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恶魔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恶魔,浮士德,人性,人物,先锋,霸王别姬,毁灭性。
恶魔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旗[1](2019)在《远古迷雾、恶魔性因素与迟来的正义——读天下霸唱《鬼吹灯之云南虫谷》》一文中研究指出《鬼吹灯之云南虫谷》讲述了胡八一、王凯旋和Shirley杨去云南虫谷探险、盗掘献王墓寻找并成功带回雮尘珠的故事。在一定层面上,"我们仨"去云南盗掘献王墓不是一种普通的盗墓行为,而是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活人与死人的殊死搏斗,这段盗墓生活的开始也是一种新的道德观构建和文化政治的开端。通过小说的线性叙事,作者揭露了利用邪恶痋术守陵和害人的献王这类统治者人性中的恶魔性因素,这种恶魔性穿行在奴隶时代和封建时代,丑陋而狰狞地展现了人性的阴影和深层中的恶意。小说还重构了古滇国的墓葬文化政治,展现了作者重塑"民间正义"的潜在动机,也隐喻了迟来的正义及其限度等问题的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网络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刘祥荣[2](2018)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恶魔性”人物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一位洞悉人性的伟大作家,他总是能够穿透表象审视“人身上的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各式人物中,有一类人物处于配角地位,但是却如恶魔般给人以巨大的恐惧,笔者称之为“恶魔性人物”。他们或残暴邪恶,或欲壑难填,或玩世不恭,其丑恶行径刷新着人们对人性恶的认知。但是恶魔性人物也为人们解读复杂人性、超越自我局限带来独特的启示。论文选取典型形象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恶魔性人物的特质。其次,从民族文化、时代思想以及作家创作等方面着手探究该类人物的成因。最后,从审美、道德、宗教角度出发,探究恶魔性人物的价值。基于此,正文分为叁部分。第一章主要对恶魔性人物的概念进行厘定,并指出该类人物呈现出的独特性。论文概括归纳了恶魔性人物身上突出的叁大“恶魔”特质,即暴力倾向、强烈的占有欲和信仰的缺失。经由分析个别人物的思想及经历,细致划分恶魔性人物类型为权谋者(如: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卢仁)、自恋者(如:老卡拉马佐夫、瓦尔科夫斯基)、变态者(如:斯麦尔佳科夫、卡津)、迷狂者(如: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罗戈任)。经由上述分类方式,梳理陀氏作品中恶魔性人物的艺术呈现。第二章通过分析恶魔性人物生存的时代、民族背景探讨造成该类人物之“恶”的复杂成因。第一节从俄罗斯民族的角度探究恶魔性人物的历史渊源。广阔的环境背景、狂暴的民族原始文化以及民间习俗建构了恶魔性人物极端、强劲的精神特质。第二节从俄罗斯社会的角度分析恶魔性人物产生的背景。过渡时期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各色社会思想鱼龙混杂,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无形中催生着恶魔性人物。综合民族和社会多维度的考量,恶魔性人物生成的原因得以彰显。第叁节从作家人生经历、创作动因的角度出发,剖析“恶魔性”人物的形成原因。第叁章总结了“恶魔性”人物独特的价值。第一节指出“丑陋的”恶魔性人物进入读者的视野,对传统审美观念提出了挑战。恶魔性人物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刻有力的“丑”的描写具有革命性质,无意中契合了未来艺术的美学追求。第二节探讨恶魔性人物的伦理道德警示价值,其中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和道德良知堕落是罪恶横行的重要因素。第叁节从自由的维度上研究,发现“恶”的存在是与上帝互为前提的。陀氏坚持神正论,并将恶与上帝在自由的理念上加以调和。渎神者在抛弃上帝之后转而信仰自我意志,他们必须承担起自身的罪责。上帝作为参照,为认识人类的“恶魔性”提供了样本,并暗含了恶魔性人物被救赎的希望。“恶魔”的疑难将永动存在并等待每代人的解答。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残酷的天才”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恶魔性人物形象。这类复杂人物的身上隐藏着人性的真相,陀氏对恶魔性人物透彻的洞悉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恶魔性人物会伴随人类发展的进程,上演一幕幕悲喜剧,但是对恶魔性人物清醒的认知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恐惧,弃恶扬善,减少人间的罪恶。(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6)
唐诗人[3](2018)在《“恶魔性”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先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恶魔性概念的内涵是破坏性与创造性,这与先锋写作的特征极为相似。从恶魔性视角来思考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不是重复言说有怎样的突破和创造,而是指出它们普遍以恶性事件来突显恶魔性和先锋性。先锋作家惯于在小说中使用"恶"的情节来完成叙事技巧的实验,同时也成就了小说的惊骇感、神秘感。先锋写作的破坏和创造,都同文本中的"恶"事件密切相关,"恶"可视作先锋作家们的叙事策略。恶与先锋叙事的关系,这是中西方现代、先锋文学的共同特征,但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特殊在于,它的恶多为先锋作家们的有意而为,而非作家生活感受的"自然流露"。(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8年01期)
乌仁图雅[4](2017)在《蒙古族安代中的恶魔性观念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传统安代中的阿达(恶魔)、额勒(鸢)等"恶魔性文化"的历史进行考察,试初步厘清阿达、鸢的神性、恶魔性的双重内涵的复杂性。安代中"阿达"的恶魔性与神性相比,恶魔性占据主导地位,而其神性只存在于安代起源初时期。鸢,在安代起源时期神性较强,在部落战争时期恶魔性相对强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鸢的神灵和魔怪的善性恶性交替并存,传承延续至今。(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蒋燕萍[5](2017)在《莱蒙托夫艺术世界中的“恶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19世纪的思想家、宗教哲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罗赞诺夫曾说,“米哈伊尔·莱蒙托夫用一生精确地雕刻出了一个塑像——恶魔”。恶魔主题源于西方,它不仅是莱蒙托夫创作的重要主题,也在俄罗斯文学的创作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莱蒙托夫衷爱恶魔形象,并用自己的笔调赋予了恶魔独特的恶魔性。自从在长诗《恶魔》中初次描绘恶魔性之后,莱蒙托夫在其毕生的创作道路上从未停止过对恶魔性的思索,并在其代表作《当代英雄》中集中表现了这一特点。所以在对莱蒙托夫的创作研究中,关于恶魔性的研究尤为重要。纵览关于莱蒙托夫的研究,长诗《恶魔》与小说《当代英雄》一直是众多莱蒙托夫研究者们最为关注的作品。然而在关于莱蒙托夫的这两部杰作的相关研究中,不少学者更倾向于分开对待,分别研究它们中所表现出的恶魔形象、多余人形象等等。客观地说,也有一小部分研究涉及了两部作品中主人公身上所共同体现的恶魔性这一特质,当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需拓展。本论文分别从主题、表现手法和审美理念等方面系统梳理从莱蒙托夫的长诗《恶魔》到小说《当代英雄》中所体现的恶魔性,并从中找出恶魔性在长诗和小说中的不同体现及其发展规律,这是探索这位伟大作家独特艺术世界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8)
陈才[6](2017)在《戏梦人生香尤在——浅析电影《霸王别姬》剧本中的“恶魔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碧华《霸王别姬》在剧本创作中,"恶魔性"因素就一直蕴含在其中,不论是在戏外的影视表演艺术中,还是在戏中戏的京剧中都有所体现,并且其链接紧密,结构对应完整,体现了其剧本""恶魔性"-魔鬼"特性。从世界文学背景进行分析,在剧本中表现出来的"恶魔性",让《霸王别姬》的剧本在世界文学"恶魔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内容。本文主要从世界文学背景出发,深入分析李碧华《霸王别姬》剧本中的""恶魔性""因素,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7年02期)
邢尧尧[7](2016)在《群体的恶魔性和神圣性——论阎连科《日光流年》中的大众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光流年》中的叁姓村村民组成具有恶魔性和神圣性双重性质的群体,本文通过对这一群体双重性质的分析,进而揭示隐藏在群体背后的人性。(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32期)
王新然[8](2016)在《比较《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芭芭拉少校》中浮士德和库森斯的恶魔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以下简称《浮》)中浮士德对传统的知识表示不满,为了追求新知识、获得财富与权力,在诱惑之下将灵魂出卖给魔鬼默菲斯托费里斯,以求获取驾驭一切的力量。这部英国文艺复兴戏剧却和几百年后萧伯纳的社会问题剧《芭芭拉少校》(以下简称《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拟比较分析两剧中人物的恶魔性因素,探讨其内在的本质、积极性和肯定其积极价值的原因,希望从恶魔性的角度重新审视两部作品中的艺(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6年12期)
孙立盎[9](2015)在《恶魔性:欲望与时代的撞击——以贾平凹《古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恶魔性在以"文革"为背景的新时期文学文本中呈现以下特征:首先,具有恶魔性因素的人物往往生命力旺盛,欲望强烈,不甘平庸;其次,恶魔性缘起于人的原始欲望,正常情况下,它以潜伏状态存在,如若遇到理性薄弱或丧失的时代,便升腾而起;第叁,它往往以一种宣泄原始生命蛮力的狂暴形态出现,具有毁灭性的特征。贾平凹的《古炉》通过人性原欲之恶魔性的角度,反思被压抑甚至异化了的人性欲望以及失去控制的社会运动带来的种种危害,从而达到对民族性格的重新审视和建构。(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王迅[10](2015)在《人性的端点——试论麦家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麦家小说主人公呈现出两种极端的人性状态,一种是超乎世俗的天赋和禀性,一种是远远低于常人的智力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极端强大而又极端脆弱,主人公常常在两个端点转换并存,这内在地决定了他们生存的悲剧性:走向顶点之后又滑向深渊,无比辉煌而又痛彻心扉。(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5年04期)
恶魔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一位洞悉人性的伟大作家,他总是能够穿透表象审视“人身上的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各式人物中,有一类人物处于配角地位,但是却如恶魔般给人以巨大的恐惧,笔者称之为“恶魔性人物”。他们或残暴邪恶,或欲壑难填,或玩世不恭,其丑恶行径刷新着人们对人性恶的认知。但是恶魔性人物也为人们解读复杂人性、超越自我局限带来独特的启示。论文选取典型形象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恶魔性人物的特质。其次,从民族文化、时代思想以及作家创作等方面着手探究该类人物的成因。最后,从审美、道德、宗教角度出发,探究恶魔性人物的价值。基于此,正文分为叁部分。第一章主要对恶魔性人物的概念进行厘定,并指出该类人物呈现出的独特性。论文概括归纳了恶魔性人物身上突出的叁大“恶魔”特质,即暴力倾向、强烈的占有欲和信仰的缺失。经由分析个别人物的思想及经历,细致划分恶魔性人物类型为权谋者(如: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卢仁)、自恋者(如:老卡拉马佐夫、瓦尔科夫斯基)、变态者(如:斯麦尔佳科夫、卡津)、迷狂者(如: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罗戈任)。经由上述分类方式,梳理陀氏作品中恶魔性人物的艺术呈现。第二章通过分析恶魔性人物生存的时代、民族背景探讨造成该类人物之“恶”的复杂成因。第一节从俄罗斯民族的角度探究恶魔性人物的历史渊源。广阔的环境背景、狂暴的民族原始文化以及民间习俗建构了恶魔性人物极端、强劲的精神特质。第二节从俄罗斯社会的角度分析恶魔性人物产生的背景。过渡时期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各色社会思想鱼龙混杂,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无形中催生着恶魔性人物。综合民族和社会多维度的考量,恶魔性人物生成的原因得以彰显。第叁节从作家人生经历、创作动因的角度出发,剖析“恶魔性”人物的形成原因。第叁章总结了“恶魔性”人物独特的价值。第一节指出“丑陋的”恶魔性人物进入读者的视野,对传统审美观念提出了挑战。恶魔性人物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刻有力的“丑”的描写具有革命性质,无意中契合了未来艺术的美学追求。第二节探讨恶魔性人物的伦理道德警示价值,其中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和道德良知堕落是罪恶横行的重要因素。第叁节从自由的维度上研究,发现“恶”的存在是与上帝互为前提的。陀氏坚持神正论,并将恶与上帝在自由的理念上加以调和。渎神者在抛弃上帝之后转而信仰自我意志,他们必须承担起自身的罪责。上帝作为参照,为认识人类的“恶魔性”提供了样本,并暗含了恶魔性人物被救赎的希望。“恶魔”的疑难将永动存在并等待每代人的解答。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残酷的天才”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恶魔性人物形象。这类复杂人物的身上隐藏着人性的真相,陀氏对恶魔性人物透彻的洞悉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恶魔性人物会伴随人类发展的进程,上演一幕幕悲喜剧,但是对恶魔性人物清醒的认知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恐惧,弃恶扬善,减少人间的罪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恶魔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红旗.远古迷雾、恶魔性因素与迟来的正义——读天下霸唱《鬼吹灯之云南虫谷》[J].网络文学评论.2019
[2].刘祥荣.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恶魔性”人物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唐诗人.“恶魔性”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先锋策略[J].当代文坛.2018
[4].乌仁图雅.蒙古族安代中的恶魔性观念探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5].蒋燕萍.莱蒙托夫艺术世界中的“恶魔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6].陈才.戏梦人生香尤在——浅析电影《霸王别姬》剧本中的“恶魔性”因素[J].大众文艺.2017
[7].邢尧尧.群体的恶魔性和神圣性——论阎连科《日光流年》中的大众形象[J].名作欣赏.2016
[8].王新然.比较《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芭芭拉少校》中浮士德和库森斯的恶魔性因素[J].读书文摘.2016
[9].孙立盎.恶魔性:欲望与时代的撞击——以贾平凹《古炉》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0].王迅.人性的端点——试论麦家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J].当代文坛.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