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从阳明学视角审视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论文

刘杰:从阳明学视角审视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论文

摘 要: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使命。目前,对文化自信培育主体“青年”的研究不足,尤其对涵养青年文化自信的方法论与微观实践缺乏思考。从阳明学的视野,探讨青年文化自信涵养培育的历史渊源、方法论,可为当代青年成长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及担当者,提供某种借鉴。

关键词:青年 文化自信 阳明学

文化自信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1]。文化自信为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价值认同、促进文化传承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阳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在青年文化自信的涵养培育中,阳明学简易明快的理论特质,凸显良知的修养追求,契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成长特点。

采用固定牧场放牧或者圈养2种方式对可能受到威胁的群体进行隔离饲养,地址的选择远离居民区、交通要道等,隔离区的周围最好有树木、人工栅栏等屏障。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对外交流的范围日益扩大,“‘文化自信’正日益成为一个观览未来中国文化走向必须涉足其间的众妙之门。文化自信不仅在构造未来的中国文化也在构造未来的中国”[2]。学术界对于文化自信的来源与核心、文化自信与文化改革创新、文化自信与全球化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文化首先是“人化”,现有研究多偏于宏观建构与理论叙事,对文化自信的真正主体“个人”,以及未来的主体力量“青年”等方面较少涉及。文化,说到底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一种模式,注重个体关怀、理论付诸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一、阳明学的兴起与青年文化自信问题的历史渊源

阳明学是高扬人的主体精神,注重知行合一的良知之学,是极富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3]。阳明学的兴起是阳明与其弟子不断寻求“文化自信”的探索历程,因此对阳明学的理论特质与当代实践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培育青年的文化自信。

正中神经、尺神经SCV、MCV与自主神经病变存在广泛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关系更为密切,SCV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关系更为密切。见表2。

(三)致良知思想为青年文化自信的涵养指明了方向。致良知是阳明先生晚年反复论及的核心思想,所谓“真圣门正法眼藏。实千古圣贤相传一点真骨血也”。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的终极目的是“以文化人”,使人最终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文化自信首先肯定了文化的重要性,继而为以文化人奠定了深厚的心理与行为基础,涵养文化自信的过程就成为“致良知”的过程。文化自信的方向,是以人类良知为旨归,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相融相生的和谐状态。新时代中国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正在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完美诠释,而从愿景到行动则成为目前中国青年最崇高的文化使命。

无论对于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组织,文化自信既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又是一种客观的行为实践,因此在不同的情境中有时难以断定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阳明学的核心思想可在青年文化自信的主体认知、行为实践、意义追寻方面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二)知行合一确立了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基本方式。无论是公共的文化政策还是个体的行为实践,文化自信不像其他活动表现的那样立竿见影,它是一种长久的、持续的、渐进性的影响,因此知行合一更加重要。阳明学对知行合一有很多精辟的论述,认为人在日常行为实践中容易陷入“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知行相悖”等知行不一的矛盾。在青年文化自信的涵养中,如果“知”的储备不足、“行”的盲目冲动,就很难培育适恰的自信与担当。因此,青年一方面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等内容的认知与学习,形成真知,另一方面应注重事上磨炼,在日常的行为举止间进行文化自信的审视与操练,做到力行。

二、阳明学的核心思想对青年文化自信的涵养的方法论指导

(二)阳明先生对其青年门徒文化自信的培育。阳明先生不仅以“良知之学”完成自身文化自信的塑造,由此展现文化肯定自我、昂然奋发的面貌,吸引当时很多青年人聚集在他的周围,使他成为事实上的青年领袖,还广收门徒聚众讲学。《传习录》中他们师生关于修身、立志、治学、做官等众多问题的探讨论辩,为青年们避免陷入日益僵化的程朱理学的“文化迷失”点燃圣学的焰火,其振聋发聩的思想涵养青年们冲破程朱理学传统牢笼的文化自信,摆脱学问的支离,重塑鲜活的文化样貌。因此,阳明学活泼、亲民、平等的色彩是涵养青年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

(一)“心即理”的思想明确文化自信涵养中人的主体担当。“心即理”强调人作为认识主体不必拘泥教条而应在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之中发挥认识的主体作用,在人心与历史的变化统一中保持“自信”的态度[5]。近现代以来,在国家开放化的历程中民族自尊屡遭践踏,致使国人的文化自信被侵蚀在“欧风美雨”中,对本国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或多或少都掺杂一种自轻自贱的认识,尚未掌握本国文化之精华,即“言必称希腊,动辄讲国际”,缺乏文化自信的主体担当。当下,面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群体应体察阳明学“心即理”的要义,全面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奠定文化自信的主体担当。

如果把系统集成单元各模块与人器官做比较的话,微控制器模块相当于人的大脑,向电源调理模块、人机接口模块、通信通道隔离电路发送指令,统筹协调和分配其他模块的工作内容;电源调理模块向其他各模块提供动力,就像人的心脏为人提供动力;通信通道隔离电路向综合控制单元、检测单元进行数据交换,人机接口模块显示微控制器模块的数据。集成单元与变电站现场布置的各温湿度传感器通过不同的地址码进行一对多通信,接收到温湿度数据后,先将参数打包处理,然后再传输给综合控制单元[2]。

(三)日本阳明学的兴起与日本青年寻求文化自信的思想运动。“阳明学”一词最早源于《明史·王守仁传》,本意是指“阳明之学”,在中国“阳明学”更多被称为“王学”“心学”。邓红认为“日本阳明学”是十九世纪末日本人借用400年前中国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号“阳明”在日本发动的一场社会运动,“旨在修正日本明治时代全盘欧化主义的极端状态,对内涵养日本国民精神、高扬日本国民道义,对外护持国体发扬国威”[4]。运动本身对阳明学并无深入研究,只是把王阳明思想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当作运动的口号而已。尽管日本的“阳明学”运动只是一种社会思潮,但考察这段历史,可发现在不同时期阳明学“简易直接”的理论特质,对于青年文化自信的涵养培育具有一定的催化剂作用。

(一)阳明先生本人文化自信的涵养。作为阳明学的创始人,王阳明青年时期“出入佛老五溺三变”的经历是他为缓解自己当时“文化身份”的焦虑进行的探索与尝试,是其本人涵养“文化自信”的过程。当青年阳明在拜谒娄凉、格竹失败之后,他固有的文化资本并未赋予他坦然面对挫折的自信,之后开展的各种尝试都是他自己涵养文化自信的过程,最终阳明先生冲破当时程朱理学教条主义的“藩篱”,以“良知之学”确立文化身份与自信。阳明青年时期为学多变的经历,是非常典型的青年人塑造文化自信的行为模式。这对于青年最重要的启示是青年务必有像阳明先生“成圣贤”那样崇高的文化使命,否则即使是一种成长,也算不上是文化自信的涵养。

三、阳明学的实践对青年文化自信涵养的借鉴

目前各地的阳明学实践从载体建设、活动引领、社群学习等方面多角度诠释、传达阳明学的文化精髓,不仅提升了区域的文化自信,而且丰厚了青年精神成长的文化土壤,促进了青年学生群体及社会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生发与滋长。

(一)阳明文化景观对于区域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作用。在贵州、江西、广西等王阳明活动过的地方,阳明文化载体建设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文化资源。在江西、广西等地以阳明文化命名的道路、广场及各类阳明文化遗存构成了地方区域文化的有力支撑。王阳明虽然在贵州待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但近年来其以阳明洞为基础修建的中国阳明文化园、连续多年兴办的国际阳明文化节,使贵州成为阳明文化的圣地,提升这个西南偏隅之地的区域文化自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全国高校率先创立“阳明学堂”,通过构筑“一堂一像一亭一廊”的空间布局,营造“阳明圣迹图”“阳明乐咖啡”“浙东文化墙”等切身体认的文化场域,开展非遗文化体验课程、《我是阳明青年》主题调研活动等,创新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涵养载体建设方式。如今阳明学堂已成为该校的文脉所系,有助于激励青年学子勇担文化传承传播的使命与实践,于事上磨炼彰显文化自信。

(二)阳明学的学术普及活动丰厚了青年精神成长的民族文化土壤。在阳明先生出生、成长的宁波、绍兴两地,近年相继举办了 “阳明思想与世界文明建设”“阳明心学与文化自信”“越文化·阳明学·东亚文明”等学术活动,专家们从学理层面对阳明学与文化自信关系的梳理研究,通过不同媒体的传播、推广激发全社会对文化自信问题的关注。2016年在宁波社科院的支持下,由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发起的宁波大学生全国首届阳明文化遗迹考察活动,在8天的行程中考察余姚阳明故居、贵阳阳明祠、修文阳明洞、吉安阳明书院、大余青龙铺、绍兴阳明墓园等地,行程贯穿阳明一生重要的人生节点。每到一地团队都邀请当地资深的阳明文化研究专家为队员们讲解阳明先生在当地的人文遗迹与文化影响,促进队员们通过一个个地方的读、行、察、思,深刻体察阳明文化的精髓。行程结束后队员们在日常自信坦然地分享、宣讲,成为青年学子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现。

(三)阳明学的社群研习活动对社会青年文化自信培育的支持与指引。社会青年毕业不久,几乎都面临就业、创业、成家等较为迫切的人生“物质基础”的发展问题,一些人难免疏于文化关怀。各地兴起的阳明学研究社团、研习社群,为社会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结成了砥砺共学的网络,不仅廓清了消费文化、肤浅文化对社会青年的侵蚀,而且引领青年形成刚健、有为、担当的文化情怀。2017年浙江省首个以弘扬王阳明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宁波市王阳明文化研究促进会正式成立,协会将整合民间阳明学的研究力量形成合力,为全社会文化自信的提升凝聚力量。宁波甬上阳明传习社吸引了众多社会青年参与,成员涵盖企事业单位、自由职业者群体、创业者群体等众多当下社会青年集聚的领域。从2015年11月发起线下读《传习录》以来,开辟汐源茶会馆、香樟树书屋等固定研习点,共组织161场线下研习活动、11次月度论坛、9次游学、20次对外宣讲、影响习友超过5000人次,成为社会青年涵养文化自信的典范模式。

2.it还可用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来代替由不定式,动词的-ing,形式或主语从句构成的真正的主语或宾语。

参考文献:

[1]郭凤志.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发展脉络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1):51-56.

[2]金惠敏.文化自信与星丛共同体[J].哲学研究,2017(04):119-126,129.

[3]吴光.我的阳明学研究行迹[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04):62-67.

[4]邓红.何谓“日本阳明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53-166,172.

[5]程念祺.“心即理”与人的主体性——明代心学家对主体人格的追求[J].学术界,1989(04):57-64.

标签:;  ;  ;  ;  ;  ;  ;  ;  ;  ;  ;  ;  ;  ;  

刘杰:从阳明学视角审视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