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越岚:道德认知发展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论文

杨越岚:道德认知发展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论文

摘 要: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强调道德认识能力的培养,突出道德主体性,重视道德自律。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指导下,各高校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从依赖于制度规范等外在强制手段转向依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引导,让学生以自身不断发展的道德能力去应对千变万化的网络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网络舆情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在个体道德不同发展阶段,道德判断或者认知因素是首要因素。道德教育不仅仅要教授具体的道德规范,更是要培养人们的道德能力,尤其是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这一观点,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大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提高,及其稳定性、成熟性、自律性的增强,使其不会因网络拟态环境、交流方式、舆情事件的复杂而作出不一致的道德判断。而这正是大学生正确研判、理性参与网络舆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网络舆情引导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科尔伯格在吸收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从道德心理发展角度提出的德育理论体系。在整个德育理论中,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和道德认知作为核心因素。科尔伯格认为,认知发展是不同阶段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判断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前提;具备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应对复杂道德情境和道德冲突的素质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远比灌输具体的道德规则重要,培养人的道德能力应成为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另外,其也十分重视道德自律,认为人的道德发展不能仅满足于遵守他律行为规则,而应充分发挥主体性,探索自律性道德规范。这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综上所述,钛板颅骨修补术修补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并发症可能会导致手术失败,所以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提高手术成功率。

(二)网络舆情引导

网络生态中的舆情传播,具有道德情境多元复杂、道德认知冲突更加凸显、现实道德规范功能减弱和去中心化等特点。大学生道德实践不够丰富,社会经验欠缺,在网络舆论场中难免出现认知困惑、判断偏差。如此,更需要培养大学生主动建构道德认知体系,运用已有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分析、评价、推理、构想、反思等的能力。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根本解决之策不是告诉其应该以何种价值去判断,而是要让其靠自己不断发展的道德认识能力去认知、理解与判断。因此,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视角出发,研究道德认识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具有积极意义。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影响

道德认识能力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道德思维发展水平,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掌握及应用程度,是个体道德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培养大学生道德认识能力对网络舆情引导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舆情本身也对大学生道德认识能力产生双向影响。

式中:上标T表示矩阵的转置;PS是每个源节点发送信号的功率,x=[x1,x2,…,xK]T是K个源节点发送信号构成的矢量,满足E[|xk|2]=1,i=1,2,…,K;PnD是每个目的节点发送人工噪声的功率;zD~(0,IK)是K个目的节点随机生成的人工噪声构成的矢量;nR~(0,σ2IN)是中继节点处的复加性高斯白噪声矢量.其中,IA表示A×A阶单位矩阵.

(一)积极影响

道德认识能力发展始于道德感知,个体道德水平沿着“道德知识—道德观点—道德信念”的顺序逐步发展和深化,道德认识能力不断得到发展。由此,道德主体的思维发挥了最为主要和活跃的作用。

强化道德认知,首先要发挥高校德育的优势,进行逻辑体系严密、系统完整、学科化的道德知识传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阵地作用,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的讲授,使学生通过认知过程掌握必备的道德知识,为道德认识能力发展提供逻辑智力条件。

由此看来,当花序长度超过12 cm,花序处理时间距开花时间不足10天,必须把稀释倍数调整至 1 ∶110 000~120 000。

2.凸显认知主体性

新媒体的交互性,深刻改变了传统舆情传播格局,大学生日益成为主动传播者、积极参与者。个体主动性、能动性的激发,凸显了道德认知主体性的增强。大学生借助网络平台,积极对热点事件表达自身的立场、观点、意见,释放自身融入社会、参与决策、影响事件发展的强烈需求,比现实生活获得更多的参与权、表达权和成就感。

为营造吸引民间资本的良好氛围,黔东南州组织州直机关及辖区内各县(市)利用“三下乡”、“世界环境日”、水土保持宣传周等大型活动或集会,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宣传活动,将国家对民间资本参与“四荒”治理等相关政策,特别是对当地政府、部门的扶持、奖补要求及规定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宣传。黄平、雷山、麻江等县还自建网站,宣传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果,同时,政府部门或科研单位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让人们看到参与水土流失、石漠化开发性治理带来的实惠,较好地调动了民间投资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促进认知发展

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过程,既是扩大交往空间、更新交往方式、表达自身观点、交流不同思想的过程,又是承担不同社会角色的预演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既丰富了个体的道德体验和生活阅历,又在这种刺激影响下不断调整建构更完善的道德观念结构,从而促进道德认知发展。

(二)消极影响

2.认知偏差

网络舆论场充斥着不同舆情主体从自身认知背景、利益立场出发进行的不同程度的解读,也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混淆是非。与传统舆论环境相比,“整个网络舆论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尚未完全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分辨能力较低,时常会产生道德认知上的困惑。

1.认知困惑

网络舆情本身是新媒体通过对事件和信息进行加工、编辑而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世界并不能完全等同,道德评价标准也就不完全一样。大学生道德认识能力不成熟,很难灵活地在各种复杂的道德情境中作出理性判断,容易在拟态环境中套用现实世界的道德评价标准进行认知,从而出现道德认知偏差。

3.认知障碍

3)基于BIM模型,结合GIS、移动互联和人体工程学等专业技术,可以融合各种专业数据,实现图形化和数字化的运维管理汇报展示;

如图3所示,在小车移动过程中,1号点至6号点作为第一层停留点,7号点到18号点作为第二层停留点,以此类推.其中,标号为p的停留点(p=1,2,…,M),由3k2+3k+1≥p>3k2-3k+1知,其所处层数

大学生往往根据自身个性化需求关注某类特定信息,加入特定组织圈层,在网络开放性的大背景下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面对特定网络舆情事件,个体意见极易受到群体讨论的影响,趋向一致甚至极端化,出现群体极化。圈层化与群体极化相互影响,使大学生在网络参与过程中对网络谣言、不良信息的主观认知和鉴别意识弱化,容易产生认知盲从。

4.认知盲从

新媒体碎片化、零散化、直观形象化的传播特征,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尤其是理性思维的发展。不少学生仅凭网络上反响热烈或多数人支持的表象,就点赞、转载或者评论,较少展开系统性、逻辑性、复杂性的深刻思考,鉴别、批判、反思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容易造成道德认知障碍。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认识能力,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外在规则约束、机制保障、技术支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身来解决。道德认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建构功能,增强其网络道德感知、认知、理解、评价、推理、构想和反思等能力。

(一)充分发挥第一课堂阵地作用,强化道德认知

1.拓宽认知视野

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展的网络舆情,典型特征之一就是海量性。学生对舆论情况进行搜索便可获得超越本身时空限制的海量信息,包括对舆情事件多主体、多角度的评论或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大学生的认知局限,拓宽了其认知视野。

(二)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实现第一二课堂的贯通融合

要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通过网上网下联动,探寻网络舆情的现实根源与样态,突破拟态环境中情绪化、主观化的认知偏见,在更全面、客观了解现实状况的基础上调整立场与姿态,肃清不良网络舆论源头。此外,还可以扩展道德教育空间,使大学生在感悟生活、了解社会、客观认识更多复杂道德关系中增加积极的道德体验,在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过程中确定道德判断标准,促进道德认识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在参与网络舆情时出现道德认知偏差,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道德评价标准不稳定,道德认知体系不完善,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功力不够。

这启示各高校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和巩固高校网络舆论阵地,牢牢把握舆论大方向,以正面宣传抵御负面信息干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内化标准、道德行为实践的价值引导。此外,还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加强引领性、融合性、亲切性,通过建立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舆情监测研判引导体系,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从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针对性、实效性;产出一批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网络文化作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吸引力、表现力。

(四)积极探索“互联网+”大学生德育新模式

在网络时代提升德育效果,培养大学生道德认识能力以使其理性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要运用网络思维创新德育模式,积极拓展“互联网+”大学生德育空间,实现网络和德育的充分融合。

近年来,以思政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公众号、微博等不断涌现,在网络时空分享前沿理论,评论热点事件,并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与思想动态引领网络舆论潮流,得到了很好的反响。通过互联网整合德育资源,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凭借其传播优势辐射更多群体,更好地引导青年思想舆论,是探索“互联网+”大学生德育模式的典型示范。

(1)5种多年生牧草品种产量都是在9月产量达到最大值,顺序依次为:同德老芒麦(1 094.26 g/m2)>垂穗披碱草(901.73 g/m2)>星星草(834.67 g/m2)>青海中华羊茅(785.03 g/m2)>青海草地早熟禾(622.31 g/m2)。生长期内,各牧草品种产量呈递增趋势(图 1)。

高校网络舆情深刻反映着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建设和谐校园,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指导下,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更加突出道德主体性、道德自律的功能发挥,将大学生舆情引导从依赖于制度规范等外在强制手段转向依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引导,让学生以自身不断发展的道德能力去应对千变万化的网络道德生活。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3]施铁如.道德观念结构与道德观念建构[J].心理学动态,1993(3):1-5,33.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10-0198-02

收稿日期:2019-10-05

基金项目:廊坊师范学院科研项目“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研究”(项目编号LSWQ201501)。

作者简介:杨越岚(1986—),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冯星海(1985—),男,回族,河北廊坊人,廊坊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10.089

(责任编辑:张红雨)

标签:;  ;  ;  ;  ;  ;  ;  ;  

杨越岚:道德认知发展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