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系统性腐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腐败,阈值,美国,民政部,法治,民主,模型。
系统性腐败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陈科霖,张力伟[1](2019)在《国家治理逻辑中地方政府的“创新-法治”张力及其后果——“系统性腐败”的一种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系统性腐败已经成为反腐斗争重点攻坚的领域。从国家治理逻辑的视角加以观察,由创新驱动下的发展模式所形塑的经济逻辑、基于廉政导向下的纵向控制而凸显的政治逻辑以及法治难题下策略行为所引致的法制逻辑共同造成了地方政府创新与法治之间在现实中的张力。对"创新-法治"张力的认识有改革先行论、技术修正论和法律引领论叁种视角,但叁种视角均根植于中国快速变革的大环境。进一步地,"创新-法治"张力在两个维度上以对峙的形式展开:在积极的层面上带来了"高经济增长"的现象,而在消极的层面导致了"高廉政风险"的困境。以权力结构和权力过程入手,推进纵向府际关系的法治化,增强社会力量在公共治理中的参与作用,有助于破除"双高"并存的发展格局。(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杨柠聪[2](2019)在《系统性腐败的形成机制与治理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性腐败包含了许多隐藏的社会关系,它比一般的腐败更具复杂性。同时,系统性腐败还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它不仅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削弱政权合法性,还催生极端主义。采用阈值理论阐释系统性腐败的形成机制,发现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集权制机构更容易形成系统性腐败。因此,除了在增强公民反腐意识、推进国家机构改革、消除裙带关系、建立横向问责制、提高奖惩力度之外,最关键的一点是国家要培养和任用一批廉洁奉公的官员,并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持续反腐的坚强意志,同时让他们必须管好自己,带好队伍,提高组织的自我净化能力,以自我革命的方式推进反腐败斗争,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本文来源于《廉政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杨柠聪,白平浩[3](2018)在《关于系统性腐败问题的理论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腐败认知指数理论阐释了一国民众的腐败感知水平,但由于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它不能完全作为一国反腐的重要依据。委托代理理论阐述了腐败个案的逻辑和应对策略,但没有阐明系统性腐败的形成机制,以及隐藏在系统性腐败之下的社会关系和推动力量。阈值理论弥补了委托代理理论的缺陷,为理解系统性腐败的逻辑结构和提出遏制措施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本文来源于《理论视野》期刊2018年12期)
李海洋[4](2018)在《福彩岂容姓“腐” 彩票法呼之欲出》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彩姓福,不能姓“腐”。既要揪出福彩系统的蛀虫,更要扎好制度的篱笆,在强力整治措施之外,应当制定“彩票法”,将彩票管理上升到更高的法律层面。目前,彩票资金管理仍显粗放,一些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彩票“发行费”上涨过快,这些都是彩票事业发展过程中亟待堵上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商报》期刊2018-11-22)
姜雪[5](2018)在《论系统性腐败的成因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腐败是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不能完全避免。目前我国的腐败现象呈现新的趋势,大案要案多发,腐败领域不断蔓延,手段更加隐蔽并且由个体腐败逐渐发展为系统性腐败。系统性腐败是指互相勾连在一起的利益体系的群体腐败。系统性腐败不是众多官员简单相加式腐败,而是纵横交错的复杂的权力与利益交易式网络腐败。无制衡的权力、利欲熏心的思想和行为、互相利用中求保护的心态构成系统性腐败的内在逻辑。系统性腐败的主体不是单个权力掌握者而是多个公共权力掌握者,他们之间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系统性腐败的客体是公共权力。由于系统性腐败的主体是由多个权力掌握者构成,因此其相关的公共权力范围涉及广、行业跨度大。系统性腐败涉案人员众多,成员之间层层包庇、组织严密,危害性不言而喻。系统性腐败具体形式表现为窝案、串案、集体型腐败、塌方式腐败;其总体特征表现在影响面广、涉案金额巨大、手段隐蔽多样、“一把手”现象严重、腐败案件涉案人员多且成体系。系统性腐败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和社会风气等方面造成的危害是不证自明的,因此改革和完善现有体制是遏制系统性腐败的必然要求。针对系统性腐败,论文主要提出以下防治对策:首先着重强调了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的重要性,不仅要加强宏观监督,而且也要加强微观监督;另外,要调动市场自身调节机制抑制权力寻租行为;此外,要依靠法治力量遏制系统性腐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惩治腐败体制;总结中外反腐经验,稳薪养廉;最后,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8-09-08)
钱周伟[6](2018)在《“塌方式”系统性腐败及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权力导致腐败,但腐败也会扭曲权力。政治体制转型的滞后致使部分地方政权出现类苏丹化的趋向是产生系统性腐败结构性根源。具体表现为:权力私有化是腐败产生的"催化剂";权力行使无规则化是腐败的"润滑剂";意识形态淡漠化是腐败的"强心剂";组织关系宗法化是腐败的"镇静剂"。遏制住地方系统性腐败需要集权与改革"两手抓":一方面推进集权,加强中央权威,强化对地方中高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另一方面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升法治化水平,确保人民的话语权与监督权。(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陈科霖[7](2017)在《省域系统性腐败现象的全景透视——基于山西“塌方式腐败”的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大以来,系统性腐败现象的高发成为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系统性腐败多发于省域、部门,以及特定利益关系群体之中。而省域系统性腐败现象由于其危害的严重性,尤应得到理论与实务的高度关注。山西"塌方式腐败"案例是极为典型的系统性腐败,通过对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山西省纪委网站公布的腐败案例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腐败呈现裂变式扩散、官商勾结、地缘性、时间跨度长等特征,其深层次原因涉及权力共谋、第叁方行贿人、人事权腐败、煤炭经济等多方面。治理系统性腐败的对策主要有:提高领导干部危机意识、警惕理想信念的滑坡、管好高级干部、打破选人用人中的"潜规则"、正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软阻力"等。(本文来源于《廉政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龙在宇[8](2017)在《起底民政部“系统性腐败”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数月之后,有关李立国、窦玉沛沸沸扬扬的传闻终于有了官方结论。2月8日18时20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民政部原党组书记、部长李立国和原党组成员、副部长窦玉沛,因管党治党不力,严重失职失责,所辖单位发生系统性腐败问题。依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和相关违纪事实,经中央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并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决定给予李立国留党察看二年处分;由监察部报请国务院批准,给予(本文来源于《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期刊2017年03期)
陈国权,陈晓伟,孙韶阳[9](2015)在《选择性执法、非法治化竞争与系统性腐败》一文中研究指出部分地方政府执法领域的腐败呈多发性、关联性特征,是我国腐败现象比较集中的领域。地方政府对执法权力的选择性运用引发了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非法治化竞争,从而引发系统性腐败现象。非法治化竞争是指缺乏法治基础、参与竞争的各方利益得不到法治保障的竞争状态,具体表现为竞争规则不明晰或得不到严格遵守,发生冲突与争议时得不到公正有效的仲裁。系统性腐败是指除了腐败分子的个人主观原因,其所在系统的某些制度环境也成为诱发腐败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腐败的多发性、制度关联性及其固定模式。共赢、风险、保险、掠夺四种模式解释了系统性腐败的发生机制及其背后的制度原因,由此产生的非法治化竞争现象在宏观上表现为区域性市场分割与地方间的恶性竞争,微观上表现为执法腐败下企业的违法竞争与非制度化生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罗兰·博尔,王玉鹏[10](2015)在《美国民主的根本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人不加限定地宣扬“民主”均会受到质疑。这是因为人们一旦作出如此主张,就意味着试图普及自己独特的民主形式。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民主的类型,谈谈美国民主的根本局限性,进而掌握美国民主的现状和走势。 民主具有不同类型 民主不是一个绝对或(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5-08-15)
系统性腐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系统性腐败包含了许多隐藏的社会关系,它比一般的腐败更具复杂性。同时,系统性腐败还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它不仅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削弱政权合法性,还催生极端主义。采用阈值理论阐释系统性腐败的形成机制,发现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集权制机构更容易形成系统性腐败。因此,除了在增强公民反腐意识、推进国家机构改革、消除裙带关系、建立横向问责制、提高奖惩力度之外,最关键的一点是国家要培养和任用一批廉洁奉公的官员,并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持续反腐的坚强意志,同时让他们必须管好自己,带好队伍,提高组织的自我净化能力,以自我革命的方式推进反腐败斗争,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系统性腐败论文参考文献
[1].陈科霖,张力伟.国家治理逻辑中地方政府的“创新-法治”张力及其后果——“系统性腐败”的一种解释[J].社会主义研究.2019
[2].杨柠聪.系统性腐败的形成机制与治理路径[J].廉政文化研究.2019
[3].杨柠聪,白平浩.关于系统性腐败问题的理论思考[J].理论视野.2018
[4].李海洋.福彩岂容姓“腐”彩票法呼之欲出[N].中国商报.2018
[5].姜雪.论系统性腐败的成因与防治[D].沈阳工业大学.2018
[6].钱周伟.“塌方式”系统性腐败及治理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
[7].陈科霖.省域系统性腐败现象的全景透视——基于山西“塌方式腐败”的案例研究[J].廉政文化研究.2017
[8].龙在宇.起底民政部“系统性腐败”案[J].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2017
[9].陈国权,陈晓伟,孙韶阳.选择性执法、非法治化竞争与系统性腐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10].罗兰·博尔,王玉鹏.美国民主的根本局限[N].人民日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