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格局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格局,景观,湿地,岷江,海城市,流域,动态。
景观格局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君,杨晓梅,隋立春,康军梅,王志华[1](2019)在《西安市1995—2016年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监测及景观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反演了西安市1995—2016年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西安市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并运用景观格局对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化分析。总体统计结果显示:西安市1995年、2002年、2009年、2016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45.40%、50.03%、55.97%、59.42%,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1995—2016年极低覆盖度面积减少了1427.9337 km~2,极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增加了1252.9080 km~2,表明西安市自然生态环境明显转好。分区统计结果显示:南部山区秦岭和渭河洪冲积平原的植被生长保持稳定;沿山丘陵、黄土台塬区植被增长趋势显着;植被退化主要发生在新的建城市区域和主要发展开发区。景观格局分析显示:西安市在此20年间,植被覆盖度的斑块密度和斑块数量呈上升趋势,破碎化程度加大,这不仅表明西安市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同时也表明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向不利趋势方向发展。这提醒我们尽管西安市总体植被覆盖度变好,但仍需要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密切关注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夏威夷,李玲,雷孝章[2](2019)在《1990-2014年岷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1990、2001、2007与2014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流域1990-2014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4年间,流域林地面积明显减少,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流域总体的破碎度增加,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说明流域景观整体破碎度不大,景观的蔓延度指数减小速率缓慢,流域中的优势斑块具有良好的连接性。流域各景观类型呈现不同程度的破碎化和复杂化,其中林地破碎化最高,草地占总的景观面积比例最大是该流域的优势景观,建设用地斑块的复杂度最高。运用SPSS软件进行驱动力分析可知,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因子和气候因子是导致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1期)
张玉娟,曲建光,李丹,叶猛猛,何鲲[3](2019)在《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景观格局脆弱性变化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景观格局敏感性、适应性及人口压力指数构建景观格局脆弱性指数,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对象,在完成研究区域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叁期景观类型提取的基础上,借助地统计学理论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5-2015年区域景观格局脆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景观格局脆弱度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脆弱度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分别0.4761、0.3978和0.4671,表现为较强的正相关,Z-Score值分别为50.21、41.96和49.26,呈聚类模式的空间分布;2)景观脆弱度高-高聚集分布由中东偏南区域向中西部转移,低-低聚集分布区域未发生较大变化,但逐渐表现为深度聚集状态;3)叁期景观格局脆弱性空间相关性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但自2010年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加深。(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双双,董斌,杨斐,徐文瑞,崔杨林[4](2019)在《升金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越冬鹤类地理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升金湖湿地是安徽省内的唯一以越冬鹤类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越冬鹤类地理分布的影响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鹤类种群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对升金湖湿地的白头鹤、白鹤、灰鹤及白枕鹤越冬鹤类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升金湖湿地1986~2017年间的8期遥感影像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对越冬鹤类地理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17年间,升金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显着,斑块数量增加,景观破碎化严重。泥滩地、草滩地、建设用地、水田面积总体呈增加态势,旱地、林地、芦苇滩地及水域面积总体呈减少态势;4种鹤类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鹤类主要地理分布区域为水域、水田、芦苇滩地、泥滩地及草滩地;升金湖湿地景观破碎化不断加剧,鹤类地理分布区域面积整体上在逐渐减少,适宜鹤类生境面积减少,直接导致近30年来鹤类数量逐渐减少。(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0期)
姚劲松,杨鹏,翟辉,王腊梅[5](2019)在《四川省近20年天然林资源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至今已有20余年,包括天然林资源在内的各类森林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开展天然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探讨其内部结构与变化趋势,为天然林后续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全省1997年和2017年两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数据,选取景观连通性指数作为分析指标,定量分析与解释了近20年四川省天然林资源景观格局的主要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过去20年四川省天然林景观连通性指数增加了0. 06,天然林空间分布总体呈现连通趋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但同时也存在部分林分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探索天然林资源经营管理方法和措施,不断提升天然林质量,优化林分结构。(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9年10期)
周昊昊,杜嘉,南颖,宋开山,赵博宇[6](2019)在《1980年以来5个时期珠江叁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珠江叁角洲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ETM+/OLI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珠江叁角洲滨海湿地信息;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研究5个时期珠江叁角洲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1980年相比,2015年珠江叁角洲滨海天然湿地明显萎缩,面积减少了189 km~2,人工湿地明显扩张,面积增加了284 km~2;在研究区内,天然湿地萎缩主要是由于河口水域、红树林和盐水沼泽被转变为养殖池;随着时间的推移,5个时期研究区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重,湿地斑块形状越来越不规则,边界越来越复杂,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强度加剧,斑块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口快速增长、滩涂开发、围填海活动、海砂开采和水利工程等是导致研究区滨海湿地萎缩的主要因素,其中,滩涂开发和围填海活动是使天然滨海湿地消失的直接因素。(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斯荣,陈志鹏[7](2019)在《城市园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动态预测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方法存在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差异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A-Markov模型的城市园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动态预测方法。以2017年城市园林景观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择土地利用幅度、景观格局变化程度、转移矩阵、转入/转出贡献率等多个指标分析了研究区2017年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确定出所研究区2017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采用该矩阵来表征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将元胞自动机与隐马尔可夫模型相融合构建CA-Markov模型,采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园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定量预测。实验数据表明,所提预测方法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差异较小,吻合度较高。所提方法可用于动态模拟预测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10期)
徐文茜,张文君[8](2019)在《基于InVEST模型的景观格局变化对水鸟生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鸟类自然保护区。但是长期以来,大量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导致保护区内景观显着改变,湿地环境日益恶劣。本文在湿地保护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应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综合评估模型(In VEST模型)研究了保护区的生境退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2014年间,保护区黄河等天然湿地其生境退化程度较高,并且,退化等级较高的生境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28期)
李磊,张延星,张博阳[9](2019)在《地震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以四川都江堰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考虑地震灾害对景观格局的破坏影响,模拟景观格局在地震作用后的变化情况,对于找到景观设计脆弱点意义重大。提出地震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以四川都江堰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图像、ArcGIS软件和Fragstats景观计算软件,以景观单元特征指数、景观格局指数作为指标,分析该地区在2007—2008年地震发生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为该地区的震后重建以及未来的景观规划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付永虎,朱益梅,刘俊青,魏范青[10](2019)在《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连云港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连云港4期海岸带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结合景观生态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连云港海岸带景观格局和生态风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1984年到2017年,耕地和海域面积不断减小,建筑用地面积逐渐增加,林地变化较为稳定;滩涂的斑块密度指数和边缘密度指数不断下降,建筑用地的最大斑块指数不断上升,人类活动对建筑用地的干扰呈逐渐增强态势.连云港海岸带总体处于中生态风险区域,高生态风险区域面积呈下降趋势,较高风险区域面积在不断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连云港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景观格局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1990、2001、2007与2014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流域1990-2014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4年间,流域林地面积明显减少,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流域总体的破碎度增加,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说明流域景观整体破碎度不大,景观的蔓延度指数减小速率缓慢,流域中的优势斑块具有良好的连接性。流域各景观类型呈现不同程度的破碎化和复杂化,其中林地破碎化最高,草地占总的景观面积比例最大是该流域的优势景观,建设用地斑块的复杂度最高。运用SPSS软件进行驱动力分析可知,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因子和气候因子是导致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格局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君,杨晓梅,隋立春,康军梅,王志华.西安市1995—2016年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监测及景观格局分析[J].生态科学.2019
[2].夏威夷,李玲,雷孝章.1990-2014年岷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3].张玉娟,曲建光,李丹,叶猛猛,何鲲.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景观格局脆弱性变化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
[4].张双双,董斌,杨斐,徐文瑞,崔杨林.升金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越冬鹤类地理分布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5].姚劲松,杨鹏,翟辉,王腊梅.四川省近20年天然林资源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
[6].周昊昊,杜嘉,南颖,宋开山,赵博宇.1980年以来5个时期珠江叁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J].湿地科学.2019
[7].刘斯荣,陈志鹏.城市园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动态预测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9
[8].徐文茜,张文君.基于InVEST模型的景观格局变化对水鸟生境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9
[9].李磊,张延星,张博阳.地震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以四川都江堰地区为例[J].地震工程学报.2019
[10].付永虎,朱益梅,刘俊青,魏范青.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连云港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估[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