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相地层论文-高鹏,聂军胜

湖相地层论文-高鹏,聂军胜

导读:本文包含了湖相地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河湖相地层,地磁漂移

湖相地层论文文献综述

高鹏,聂军胜[1](2018)在《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怀头他拉剖面晚中新世河湖相地层地磁漂移事件(C4n.2n-1)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层记录中识别地磁漂移事件并确定其持续时间对地球物理学和地层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地磁漂移事件具有短暂性的特点,使这项工作充满了挑战。到目前为止,对于地磁漂移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四纪。而以往的研究表明,晚中新世是地磁漂移的频发期,但与第四纪相比,对晚中新世地磁漂移事件的发生年代和持续时间的研究较少。在此,我们对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怀头他拉剖面晚中新世河湖相地层(8.2-7.4 Ma)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古地磁研究(1-10 kyr)。研究结果显示C4n.2n极性时中存在一个短暂的负极性段,它是由叁个连续的负极性数据点构成的。我们认为这是一次地磁漂移事件,并把它命名为C4n.2n-1。通过与GPTS2012标准极性柱的对比,我们用C4n.2n的顶部和底部的年龄作为控制点进行线性插值来估计它的发生年代和持续时间。确定C4n.2n-1的发生年代和持续时间分别约为7.742-7.736 Ma和6 kyr。在此之前,海洋钻孔(ODP站点1092)对应的C4n.2n极性时中也发现了一个负极性亚时(命名为C4n.2n-1r)。通过与CK92/95标准极性柱的对比确定它的发生年代和持续时间分别约为7.713-7.709 Ma和4 kyr。我们认为两次事件应该是同一个事件。但两次事件的发生年代和持续时间略有不同,我们猜测可能是以下两个因素导致的:(1)所采用的年代控制点不一致;(2)海洋的沉积速率较低,较短的持续时间可能是地磁漂移事件被平滑后的假象。此外,几千年的持续时间是否为液态外核引起的极性改变提供了证据?尽管CK92/95和GPTS2012中没有记录这个地磁漂移事件,但我们的证据表明陆地上的确存在这个地磁漂移事件,它可以作为地层学的标志,并可纳入GPTS中。本研究同时证明了青藏高原周围广泛分布的河湖相地层具有记录地磁漂移事件的潜力。(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8-10-21)

李永国,安福元,张启兴,赵洪菊[2](2017)在《柴达木盆地西部湖相地层风力侵蚀对黄土高原物源贡献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干旱的盆地之一,常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尤其在冬春季更甚。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自新生代以来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自上新世晚期以来,随着气候的逐步干化和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加剧,该地区风力侵蚀地貌开始出现。早更新世出现的古盐壳和古雅丹地貌说明当时侵蚀已经相当剧烈。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的极端干旱化和冰期的出现,更加促进了风蚀地貌的发育,在强劲的低空风力的雕刻下,形成了盆地西部几万平方千米的"百万雅丹"地貌,十分壮观。柴达木盆地不同地区地层的厚度和风蚀速率都不同,最大分别可达3 000 m和1.1 mm/yr,如此巨量的物质搬运必然为下风向的地区(都兰、青海湖地区、西宁盆地、黄土高原)的粉尘堆积提供可观的物源物质。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被侵蚀的古湖相地层是上述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物源物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盆地内侵蚀物质输送到黄土高原的机制,已得到学界越来越清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盐湖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张鹏,敖红,安芷生[3](2016)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兰州盆地始新世至早中新世河湖相地层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对于亚洲乃至全球气候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其隆升的时间还存在争议。青藏高原隆升的精确年代对研究高原隆升模式及其气候环境效应都至关重要。本研究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兰州盆地的始新世至早中新世河湖相沉积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该盆地构造应力的演化与青藏高原生长的关系。前期在兰州盆地开展的磁性地层工作表明,兰州盆地对亭沟剖面记录了中始新世至早中新世(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叁)——专题28: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29: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期刊2016-10-15)

陈亮,沈军辉,李佩佩,沈中超,燕俊松[4](2016)在《川西地区古堰塞湖相地层边坡生态防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地区古堰塞湖相地层为一套主要由粉砂质黏土、粉细砂等组成的半胶结特殊地层,力学强度较低,土壤贫瘠且较密实,开挖后边坡往往存在局部垮塌与自然植被恢复困难等问题,需做综合性的生态防护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该区自然环境,提出了以羊茅、箭竹等乡土植物为主的草、灌等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方案,并针对坡比与稳定性不同的4类边坡,结合其地质与土壤特征,分别给出了相应的以稳定性防护为基础、土壤改良重建为核心的生态防护模式。(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6年09期)

左兆龙[5](2016)在《薄互层地震反射波场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地下地层多为河湖相沉积物的砂层、土层,大多数含油盆地大都以砂层、泥岩为主,这些河湖相沉积物和油气盆地地层的岩性和厚度在横向上变化较大,且厚度都属于地震薄层。但现今对地震薄互层的理论研究偏少,因此对地震薄互层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进行属性分析,对研究河湖相地下地层结构,预测薄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主要由叁大类构成:地震波波动方程数值解法、射线追踪法、积分方程法。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法作为波动方程数值解法的主要方法,具有计算效率高、精度高,且适用于各向同性介质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本文采用应力-波速波动方程,时间二阶、空间八阶精度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来进行模拟计算地下薄互层和薄互层组的地震波场反射波场。本文以前人工作为基础,建立波动方程,推导波动方程的时间二阶空间八阶的差分近似,同时给出均匀介质弹性波动方程规则网格的差分格式,详细推导和分析高阶差分交错网格下的应力-波速波动方程解法和实现过程,并对地震波场数值模拟中的吸收边界条件、稳定性条件和物理、数值频散问题等常见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确定合适的地震参数(介质波速、子波频率、有限差分网格大小)。在此基础上对地震薄层和薄互层组进行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对模拟出的结果进行解译和分析,通过对高阶交错网格差分数值模拟出的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进行分析,得出地震薄互层和薄互层组的反射波场基本地震波特征,以及薄互层的反射波能量迭加特性,研究结果如下:韵律型薄互层组和递变型薄互层组在层厚和层数满足一定的条件时,薄互层组对反射波有加强作用;经以上的研究分析推断西安地下以第四系河湖相沉积物为介质的薄互层组对反射波有加强作用;推断西安地区人工地震勘探记录中丰富的反射波是由地下一系列波阻抗差异较小的薄互层组间反射波能量迭加而造成的。(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6-06)

吉云平,王贵玲,赵华,王利康,毛欣[6](2016)在《河北阳原盆地中更新世湖相地层顶部文石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阳原盆地在第四纪期间长期被泥河湾古湖所占据,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其中夹有多层化学沉积。文中对广泛分布于盆地西端河湖相地层顶部的白色化学沉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年代测试、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硅藻和介形类化石鉴定等一系列实验手段,确认北梁地区地层中的灰白色化学沉积主要由文石组成,其年龄大致在270ka前后,属中更新世晚期,是在当时比较温干的气候环境下,湖泊逐渐萎缩、湖水不断咸化、文石类矿物大量析出的结果。该地区的泥河湾古湖于中更新世晚期消亡。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中更新世晚期的化学沉积,在时代上明显区别于以前发现的晚更新世晚期化学沉积。该化学沉积的发现为探讨泥河湾古湖消亡过程和原因提供了直接的沉积学证据,对于重建我国北方中更新世晚期的古环境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6年03期)

王毅,张运达,吕章应[7](2015)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湖相地层变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河段在末次冰期发生多期次冰川活动,大量冰碛物进入雅鲁藏布江河谷后堵江堰塞,在朗县至派镇河段的两岸广泛分布有一套湖相沉积的粉质黏土和粉细砂层,该沉积层中有大量的变形现象,他们是新构造活动的证据,是重力变形,还是受地震影响?本文通过湖相沉积层的分布、成因、形成时代进行了探讨,采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开挖探槽,对湖积地层的变形特征和变形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湖相沉积地层变形主要与重力作用有关,个别变形与地震作用有关,与新构造运动和下伏基岩断裂的活动无直接关联的证据。(本文来源于《水电站设计》期刊2015年04期)

冯玉静,隆浩,黄银洲,王洪娇,王乃昂[8](2015)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全新世湖相地层石英和钾长石释光测年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来自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巴图湾、大沟湾和叁岔河等3处典型湖相地层出露点的3个样品,分别提取石英和钾长石矿物组分,采用小片技术(样品直径2 mm)进行释光年代测试,并将两种矿物年代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应用单片再生剂量(SAR)流程测试了石英样品的等效剂量(预热温度选为260℃).剂量恢复实验和光释光特性显示,SAR流程测试条件选择合适,样品沉积前光释光信号晒退完全,说明石英年代结果可靠.另外,应用两步红外激发(激发温度分别为50℃和150℃)的单片再生剂量流程(post-infrared infrared-stimulated luminescence,简写为p IRIR流程)测试钾长石样品的等效剂量,剂量恢复实验和释光特性等各项检验均符合要求,剩余剂量在-0.2~0.026 Gy之间,可忽略不计.钾长石的p IRIR150信号异常衰减速率为0.55~1.71(%/decade),因造成的误差较小,故无需对年代结果进行校正.3处湖相地层的石英年代分别为11.3±0.9、6.5±0.6、2.7±0.2 ka BP,钾长石p IRIR150年代分别为10.0±0.7、6.9±0.5、2.4±0.2 ka BP,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全新世湖相沉积物适合用钾长石p IRIR150流程进行释光测年.本研究为毛乌素沙地部分样品因石英信号较弱而无法测年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也为该区域全新世,尤其是历史时期(近2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年代学支撑.(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高悦[9](2015)在《贵州威宁草海地区早更新世晚期湖相地层ESR定年及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出现在第四纪并且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因此进行第四纪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下研究环境演变,就需要更准确、分辨率更高的测年手段。不同测年方法存在不同的优点和局限性,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以其测年范围广几乎涵盖整个第四纪而被广泛应用。草海盆地是典型的构造岩溶盆地,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其沉积物来源于周围山体,加上没有远源河流,记录着盆地的演化。因此,它是研究云贵高原东缘第四纪演化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场所。本研究以贵州威宁草海地区湖相地层的陈选屯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电子自旋共振定年确定沉积年代,结合青藏高原隆升史以及分析色度、粒度、磁性参数和地球化学元素等环境代用指标含量和纵向分布特征,对草海的古环境特征和演化进行初步推测和还原。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草海湖相沉积地层的ESR测年结果显示为距今1.16-1.871Ma,与之前的古地磁测定结果相比更为准确。测年结果对应时代为早更新世的青藏运动C幕,此时草海仍受西南季风影响,推测为温暖湿润气候。(2)草海湖相沉积地层的色度结果表明,L*(亮度值)较高,a*(红度值)和b*(黄度值)较低。据此可以推测,草海当时的是一个温度较低,气候温暖湿润,以还原作用为主的一个深湖环境。(3)草海湖相地层粒度结果显示,其粒度分布相对集中,以粒径较小的粘土和细粉砂为主,剖面整体分选较差。故指示古环境为河流或湖泊,且应处于较为湿润的高水位时期。(4)草海湖相地层磁性结果表明,剖面的频率磁化率和剩磁均指示其暖湿的古环境。然而,磁化率指示其干冷的古环境。研究表明,物质的磁化率不一定能完整地反映它在真实环境中的全部磁学特性,存在环境信息丢失的状况。本研究不考虑磁化率的指示结果。因此,磁性参数指示是暖湿古环境,与色度及粒度一致。(5)草海湖相地层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选取B、Sr、Mg/Al、Sr/Ba、Sr/Cu、B/Ga进行多指标古环境分析。结果均显示其形成时为气候温湿的深湖沉积环境。(6)ESR测年结果显示的气候特征与环境代用指标指示的气候特征基本吻合,说明ESR定年较为准确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胡飞,杨玉璋,张居中,郑洪波[10](2015)在《安徽巢湖湖相地层记录的早全新世气候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安徽巢湖西岸杭埠河入口叁角洲地区CH孔岩芯湖泊相沉积物的色度、磁化率及地球化学等古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巢湖地区早全新世时期(11.7~7.5cal.kaBP)的极端气候事件。研究表明:研究区11.7~7.5cal.kaBP期间沉积环境极不稳定,气候波动明显,并分别约在7.8cal.kaBP,8.6cal.kaBP,9.4cal.kaBP,10.5cal.kaBP,11.4cal.kaBP出现5次显着的冷干气候事件,且以8.6cal.kaBP与11.4cal.kaBP表现最为强烈,与我国冰芯、石笋及湖泊沉积物所记录的早全新世冷事件具有可比性,反映了巢湖湖泊沉积物对我国早全新世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响应,这将为我国北半球早全新世气候波动的机理研究提供佐证。(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湖相地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干旱的盆地之一,常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尤其在冬春季更甚。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自新生代以来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自上新世晚期以来,随着气候的逐步干化和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加剧,该地区风力侵蚀地貌开始出现。早更新世出现的古盐壳和古雅丹地貌说明当时侵蚀已经相当剧烈。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的极端干旱化和冰期的出现,更加促进了风蚀地貌的发育,在强劲的低空风力的雕刻下,形成了盆地西部几万平方千米的"百万雅丹"地貌,十分壮观。柴达木盆地不同地区地层的厚度和风蚀速率都不同,最大分别可达3 000 m和1.1 mm/yr,如此巨量的物质搬运必然为下风向的地区(都兰、青海湖地区、西宁盆地、黄土高原)的粉尘堆积提供可观的物源物质。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被侵蚀的古湖相地层是上述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物源物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盆地内侵蚀物质输送到黄土高原的机制,已得到学界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湖相地层论文参考文献

[1].高鹏,聂军胜.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怀头他拉剖面晚中新世河湖相地层地磁漂移事件(C4n.2n-1)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2018

[2].李永国,安福元,张启兴,赵洪菊.柴达木盆地西部湖相地层风力侵蚀对黄土高原物源贡献的研究进展[J].盐湖研究.2017

[3].张鹏,敖红,安芷生.青藏高原东北缘兰州盆地始新世至早中新世河湖相地层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及其构造意义[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叁)——专题28: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29: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2016

[4].陈亮,沈军辉,李佩佩,沈中超,燕俊松.川西地区古堰塞湖相地层边坡生态防护研究[J].公路.2016

[5].左兆龙.薄互层地震反射波场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6

[6].吉云平,王贵玲,赵华,王利康,毛欣.河北阳原盆地中更新世湖相地层顶部文石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J].地学前缘.2016

[7].王毅,张运达,吕章应.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湖相地层变形特征研究[J].水电站设计.2015

[8].冯玉静,隆浩,黄银洲,王洪娇,王乃昂.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全新世湖相地层石英和钾长石释光测年对比[J].湖泊科学.2015

[9].高悦.贵州威宁草海地区早更新世晚期湖相地层ESR定年及环境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5

[10].胡飞,杨玉璋,张居中,郑洪波.安徽巢湖湖相地层记录的早全新世气候事件[J].地层学杂志.2015

标签:;  ;  ;  ;  

湖相地层论文-高鹏,聂军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