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发板论文和设计-潘松成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蒸发板,包括蒸发板主体、回气管和毛细管,所述蒸发板主体上设有用于冷气循环的导通部,导通部的截面为单侧凸起的中空结构,导通部包括上导通部和下导通部,上导通部的右侧设有入气口,上导通部和下导通部的左侧相互串联相通,下导通部的右侧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回气管连通;所述毛细管的一段绕制在回气管的外侧表面上,且毛细管穿过回气管通过连接件与上导通部的入气口连通;上导通部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小于下导通部内的中空制冷面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蒸发板的温度损耗大、制冷不均匀的问题,且解决了现有的蒸发板除霜效果差、难以清洗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蒸发板,包括蒸发板主体、回气管(7)和毛细管(6),其特征是,所述蒸发板主体上设有用于冷气循环的导通部(10),导通部(10)的截面为单侧凸起的中空结构,导通部(10)包括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上导通部(1)的右侧设有入气口(8),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的左侧相互串联相通,下导通部(2)的右侧设有出气口(9),所述出气口(9)与回气管(7)连通;所述毛细管(6)的一段绕制在回气管(7)的外侧表面上,且毛细管(6)穿过回气管(7)通过连接件(11)与上导通部的入气口(8)连通;上导通部(1)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小于下导通部(2)内的中空制冷面积,且上导通部(1)至少设置有一个一体式结构的第一压接部(100),下导通部(2)设置有多个并列分布的第二压接部(200);下导通部(2)设有用于均化温度的均化部(3),均化部(3)位于下导通部的两侧和\/或下导通部的中部位置。

设计方案

1.一种蒸发板,包括蒸发板主体、回气管(7)和毛细管(6),其特征是,所述蒸发板主体上设有用于冷气循环的导通部(10),导通部(10)的截面为单侧凸起的中空结构,导通部(10)包括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上导通部(1)的右侧设有入气口(8),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的左侧相互串联相通,下导通部(2)的右侧设有出气口(9),所述出气口(9)与回气管(7)连通;所述毛细管(6)的一段绕制在回气管(7)的外侧表面上,且毛细管(6)穿过回气管(7)通过连接件(11)与上导通部的入气口(8)连通;上导通部(1)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小于下导通部(2)内的中空制冷面积,且上导通部(1)至少设置有一个一体式结构的第一压接部(100),下导通部(2)设置有多个并列分布的第二压接部(200);下导通部(2)设有用于均化温度的均化部(3),均化部(3)位于下导通部的两侧和\/或下导通部的中部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发板,其特征在于:上导通部(1)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导通部(101)、第二导通部(102),第一压接部(100)于第一导通部(101)与第二导通部(102)之间和\/或位于第二导通部(102)的下部;第一导通部(101)和\/或第二导通部(102)设置有大导通部(4)和小导通部(5),大导通部(4)的中空截面大于小导通部(5)的中空截面,且两者设置为错位相邻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蒸发板,其特征在于:下导通部(2)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三导通部(201)、第四导通部(202)、第五导通部(203),且第二压接部(200)位于三者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一种蒸发板,其特征在于:均化部包括第一均化部(301)、第二均化部(302)、第三均化部(303),第二均化部(302)位于下导通部(2)的中部位置,且均化部内设置有多个第三压接部(30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蒸发板,其特征在于:第三导通部(201)、第四导通部(202)、第五导通部(203)三者在均化部位置处相互串联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发板,其特征在于:导通部(10)的中空截面设置为单侧凸起的方形结构或圆弧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1)为管径变换装置或者为单向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6)分成一段或者多段绕制在回气管(7)的外侧表面上,毛细管(6)的绕制长度为毛细管总长度的三分之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6)的总长度为1.8-2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气管(7)为铝管。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蒸发板。

背景技术

蒸发板是制冷中的重要部件之一,低温的冷凝气体通过蒸发板与外界的空气进行温度交换,液化吸温度,达到制冷的效果;现有的蒸发板为将板管式的结构,主要将板管安装在蒸发板上来实现,板管式蒸发器,用胶膜将蒸发管和蒸发板粘接在一起,这种结构的板管式蒸发器具有板管贴合良好、热交换充分、内容积稳定、水分杂质含量低等优点,但是板管式蒸发器温度传导损耗较多,蒸发板很难保持均匀的温度,且存在蒸发板除霜、化霜效果较差、速度慢,需要人工除霜,但是人工除霜过程中容易对蒸发板管路及表面造成一定的伤害,使得用户使用不安全、体验效果差。

现有技术中也有各种吹胀式蒸发板,但是往往都是双面吹胀式结构,且也存在温度控制不够均匀的问题。另外蒸发器在使用过程中,其管壁或板片上总有污垢形成。这污垢如不及时一去除,一则将使管壁或板片传热系数降低而使蒸发器生产能力下降,再则会污染被浓缩的产品而影响其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发板,主要解决现有的蒸发板的温度损耗大、制冷不均匀的问题,且解决了现有的蒸发板除霜效果差、难以清洗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蒸发板,包括蒸发板主体、回气管和毛细管,所述蒸发板主体上设有用于冷气循环的导通部,导通部的截面为单侧凸起的中空结构,导通部包括上导通部和下导通部,上导通部的右侧设有入气口,上导通部和下导通部的左侧相互串联相通,下导通部的右侧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回气管连通;所述毛细管的一段绕制在回气管的外侧表面上,且毛细管穿过回气管通过连接件与上导通部的入气口连通;上导通部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小于下导通部内的中空制冷面积,且上导通部至少设置有一个一体式结构的第一压接部,下导通部设置有多个并列分布的第二压接部;下导通部设有用于均化温度的均化部,均化部位于下导通部的两侧和\/或下导通部的中部位置。

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上导通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导通部、第二导通部,第一压接部于第一导通部与第二导通部之间和\/或位于第二导通部的下部;第一导通部和\/或第二导通部设置有大导通部和小导通部,大导通部的中空截面大于小导通部的中空截面,且两者设置为错位相邻分布。

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下导通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三导通部、第四导通部、第五导通部,且第二压接部位于三者之间。

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均化部包括第一均化部、第二均化部、第三均化部,第二均化部位于下导通部的中部位置,且均化部内设置有第三压接部。所述第三压接部优选为方形结构。

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第三压接部并列均匀的设置在均化部内,且第二均化部内的第三压接部的数量大于第三均化部和第一均化部内的第三压接部的数量。

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第三均化部内的第三压接部的数量大于第一均化部内的第三压接部的数量。

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均化部还包括第四均化部,第四均化部内的第三压接部的数量与第一均化部内的第三压接部的数量相等。

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第三导通部、第四导通部、第五导通部三者之间在均化部位置处设置为相互串联相通。

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第二压接部位于第一均化部、第二均化部、第三均化部、第四均化部四者之间。

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导通部的中空截面为单侧凸起的方形结构或圆弧形结构。一面平面利用清洁。

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管径变换装置或者为单向阀。

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所述毛细管分成一段或者多段绕制在回气管的外侧表面上,毛细管的绕制长度为毛细管总长度的三分之二。

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所述毛细管的总长度为1.8-2m。

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所述回气管为铝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导通部、第一压接部、第二压接部、均化部、第三压接部的具体的分布位置来实现蒸发板的温度转化的均匀效果,实现蒸发板均匀制冷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导通部实现冷凝气体在导通部内吸温度实现制冷效果,通过设置多个导通部的不同位置的分布,主要设置上导通部和下导通部来实现冷凝气体的循环制冷,冷空气先从上导通部进入,再通过下导通部后出,使得上导通部区域内的冷气先制冷,冷空气下沉,再通过设置上导通部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小于下导通部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实现蒸发板的温度更加均匀;实现冷凝气体的循环制冷的路径,实现了温度保持均匀分布、制冷效果更好的有益效果。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均化部来实现蒸发板的温度均匀分布,设置多个不同位置的多个均化部,以及均化部内的第三压接部的数量分布来实现降低蒸发板的温度损耗,实现了均匀温度制冷的效果,通过对均化部的分布设置排布来实现温度均匀、除霜效果好。

4、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第一导通部和第二导通设置大导通部和小导通部,通过设置大导通部的中空截面大于小导通部的中空截面并错位相邻分布来实现对冷凝气体在导通部内的加速制冷,实现更快速的制冷,温度传导效率更高,除霜效果更好。

5、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导通部的分布设置、均化部的设置,并通过第一压接部、第二压接部、第三压接部的具体分布位置及结构的设置,实现了对冷凝气体在导通部内的循环制冷更稳定,压力更大,有利于缩短毛细管的长度,且能保持更好的制冷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蒸发板的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蒸发板弯折后的平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蒸发板弯折后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即为导通部的中空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0-导通部,1-上导通部,100-第一压接部,101-第一导通部,102-第二导通部,2-下导通部,200-第二压接部,201-第三导通部,202-第四导通部,203-第五导通部,3-均化部,300-第三压接部,301-第一均化部,302-第二均化部,303-第三均化部,304-第四均化部,4-大导通部,5-小导通部,6-毛细管,7-回气管,8是上导通部入口,9是下导通部出口,11是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蒸发板,如图1至图4构成所示,包括蒸发板主体、回气管7和毛细管6,所述蒸发板主体上设有用于冷气循环的导通部10,导通部10的截面为单侧凸起的中空结构,导通部10包括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上导通部1的右侧设有入气口8,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的左侧相互串联相通,下导通部2的右侧设有出气口9,所述出气口9与回气管7连通;所述毛细管6的一段绕制在回气管7的外侧表面上,且毛细管6穿过回气管7通过连接件11与上导通部的入气口8连通;上导通部1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小于下导通部2内的中空制冷面积,且上导通部1至少设置有一个一体式结构的第一压接部100,下导通部2设置有多个并列分布的第二压接部200;下导通部2设有用于均化温度的均化部3,均化部3位于下导通部的两侧和\/或下导通部的中部位置。

冷凝气体从毛细管6进入到上导通部1内,毛细管6开始先制冷,此时毛细管6内的冷凝气体密度大,会出现自动下层的现象,使得冷凝气体容易通过上导通部1下层到下导通部2,且使得上导通部1区域内的冷气下层到下导通部2区域内,实现蒸发板的温度均分布;下导通部2与回气管7相连,使得下导通部2内的冷凝气体从回气管7出。

本方案的上导通部1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小于下导通部2内的中空制冷面积,通过对上导通部1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和下导通部2内的中空制冷面积的大小的限定,来实现上导通部1区域快速制冷,并使得冷气下层到下导通部2区域,可实现蒸发板的温度均匀分布制冷效果,且上导通部1至少设置有一个一体式结构的第一压接部100,下导通部2设置有多个并列分布的第二压接部200;下导通部2设有用于均化温度的均化部3,均化部3位于下导通部2的两侧和\/或下导通部2的中部位置,实现蒸发板的温度均匀分布效果。

本方案的回气管7优选的采用铝材质制成,铝材质的回气管7的壁厚能做到更薄,有利于快速制冷,且成本相对较低、重量较轻,方便使用且制冷速度快。

本方案的冷凝气体通过毛细管6进入到导通部10内,上导通部1的一端连接毛细管6的一端,毛细管6绕制在回气管7的外侧表面上,毛细管6的作用用于调节冷凝气体通过毛细管6的压力,冷凝气体通过毛细管6产生的压力降随毛细管6长度,内径及内壁粗糙度而变,毛细管6越长、内径越细和内壁越粗糙,则产生的压力越大;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导通部10的分布设置、均化部3的设置,并通过第一压接部100、第二压接部200、第三压接部300的具体分布位置及结构的设置,实现了对冷凝气体在导通部10内的循环制冷更稳定,压力更大,有利于缩短毛细管6的长度,且能保持更好的制冷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导通部10设置为两部分,主要包括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的左侧设置为相互串联相通,上导通部1位于蒸发板的上部区域,下导通部2位于蒸发板的下部区域,将蒸发板形成上下两部分的制冷区域,当蒸发板弯折形成围绕的方形结构或圆柱形结构时能更好的实现蒸发板围绕的方形结构或圆柱形结构的内部空间区域内的温度均匀分布,下导通部2内的温度向上缓慢与上导通部1内的温度形成一定的温度对流交换,有利于保持整个内部空间区域内的温度均匀,实现更好的制冷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导通部1的结构为,上导通部1至少设置有一个一体式结构的用于制冷的第一压接部100,通过将第一压接部100设置为直通结构的整体式结构,使得上导通部1对应的为直通结构的整体式结构,实现上导通部1没有其他的分支导通结构,确保了上导通部1的制冷独立路径结构,有利于冷凝气体快速的进入到蒸发板内,加速冷凝气体在上导通部1的制冷;具体的结构为上导通部1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导通部101、第二导通部102,第一压接部100位于第一导通部101与第二导通部102之间和\/或位于第二导通部 102的下部,第一压接部100的分布位置设置确保了第一导通部101和第二导通部102之间的相互独立的快速制冷通道,且第一导通部101和第二导通部102的左侧位置相互连通有利于冷凝气体快速进入到第一导通部101和第二导通部102内,确保了第一导通部101和第二导通部102均为直通结构的整体式结构,且没有其他的分支导通结构,有利于冷凝气体的快速制冷进入充满蒸发板,且有利于保持上导通部1区域内的温度均匀化。

本实用新型的下导通部2的结构为,下导通部2设置有多个并列分布的用于制冷的第二压接部200,通过第二压接部200的并列分布使得下导通部2的多个第二压接部200之间形成相互串联相通的结构,使得下导通部2区域内可形成多个分支导通结构,有利于快速制冷到下导通部2区域内的多个位置上,制冷速度更快;具体的结构为下导通部2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三导通部201、第四导通部202、第五导通部203,且第二压接部200位于三者之间,实现第三导通部201、第四导通部202、第五导通部203为主要的通道便于冷凝气体的快速制冷,通过设置多个第二压接部200的并列分布来实现三者之间的多个位置的串联相同,方便冷凝气体快速的制冷充满制冷空间,实现温度转化的效果,温度更均匀,形成下导通部2区域内的温度均匀分布且对上导通部1区域内的温度形成一定温度对流,有利于保持蒸发板的整体温度的均匀性分布。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蒸发板整体温度的均匀性分布,主要在下导通部2设有用于均化温度的均化部3,均化部3位于下导通部2的两侧和\/或下导通部2的中部位置,通过设置均化部3来实现蒸发板的温度均匀分布,设置多个不同位置的多个均化部3,以及均化部3内的第三压接部300的数量分布来实现降低蒸发板的温度损耗,实现了均匀温度制冷的效果。

可选的,均化部3具体的结构,均化部3包括第一均化部301、第二均化部302、第三均化部303,第二均化部302位于下导通部2的中部位置,且均化部3内设置有多个方形结构的第三压接部300,通过在均化部3内设置多个方形结构的第三压接部300来实现均化部3区域内的导通部10之间相互相通,方便冷凝气体的相互相通的制冷,且防止均化部3 区域内的导通部10区域面积过大,有利于均化部3区域内的温度均匀分布效果,防止温度过度集中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的实现下导通部2区域内的温度均匀分布,将第三压接部300并列均匀的设置在均化部3内,且第二均化部302内的第三压接部300的数量大于第三均化部303和第一均化部301内的第三压接部300的数量,使得蒸发板上的下导通部2区域内的中部位置的制冷面积大于两端的制冷面积,即为第二均化部302的区域内冷凝气体制冷填充的面积大,第一均化部301和第三均化部303的制冷面积相比第二均化部302的面积略小,有利于第二均化部302区域内与第一均化部301区域内和第三均化部303区域内之间的制冷温度对流效果,有利于保持整个蒸发板温度的均匀分布;特别是当蒸发板弯折形成围绕的方形结构或圆柱形结构时能更好的实现蒸发板围绕的方形结构或圆柱形结构的内部空间区域内的温度均匀分布,此时温度对流效果更好,有利于保持蒸发板内部空间内的温度均匀分布。

可选的,将第三均化部303内的第三压接部300的数量大于第一均化部301内的第三压接部300的数量,此时更有利于冷凝气体的快速制冷,且更有利于保持蒸发板区域内的温度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中,均化部3还包括第四均化部304,第四均化部304内的第三压接部300的数量与第一均化部301内的第三压接部300的数量相等,当蒸发板弯折形成围绕的方形结构或圆柱形结构时能起到防止蒸发板两端位置的温度不均匀,有利于冷凝气体的快速制冷和蒸发板区域内保持温度的均匀分布效果。

为了实现导通部10的导通制冷,其中将第三导通部201、第四导通部202、第五导通部203三者之间在均化部3位置处设置为相互串联相通,均化部3因为设置了第三压接部300使得均化部3能独立的保持温度的均匀分布效果,并将均化部3位置的第三导通部 201与第四导通部202、第五导通部203之间相互串联相通,使得冷凝气体可在第三导通部 201、第四导通部202、第五导通部203之间相互制冷,不仅增大了均化部3位置内的快速制冷的面积,还增大了冷凝气体的循环制冷速度,使得均化部3能够稳定的保持温度的均匀分布,实现大面积的均匀温度制冷效果;特别是当蒸发板弯折形成围绕的方形结构时,使得均化部3独立的分布在方形结构的四个侧面上,实现四个侧面之间的独立温度均匀分布和一定的温度对流,使得蒸发板围成的方形结构内部空间能较长时间的保持温度均匀,防止温度的外溢流失,实现了蒸发板上对角的温度差较小,确保了更好的制冷效果,且稳定性更好。

其中,第二压接部200位于第一均化部301、第二均化部302、第三均化部303、第四均化部304四者之间,即为在第一均化部301和第二均化部302之间设置多个第二压接部200,对应的形成了导通部10,在第二均化部302和第三均化部303之间设置多个第二压接部200,对应的形成导通部10,在第三均化部303与第四均化部304之间设置多个第二压接部200,对应的形成导通部10,多个第二压接部200的分布使得导通部10的分布均匀规则,有利于对温度的均匀分布,并能够长时间保持温度的均匀分布。

优选的,为了方便导通部10在蒸发板上的成型压制,将导通部10的中空截面设置为单侧凸起的方形结构或圆弧形结构,单侧凸起的设计有利于在蒸发板上规则稳定的形成导通部10,同时也方便对第一压接部100、第二压接部200、第三压接部300的压制成型,且有利于对蒸发板进行清洁,蒸发板的一侧面为平整的平面,方便清洁;优选的,将导通部 10的内部设置为单侧凸起的上窄下宽的方形结构,有利于对冷凝气体的导向且方便导通部 10的形成。

可选的,为了提高冷凝气体在导通部10内的循环制冷速度,将第一导通部101和\/或第二导通部102设置有大导通部4和小导通部5,大导通部4的中空截面大于小导通部5的中空截面,即为大导通部4内的中空截面积大于小导通部5内的中空截面积,并且两者设置为错位相邻分布,即为大导通部4与小导通部5两者相邻的设置分布,使得冷凝气体可由大导通部4向小导通部5再向大导通部4快速制冷,使得冷凝气体在导通部10内可实现压缩加速、释放制冷的效果,当冷凝气体由大导通部4向小导通部5制冷时起到对冷凝气体的压缩加速效果,当冷凝气体由小导通部5向大导通部4制冷时起到释放制冷的效果,有利于冷凝气体的快速制冷,有制冷速度快、制冷效果好的优点,且能更好的除霜,解决现有的蒸发板需要人工手动除霜的问题以及导致的体验效果差、使用不安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设置导通部10、第一压接部100、第二压接部200、均化部3、第三压接部300的具体的分布位置来实现蒸发板的温度转化的均匀效果,实现蒸发板均匀制冷的效果;对于同样管径的毛细管6,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可使得毛细管6的长度缩短为1.8m— 2m,因其温度转化的均匀效果来实现缩短毛细管6的长度,现有的蒸发板的毛细管6在常规下的长度为2.2m—4m才能达到较好的制冷效果,本实用新型在缩短了毛细管6的长度下还能实现更好的制冷效果,可靠性更好、成本更低。

本实用新型的蒸发板可作为独立的平面结构的板状的蒸发板独立的使用,可将蒸发板安装到需要的制冷器中,蒸发板作为制冷的部件独立的安装相连即可实现;也可以将蒸发板弯折形成方向的包饶结构,使得蒸发板围成方向或圆形的结构,再将蒸发板安装到需要制冷的制冷器中实现制冷效果;可选的,蒸发板可根据需要来对应的弯折成某种形状,可以是规则的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只需能实现蒸发板安装待制冷器内即可,制冷器可以为冰箱、空调等需要制冷的制冷器。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的蒸发板通过设置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来实现冷凝气体的制冷循环,上导通部1设置独立的直通结构的整体式结构,方便冷凝气体快速通过毛细管6进入到导通部10内,下导通部2设置多个并列分布的用于制冷的第二压接部200,通过第二压接部200的并列分布使得下导通部2的多个第二压接部200之间形成相互串联相通的结构,使得下导通部2区域内可形成多个分支导通结构,有利于快速制冷到下导通部2区域内的多个位置上,制冷面积更大,实现温度转化,有利于蒸发板区域内的温度均匀分布,并通过设置均化部3来确保温度均匀分布效果,主要设置多个不同位置的多个均化部3,以及均化部3内的第三压接部300的数量分布来实现降低蒸发板的温度损耗,实现了均匀温度制冷的效果。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蒸发板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1383.7

申请日:2019-01-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558725U

授权时间:20191029

主分类号:F25B 39/02

专利分类号:F25B39/02

范畴分类:35D;23B;

申请人:联胜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联胜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133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兴东社区67区留芳路2号凌云研发楼11层1101-2

发明人:潘松成;陈金榜

第一发明人:潘松成

当前权利人:联胜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代理人:刘佳芳

代理机构:43243

代理机构编号:长沙优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43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蒸发板论文和设计-潘松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