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彩凤:空间的性别建构——多琳·马西的女性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对中国女性的现实启示论文

毛彩凤:空间的性别建构——多琳·马西的女性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对中国女性的现实启示论文

[摘 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发生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女权主义运动不断高涨,以空间和性别为主要研究范畴的女性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作为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杰出代表,英国开放大学的地理学教授多琳·马西的女性主义空间理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独树一帜,其主要观点包括:空间具有性别化特征并且随着时空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地方感是动态开放的,封闭的地方感试图对地方进行理想化解读;城市的公共空间是男性空间;地理学知识生产具有性别化特征。在中国大型城镇化的现实语境下,中国女性的日常生活体验仍存在诸多不平等现象,马西的女性主义空间理论对研究如何保障中国女性权益以及提升中国女性生活体验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多琳·马西;空间理论;性别建构;女性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女性主义和人文地理学相融合产生了女性主义地理学,重点研究女性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着重探讨女性在城市空间和地方塑造过程中的作用过程与机制。在诸多女性主义地理学家中,英国学者多琳·马西(Dorren Massey)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马西是英国开放大学的女性主义地理学教授,女性主义空间政治理论学者,著有《保卫空间》《劳动的空间分工:社会结构与生产地理学》等颇具影响力的著作。近年来,随着空间理论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研究热点,学界对列斐伏尔、哈维、苏贾等人的空间理论思想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而对马西的女性主义空间理论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在马西看来,空间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忽视性别差异,无视空间的性别建构,而 “对于女性主义学者来说,不仅要研究性别,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女性主义视角带入一切研究中去”(1)Doreen Massey,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189.。马西的女性主义空间理论散见于各处,概括起来,其空间理论主要包括空间与性别、地方与性别、城市与性别以及地理学与性别四个研究视角。

一、空间与性别

很多学者将空间视作中性和客观的存在,但马西作为一名女性人文地理学家,认为空间具有性别化特征,“具有性别的地理很重要”(2)张也:《空间、性别和正义:对话多琳·马西》,《国外理论动态》2015年第3期。。她曾在1992年发表的《空间、地方与性别》一文中,从空间性别化的视角对英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刺激经济而实施的区域政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与主流观点截然不同的空间解释版本,从而揭示了空间的性别属性与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逻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国际劳动分工的影响,英国煤矿业失业率严重,为应对这一现象,英国政府出台了各类刺激和鼓励就业的区域政策。在区域政策的刺激下,大量就业机会从英国高就业率的东南部和中西部向高失业率地区流动。于是,区域政策被认为是提升煤矿业就业率的根本原因。但在马西看来,就业机会的流动并非由政府的区域政策引发,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地的性别文化。“当地性别文化的特殊性将当地女性塑造成了分流企业所期望寻找的那种劳动力。”(3)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181.因为相比于男工来说,女工在劳动市场的价格更低,作为真正的“绿色劳动力”吸引了大量资本前来。通过这一案例分析,马西得出四点启示。第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之所以能够重振经济,区域政策并非主要原因,而是在于资本对于性别关系空间差异的积极利用。性别,“从微观层面上,在工业的若干领域是空间结构形成的一个关键轴线。从宏观层面来看,它是真正理解这一时期英国经济空间的组织和重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4)多琳·马西:《保卫空间》,王爱松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355页。。马西这一观点为区域政策乃至整个英国国家经济空间的组织和再组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解释视角。所以,“把区域政策和区域问题简单地视为空间分布问题是极其不恰当的”(5)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65.。第二,男性和女性都应该成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只有研究性别的地理差异以及二者的关系才能得到最真实的答案。第三,对地理差异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性别本质主义,而是要讨论它们如何达成了特定的社会建构。马西还选取20世90年代英国剑桥地区的高新科技领域从业者的性别关系进行了研究,将研究结果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情况进行对比,以一窥性别关系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马西得出第四点启示,在剑桥这一象征未来社会的现代化空间里,空间性别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性别关系并无二致,仍然充斥着男性主义和性别歧视。

“当它们飞行或是栖息时,景深要足够大,确保不只是最近处的那只鸟清晰合焦。”David补充。对于鸟群的拍摄,应当使用慢速快门拍出鸟类的动感,以及上百只鸟扎堆喧闹所产生的戏剧艺术效果。

所以马西认为,空间的性别属性造成了妇女在劳动市场的劣势地位,劳动的空间分工实则为性别分工,地理不平等的空间差异被高度性别化了。

二战结束至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时空压缩的大爆发导致了地方文化和地方感的消融,威胁到个人的地方认同感。于是,封闭的地方感开始重燃,地方开始被看作有界限的封闭空间,以其稳定的固化意义,呈现出一种避风港似的救赎功能。哈维在其《从空间到地方,然后回头》一文中提出了保守的地方感理论,“地方不止是存在,而且向来总是且不断为社会上强大的制度性势力所建构”(14)蒂姆·克瑞斯威尔:《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王志弘,徐苔玲译,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第93页。。在马西看来,这种封闭的地方感基于诸多二元结构,而这些二元结构都和男权主义联系紧密。在当今西方思维模式中,那些普遍性、理论性和概念性的知识往往被标识为男性,而其对立面如地方等则被标示为女性,因为相比男性而言,女性较少迁移,在某个地方生活的时间更长,但在马西看来,这种地方认同仅仅是对特定女性的文化解读,并没有表现女性的真正生活状态,很多女性出走家宅空间恰恰是为了寻求自己的身份认同。实际上,女性和地方之间的关联度甚微,对很多非异性恋、无子女都市女性来说,这种观点并不具有普适性。马西认为哈维对地方的焦虑感可能是毫无必要的,在其著名的《全球地方感》一文中,她以自己居住的基尔本为例,超越时空二元对立的结构,将空间的开放性和封闭性结合到一起,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地方观念——全球地方感 (a global sense of place)。 所以,地方不一定要和某种单一的认同感固定捆绑在一起, 甚至认同感本身也不一定是单一的, “地方没有一个单一的、独一无二的‘身份认同’;它们充满了内部冲突”(15)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155.。地方身份认同的建构必须要通过互相联系,而不是通过强加界限,将一种身份认同与另一种身份认同对立起来。

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改进混合GA-PSO的配网重构,网损由重构前的202.677 1 kW下降到129.830 9 kW,同时最低节点电压由重构前的0.913 4 p.u提升到0.938 8 p.u。说明电压的质量得到了改善,论证了改进混合GA-PSO的有效性。将本文得到的结论与文献[9]的结果进行比较,更能说明这种优势。

所以,马西在深刻剖析苏贾《后现代地理学》和哈维《后现代的状况》的过程中,不断质疑道:“大量女性主义者曾经撰写过空间和社会方面的著作,为什么她们没有被考虑在内?是不是很多男性感觉自己无需阅读女性主义者的作品?是不是它被看成了一门‘特殊学科’?”(35)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239.她最终得出如下结论:“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都是绝对的父权至上”(36)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212.。

二、地方与性别

地方概念通常与封闭的安全感、家、乡愁等静态概念联系起来。马西对此的解释是,“某个空间和地方,各种空间和地方,以及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以及我们的流动性等其他相关事务)都具有绝对的性别特征,而且它们被以各种方式赋予了性别特征”(13)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186.。

但是,空间虽然具有性别化特征,但性别关系会随时空变化而变化。马西曾在《女性所属的地方》一文中以英格兰东北部的煤区、兰开夏的棉纺织业、伦敦市区的血汗工厂以及英格兰东部芬斯农业地区为例,调查了这四个地区的性别关系在19世纪的空间差异及其在20世纪的空间重构,说明性别关系随时空变化而产生差异,而且这些差异都由社会关系建构。例如,父权制在19世纪英格兰东北部的德拉姆煤区保持着稳固地位,矿井完全是男性的世界,女性“则被男人的职业场所驱离,更糟糕的是,她们也被当地主要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排斥在外”(6)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193.。与德拉姆煤区对立的反证是兰开夏的棉纺织业城镇,当地从事有酬工作的女性数量众多,具有工会身份的女性远超英国其他地区,从而产生了大批激进的妇女参政论者。事实上,不仅性别关系之间存在差异,同一性别的身份建构之间也存在差异。仍以兰开夏地区的纺织女工为例,马西指出,英国地区间女性身份的建构差异造成兰开夏妇女争取投票选举权的运动在全英国范围内的响应者寥寥, “她们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使得她们受到了孤立,她们的与众不同体现在她们是激进的女性工会成员,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还有她们高度本地化的特点。”(7)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179.到了20世纪后期,伴随着大量女性走出家门从事有酬工作,德拉姆地区的父权制受到了挑战。在兰开夏,由于国际分工的冲击,棉纺业已经开始衰落,女性的独立性也随之降低。英格兰东部芬斯农业地区生活依旧,而在伦敦市区的血汗工厂,女性受剥削的程度加重。在分析了这四个地区在20世纪后期的性别分工情况之后,马西总结说:“很多全国性变化可能已经缩小了地区间差异,但从性别关系和女性生活角度来说,这些地区仍然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虽然它们都发生了变化,但每一个地区的特征都很不同”(8)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192.。马西在其著作《保卫空间》开篇对空间概念的论述也表达了类似观点:“空间是相互关系的产物;是同期多元化意义上多样性存在的可能性领域,不同的轨迹共存的领域,因而也是异质性同时共存的领域;空间总是处在建构之中。”(9)多琳·马西:《保卫空间》,王爱松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3页。

例证之一就是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在马西看来,现代主义艺术作品表现的城市空间都是公共空间,即男性的空间。首先,很多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空间是男性空间,“很多的绘画作品(甚至,或者尤其是女性作品)所描绘的场所,都是和绘画者同属一个阶级的女性不会涉足的地方”(19)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234.。马西对马奈的名画《奥林匹亚》发出质疑:和马奈来自同一阶级的女性有可能会熟悉画中所描绘的空间吗?答案是否定的。第二,闲逛是重要的公共空间现象。闲逛者在观察别人,却没有人在观察他,而且此人的性别绝对为男性。正如琳达·麦道威尔所说:“19世纪中期的女性,或者是比较高尚的中产阶级女性,都不被接受为都市景观的参与者,而是受限于郊区森林般宁静的家庭天使”(20)琳达·麦克道尔:《性别、认同与地方》,徐苔玲,王志弘译,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第210页。。 第三,马西还指出了“画作目光注视的单向性和方向性”。“为什么会存在关于绘画的视角和空间组织的争论,为什么大部分女性都被从公共空间排除出去了,因为现代视线注视曾经是(现在仍然是?)属于男性的。”(21)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234马西的言下之意就是,公共空间的闲逛,体现了男性对公共空间的绝对主导,而男性对此却不自知。所以,“现代主义将视觉居于感官之首,建立了一种从权威性、特权和男性的立场看待一切的既定视角”(22)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232.。马西的结论也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证实,高宁(Koning)在开罗的一项研究发现,高收入的女性更喜欢去星巴克等高档咖啡馆,主要原因在于高档咖啡馆多提供封闭的私密空间,在那里,她们可以避开中下层男性的“凝视”(23) Kongning A D, Gender,PublicSpaceandSocialSegregation, in Cairo: OfTaxiDrivers,ProstitutesandProfessionalWomen, Antipode, 2007, 41 (3). pp533-556.。马西曾在《空间、地方与性别》一文中,以游览艺术博物馆的亲身经历为例,阐述了自己作为女性面对男性视角的公共空间时所感受到的不适。“我感觉自己被赤裸裸地物化了,就是在这个‘空间’里,我清楚地意识到了一些东西,一些让人心生羞耻的东西,意识到了高雅艺术是如何界定我在社会中的地方(place)的。”(24)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186.

通过对比英国四个地区经济结构的时空变化,马西阐述了资本主义和父权主义相互作用,尤其是父权主义如何影响了女性在家宅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角色变化。“性别及性别建构所产生的排斥和不平等是父权制体系的中心轴,我们所处的世界同时被资本主义和父权制所建构。”(10)张也:《空间、性别和正义:对话多琳·马西》,《国外理论动态》2015年第3期。

三、城市与性别

在现代性的城市研究中最经常被讨论的是城市公共空间。和很多女性主义地理学家一样,马西也认为城市空间具有显著的性别特征。从19世纪中叶开始,城市的公共空间开始成为男性的空间,女性作为“他者”被限制在郊区或家庭的“私人”空间。“空间和身份联合起来对女性实行控制的典型表现之一是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将女性约束在家庭范围内既是一种特定的空间控制,同时通过这一点,也是对身份的社会控制。”(18)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179.

除了地方与性别的文化关联,马西还从另外两个方面对地方的性别构建进行了批判:地方和家的关系,以及地方和乡愁的关系。“在第一种关系中,地方成为向往的对象,被赋予了理想化的情感;在第二种关系中,这也是我们要批判的关系,对地方的渴望和向往被诠释为一种乡愁和唯美主义”(16)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10.。 将地方看成是家园,看成是寄托乡愁的所在,取决于和性别关系紧密的一对二元概念,“女性被比喻成自然 (在另一对典型二元结构中),比喻成逝去的一切(抛弃的一切),被称之为家的地方也经常被拟人化为女性/ 母亲/爱人,也具有与女性/ 母亲/爱人相同的特征”。由于地方概念不一定建立在单一方式上,所以,在马西看来,“地方可以成为家园,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待地方,也不是说它们必须是一种乡愁的地方。事实上你可以拥有许多种地方”(17)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172.。地方成了复数,所以马西才会质疑,是否真的存在“一个被称为家园的地方”?

革兰阴性菌耐药率较低的抗菌药物为庆大霉素,耐药率为36.87%,革兰阴性菌耐药率较高的有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76.67%、85.07%、92.54%,详细统计结果见表3。

纵观已有研究,女性的公共空间使用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是性别角色使得女性更多地被束缚在家中;二是对公共空间潜在威胁的担忧使得不少女性心存畏惧而害怕单独出门(25) 周培勤:《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人地关系——国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展和启示》,《人文地理》 2014年第3期。。对此,马西有着不同看法。虽然城市公共空间是男性空间,但同时也是女性逃离男性主导空间,规避现代社会的资产阶级规范的重要隐匿地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很多女性离开自己的家恰恰是为了寻求自己的身份认同,从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旅行者到现代的米妮·布鲁斯·普拉特(Minnie Bruce Pratt)概莫如此”(26)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11.。 面对要将女性固定在某种空间中的做法,马西的观点是:女性需要继续走出固有空间,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从“空间的角度来说,有句话可能不太受某些人欢迎,这句话就是—(女性)继续迁移吧!”(27)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11.

四、地理学与性别

(一)马克思全球化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和阐明解决当今全球化复杂问题的“中国方案”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从人类历史纪元式总体性变革角度将全球化看作时代特征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既超越了一般全球化理论把全球化同质地等同于西方化的“西方中心论”思维方式,也超越了反全球化理论把“全球化”与“地方化”简单对立起来的二元论思维方式,这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强调其符合现代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一般性要求的全球化意义,又注重其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弘扬和创造性转换,从而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有着极为深刻的方法论启示。

台风肆虐,险情不断,各地告急,多方受困,往往让一些不实信息有了“市场”,甚至谣言四起。如果准确正面的信息不能占领信息传播的高地,负面影响将不可估量,也将影响整个抗台救灾和社会的稳定。温州市对防台信息发布工作高度重视,防御工作各个阶段都主动向媒体发布台风动态、汛情信息和工作部署情况。10月8日,市政府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通报温州防台抢险救灾工作情况,并就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几个话题答复各大媒体。在整个防台抢险救灾过程中,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多次上媒体、进直播间、到一线发布准确的信息,将不实信息和不良舆论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了防台抢险救灾工作的有序有力开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1.2.1 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抽取羊水约10ml,并进行接种、培养、收获、制片、G显带及核型分析。

关于哈维的《后现代的状况》一书,马西认为,该书的主要问题是性别不在场,“该书的主要观点被假定为具有普遍性,面向的是白人、男性、异性恋、西方”(29)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225.。1986年,大卫·林奇拍摄了一部被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电影《蓝丝绒》,讲述了在一个典型的美国小镇美好生活外表下隐藏的暴力犯罪场景。在《后现代的状况》一书中,哈维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这两个世界不可能在同一个空间共存,但主角在她们直接切换,搞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世界,直到两个世界最终产生了冲撞,造成了可怕的结局”(30)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225.。在马西看来,哈维在对电影《蓝丝绒》的分析忽视了两个世界反差巨大的性别建构。“如果后现代主义者的问题是欢呼女性的真实存在,把我们大多数人当做工具,来构建白人异性恋男性的身份,那么现代主义者的问题则是他们眼中根本就没有看见女性。或者说,即使他们看见了,看见的也是偏离正常习俗的女性,脱离(他们的)规则之外的让人头痛的个例。”(31)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228. 在评价科幻电影《银翼杀手》时,哈维指出,女性机器人蕾切尔为了证明自己非复制人而屈从于男性,获得了性别身份,从而活了下来。在马西看来,女性只有从属于男性才能生存下来这一观点是彻头彻尾的男权视角,暴露了哈维对性别身份话题的无视。此外,哈维在《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中论述现代艺术时,加入了五副女性裸体插图,却“没有做任何评价”。 这说明也许在哈维的潜意识里,女性从来就不是他的目标读者。马西对此的评价是“从我的解读视角看,插图中所表现出来的性别歧视将作品所有的深层意义(虽然谈不上什么学术上的惊人之处)都完全抹杀了”(32)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p230-231.。哈维从插图中看到了现代性,却完全忽视了现代性所隐含的性别歧视,成为马西口中不自知的性别歧视者。马西在1991年发表的《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抨击了苏贾和哈维对性别的漠视,实际上,“女性主义分析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空间和政治等哈维所关注的主要话题息息相关”(33)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231.。有意思的是,哈维曾对马西的抨击做出回应,“本章使用的插图受到了一些持后现代主张的女性主义者的批评……女性从属地位……不可能通过诉诸后现代主义而指望有任何特殊的缓解”(34) 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年,第90页。,言下之意,女性地位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也很难得到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马西除了指出空间的性别属性,还揭示了空间的性别属性对产业资本空间布局的决定性影响。一旦某些工作“被界定为女性工作,这些工作就被划归为无需或只需少量技术的范畴,成为低报酬的工作”(11)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203.。但是,女性并非天生就该从事这类工作,“由谁来做什么工作,是整个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再生产的一部分”(12)多琳·马西:《劳动的空间分工:社会结构与生产地理学》,梁光严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5页。。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伦敦城区的女性纷纷转行从事新兴的文秘等服务类行业,这一现象迫使雇佣了大量女工的服装行业不得不通过将厂址迁移到西南地区或老旧的重工业地区以寻找稳定的“绿色劳动力”,这在形式上表现为产业区位的改变和空间生产策略的调整。

此外,马西还指出了主流的时空二元对立所隐含的男权主义。时空对立观将一元(A)正面定义,另一元(非A)从A的角度来定义,在A中不存在,二元中的一元优于另一元。所以,对时间的定义总是和变化联系紧密,总是和历史、进步、文明、科学、政治和理性等词汇联系在一起,而和空间联系在一起的都是这些词汇的对立面,如静态、繁育、思乡、情感、美学和身体等,所以在西方主流理论中,空间和女性经常被定义为非A,具有负面性。以拉克劳为例,拉克劳的时空观基于经典的A/非A模式之上,其特点在于在场和不在场。根据拉克劳的观点,空间属于非A,所以在研究政治问题时,无需考虑空间,政治与空间“属于两个对立的术语”(37)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250.,从而将空间置于被贬低的地位。马西则持有不同的观点,她认为时空具有不可分割性,二者通过现象相互联系,进而她指出了时间、空间和政治的共生性,空间之于政治正如时间之于历史,两者不可分割。马西还着重指出,很多二元对立的内涵都反映了社会中所隐藏的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但她的空间理论不是为了用一种“女性”观点来代替“男性”观点,而是要指出,对立时空观与西方社会的男性主导性别观联系紧密,所以必须克服从二元对立的视角来认识空间/时间。

地理学知识生产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在马西看来,地理学知识生产过程中,女性这个角色始终处于缺席的位置,导致最终呈现出一种“无性空间”或“男性空间”,其或许源自其内在的男权主义。马西曾对苏贾和哈维两位学者的主要著作展开分析,深刻剖析其中隐含而不自知的男权至上。马西指出,苏贾的《后现代地理学》在呈现文本时采取了线性的方式,完全违背了著作开篇所宣称的要体现观点多样性的承诺,导致了对历史主义的坚持和对不同观点的排斥,实在非常不后现代。在叙事风格上,其语言晦涩难懂,其姿态居高临下,竭力塑造一种白人男性学者的小圈子优越感;在生产模式上,苏贾将其简单化为资本主义,完全忽视了父权主义,自觉选择“西方异性恋白人男性”这一单一叙事却浑然不觉。马西指出:“现代主义过去或者现在都是高度父权主义,也没有认识到什么可能的替代方法既可以用来解决现代主义的困境,同时又不会令我们漂浮在一种和政治毫不相干的虚无空虚中。而最典型的替代方法也许就是女性主义。”(28)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221.

马西本人曾特别澄清说,其女性主义空间观点反对的是二元对立的性别本质主义,并不是追求女权战胜男权。但是,“将女性主义视角带入一切研究中去”是否也是一种本质主义?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五、马西女性主义空间理论对提升中国女性生活体验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性别差异研究日渐成为西方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这是对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导向下的普遍真理探寻和无视性别区分的纠偏(38)姚华松,黄耿志,薛德升:《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述评》,《人文地理》2017第2期。。马西看到了空间理论建构中的性别歧视,通过对各类空间中性别身份和权力的再现和重构,揭露了空间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批判了传统的空间与女性的隐喻关系,以此反抗传统的男性权威和既有的社会权力关系。在中国城镇化迅猛发展的现实背景下,面对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中国女性在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显性和隐性问题与西方女性有诸多类似之处,其中很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应对此类问题时,马西的女性主义空间理论观点提供了一个借鉴视角,对于我们研究如何提升当今中国女性的生活体验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性别与城市建设

性别与空间是马西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按照传统二分法,城市公共空间属于男性,城市公共空间也多为男造空间(man-made environment),这导致目前中国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依旧存在男性主导思维,而对女性日常生活需求的关注不足。近年来,中国的女性主义者为推进性别平等、保障女性权益、提升女性城市生活体验进行了不少努力和有益尝试。以城市公共设施为例,包括在公共场所设立哺乳室,为女性职业者提供更好的通勤便利,充分考虑女性驾驶员需求在交通规划中增加精细化设计,在公共场所增加女性公共卫生间比例等。但研究表明,很多当代城市建设仍然墨守着传统的规划意识,从而使女性的时空行为较之男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女性的很多城市生活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城市中男女居民的性别差异逐渐显化(39) 塔娜,刘志林:《西方城市女性时空行为研究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地理科学进展》 2017年第36卷第10期。。在后现代语境下,需要我们从女性需求出发,重新审视城市空间建设与城市政策,增加女性参与度,提高城市空间规划的合理性,增强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和多元化设计。除了空间的性别属性,马西还指出了性别内部的差异,所以,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也应该关注不同女性亚群体的差异性,提高城市宜居性。近年来,中国女性独立经济能力的不断提高,“她经济”随之诞生,女性已开始成为购房主力之一。再加上新婚姻法对房产归属的认定新规,不少女性已经开始认识到独立买房的重要性。据第12届中国女性消费高层论坛发布的《2017女性生活蓝皮书》显示,被调查的女性中有近七成(69.6%)名下有房产(40) 搜狐网:《中国单身女性成购房主力?》(2019-03-29) http://www.sohu.com/a/304866102_120056774。。女性在购置房产时,和男性有何不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背景的女性购房需求有何差异?充分考虑分析女性购房者以及不同背景女性购房者的消费需求,制定相应的房地产设计规划,必将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二)性别与女性就业

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关系一直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话题。性别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社会劳动领域中存在着性别等级秩序,导致女性的就业比例和结构与男性相比均处于劣势。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随着大量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经济重组和女性就业率的增长反而进一步暴露和凸显了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性别隔离状况(41)张娜,董慧:《女性主义地理学发展动态初探》,《理论界》2013年第5期。。马西在《女性所属的地方》一文中,曾对20世纪后半叶的英国芬斯地区和伦敦哈克尼区灵活就业的女工的就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女工在就业空间上彼此隔离,就业环境恶劣,她们“并不享受一个正常的工作机会所能带来的其他形式的独立,她们没有走出家庭,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朋友圈,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空间范围”(42) Doreen Massey, Space,Placeand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209.。归其原因,就业空间隔离或者家庭和就业地点的空间重叠使得这些妇女无法团结起来,为争取自身权益而抗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这离不开广大中国女性的积极参与。虽然中国女性劳动率在世界范围内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根据国际组织的数据,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自1990年以来逐年下滑,2017年跌至68.8%,和男性劳动参与率的差异不断扩大(43) 贺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女性参与》,《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8年第9期。,其中固然有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但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家庭结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更具有解释力。与男性相比,为了平衡家庭工作关系,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在家兼职等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这类灵活就业形式。随着我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调整,这一现象可能会更加显化。马西已警告我们,隔绝的劳动空间会恶化女性就业环境,基于此,中国女性的未来就业形势可能更加不容乐观,这不仅影响女性及其家庭的权益,也影响“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了切实保障这一政策的落地效果,政府在开放生育政策的同时也要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才能达到激励生育和促进女性就业的双重目的。

(三)中国女性身份认同

马西反对封闭的地方感,揭示并批判了性别和地方以及家的隐喻关系。传统社会,中国女性更偏重于家庭生生活。“事实上,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虽然无法立于庙堂之上建功立业,但在家庭中往往有相当高程度的控制权。”(44)李兰霞:《〈世说新语〉女性形象的历史比较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近年来,随着中国年轻女性人群经济能力和平等话语权意识不断增强,她们开始不断挑战传统的中国女性身份认同。《中国统计数据年鉴2018》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15岁以上未婚人口总数为2.15亿,其中男性1.27亿,女性0.88亿(45)搜狐网:《2019-2020互联网用户调查:结婚率降至7‰》(2019-01-31)https://www.sohu.com/a/292584577_115048。,很多单身女性被贴上“剩女”标签,具备“三高”特征的都市单身女性人群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部分女性的身份认同情况如何?此外,中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极大改变了中国社会结构,造成大规模农村女性人口迁移,对农村女性人口的身份认同也产生了威胁。从乡村进入城市,农村女性得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离开了既往的来自农村父权社会的束缚,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参与国际化劳动分工,实现了个人身份的华丽蜕变。从经济角度来看,空间转向使得广大农村女性实现了经济独立,获取更多的话语权。然而地方归属感的丧失,也使得在大都市谋生的很多农村女性迷失了身份认同。近年来,进城务工女性农民工主动离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农村人口婚姻家庭的快速解体带来了一系列子女抚养、单亲家庭关爱缺失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对于这些农村女性,如何建立自我认同,树立合理的婚姻观,都是值得探讨的社会问题。

总而言之,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单位制度的消解和市场经济的建立,造成中国城市空间的性别差异逐渐扩大,加剧了女性劣势与生活困境。尤其是伴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固有的空间性别建构对女性日常生活的影响不断加强。同时,伴随着快速城市化,中国女性群体异质性也在不断扩大,并对空间产生复杂的影响。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我们借鉴马西的女性主义空间理论视角,对当下中国女性的生活现实进行分析和思考,这对于研究如何保障中国女性日常权益,提升中国女性生活体验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9)06-0037-07

[作者简介]毛彩凤,江苏徐州人,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女性研究。

(责任编辑 刘 英)

标签:;  ;  ;  ;  ;  ;  ;  ;  ;  ;  

毛彩凤:空间的性别建构——多琳·马西的女性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对中国女性的现实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