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谱论文-张华强,王逸鹤,李沐阳,孟飞,魏鹏虎

扩散谱论文-张华强,王逸鹤,李沐阳,孟飞,魏鹏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扩散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脑半球切除术,皮质脊髓束,磁共振,功能评估

扩散谱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强,王逸鹤,李沐阳,孟飞,魏鹏虎[1](2019)在《磁共振扩散谱成像量化皮质脊髓束在大脑半球切除术前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对于拟大脑半球切除的患者,大脑皮层运动功能是术前评估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白质纤维束的评估已有一些报道,但尚未形成常规的术前评估方法。本研究术前采用磁共振扩散谱成像(DSI),量化皮质脊髓束(CST)对术前大脑皮层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方法本研究纳入4例拟大脑半球切除的病例,(本文来源于《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8)

王德田[2](2016)在《近红外扩散谱技术及在医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红外扩散谱技术利用近红外光(600nm-950nm)能够穿透深层生物组织的特点测量组织的组分浓度例如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水和脂肪等以及测量血流量和血氧代谢等。采用密集的光探头阵列能够对生物组织的组分浓度分布以及血流量分布进行叁维成像,即光学层析成像。近红外扩散谱是新型的医学诊断方式,具有无创、安全、便携、连续测量和价格便宜等优点。目前,基于近红外扩散谱原理的仪器以及临床应用正在快速发展,包括脑部疾病诊断、脑功能成像、癌症的诊断以及肌肉疾病诊断等,因此开展近红外扩散谱技术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围绕近红外扩散谱技术,包括近红外扩散光学谱技术(Diffuse Optical Spectroscopy(DOS),Near-inffrared Spectroscopy(NIRS),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和近红外相关谱技术(Diffus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DCS)开展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全面综述了近红外扩散谱的发展现状。介绍了近红外扩散谱的理论发展、仪器化现状,以及在乳房癌诊断、脑疾病诊断和脑功能成像方面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2、系统阐释了近红外扩散光谱和扩散相关谱的MonteCarlo方法、扩散方程理论以及Modified Beer-Lambert law等方法。特别是深入阐述了最新发展的近红外扩散相关谱理论,这些理论为深入开展近红外扩散谱医学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撑;3、开展了频域DOS系统的标定技术探索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的驱动电压、不同的光电探测器以及处理方法等均会影响探测系统的线性,从而获得不同的吸收和散射系数。根据光电探测原理和近红外扩散理论确定了基本的标定方法;4、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相关器的新型快速DCS系统,通过前臂的动脉血阻断实验和传统DCS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测量结果完全一致。通过对8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流量指数进行测量,获得了正常前臂屈肌组织的血流量指数为6.6×10-9cm2/s,缺血前臂屈肌组织的血流量指数为5.3×10-10 cm2/s,缺血组织的血流量指数下降到正常组织血流量指数的8%左右,有可能用来研究生物组织的缺血状态。5、首次利用基于软件相关器的DCS获得了心跳信号,并与脉搏血氧仪进行了对比,两者频率完全一样;利用ISS公司Imagent系统(频域DOS系统)测量了 3名健康志愿者前臂屈肌和前额的光学性质,获得前臂屈肌788nm的平均吸收系数和平均约化散射系数分别为 0.158cm-1 和 4.277cm-1,头部为 0.114cm-1 和 7.380cm-1;利用 DCS 的 Modified Beer-Lambert law分析了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的影响,研究证实血流量指数测量的主要是血流量波动,所占比重大于90%;通过DCS系统的信噪比研究表明在适当光强下DCS系统能够实现了 5ms时间分辨率的血流量测量,突破了现有DCS系统的时间分辨率。6、首次开展了 DCS测量脑部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探索研究。利用快速DCS系统和无创动脉压监测仪实现了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测量,获得健康志愿者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率为0.66 s,该研究有可能为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研究以及脑疾病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方法。7、利用快速DCS系统开展了前臂和腿部运动中血流量测量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DCS系统对肌肉纤维运动极其敏感,会大大增加血流量指数,从而产生虚假信号。快速DCS系统有助于准确的获得肌肉纤维运动对血流指数的影响,并用于分辨出肌肉静态时刻血流量。获得了握力计握持实验和握力计周期性抓紧-放松实验中健康志愿者前臂屈肌的血流量变化曲线,在运动中血流量增加至大约2-3倍。利用DCS对肌肉运动特别敏感的特性以及快速DCS系统能够测量肌肉静态时刻血流量的能力有可能应用于肌肉疾病和运动医学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期刊2016-10-01)

肖雅雯[3](2015)在《2型糖尿病脑白质纤维束的磁共振扩散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磁共振扩散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DSI)可用于检测神经纤维的细微变化。本研究应用DSI纤维束示踪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钩束和双侧上部扣带束微结构完整性有无改变,并探讨纤维束微结构改变与认知功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选取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8名受试者,其中研究组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n=27),平均年龄60.6±7.6岁;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和教育水平匹配的非糖尿病健康受试者(n=21),平均年龄56.1±7.8岁。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画钟测试法(Clock Drawing Test,CDT)、词汇流畅性测试(verbal fluency test,VFT)等一系列神经心理测试,以评价其执行能力、记忆力和认知能力。采集所有T2DM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lc)、C肽、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甘油叁酯(triglyceride)、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使用西门子3.0T磁共振超导扫描仪采集以上两组人群的高分辨率T1WI和T2-FLAIR结构像,并使用二次聚焦脉冲梯度弥散平面回波序列采集DSI序列。使用DSI纤维束示踪技术重建双侧钩束及双侧上部扣带束。使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DSI测量指标即双侧钩束及双侧上部扣带束平均GFA值,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T2DM患者钩束及上部扣带束的GFA值与各项神经认知评分及临床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左侧钩束(0.789±0.007)、右侧钩束(0.795±0.006)、右侧上部扣带束(0.809±0.01)GFA值较健康对照组减低(分别为0.795±0.006、0.795±0.006、0.816±0.008);其中左侧钩束(t=-2.915,P=0.005)、右侧上部扣带束(t=-2.604,P=0.012)GFA值减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的神经认知评分包括MoCA(22±3.45)、CDT(2.74±0.66)、VFT(44.44±7.54)均低于健康对照组(MoCA为24.76±1.76、CDT为3.29±0.56、VFT为48.81±8.54),其中MoCA(t=-3.339,P=0.002)、CDT(t=-3.039,P=0.004)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DM患者右侧扣带束上部GFA值与语言流畅度测试(VFT)呈负相关(r=-0.475,p=0.012);左侧上部扣带束GFA值与血清总胆固醇(CHO)呈负相关(r=-0.458,p=0.016)。结论:DSI纤维束示踪成像揭示2型糖尿病患者具备引起脑白质纤维束(钩束及上部扣带束)等微结构完整性有所改变。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改变可能是导致T2DM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原因之一。认知评分与血脂水平亦可一定程度上预测该类患者脑微结构的病理变化及评估相应的病情。(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Guotao,Yang[4](2013)在《重力波涡旋扩散谱的激光雷达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Session:空间天气科学前沿-中高层大气Type of presentation:口头报告Key word:利用北京激光雷达的高分辨数据,对重力波波谱进行了研究。首次从激光雷达数据中获取到涡旋扩散谱信息,发现重力波在涡旋扩散区域出现了与饱和区域完全不一样的波谱特征:以波长500米为分界线,重力波波谱曲线在两边的斜率并不相等,在左边(波长较长部分)的斜率更为陡峭。通过实测数据的分析,说明了重力波功率谱从饱和区域进入涡旋扩散区域时(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球华人空间/太空天气科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3-11-10)

田霖,阎浩,张岱[5](2009)在《磁共振扩散谱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DSI),a newly developed MRI technique,affords the capacity to map complex fiber architectures in tissues with sufficient angular resolution by imaging the spectra of tissue water diffusion.By contrast,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the currently widely used technique based on the 2nd order tensor model,obtains an approximation of the complex diffusion,and provides only one global maximal direc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primary eigenvector for each voxel.As a generalized model-free diffusion imaging technique,firstly,DSI employs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to describe the diffusion process in each voxel;secondly,a sufficient dense signal sample derived from repeated applications of diffusion-weighed gradients ensures its capability to resolve the diffusion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thirdly,specific computer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are used to extract the diffusion in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 the geometrical properties of tissue microstructure.The capacity to unravel complex tissue architecture,recent improvements in hardware and ongoing optimization of sequence design and algorithm enable a rapid growth of DSI for research use and future incorporation into clinical protocol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DSI and then compa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SI and DTI schemes.Finally,the typical applications of DSI to date are reviewed.Abstract:SUMM ARY D 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DSI),a newly developed MR I technique,affords the capacity to map complex fiber architectures in tissues with sufficient angular resolution by imaging the spectra of tissue water d iffusion.By contrast,d 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the currently widely used technique based on the 2nd order tensormodel,obtains an approximation of the complex d iffusion,and provides on-ly one globalmaximal d irection correspond ing to the primary eigenvector for each voxel.As a generalized model-free d iffusion imaging technique,firstly,DSI employs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to describe the d iffusion process in each voxel;secondly,a sufficient dense signal sample derived from repeated ap-plications of d iffusion-weighed grad ients ensures its capability to resolve the d iffusion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thirdly,specific computer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are used to extract the d iffusion in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 the geometrical properties of tissue m icrostructure.The capacity to unravel complex tissue architecture,recent improvements in hardware and ongoing optim ization of sequence design and algorithm enable a rapid growth of DSI for research use and future incorporation into clinical protocol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DSI and then compa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DSI and DTI schemes.Fi-nally,the typical applications of DSI to date are reviewed.(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罗仁生,刘买利,毛希安,叶朝辉[6](1997)在《NMR谱仪上测定扩散谱的实验自控和数据处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我们改进的在核磁共振(NMR)谱仪上测定扩散语的实验自控和数据处理方法及NMR谱仪自动变化梯度场强度、现场及多途径处理数据和谱图折分、重组的程序。(本文来源于《现代科学仪器》期刊1997年04期)

扩散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红外扩散谱技术利用近红外光(600nm-950nm)能够穿透深层生物组织的特点测量组织的组分浓度例如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水和脂肪等以及测量血流量和血氧代谢等。采用密集的光探头阵列能够对生物组织的组分浓度分布以及血流量分布进行叁维成像,即光学层析成像。近红外扩散谱是新型的医学诊断方式,具有无创、安全、便携、连续测量和价格便宜等优点。目前,基于近红外扩散谱原理的仪器以及临床应用正在快速发展,包括脑部疾病诊断、脑功能成像、癌症的诊断以及肌肉疾病诊断等,因此开展近红外扩散谱技术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围绕近红外扩散谱技术,包括近红外扩散光学谱技术(Diffuse Optical Spectroscopy(DOS),Near-inffrared Spectroscopy(NIRS),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和近红外相关谱技术(Diffus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DCS)开展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全面综述了近红外扩散谱的发展现状。介绍了近红外扩散谱的理论发展、仪器化现状,以及在乳房癌诊断、脑疾病诊断和脑功能成像方面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2、系统阐释了近红外扩散光谱和扩散相关谱的MonteCarlo方法、扩散方程理论以及Modified Beer-Lambert law等方法。特别是深入阐述了最新发展的近红外扩散相关谱理论,这些理论为深入开展近红外扩散谱医学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撑;3、开展了频域DOS系统的标定技术探索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的驱动电压、不同的光电探测器以及处理方法等均会影响探测系统的线性,从而获得不同的吸收和散射系数。根据光电探测原理和近红外扩散理论确定了基本的标定方法;4、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相关器的新型快速DCS系统,通过前臂的动脉血阻断实验和传统DCS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测量结果完全一致。通过对8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流量指数进行测量,获得了正常前臂屈肌组织的血流量指数为6.6×10-9cm2/s,缺血前臂屈肌组织的血流量指数为5.3×10-10 cm2/s,缺血组织的血流量指数下降到正常组织血流量指数的8%左右,有可能用来研究生物组织的缺血状态。5、首次利用基于软件相关器的DCS获得了心跳信号,并与脉搏血氧仪进行了对比,两者频率完全一样;利用ISS公司Imagent系统(频域DOS系统)测量了 3名健康志愿者前臂屈肌和前额的光学性质,获得前臂屈肌788nm的平均吸收系数和平均约化散射系数分别为 0.158cm-1 和 4.277cm-1,头部为 0.114cm-1 和 7.380cm-1;利用 DCS 的 Modified Beer-Lambert law分析了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的影响,研究证实血流量指数测量的主要是血流量波动,所占比重大于90%;通过DCS系统的信噪比研究表明在适当光强下DCS系统能够实现了 5ms时间分辨率的血流量测量,突破了现有DCS系统的时间分辨率。6、首次开展了 DCS测量脑部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探索研究。利用快速DCS系统和无创动脉压监测仪实现了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测量,获得健康志愿者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率为0.66 s,该研究有可能为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研究以及脑疾病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方法。7、利用快速DCS系统开展了前臂和腿部运动中血流量测量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DCS系统对肌肉纤维运动极其敏感,会大大增加血流量指数,从而产生虚假信号。快速DCS系统有助于准确的获得肌肉纤维运动对血流指数的影响,并用于分辨出肌肉静态时刻血流量。获得了握力计握持实验和握力计周期性抓紧-放松实验中健康志愿者前臂屈肌的血流量变化曲线,在运动中血流量增加至大约2-3倍。利用DCS对肌肉运动特别敏感的特性以及快速DCS系统能够测量肌肉静态时刻血流量的能力有可能应用于肌肉疾病和运动医学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扩散谱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华强,王逸鹤,李沐阳,孟飞,魏鹏虎.磁共振扩散谱成像量化皮质脊髓束在大脑半球切除术前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C].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9

[2].王德田.近红外扩散谱技术及在医学中的应用[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6

[3].肖雅雯.2型糖尿病脑白质纤维束的磁共振扩散谱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

[4].Guotao,Yang.重力波涡旋扩散谱的激光雷达观测[C].第叁届全球华人空间/太空天气科学大会论文集.2013

[5].田霖,阎浩,张岱.磁共振扩散谱成像[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6].罗仁生,刘买利,毛希安,叶朝辉.NMR谱仪上测定扩散谱的实验自控和数据处理方法[J].现代科学仪器.1997

标签:;  ;  ;  ;  

扩散谱论文-张华强,王逸鹤,李沐阳,孟飞,魏鹏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