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收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中国,收敛性,模型,河南省,财政政策。
经济收敛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莹,赵春燕[1](2019)在《人口老龄化扩大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了吗?——基于经济增长收敛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将人口老龄化引入经济增长收敛模型,采用SYS-GMM方法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区域间以及区域内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缩小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且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在老龄化水平已跨过拐点的东部地区,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负,但对区域内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不大,而在未跨过拐点的中西部地区,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为正且缩小了区域内经济增长差距。在将来,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可能会导致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本文来源于《南京审计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袁永科,赵美姣[2](2019)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产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将经济分为九个产业部门,从部门的视角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衡量不同部门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率达到65%左右,明显高于单个产业的贡献率。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呈现σ收敛态势,但各产业的σ收敛特征差异显著。农林牧渔业不存在收敛,房地产业没有呈现持续的收敛或发散特征,剩余七个产业部门则存在显着的σ收敛。而且,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动态变化显着。(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9年12期)
杨艳芳[3](2019)在《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以及重点实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看待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之间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能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关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的研究则将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有机结合在一起。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地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经济现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显着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市场机制指导下,生产效率较高,扩大了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内陆地区的差距。这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如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融合是当下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31期)
徐文舸,刘洋[4](2019)在《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1978—2017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现象较为明显。地区人均GDP增长不仅持续上升,而且水平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存在条件收敛现象,并且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显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增长收敛趋势愈发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未影响增长收敛的发展态势。未来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补上各地制度和要素的短板,积极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地区人均GDP增长收敛现象产生的一系列基础性因素,以实现区域更加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贵州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金徵辅[5](2019)在《国内财政政策收敛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将空间因素加入到收敛模型中分析国内2007—2015年间,国内各个省的财政政策具体的收敛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果表明,财政收入方面的变量逐渐显现发散的现象,而财政支出方面的变量逐渐显现收敛的现象,并且收敛的速度财政支出高于总产出的速度,基本建设支出体现一定的空间依赖性,税收的竞争在国内并没有较为明显的表现。(本文来源于《纳税》期刊2019年29期)
高震男,王一鸣,刘俊玮[6](2019)在《融资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条件收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olow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重点分析融资结构对于经济增长和经济收敛速度的影响。将人力资本因素、制度因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加入到模型当中,将物质资本投入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部分,构造了一个扩展的Solow模型,通过模型推导发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替代弹性与经济收敛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利用2008-2017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直接融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但间接融资的积极作用不够显着,人力资本、制度因素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各省之间表现出显着的收敛趋势。(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张晓昱,綦雪飞,王俪静[7](2019)在《河南省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经济收敛的角度,运用动态面板数据对河南省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α收敛和β收敛的增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资源型和非资源型城市一直存在较大差距;成熟型资源城市即叁门峡、鹤壁和平顶山收敛速度最快,其次是再生型城市洛阳和南阳,衰退型城市焦作和濮阳收敛速度最慢。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二产业主导着衰退型城市,再生型城市的第一产业收敛较快,第叁产业收敛不存在;同时,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外资利用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谢贤君,王晓芳,张娜,雷明[8](2019)在《国际比较视角下可持续性绿色增长水平测度及收敛性分析——基于OECD经济体的数据经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际比较视角,整合OECD绿色增长战略框架,推演和总结了可持续性绿色增长的内在逻辑,并据此构建了可持续性绿色增长测算指标体系,采用极差熵权法对1998~2015年间OECD 36个经济体的可持续性绿色增长指数进行测度。进一步运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对其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发现:OECD经济体可持续性绿色增长水平在1998~2008年间表现为逐渐波动上升的趋势,2009~2015年间表现为逐渐波动下降的趋势;从地理区位来看,2008年之前,北欧地区可持续性绿色增长水平最高,2008年之后,则北美地区可持续性绿色增长水平最高;OECD经济体整体上都存在显着性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的收敛特征,分区域而言,只有大洋洲地区和除北欧外的欧洲地区的可持续性绿色增长指数具有显着性的收敛特征,而北欧和北美地区则不存在显着性收敛特征。(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娟,郑浩原[9](2019)在《区域发展战略、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收敛——兼论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能否促进区域经济收敛也是评估东北振兴政策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本文分析了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转移支付、税收、政府投资叁大财政政策工具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进而判断东北振兴政策的着力点和调整方向。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叁省转移支付、税收、政府投资显着促进了区域经济收敛。通过对比转移支付、税收、政府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发现东北叁省转移支付具有显着正向增长效应,政府投资有正向增长效应,而税收有负向增长效应。因此,应加大对东北叁省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力度,降低税率,以拉动东北叁省经济增长。(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毛善成[10](2019)在《叁变量模型与增长收敛性研究——中国“增长奇迹”的虚拟经济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增长收敛学说是近30年来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增长理论之一,对于解释多国的经济增长规律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收敛说在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方面遇到了挑战,只能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率的70%左右,余下的30%所谓"中国增长奇迹"要有新理论或模型来解释。一个诞生于中国的增长模型能够弥补收敛学说的不足,叁变量模型能够推导西方的增长收敛律的同时又能计算出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国经济增长率的70%可用叁变量模型计算得出,余下的30%是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致。这样,叁变量模型作为研究经济增长收敛性以及虚拟经济增长问题之依据就显得更加充分,中国增长奇迹的虚拟经济解释就显得顺理成章。(本文来源于《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经济收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将经济分为九个产业部门,从部门的视角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衡量不同部门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率达到65%左右,明显高于单个产业的贡献率。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呈现σ收敛态势,但各产业的σ收敛特征差异显著。农林牧渔业不存在收敛,房地产业没有呈现持续的收敛或发散特征,剩余七个产业部门则存在显着的σ收敛。而且,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动态变化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收敛论文参考文献
[1].宋晓莹,赵春燕.人口老龄化扩大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了吗?——基于经济增长收敛模型的研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9
[2].袁永科,赵美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产业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9
[3].杨艳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9
[4].徐文舸,刘洋.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1978—2017年[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
[5].金徵辅.国内财政政策收敛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J].纳税.2019
[6].高震男,王一鸣,刘俊玮.融资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条件收敛的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19
[7].张晓昱,綦雪飞,王俪静.河南省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8].谢贤君,王晓芳,张娜,雷明.国际比较视角下可持续性绿色增长水平测度及收敛性分析——基于OECD经济体的数据经验研究[J].软科学.2019
[9].王娟,郑浩原.区域发展战略、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收敛——兼论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9
[10].毛善成.叁变量模型与增长收敛性研究——中国“增长奇迹”的虚拟经济解释[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