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旅游洞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洞穴,旅游,喀斯特,贵州,洞洞,地质,汉中。
旅游洞穴论文文献综述
张弘智,王德远,吴克华[1](2019)在《贵州省空间型旅游洞穴开发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州省旅游洞穴开发现状进行探讨,分析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旅游功能单一、基础配套落后和规划设计相似度高等问题,提出了空间型旅游洞穴开发的建议,将旅游洞穴从空间、年龄和地域3个方面进行区分、开发和规划,旨在使贵州和其他岩溶地区洞穴旅游资源得到有序和深度的开发。(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高占冬,吴克华,李坡,贺卫,陈玉合[2](2019)在《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发育有大量的洞穴,目前仅有小部分洞穴被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对贵州喀斯特洞穴发育及分布特征、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认为在洞穴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引起的洞穴环境改变及规划设计理念落后引起的同质化,造成了洞穴资源品相降低,景区生命周期提前结束的状况。为此,建议加强洞内环境保护和旅游规划管理工作,并提出了洞穴养疗、洞穴探险、洞穴旅居等洞穴开发新模式。(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子涛[3](2019)在《洞穴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以建水燕子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以云南建水燕子洞为研究对象,在对现有洞穴旅游容量测算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燕子洞CO2含量、温度、湿度的实地测量,测算出燕子洞的综合旅游环境日容量为42 667人次。并提出建立洞穴旅游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加强品牌建设与区域旅游资源共享、创新洞内旅游项目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为燕子洞的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9年05期)
李平[4](2019)在《汉中天坑群神秘面纱逐步揭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首席记者 李平)4月21日上午,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产业专业委员会、汉中市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年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成果座谈会”在西安顺利举行。会议对汉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9-04-24)
贾敏,罗时琴,吴克华[5](2019)在《喀斯特洞穴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安全是影响喀斯特洞穴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洞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喀斯特洞穴景区都面临生态安全问题。本文以贵州七个喀斯特洞穴旅游景区调查为例,根据喀斯特洞穴景区外部生态环境破坏、景区生态安全建设配套不齐全、管理者生态安全意识薄弱、生态安全保障管理机制不健全、喀斯特洞穴内部环境变化、沉积景观退化等环境问题,从自然、社会、人文和管理四个方面全面分析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意见和建议,以期促进喀斯特洞穴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9年01期)
张枫怡,杨晓霞,向旭,杨逸枫[6](2019)在《基于单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法的洞穴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以重庆芙蓉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公众对洞穴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重视程度,以世界自然遗产地芙蓉洞为研究对象,采用单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法,以到芙蓉洞景区旅游的游客、重庆市民为调查对象,对芙蓉洞洞穴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其结果表明:芙蓉洞洞穴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平均支付意愿为330.49元,非使用价值总额为229.82亿元,远大于其门票收入;芙蓉洞洞穴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平均支付意愿大小与被调查者对芙蓉洞非使用价值的了解程度、婚姻状况、年龄、职业、年收入、文化程度、人均出游花销显着相关。今后应加强对芙蓉洞非使用价值的认知,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芙蓉洞的非使用价值,多方合力,共同保护芙蓉洞洞穴旅游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1期)
杨晓霞,蒙歆媛,向旭[7](2019)在《我国洞穴旅游从业者安全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全是洞穴旅游的生命线,是洞穴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国内外多数洞穴旅游安全事故多起因于旅游从业者和游客自身安全认知欠缺。由于洞穴旅游从业者直接面对游客,是洞穴旅游安全事故的"第一道防火墙",因此,从洞穴旅游从业者的角度对洞穴旅游安全认知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我国17个旅游洞穴从业者的旅游安全认知开展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对洞穴旅游从业者的安全认知及其差异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洞穴旅游从业者的总体安全认知度较高;(2)我国洞穴旅游从业者安全管理认知存在一定差异;(3)不同属性的洞穴旅游从业者安全认知度存在一定差异;(4)不同洞穴旅游从业者的安全认知度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洞穴旅游从业者的安全认知,可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洞穴旅游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对洞穴旅游从业者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提升洞穴旅游景区(点)的安全管理水平,增强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洞穴旅游安全控制、预警和救援制度,切实保障旅游。(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1期)
邓亚东,罗书文,孟庆鑫,史文强[8](2018)在《盐津地质公园岩溶洞穴资源旅游开发时序与质量等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岩溶洞穴资源具有旅游空间替代性特征,因此明确区域岩溶洞穴资源开发序位与质量等级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盐津地质公园岩溶洞穴资源为研究对象,从岩溶洞穴资源旅游开发价值大小出发,充分考虑管理人员与游客的作用,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岩溶洞穴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改进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地质公园岩溶洞穴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并排序,评价结果为:叁股水石膏花洞>豆沙长胜溶洞>红石溪硝洞>黄草村猴子洞>红石溪老虎洞。根据评价结果,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质量等级划分标准,认为:叁股水石膏花洞,豆沙长胜溶洞为四级景观资源,红石溪硝洞、黄草村猴子洞为叁级景观资源,红石溪老虎洞为一级景观资源。(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8年06期)
段然,王志刚[9](2018)在《基于溶洞石景保护的旅游洞穴景观照明参数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照明推进了洞穴旅游的发展,但不科学的照明会影响溶洞生态环境。本文对我国重要旅游洞穴景观照明现状进行调研测量,发现我国旅游洞穴景观照明方法单一;景观照明光源诱导洞穴内灯光植物生长,破坏了沉积石景。实验室测量景观照明光源光谱能量分布,分析其对洞穴沉积石景的作用,得出旅游洞穴石幔、石笋、钟乳石、石柱等石景的景观照明方法及照明技术指标,给出了基于溶洞石景保护的旅游洞穴景观照明参数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照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伟海,邓亚东,唐立,韦跃龙,阳和平[10](2018)在《桂林旅游洞穴可持续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桂林旅游洞穴的现状及可持续利用方式。【方法】洞穴环境因子的长期监测、分析及实地考察。【结果】桂林市芦笛岩、七星岩、冠岩、丰鱼岩、银子岩等主要旅游洞穴都不同程度存在钟乳石脱皮掉块、砂状风化、颜色变黑变暗、灯光植物破坏等沉积物老化问题,景观美学价值大大降低,对洞穴资源的旅游寿命构成较大威胁。同时认为洞穴开发中的施工改道、增加高能光源,以及大量游客涌入等,极大地改变了洞穴的自然环境,钟乳石化学风化、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等综合作用,加速了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景观的风化速度。【结论】在洞穴系统区域构建良好植被生态环境;减少洞穴与外部空气交换;减少游人在洞穴中滞留时间;调整、改造灯光系统,使用冷光源,减少开启时间;预防和控制灯光植物的滋生,及时处理灯光植物;定期用适宜水质的水对洞穴景观清洁湿润;开展次生CaCO_3的沉积效果试验与研究;对洞穴空气环境进行长期、在线观测和预警;加强旅游管理,控制游客数量,规范游客游览行为等措施。(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旅游洞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指出了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发育有大量的洞穴,目前仅有小部分洞穴被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对贵州喀斯特洞穴发育及分布特征、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认为在洞穴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引起的洞穴环境改变及规划设计理念落后引起的同质化,造成了洞穴资源品相降低,景区生命周期提前结束的状况。为此,建议加强洞内环境保护和旅游规划管理工作,并提出了洞穴养疗、洞穴探险、洞穴旅居等洞穴开发新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旅游洞穴论文参考文献
[1].张弘智,王德远,吴克华.贵州省空间型旅游洞穴开发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9
[2].高占冬,吴克华,李坡,贺卫,陈玉合.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9
[3].子涛.洞穴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以建水燕子洞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
[4].李平.汉中天坑群神秘面纱逐步揭开[N].中国矿业报.2019
[5].贾敏,罗时琴,吴克华.喀斯特洞穴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探析[J].丝绸之路.2019
[6].张枫怡,杨晓霞,向旭,杨逸枫.基于单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法的洞穴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以重庆芙蓉洞为例[J].中国岩溶.2019
[7].杨晓霞,蒙歆媛,向旭.我国洞穴旅游从业者安全认知研究[J].中国岩溶.2019
[8].邓亚东,罗书文,孟庆鑫,史文强.盐津地质公园岩溶洞穴资源旅游开发时序与质量等级评价[J].资源与产业.2018
[9].段然,王志刚.基于溶洞石景保护的旅游洞穴景观照明参数建议[J].照明工程学报.2018
[10].陈伟海,邓亚东,唐立,韦跃龙,阳和平.桂林旅游洞穴可持续利用研究[J].广西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