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强化传热传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质,数值,表面活性剂,干燥,褐煤,溴化锂,热泵。
强化传热传质论文文献综述
黄光汉[1](2018)在《微通道强化传热传质结构制造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管理在能源开发与节约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提高换热效率的方案须兼顾高效性和经济性。微通道换热结构,结构简单却强化效果显着,是最高效低成本的强化换热方案。本文以微通道换热结构的设计制造、优化和强化传热传质为主线,对微通道的结构进行设计制造,对铝微通道热管进行倾角和工质的优化,最后采用微纳技术对微通道进行强化传热传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目前微尺度下丙酮在铝微通道流动的优化研究欠缺,本文对基于丙酮流体的铝微通道的深宽比、齿厚和传热强化筋参数采用数值模拟法进行优化设计。模拟结果表明:深宽比对微通道的热阻影响很大,深宽比越大的微通道,整体热阻越小;齿厚的优化研究结果显示,0.36 mm是最优齿厚,此时对应的怒塞尔数最大;在本文研究的叁个传热强化筋间距中,最优间距是2.05 mm。铝微通道集成于热管的典型方式是微通道铝热管阵列,本文设计了微通道铝热管阵列的制造工艺,并开展了对微通道铝热管阵列的最优倾角和工质优选理论的研究。本文首次揭示了基于液膜厚度的倾角机理,提出了槽道热管的最优倾角准则。结果发现:由于重力对轴向液膜厚度分布的影响很大,槽道热管的热阻对角度十分敏感;在本文研究的微通道铝热管阵列中,74±7%的最优占空比所对应的角度为最优倾角;丙酮是微通道铝热管阵列的最优工质,其机制在于丙酮的粘性流动阻力和汽-液剪切力较小。在微通道强化传质方面,本文提出了一种对铝微槽道强化毛细力的方法(碱蚀法),该方法能大大增强微槽式铝热管的毛细极限功率;理论上,建立了关联毛细性能因子和热管最终毛细极限功率的数学模型;本文重点研究了腐蚀参数(溶液浓度和时间)对毛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腐蚀后的铝微槽道的毛细压强明显比没有腐蚀的样品要大;最优的腐蚀参数为1.25mol/L NaOH和10分钟,所对应的毛细性能因子比没有腐蚀的样品要高155%;碱蚀法对铝表面强化传质的机理在于形成了微型粗糙表面结构和改善了亲水性能。在微通道强化传热方面,本文提出了在微米级丝网表面制备纳米多孔结构,与微通道复合,以形成多尺度丝网孔-微通道复合毛细芯。本文对比了微通道、单一尺度丝网孔复合芯和多尺度丝网孔复合芯叁种结构的表面换热系数。最后,对丝网孔结构-微通道复合芯在热管内的最优覆盖率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500℃-60 s是锌热浸镀的较优参数,所产生的纳米结构微观粗糙度最大;丝网孔结构能有效强化微通道的表面换热系数,而纳米表面能进一步强化丝网孔复合芯的换热系数,其强化机理是浸润性的改善和汽化核心密度的增加。在热管内,复合芯仅适合覆盖在蒸发段,此时对应的热管当量导热系数超过纯沟槽热管的值的80%,强化机理是丝网多孔结构能促进高效薄膜蒸发。(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10-17)
李艳新[2](2018)在《真空管吸附床内翅片强化传热传质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能源技术,是一种能够代替氟利昂制冷剂的技术,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但是由于其制冷系统的传热传质差和循环周期长等原因,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未能广泛应用。本文针对改善系统的传热传质性能和缩短循环周期进行了研究。首先为了改善吸附床传热传质性能差,对以SAPO-34沸石分子筛-水为工作对的内置翅片式吸附床太阳能吸附制冷装置在晴朗无云、无风、阳光充足的天气下进行了实验,研究了翅片数量m=2、4、6、8;翅片高度h=15mm;翅片厚度d=1mm时制冷系统的性能。该系统采用自动聚焦抛物槽装置,太阳能利用率较高。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翅片数量的增加,吸附过程中床内的温度上升变缓,吸附量增大,吸附过程结束后床内平均温度降低。预热过程中,随着翅片数的增加,预热时间变长,床内的平均温度达到大约100℃左右,压力大约为11500Pa左右。脱附过程中,床内的温度持续上升,而一旦与冷凝器接通,压力在骤降后会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冷却过程中,床内的温度和压力都持续下降,翅片数愈多,冷却时间愈短。在制冷阶段,蒸发器内的温度持续下降,降幅与翅片数密切相关。总之,随着翅片数的增加,虽然系统在预热和脱附过程中所需的太阳能增加,但是系统的制冷量、COP以及SCP均变大,系统的循环周期变短。其次,本文运用软件FLUENT对以硅胶-水为工作对的翅片式吸附床的冷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翅片的尺寸参数对冷却时间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添加翅片可以改善吸附床的性能,使吸附床内温度的下降速率变快,冷却时间缩短。还发现了翅片的厚度对于冷却时间基本没有影响,而随着翅片高度的增加,吸附床内达到平衡温度所需时间变短,温度下降速率变快,系统的冷却时间也随之减少。另一方面,虽然翅片的加入缩短了冷却时间,但是在冷却铜管上添加翅片会使吸附材料的填充量变少。为了保证系统的制冷量,需要对翅片的尺寸参数进行选择,优选得到翅片的最佳尺寸参数为:数量m=4,高度h=20mm,厚度d=1mm,此时系统的冷却时间为2100s。(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赵润青[3](2017)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水平管外降膜蒸发强化传热传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具有节电、环境友好且可以利用生产余热等优势,近年来对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性能研究十分广泛。蒸发器作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制冷装置,蒸发器的传热传质效率是影响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内的蒸发器形式为降膜式,在真空环境下,水溶液在水平管外降膜流动,包含气液两相流,流动过程同时伴随着复杂的传热传质现象。本文从研究水平管管外降膜蒸发流动的传热传质角度出发,主要对管外降膜蒸发换热模型及换热机理以及管外降膜蒸发换热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分析了横向对流对水平管降膜蒸发的影响,建立了数学模型,并通过对基本控制方程的求解,得到在横向对流影响下的液膜厚度δ、沿管壁液膜流速u、垂直管壁液膜流速v及总速度U随圆周角θ、喷淋密度Г以及y方向的距离的无量纲量η的变化规律,并重点分析了横向对流速度v对总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液膜厚度δ随圆周角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在圆周角为90°时达到最小值,其平均值随喷淋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沿管壁液膜流速u,随圆周角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圆周角为90°时达到最大值,其平均值随喷淋密度及y方向无量纲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垂直管壁液流速流速v随圆周角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在圆周角为90°时达到最小值,其平均值随喷淋密度及y方向无量纲长度的增加而增加;液膜总速度U的变化规律与沿管壁液膜流速u相同,U的数值大小受到垂直管壁液膜流速v的一定影响。同时,本文提出了借用无量纲量对基本控制方程进行化简求解的方法,从而得到传热传质过程的无量纲温度及无量纲质量分数的求解方法。本文使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对本文建立的基础物理模型(喷淋密度Г为0.1kg/(m·s),管径φ为10mm,布液高度h为10mm,管间距d为10mm,时间t为0.32s时的水平管降膜蒸发流动模型)的流动、传质、传热进行模拟与分析,并分对不同喷淋密度、不同管径、不同布液高度及不同管间距对流动、传质、传热的影响进行模拟与分析。借助前处理软件Gambit对物理模型进行网格划分,采用后处理软件CFD-Post对模拟结果进行处理与绘图,使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模拟前,针对本文研究的多相流问题,选定VOF多相流模型及编译自定义函数(User Defined Function,以后简写为UDF),采用分离式求解器求解控制方程,设定溶液的物性参数,设置工作压力为870Pa,将基于蒸发原理的两相传热传质的UDF文件嵌入模型,选用PISO算法对迭代进行求解。模拟后得到的分析结果为:(1)基础模型取不同的喷淋密度,随喷淋密度的增加,液膜厚度增加,液膜速度增加,液膜传热及传质效果下降,本文模拟在喷淋密度为0.1kg/(m·s)时达到最佳传热传质效果;(2)对基础模型取不同的管径,随管径的增加,液膜厚度减小,液膜速度增加,但液膜稳定性降低,导致液膜传热及传质效果先增强后下降,本文模拟在管径为16mm时达到最佳传热传质效果;(3)对基础模型取不同的布液高度,随布液高度的增加,液膜厚度减小,液膜速度增加,液膜的传热及传质效果先增强后下降,本文模拟在布液高度为10mm时达到最佳传热传质效果;(4)对基础模型取不同的管间距,随管间距的增加,液膜厚度减小,液膜速度增加,液膜的传热及传质效果先增强后下降,本文模拟在管间距为10mm时达到最佳传热传质效果;(5)由以上几点可以得出,液膜的传热及传质是耦合的,其变化趋势相同。在液膜稳定铺展的条件下,液膜的厚度越薄、速度越低,其传热、传质效果越好。所得到的分析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及前人的实验结果相似。(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20)
司崇殿[4](2016)在《流化床褐煤干燥的微波强化传热传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已探明的褐煤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13%左右。因为褐煤具有高含水量、低热值和易自燃等缺点,限制了褐煤的资源化应用。通过干燥脱水后的褐煤,有利于贮存和长距离运输,同时也有利于褐煤其他方面的应用,如制备水煤浆、气化、液化和燃烧等。本论文利用我国蒙东地区丰富的褐煤资源,研究褐煤在流化床微波强化干燥过程中的流动特性、干燥特性、干燥传热传质机理和工艺路线,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能减排要求。流化床微波强化干燥褐煤技术有望实现褐煤的大规模提质利用,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通过表观气速和床层压降的关系可以确定流化床褐煤的最小流化速度。实验结果表明:煤样装填量和颗粒粒度对床层压降影响较大。褐煤的最小流化速度随气体温度的升高有所减小,而随颗粒粒度的增大而增大,与床层高度关系不大。采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冷态流化床褐煤的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采用Syamlal-O’Brien曳力模型和有限体积法控制方程的离散,床层压降和最小流化床速度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流化床微波强化干燥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微波功率和气体温度的增大,褐煤脱水率增大,干燥效果较好;干燥初期褐煤脱水率随着气体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粒度对褐煤微波流化干燥效果的影响较小。对不同干燥条件下的褐煤干燥特性进行研究,发现相对于热风流化干燥和微波干燥,褐煤流化床微波强化干燥过程的干燥时间最短,干燥速率最快。褐煤流化床微波强化干燥过程恒速干燥阶段不太明显,干燥过程主要发生在预热阶段和降速阶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最小二乘法得到褐煤流化床微波强化干燥过程的模型方程,模型方程中主要包括颗粒粒度、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气体温度和气体速度等参数。采用不同多孔物料平衡水分经验模型,对褐煤平衡水分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将参数带入改进的GAB模型,得到褐煤平衡水分计算模型公式。基于Fick扩散第二定律,得到不同粒径下的褐煤流化床微波强化干燥过程中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采用仪器分析法表征褐煤的含氧官能团和孔隙结构,发现流化床微波强化干燥前后褐煤的大分子骨架结构基本不变,干燥后褐煤官能团的吸收峰强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流化床微波强化干燥后褐煤的碳碳键或碳氢键摩尔比例与原煤相比有所增加,但是碳氧单键类(包括酚碳或醚碳)、羰基基团和羧基基团等叁种官能团的摩尔比例均有所降低。随着气体温度和气体速度的增大,水分脱除速度有所加快,同时褐煤的裂纹和破碎也有所增加。比表面积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和微波功率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随气体温度和气体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总孔容和平均孔径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和微波功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气体温度和气体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利用流体力学模拟软件对褐煤流化床干燥过程的模拟,得到了褐煤流化床干燥特性曲线,并将数值模拟值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对微波干燥褐煤传热传质方程进行离散,发现微波功率越大褐煤的干燥速率越大,褐煤微波干燥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吻合较好。在褐煤流化床干燥传热传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利用流体力学模拟软件模拟流化床微波强化干燥褐煤传热传质。发现不同条件下流化床微波强化干燥褐煤的传热系数与颗粒体积分数和努塞尔数分布相似,分析了微波功率、气体温度和气体速度对流化床微波强化干燥褐煤传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波功率、气体速度和气体温度的增大,流化床微波强化干燥的气固相间传热系数增大;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气固相间的传热系数逐渐减小。考察了干燥时间、微波功率、气体温度和气体速度等参数对褐煤干燥后的粒度分布和破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褐煤的颗粒分布越来越宽,褐煤的破碎率也增大。微波功率、气体温度和气体速度增大,褐煤水分脱除速率加快,其褐煤内部产生的湿应力增大。由于干燥后期水分的减小,褐煤内部产生的热应力也逐渐增大,因此在流化干燥过程中因颗粒碰撞导致的细颗粒也越来越多。流化床干燥技术和微波干燥技术能耗较高,其中单一微波干燥能耗最高,大约是流化床微波强化干燥的1.7倍,因此采用多能量场耦合的技术可以降低褐煤干燥过程的能耗。(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张涛,韩吉田,于泽庭[5](2014)在《太阳能热水器传热传质和强化传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低温太阳能光热光伏联合应用试验台的基础上,结合GB/T 17049—2005,利用Gambit、Ansys Fluent和Tecplot软件,对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传热传质和强化传热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二维数值计算模型,能准确反映同一条件下,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的变化趋势;在数值模拟基础上,确定了单面受热时的最佳安装角度为51°,加装反光板类似双面受热的最佳安装角度为38°;在粗略估算和细化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真空管结构的最佳导流板长度及安装位置;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确定了58mm×1 800mm为优化的全玻璃真空管结构。(本文来源于《电力与能源》期刊2014年01期)
杜敏,周宾[6](2013)在《气固两相撞击流强化传热传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固两相撞击流是强化气固相间传递过程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自行设计的撞击流实验装置上,以固体颗粒的干燥实验为手段,基于撞击流内的温度变化规律研究了撞击流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强化机理,并分析了加料方式和喷嘴间距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高度湍动的撞击区对热质传递过程有明显的强化作用;撞击流中颗粒向反向气流中的渗透和振荡运动进一步强化了撞击流中的传热传质过程;在相同加料速率条件下,单喷嘴加料与双喷嘴加料对传热传质总体效果(干燥性能)的影响并不明显,喷嘴间距的增大有利于撞击流内热质传递过程的进行。(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3年05期)
赵研[7](2011)在《高温降液膜吸收强化传热传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收式热泵因其节约能源和环境友好的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但可用热源温度多小于130℃。较高温位工业余热的回收利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提高吸收式热泵的操作温度,建立高温吸收式热泵,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针对吸收式热泵系统中所使用的降膜式吸收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利用表面涂层材料对实验管壁进行局部改性,改善液膜在固体表面的流动传递特性。通过设计不同的涂层分布构型,制备了不同的涂层分布管。通过热示踪的方法对不同管型的液膜流速进行了测量,考察了液膜流量对流速的影响。建立了高温垂直管外降膜吸收的实验平台,采用制备的不同涂层分布管型进行降膜吸收实验,研究了溶液喷淋密度和液膜入口温度对降膜吸收传热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膜吸收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都随溶液入口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在相同的喷淋密度和入口温度条件下,涂层分布管的降膜吸收传热系数高于光滑铜管的,而传质系数低于光滑铜管的。通过对比涂层分布管与光滑铜管的传热传质效果,分析了涂层分布管在降膜吸收过程中的强化机制。同时基于VOF方法,用Fluent软件建立了高温垂直管外降膜过程中气-液两相流模型。通过模拟分析了液膜的流动形态及波动情况,解释了溶液喷淋密度和入口温度对传热的影响。数值模拟了波节管管外降膜流动特性,通过模拟不同几何尺寸的波节管,考察了液膜在波节管上流动的流体力学特性,分析了其在降膜吸收过程中可能的强化机理。通过对比不同波节管的流动形态及传热系数,分析了波节结构对降液膜流动和传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1-06-01)
张琴[8](2011)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蒸发器与吸收器强化传热传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是一种利用热能为驱动源的制冷机,它耗电量小、可利用低品位热能、可减少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在建筑节能领域及环保领域备受大家关注。然而它的性能系数较低,因此提高其性能是大家不懈努力的方向。蒸发器和吸收器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重要部分,它们决定了机组的结构和性能。目前,降膜蒸发器的换热管表面结构和管束布局等不是非常的明确,虽然前人对横管外降膜蒸发传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但是,由于实验条件和理论模拟假设不同,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有所差异,而降膜吸收器的传热、传质系数偏低、吸收器的尺寸偏大,所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因此,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降膜蒸发器和降膜吸收器进行了理论和数值计算分析:首先,从物理现象上分析了制冷剂水横管降膜蒸发过程以及溴化锂溶液横管降膜吸收过程的物理模型,并且对其流动、传热和传质进行理论分析,得到一系列计算公式,分析得出液膜内流体流速、液膜厚度、温度边界层厚度、局部换热系数、浓度边界层厚度和质量传递系数随θ角(管壁上某点处的半径与垂直方向直径的夹角)以及布液管流速的变化规律。此外还得出,降膜横管的换热、传质性能是随着布液管流速的增大而逐渐增强。但是并不是布液管流速越大越好,因为随着布液管流速的逐渐增加,降膜横管的换热、传质性能的增加率是逐渐减小。其次,利用FLUENT软件对制冷剂水横管降膜蒸发过程的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得出:叉排管束相对于顺排管束可以得到更好的传热性能;采用带有空化作用的多相流Mixture模型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模拟结果。最后,提出了一种增强表面粗糙度的强化换热管模型,进而利用FLUENT软件对溴化锂溶液在光管和增强表面粗糙度的强化换热管外表面横管降膜吸收过程的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对比模拟结果得出:增强表面粗糙度的强化换热管的换热效果要比光管好,而且该增强表面粗糙度的强化换热管操作简单方便,可以用于实际应用当中。(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1-05-26)
郭俊,方书起[9](2011)在《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吸收器强化传热传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综合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吸收器强化传热传质的研究进展。主要从添加表面活性剂,采用高效换热管和改进吸收循环结构叁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介绍了叁种方式强化传质传热的原理及国内外研究的情况。最后对热管式吸收器应用的可能性做了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1年05期)
孙健,付林,张世钢[10](2010)在《国内外吸收式热泵强化传热传质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国内外对吸收式热泵强化传热传质研究的现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新型强化管的开发、新型表面活性剂及强化吸收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是如何增大传热面积与加强界面马拉格尼对流,以此提高传热传质系数。(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期刊2010年02期)
强化传热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能源技术,是一种能够代替氟利昂制冷剂的技术,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但是由于其制冷系统的传热传质差和循环周期长等原因,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未能广泛应用。本文针对改善系统的传热传质性能和缩短循环周期进行了研究。首先为了改善吸附床传热传质性能差,对以SAPO-34沸石分子筛-水为工作对的内置翅片式吸附床太阳能吸附制冷装置在晴朗无云、无风、阳光充足的天气下进行了实验,研究了翅片数量m=2、4、6、8;翅片高度h=15mm;翅片厚度d=1mm时制冷系统的性能。该系统采用自动聚焦抛物槽装置,太阳能利用率较高。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翅片数量的增加,吸附过程中床内的温度上升变缓,吸附量增大,吸附过程结束后床内平均温度降低。预热过程中,随着翅片数的增加,预热时间变长,床内的平均温度达到大约100℃左右,压力大约为11500Pa左右。脱附过程中,床内的温度持续上升,而一旦与冷凝器接通,压力在骤降后会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冷却过程中,床内的温度和压力都持续下降,翅片数愈多,冷却时间愈短。在制冷阶段,蒸发器内的温度持续下降,降幅与翅片数密切相关。总之,随着翅片数的增加,虽然系统在预热和脱附过程中所需的太阳能增加,但是系统的制冷量、COP以及SCP均变大,系统的循环周期变短。其次,本文运用软件FLUENT对以硅胶-水为工作对的翅片式吸附床的冷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翅片的尺寸参数对冷却时间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添加翅片可以改善吸附床的性能,使吸附床内温度的下降速率变快,冷却时间缩短。还发现了翅片的厚度对于冷却时间基本没有影响,而随着翅片高度的增加,吸附床内达到平衡温度所需时间变短,温度下降速率变快,系统的冷却时间也随之减少。另一方面,虽然翅片的加入缩短了冷却时间,但是在冷却铜管上添加翅片会使吸附材料的填充量变少。为了保证系统的制冷量,需要对翅片的尺寸参数进行选择,优选得到翅片的最佳尺寸参数为:数量m=4,高度h=20mm,厚度d=1mm,此时系统的冷却时间为2100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化传热传质论文参考文献
[1].黄光汉.微通道强化传热传质结构制造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李艳新.真空管吸附床内翅片强化传热传质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
[3].赵润青.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水平管外降膜蒸发强化传热传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7
[4].司崇殿.流化床褐煤干燥的微波强化传热传质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5].张涛,韩吉田,于泽庭.太阳能热水器传热传质和强化传热研究[J].电力与能源.2014
[6].杜敏,周宾.气固两相撞击流强化传热传质机理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3
[7].赵研.高温降液膜吸收强化传热传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8].张琴.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蒸发器与吸收器强化传热传质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1
[9].郭俊,方书起.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吸收器强化传热传质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1
[10].孙健,付林,张世钢.国内外吸收式热泵强化传热传质研究综述[J].制冷与空调.2010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