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健脾益肺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健脾,疾病,阻塞性肺,疗效,玉屏风散,疲劳,脾气。
健脾益肺法论文文献综述
柯佳,田发念,郑岚,李勇[1](2019)在《健脾益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医健脾益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9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116例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入院后均予以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健脾益肺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及FEV_1/用力肺活量(FVC)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的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特殊不良反应。结论健脾益肺法联合西医治疗能提高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24期)
王芩[2](2019)在《健脾益肺法治疗肺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健脾益肺法治疗肺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中医证候、机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并评价中药服用的安全性。方法:从绍兴第二医院肿瘤内二科住院部及骆学新教授肿瘤专家门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90人,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予西医对症基础治疗,中药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口服以参苓白术汤加减方为基础方的汤剂,每日一剂,早晚温服,干预8周,以4周为一个周期收集调查问卷。分别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组间与组内的Piper疲乏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生命质量评分、功能状态评分变化情况,对比评价健脾益肺法治疗肺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作为安全性观测指标,评价中药服用的安全性。所有资料均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性、方差齐性和独立性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若不符合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人口学资料显示,50岁以上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95%,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住址比较无明显特征。疾病资料显示肺癌、肠癌、胃癌患者共有73人,占总有效干预人数的87%,其中肺癌占总有效干预人数的50%。治疗方法中手术结合化疗所占比例(29%)最高,其次为单纯手术(19%),然后为单纯化疗(11%)、手术结合放疗化疗(10%)、化疗结合放疗(6%)、未治疗(6%)、化疗结合靶向治疗(5%),考虑与癌种分布相关。2.癌因性疲乏比较:疲乏评分比较,中药组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比较感觉维度评分下降最明显,干预8周后与干预前比较情感疲乏、感觉疲乏下降最明显;对照组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比较情感维度评分下降最明显,干预8周后与干预前比较依然示情感维度评分下降最明显。疲乏等级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均处于中重度疲乏,干预4周后中药组与对照组均以中度疲乏为主,其中中药组内占有81%,对照组内占有83%;干预8周后中药组患者以轻度疲乏最多,占了中药组总人数的60%,中度疲乏占40%;对照组仍以中度疲乏为主,占对照组总人数的88%。3.生命质量比较:干预前肺脾气虚型CRF患者认知与躯体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好,最差的是角色功能,临床症状以疲劳、气促、失眠、食欲丧失症状表现明显。干预4周后中药组患者的生命质量中以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气促、失眠、疼痛、纳差、便秘程度改善效果最明显(P<0.01),但对社会功能、疲劳、腹泻无明显改善(P>0.05),而单纯西医对症治疗虽能提升患者的功能维度、总体健康状况评分(P<0.01),但对症状维度除了疲劳较前好转(P<0.05),其他临床症状却无明显的治疗效果(P>0.05)。干预8周后中药组生命质量功能维度中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改善最明显(P<0.01),认识功能、社会功能无明显改善(P>0.05);症状维度中失眠、气促、疲劳、纳差、疼痛、便秘、经济困难、腹泻、恶心呕吐改善明显(P<0.01);对照组生命质量功能维度中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改善最明显(P<0.01),其次为认识、角色、躯体功能(P<0.05),症状维度均无明显改善(P>0.05),经济困难呈加重趋势(P<0.01)。4.体力状态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体力评分均值处于60~70分之间,体力状况一般,需他人的照顾;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体力评分均值处于70~80分之间,生活尚可自理,但很难进行正常活动;干预8周后中药组患者体力评分均值处于80~90分之间,大部分患者能正常活动,而对照组患者体力评分均值仍处于70~80分之间。统计分析得知组内比较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差异均有显着意义(P<0.01);组内比较,中药组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两两之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比较、干预8周后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而干预8周后与干预4周比较卡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5.中医证候比较:中药组干预4周后改善最明显的依次是神疲懒言、食少纳呆、体倦乏力、吐痰、脉象(P<0.01);干预8周后改善最明显的依次是食少纳呆、神疲懒言、脉象、体倦乏力、吐痰、久咳、面色萎黄(P<0.01)。对照组干预4周后能缓解患者的神疲懒言、食少纳呆、自汗、面色萎黄(P<0.05),但对其他症状无明显作用(P>0.05);干预8周与干预4周后比较,除了吐痰、腹胀有显着改善(P<0.05),余症状均无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8周后与干预前比较大便溏泄、肠鸣、喘促气短反而较治疗前加重。干预4周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4%;干预8周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6.安全性评估:对照组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粪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尿常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癌种分布及治疗手段有一定的相关性,干预前患者的疲乏以中重度为主,体力状况一般,生命质量较差,疲乏、气促、失眠、食欲丧失表现明显。中西医治疗均能缓解肺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感,降低患者的疲乏程度,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提升患者的体力状态,减少患者中医证候临床表现并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程度,但结合健脾益肺法中医治疗疗效更加显着,且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而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有一个时效性,治疗4周后疲乏、生命质量、体力、临床证候有较明显的效果,但治疗8周后与治疗4周后比较各维度疲乏、生命质量、体力状况、中医证候都并未好转太多,且随着治疗的推进,患者会感觉经济困难越来越明显,依从性欠佳。健脾益肺法治疗肺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并能减少患者血常规、尿常规的异常,且患者依从性好,值得推广、运用。(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安琦,李秀兰,任展能,侯晓妹,卢明[3](2017)在《健脾益肺法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健脾益肺法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疗效,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肢体力量、呼吸功能以及ALS功能进行评估。方法:选取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病房收治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连用自拟的健脾益肺方,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各组患者的ALS功能评分,MRC肌力评分、肺功能改变情况及不良反应,并进行随访。结果:治疗前后2组患者MRC肌力评分、肺功能指标,以及ALS功能量表得分均有降低,但观察组患者给药前后的ALS功能量表和MRC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给药8周后观察组的MRC肌力评分及ALS功能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肺法治疗ALS有效,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运动及呼吸功能保持稳定,延缓疾病进展,有改善疾病预后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7年06期)
张洪艳[4](2017)在《健脾益肺法干预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观察运用健脾益肺法组方治疗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作用机理,为临床诊疗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思路。方法:(1)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4]及中医辨证标准[3],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60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2)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试验组(基础治疗+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对照组(基础治疗),疗程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肺功能(FEV1%pred、FEF50%pred、FEF75%pred)、CAT评分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3)试验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经统计分析,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6%,对照组为67.9%,P<0.05,两组存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比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治疗后两组相比,P<0.01,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3)肺功能(FEV1%pred、FEF50%pred、FEF75%pred):在改善FEV1%pred、FEF50%pred、FEF75%pred方面,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4)CAT评分: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健脾益肺法组建的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稳定肺功能,可以对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6-20)
李金[5](2017)在《健脾益肺法治疗COPD患者40例与最大呼气量指标变化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健脾益肺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n=40)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肺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最大呼气量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92.50%,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最大呼气量(PEFR)、FEV1、FVC、FEV1/FVC值比较,观察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肺法对COPD患者进行治疗可促进临床症状、肺功能得到更好的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7年10期)
焦玉洁,董晶晶,张晓谊[6](2016)在《“化痰健脾益肺”法的应用对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IL-6及TNF-α水平的影响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化痰健脾益肺"法的应用对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IL-6及TNF-α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80例研究对象均为近年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COPD稳定期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采用安慰剂对对照组40例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化痰健脾益肺汤对研究组40例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FEV1、FVC、FEV1%、FEV1/FVC(%)以及血清IL-6和TNF-α水平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和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血清IL-6、TNF-α水平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血清IL-6、TNF-α水平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化痰健脾益肺汤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得以改善,减轻患者的炎症状态。(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66期)
马玲[7](2015)在《健脾益肺法对肺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疲劳的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进一步就健脾益肺法对肺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疲劳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前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肺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疲劳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一般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健脾益肺法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6min内步行距离、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以及FEV1/FVC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在6min内步行距离、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以及FEV1/FVC等方面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肺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疲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联合健脾益肺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后值得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23期)
谢民栋,梁剑凌,朱霞[8](2015)在《健脾益肺法治疗脾肺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健脾益肺中药治疗脾肺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纳入观察的100例脾肺气虚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健脾益肺中药。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SGRQ评分、6min步行距离、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症候积分、肺功能指标、SGRQ评分、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对脾肺气虚型AECOPD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健脾益肺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及肺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5年19期)
谢民栋,梁剑凌,朱霞[9](2013)在《健脾益肺法对肺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疲劳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健脾益肺法对肺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肌疲劳的疗效。方法选择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医院呼吸科及康复科2012年2~12月的100例肺脾气虚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健脾益肺汤剂,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肺功能中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和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6 min步行距离为(341.42±53.65)m、肺功能中的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为(59.2±3.9)%、FEV1/FVC治疗后数值为(81.2±3.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益肺法治疗COPD患者呼吸肌疲劳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3年21期)
梁剑凌,谢民栋,朱霞[10](2012)在《健脾益肺法治疗肺脾气虚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健脾益肺法治疗肺脾气虚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肺脾气虚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与治疗组均接受西医基础及康复治疗,治疗组配合健脾益肺汤,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60.0%,对照组为4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肺法治疗肺脾气虚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有明显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2年32期)
健脾益肺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健脾益肺法治疗肺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中医证候、机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并评价中药服用的安全性。方法:从绍兴第二医院肿瘤内二科住院部及骆学新教授肿瘤专家门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90人,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予西医对症基础治疗,中药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口服以参苓白术汤加减方为基础方的汤剂,每日一剂,早晚温服,干预8周,以4周为一个周期收集调查问卷。分别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组间与组内的Piper疲乏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生命质量评分、功能状态评分变化情况,对比评价健脾益肺法治疗肺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作为安全性观测指标,评价中药服用的安全性。所有资料均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性、方差齐性和独立性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若不符合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人口学资料显示,50岁以上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95%,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住址比较无明显特征。疾病资料显示肺癌、肠癌、胃癌患者共有73人,占总有效干预人数的87%,其中肺癌占总有效干预人数的50%。治疗方法中手术结合化疗所占比例(29%)最高,其次为单纯手术(19%),然后为单纯化疗(11%)、手术结合放疗化疗(10%)、化疗结合放疗(6%)、未治疗(6%)、化疗结合靶向治疗(5%),考虑与癌种分布相关。2.癌因性疲乏比较:疲乏评分比较,中药组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比较感觉维度评分下降最明显,干预8周后与干预前比较情感疲乏、感觉疲乏下降最明显;对照组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比较情感维度评分下降最明显,干预8周后与干预前比较依然示情感维度评分下降最明显。疲乏等级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均处于中重度疲乏,干预4周后中药组与对照组均以中度疲乏为主,其中中药组内占有81%,对照组内占有83%;干预8周后中药组患者以轻度疲乏最多,占了中药组总人数的60%,中度疲乏占40%;对照组仍以中度疲乏为主,占对照组总人数的88%。3.生命质量比较:干预前肺脾气虚型CRF患者认知与躯体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好,最差的是角色功能,临床症状以疲劳、气促、失眠、食欲丧失症状表现明显。干预4周后中药组患者的生命质量中以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气促、失眠、疼痛、纳差、便秘程度改善效果最明显(P<0.01),但对社会功能、疲劳、腹泻无明显改善(P>0.05),而单纯西医对症治疗虽能提升患者的功能维度、总体健康状况评分(P<0.01),但对症状维度除了疲劳较前好转(P<0.05),其他临床症状却无明显的治疗效果(P>0.05)。干预8周后中药组生命质量功能维度中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改善最明显(P<0.01),认识功能、社会功能无明显改善(P>0.05);症状维度中失眠、气促、疲劳、纳差、疼痛、便秘、经济困难、腹泻、恶心呕吐改善明显(P<0.01);对照组生命质量功能维度中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改善最明显(P<0.01),其次为认识、角色、躯体功能(P<0.05),症状维度均无明显改善(P>0.05),经济困难呈加重趋势(P<0.01)。4.体力状态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体力评分均值处于60~70分之间,体力状况一般,需他人的照顾;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体力评分均值处于70~80分之间,生活尚可自理,但很难进行正常活动;干预8周后中药组患者体力评分均值处于80~90分之间,大部分患者能正常活动,而对照组患者体力评分均值仍处于70~80分之间。统计分析得知组内比较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差异均有显着意义(P<0.01);组内比较,中药组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两两之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比较、干预8周后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而干预8周后与干预4周比较卡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5.中医证候比较:中药组干预4周后改善最明显的依次是神疲懒言、食少纳呆、体倦乏力、吐痰、脉象(P<0.01);干预8周后改善最明显的依次是食少纳呆、神疲懒言、脉象、体倦乏力、吐痰、久咳、面色萎黄(P<0.01)。对照组干预4周后能缓解患者的神疲懒言、食少纳呆、自汗、面色萎黄(P<0.05),但对其他症状无明显作用(P>0.05);干预8周与干预4周后比较,除了吐痰、腹胀有显着改善(P<0.05),余症状均无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8周后与干预前比较大便溏泄、肠鸣、喘促气短反而较治疗前加重。干预4周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4%;干预8周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6.安全性评估:对照组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粪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尿常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癌种分布及治疗手段有一定的相关性,干预前患者的疲乏以中重度为主,体力状况一般,生命质量较差,疲乏、气促、失眠、食欲丧失表现明显。中西医治疗均能缓解肺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感,降低患者的疲乏程度,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提升患者的体力状态,减少患者中医证候临床表现并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程度,但结合健脾益肺法中医治疗疗效更加显着,且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而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有一个时效性,治疗4周后疲乏、生命质量、体力、临床证候有较明显的效果,但治疗8周后与治疗4周后比较各维度疲乏、生命质量、体力状况、中医证候都并未好转太多,且随着治疗的推进,患者会感觉经济困难越来越明显,依从性欠佳。健脾益肺法治疗肺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并能减少患者血常规、尿常规的异常,且患者依从性好,值得推广、运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健脾益肺法论文参考文献
[1].柯佳,田发念,郑岚,李勇.健脾益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9
[2].王芩.健脾益肺法治疗肺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临床疗效观察[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
[3].王安琦,李秀兰,任展能,侯晓妹,卢明.健脾益肺法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疗效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7
[4].张洪艳.健脾益肺法干预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5].李金.健脾益肺法治疗COPD患者40例与最大呼气量指标变化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
[6].焦玉洁,董晶晶,张晓谊.“化痰健脾益肺”法的应用对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IL-6及TNF-α水平的影响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7].马玲.健脾益肺法对肺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疲劳的安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8].谢民栋,梁剑凌,朱霞.健脾益肺法治疗脾肺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
[9].谢民栋,梁剑凌,朱霞.健脾益肺法对肺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疲劳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梁剑凌,谢民栋,朱霞.健脾益肺法治疗肺脾气虚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初探[J].中国当代医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