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偏分复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用,偏振,色散,光通信,信道,光纤通信,分解。
偏分复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磊,卢瑾,任宏亮,滕泽滨,郭淑琴[1](2018)在《基于偏分复用技术的数字RoF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缓解D-RoF系统高数字比特速率的不利影响,本文研究了偏振复用的D-RoF系统,能有效提高系统单波长的传输容量。分别在传统Stokes矢量检测和简化Stokes矢量检测下,采用一路偏振态向量追踪(OTV)与两路偏振态向量追踪(TTV)的DSP算法能够有效实现偏振解复用。仿真结果表明,两路偏振态向量追踪方法能有效降低正交偏振复用D-RoF系统的功率预算,达到系统最终误码率时,TTV算法需要的光功率要比OTV算法需要的光功率少2dBm。同时,可用TTV方法实现两路信号最小偏振复用度为76°的非正交偏振解复用,丰富了偏振复用的维度。该偏振复用D-RoF系统对其在未来5G无线传输和有线数字电视传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8年08期)
冷丹,郝耀鸿,徐智勇[2](2015)在《基于偏分复用技术的CO-OFDM系统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CO-OFDM(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具有高效的数字信号处理能力,是未来100Gbit/s高速光传输实现的备选方案。文章对PDM-CO-OFDM(基于PDM(偏分复用)技术的CO-OFDM)系统的传输机理及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联合信号均衡算法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数值仿真加以验证。结果表明,PDM-CO-OFDM系统采用联合信号均衡可有效抑制PDM带来的噪声影响,实现偏振信号的不敏感接收。在不需偏振控制器的条件下,通过SMF(单模光纤)传输960km后,系统Q值较CO-OFDM系统降低了0.3dB。(本文来源于《光通信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梁晓晨,林嘉川,田凤,张晓光,席丽霞[3](2013)在《偏分复用系统中直接解复用反馈信号建模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采用直接解复用的偏分复用(PDM)系统中,反馈信号是决定系统解复用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反馈信号的选取与正确建模至关重要。本文详细分析了两偏振态信号光相干性对基于光功率差和射频(RF)功率两种直接解复用反馈信号的影响,完善了相关的理论模型,建立了100Gbit/s的PDM-DQPSK传输系统仿真平台,对两种反馈信号的解复用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无论两偏振态信号光的相干性如何,基于光功率差的反馈信号都适用,而RF功率反馈信号只适用于信号光相干度较大的情况;在两种反馈信号均可以使用的情况下,它们的解复用效果基本相同,引入的光功率代价均约为0.1dB。(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3年08期)
林嘉川,席丽霞,张霞,田凤,梁晓晨[4](2013)在《偏分复用系统中偏振模色散补偿与偏分解复用一体化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偏分复用系统中偏振模色散与信号偏振态变化引起信道串扰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偏振模色散对偏分复用信道射频功率的影响,并提出了适用于偏分复用系统的光域偏振模色散补偿与偏分解复用同时进行的方案:用信道的射频功率作为反馈控制信号,监测链路中偏振模色散和偏振态变化引起的信道串扰的大小,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偏振控制器进行自适应控制,同时完成偏振模色散补偿与偏分解复用.在112Gb/s偏分复用-差分正交相移键控(PDM-DQPSK)传输系统中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使112Gb/s-PDM-DQPSK传输系统完成自适应偏分解复用的同时,在1dB的光信噪比代价下,使系统对偏振模色散的容忍度提高20ps.(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梁晓晨[5](2013)在《高速光纤通信偏分复用光域直接解复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手机、计算机和掌上电脑等终端设备运算与处理速度的不断提高,各种高新信息服务服务的不断出现,使得人们对于通信网络的质量与速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光纤通信是最近二十余年来高速发展的通信方式之一,而在近年来,在对于光纤通信的波分复用等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后,骨干网络的传输速度由10G、40G到100G甚至更高的速率迈进,为此,人们提出了很多新技术来提升传输速率,如QPSK、QAM等高级码型调制技术等。与此同时,由于偏分复用技术可以在不增加频谱开销的同时使通信速率加倍,因此成为了近些年来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研究的热点。因为在传输链路中,由于光纤本身不完美性和外界震动等原因,光信号的偏振态会随机快速的改变,故而偏分复用技术的技术重点与难点在于解复用端。光域直接解复用的方法,具有对于通信速率透明、对于现有光纤通信链路改动小等优点,而且可以很好地将混杂在一起的两路偏振信号解开,所以它是一种合适的方案。本文的研究重点即为光域直接解复用技术的原理、控制算法和反馈信号等。本文首先介绍了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历史,然后介绍了偏分复用系统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接下来分析了光域直接解复用技术的原理、控制算法和反馈信号等,并进行了验证,最后介绍了一些其它的相关工作。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1.介绍了偏振光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偏振光的数学表示方法、偏振光的琼斯矩阵表示法、偏振光的斯托克斯参量表示法、偏振光的邦加球表示法;2.详细分析了光纤链路中偏振相关串扰的基础知识和数学模型;3.分析了直接解复用技术中关键器件、模块和控制算法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4.解复用方案为本文的研究重点,首先详细分析了偏分复用系统常用的两种光域直接解复用方案,而后提出并完善了两种方案中对于反馈信号的分析中存在的不足。5.搭建了100Gb/s PDM-DQPSK仿真实验平台,通过仿真验证了对于两种直接解复用方案分析的正确性,并对于两种解复用方案的性能做出了比较。而后搭建了20Gb/s PDM-DPSK实验平台,完成了应用RF功率信号作为反馈信号的直接解复用实验;6.最后,介绍了在研究生工作期间完成的偏振稳定相关实验。本论文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对于偏分复用光域直接解复用方案的反馈信号和控制算法的研究中。而后通过软件仿真的方式,依据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3-05-16)
童程,邸雪静,张晓光,席丽霞[6](2013)在《一种改进的光偏分复用16-QAM系统盲解复用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速光纤偏分复用(PDM)16进制正交幅度调制(QAM)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偏分解复用算法是分离偏振信息和进行信号补偿的关键技术。针对传统盲解复用的恒模算法(CMA)易于陷入奇异性和独立成分分析(ICA)算法收敛性能一般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型ICA(MICA)算法。算法基于给出的一种全新收敛测量方法,通过计算补偿后信号点与理想星座点的距离,自适应的改变学习速率,达到了更好的误码率(BER)性能。在20Gbaud/s的PDM-16-QAW系统上的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CMA法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完全消除了奇异性问题,与是否存在偏振相关损耗(PDL)无关。此外,算法还能在前向纠错编码门限上提供高达1dB的光信噪比(OS-NR)提升,并在收敛速率和精确度上都得到了提升。(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3年04期)
孙洋,席丽霞,张晓光,秦江星,林嘉川[7](2012)在《偏分复用系统信道串扰的理论模型及消除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偏分复用(PDM)系统中信道串扰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消除该串扰的方案,即用解复用端一路光信号的射频(RF)功率作为反馈信号以监测光信号在链路中偏振态的变化和在接收端的串扰情况,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作为逻辑控制单元的算法,控制偏振控制器以消除信道间的串扰。数值仿真了RF功率与信道串扰大小之间的关系,并在2×50Gb/s偏分复用-差分正交移相键控(PDM-DQPSK)传输系统平台上仿真验证了消除串扰方案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大幅降低系统误码率,改善系统性能。(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孙洋[8](2012)在《偏分复用系统中解复用方案和偏振相关损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多媒体等数据业务的不断出现,人们对通信系统传输能力和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偏分复用技术(Polarization Division Multiplexing)能够将光纤传输系统的频谱效率提高一倍,而且不会大幅增加系统复杂度,因此成为提高光纤通信系统传输容量的重要技术之一。目前100Gb/s及更高速率的光纤传输实验系统基本采用偏分复用与高阶调制码型相结合的方案以满足传输速率的要求。偏分复用技术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在偏分复用信号的接收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的问题。由于传输过程中光信号的偏振态无法保持不变,在接收端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自适应的解调模块,该模块不仅能够检测出输光纤链路中信号的偏振态变化,同时还能够调整输入光信号的偏振态,消除信号间串扰,实现偏分解复用。对于100Gb/s以上的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偏振相关损耗(Polarization Dependent Loss, PDL)也是影响传输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还需要分析讨论偏振相关损耗对偏分复用系统的影响。本文利用偏振光相关理论,将琼斯矢量和斯托克斯矢量相结合,推导出来偏分复用系统信道串扰的理论模型,设计了基于射频功率检测的偏分解复用方案,建立了2×50Gb/s偏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仿真平台,验证了偏分解复用方案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消除信道串扰,改善系统性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偏振相关损耗,仿真了其对偏分复用系统的影响,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偏振光的琼斯矢量和斯托克斯矢量研究光纤链路中正交偏振光的变化情况,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光纤链路中信道串扰的传输矩阵。2)理论分析了基于功率差的偏分解复用方案的工作原理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射频功率检测的偏分解复用方案。详细描述了偏振解复用模块,包括偏振控制器、偏振控制算法以及相关软硬件结构,并分析了模块的工作原理和性能。3)利用matlab和Optisystem软件建立了2×50Gb/s偏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并仿真验证了偏振解复用模块的效果。4)讨论了偏振相关损耗对偏分复用系统的影响,给出了偏振相关损耗的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于2×50Gb/s偏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进行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01-09)
席丽霞,秦江星,赵鑫媛,张晓光[9](2011)在《只需一个解调器的偏分复用差分相移键控系统实验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偏分复用技术是提高系统传输速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搭建了被称为双偏振态差分相移键控(Dual-Pol.DPSK)码的新型偏分复用实验系统,它与具有相同的比特波特比的差分正交相移键控(DQPSK)调制方式相比,接收机要简单很多。与传统的偏振分解复用(POLMUX)技术相比,它无需偏振控制或偏振跟踪,只需一个解调器和一个平衡探测器以及电域的多电平判决就可以将两个偏振正交信号同时解调出来,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利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了Dual-Pol.DPSK系统对噪声及偏振模色散(PMD)的容忍度,并且与单偏振态的差分相移键控(DPSK)及DQPSK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受符号间欧氏距离的限制,Dual-Pol.DPSK码对噪声非常敏感,在误码率为10-3时,它对信噪比(SNR)的要求比同速率的DQPSK系统高7 dB;由于频谱利用率高,相比于同速率的DPSK,Dual-Pol.DPSK对PMD的容忍度高5 ps,但与DQPSK相比,Dual-Pol.DPSK码抗PMD的能力要差一些。(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偏分复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CO-OFDM(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具有高效的数字信号处理能力,是未来100Gbit/s高速光传输实现的备选方案。文章对PDM-CO-OFDM(基于PDM(偏分复用)技术的CO-OFDM)系统的传输机理及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联合信号均衡算法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数值仿真加以验证。结果表明,PDM-CO-OFDM系统采用联合信号均衡可有效抑制PDM带来的噪声影响,实现偏振信号的不敏感接收。在不需偏振控制器的条件下,通过SMF(单模光纤)传输960km后,系统Q值较CO-OFDM系统降低了0.3dB。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分复用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磊,卢瑾,任宏亮,滕泽滨,郭淑琴.基于偏分复用技术的数字RoF系统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8
[2].冷丹,郝耀鸿,徐智勇.基于偏分复用技术的CO-OFDM系统模型分析[J].光通信研究.2015
[3].梁晓晨,林嘉川,田凤,张晓光,席丽霞.偏分复用系统中直接解复用反馈信号建模及验证[J].光电子.激光.2013
[4].林嘉川,席丽霞,张霞,田凤,梁晓晨.偏分复用系统中偏振模色散补偿与偏分解复用一体化方案[J].物理学报.2013
[5].梁晓晨.高速光纤通信偏分复用光域直接解复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3
[6].童程,邸雪静,张晓光,席丽霞.一种改进的光偏分复用16-QAM系统盲解复用算法的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3
[7].孙洋,席丽霞,张晓光,秦江星,林嘉川.偏分复用系统信道串扰的理论模型及消除方案[J].光学学报.2012
[8].孙洋.偏分复用系统中解复用方案和偏振相关损耗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9].席丽霞,秦江星,赵鑫媛,张晓光.只需一个解调器的偏分复用差分相移键控系统实验实现[J].光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