与所述螺纹头呈固定连接的固定螺纹,各个所述纵向钢筋的螺纹头分别嵌入各个所述锚固板的连接孔,当所述螺纹头处于所述连接孔的固定螺纹时,所述纵向钢筋与所述锚固板呈固定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接孔呈圆形环绕布置,所述支护桩的纵向钢筋呈圆形环形布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板具有背离所述支护桩的上端面,所述锚固板的上端面具有锚固条,所述锚固条的两端分别形成呈弧形布置的弧形部,两个所述弧形部分别环绕抵触两个所述螺纹头的外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部具有侧端开口,所述锚固条的两个所述弧形部的侧端开口呈相背离方向布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板的上端面具有多个锚固条,所述锚固条具有朝下凹陷的重合槽,沿水平方向,通过所述重合槽,两两所述锚固条呈交错布置;沿水平方向,各个所述锚固条呈平齐布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部具有与所述螺纹头抵触的内端面,所述弧形部的内端面具有所述固定螺纹。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支护桩沿横向方向排列布置,沿横向方向,各个所述支护桩组合具有支护长度,沿横向方向,所述冠梁具有横向长度;当所述横向长度小于所述支护长度,且所述冠梁延伸至所述支护桩中部时,所述支护桩具有呈裸露布置的纵向钢筋,所述锚固板的一端锚入所述冠梁,所述锚固板的另一端与呈裸露布置的所述纵向钢筋呈固定布置。

9.如权利要求4-7任意一项所述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板的上端面的外边沿朝下凹陷形成对接槽,所述对接槽呈环形布置;相邻的所述锚固板的下端面的外边沿朝上凹陷形成拼接槽,当相邻所述锚固板锚固在相邻支护桩上时,所述拼接槽与所述对接槽呈重合布置。

10.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具有背离支护桩的顶端面;所述纵向钢筋贯穿所述冠梁外形成穿出段,所述穿出段穿设所述锚固板;沿纵向方向,所述穿出段具有纵向长度,沿纵向方向,所述锚固板具有纵向高度,所述锚固板的纵向高度与所述穿出段的纵向长度一致;所述锚固板贴合固定所述冠梁的顶端面。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灌注桩与冠梁的锚固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工程建设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型深基坑越来越多,采用大直径混凝土灌注桩作为支护桩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支护桩的桩顶冠梁作为首道内支撑的支撑点时,冠梁将作为结构受力构件进行设计,此时,《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要求,桩身纵向受力钢筋深入冠梁的锚固长度需要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钢筋锚固的规定执行。

由于基坑深度增加和周边环境保护要求提高,支护桩的纵向受力钢筋都采用了大直径的纵向钢筋,按照规范的相关要求计算,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将大于冠梁的高度,此时,为满足规范要求的锚固长度,需要将纵向钢筋进行弯折,给施工带来不便,同时,纵向钢筋的锚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纵向钢筋的锚固效果不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包括多个排列布置的支护桩、处于所述支护桩上方的冠梁以及与所述支护桩一一对应布置的多个锚固板,所述支护桩具有多个呈纵向布置的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的上端延伸至所述支护桩的上方,所述冠梁通过所述纵向钢筋与各个所述支护桩呈锚固布置;所述支护桩的各个纵向钢筋与所述锚固板呈固定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钢筋的顶部形成螺纹头,所述锚固板具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具有与所述螺纹头呈固定连接的固定螺纹,各个所述纵向钢筋的螺纹头分别嵌入各个所述锚固板的连接孔,当所述螺纹头处于所述连接孔的固定螺纹时,所述纵向钢筋与所述锚固板呈固定布置。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连接孔呈圆形环绕布置,所述支护桩的纵向钢筋呈圆形环形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锚固板具有背离所述支护桩的上端面,所述锚固板的上端面具有锚固条,所述锚固条的两端分别形成呈弧形布置的弧形部,两个所述弧形部分别环绕抵触两个所述螺纹头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部具有侧端开口,所述锚固条的两个所述弧形部的侧端开口呈相背离方向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锚固板的上端面具有多个锚固条,所述锚固条具有朝下凹陷的重合槽,沿水平方向,通过所述重合槽,两两所述锚固条呈交错布置;沿水平方向,各个所述锚固条呈平齐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部具有与所述螺纹头抵触的内端面,所述弧形部的内端面具有所述固定螺纹。

进一步的,各个所述支护桩沿横向方向排列布置,沿横向方向,各个所述支护桩组合具有支护长度,沿横向方向,所述冠梁具有横向长度;当所述横向长度小于所述支护长度,且所述冠梁延伸至所述支护桩中部时,所述支护桩具有呈裸露布置的纵向钢筋,所述锚固板的一端锚入所述冠梁,所述锚固板的另一端与呈裸露布置的所述纵向钢筋呈固定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锚固板的上端面的外边沿朝下凹陷形成对接槽,所述对接槽呈环形布置;相邻的所述锚固板的下端面的外边沿朝上凹陷形成拼接槽,当相邻所述锚固板锚固在相邻支护桩上时,所述拼接槽与所述对接槽呈重合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冠梁具有背离支护桩的顶端面;所述纵向钢筋贯穿所述冠梁外形成穿出段,所述穿出段穿设所述锚固板;沿纵向方向,所述穿出段具有纵向长度,沿纵向方向,所述锚固板具有纵向高度,所述锚固板的纵向高度与所述穿出段的纵向长度一致;所述锚固板贴合固定所述冠梁的顶端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冠梁与支护桩通过纵向钢筋锚固形成整体,通过锚固板使各个纵向钢筋形成整体,有效避免在钢筋长度较大时,需对钢筋进行弯折,从而降低施工难度;并且,锚固板有效提高支护桩与冠梁的相对锚固力,可有效的规范钢筋的加工和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的锚固板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用于解决纵向钢筋的锚固效果不佳的问题。

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包括多个支护桩10、冠梁30以及锚固板20,多个支护桩10呈排列布置,冠梁30处于支护桩10的上方,各个锚固板20与各个支护桩10呈一一对应布置,支护桩10具有多个纵向钢筋11,纵向钢筋11呈纵向布置,纵向钢筋11的上端延伸至支护桩10的上方,冠梁30通过纵向钢筋11与各个支护桩10呈锚固布置;支护桩10的各个纵向钢筋11与锚固板20呈固定布置。

上述的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冠梁30与支护桩10通过纵向钢筋11锚固形成整体,通过锚固板20使各个纵向钢筋11形成整体,有效避免在钢筋长度较大时,需对钢筋进行弯折,从而降低施工难度;并且,锚固板20有效提高支护桩10与冠梁30的相对锚固力,可有效的规范钢筋的加工和施工。

具体的,纵向钢筋11的顶部形成螺纹头22,锚固板20具有多个连接孔21,连接孔21具有与螺纹头22呈固定连接的固定螺纹,各个纵向钢筋11的螺纹头22分别嵌入各个锚固板20的连接孔21,当螺纹头22处于连接孔21的固定螺纹时,纵向钢筋11与锚固板20呈固定布置;利用螺纹头22与连接孔21的配合,使锚固板20对各个纵向钢筋11形成有效的锚固。

多个连接孔21呈圆形环绕布置,支护桩10的纵向钢筋11呈圆形环形布置;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锚固板20对各个纵向钢筋11的锚固力更为均匀,提高锚固板20的锚固效果。

锚固板20具有背离支护桩10的上端面,锚固板20的上端面具有锚固条23,锚固条23的两端分别形成呈弧形布置的弧形部24,两个弧形部24分别环绕抵触两个螺纹头22的外表面;在锚固条23的作用下,实现两个螺纹头22进行相对锚固,从而提高锚固板20的锚固效果。

再者,在多个锚固条23的作用下,各个纵向钢筋11两两相对固定,从而提高锚固板20的整体锚固效果。

弧形部24具有侧端开口,锚固条23的两个弧形部24的侧端开口呈相背离方向布置,这样,两个弧形部24对两个纵向钢筋11施加的作用力方向不一致,使整体重心,有效避免锚固板20偏移,保证锚固板20的锚固效果。

锚固板20的上端面具有多个锚固条23,锚固条23具有朝下凹陷的重合槽,沿水平方向,通过重合槽,两两锚固条23呈交错布置;沿水平方向,各个锚固条23呈平齐布置;这样,各个纵向钢筋11受到的锚固力处于同一水平面,使各个锚固条23的锚固力组合形成更佳的锚固效果。

弧形部24具有与螺纹头22抵触的内端面,弧形部24的内端面具有固定螺纹;这样,在弧形部24的固定螺纹的作用下,避免锚固板20进行锚固时,锚固条23影响锚固板20与纵向钢筋11的连接固定;并且,在弧形部24的作用下,增大锚固板20与纵向钢筋11的抵触面积,从而提高锚固板20的锚固效果。

各个支护桩10沿横向方向排列布置,沿横向方向,各个支护桩10组合具有支护长度,沿横向方向,冠梁30具有横向长度;当横向长度小于支护长度,且冠梁30延伸至支护桩10中部时,支护桩10具有呈裸露布置的纵向钢筋11,锚固板20的一端锚入冠梁30,锚固板20的另一端与呈裸露布置的纵向钢筋11呈固定布置;由于锚固板20的一端锚入冠梁30,增强锚固板20的设置稳固性,从而提高锚固板20的锚固效果;另外,锚固板20的另一端对呈裸露布置的纵向钢筋11起到处理,无需对钢筋进行弯折,从而降低施工难度。

另外,根据锚固板20的设置,对冠梁30施工起到参照,便于冠梁30的施工。

锚固板20的上端面的外边沿朝下凹陷形成对接槽,对接槽呈环形布置;相邻的锚固板20的下端面的外边沿朝上凹陷形成拼接槽,当相邻锚固板20锚固在相邻支护桩10上时,拼接槽与对接槽呈重合布置;这样,相邻锚固板20形成整体,从而提高各个锚固板20的锚固效果。

另外,对接槽呈环形布置,拼接槽呈环形布置,便于相邻锚固板20形成整体,避免相邻锚固板20设置时,相互造成影响。

沿支护桩10的排列方向,锚固板20的对接槽与锚固板20的拼接槽呈错位布置,避免影响锚固板20的设置,且保证锚固板20的锚固效果。

冠梁30具有背离支护桩10的顶端面;纵向钢筋11贯穿冠梁30外形成穿出段,穿出段穿设锚固板20;沿纵向方向,穿出段具有纵向长度,沿纵向方向,锚固板20具有纵向高度,锚固板20的纵向高度与穿出段的纵向长度一致;锚固板20贴合固定冠梁30的顶端面;这样,避免纵向钢筋11延伸至冠梁30外的长度过长,导致不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要求,且这样设置,无需进一步对纵向钢筋11进行处理,降低施工难度。

进行施工时,将锚固板20与支护桩10上的各个纵向钢筋11连接后,再进行冠梁30的施工,且将锚固板20锚入冠梁30内,这样,锚固板20的设置起到参照作用,避免纵向钢筋11过长;且锚固板20置于冠梁30内,有助于增强锚固板20的锚固力,增强各个纵向钢筋11的锚固力,进而增强支护桩10与冠梁30的相对锚固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18375.0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816837U

授权时间:20191220

主分类号:E02D5/34

专利分类号:E02D5/34;E02D17/04;E02D5/74

范畴分类:36C;36E;

申请人:深圳宏业基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深圳宏业基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一区2栋B座9层9B03号房

发明人:房江峰;陈枝东;莫建明

第一发明人:房江峰

当前权利人:深圳宏业基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江文鑫;唐敏

代理机构:44356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壹品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56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灌注桩与冠梁的钢筋锚固结构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