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黄籽油菜论文_申晓佳,蔡柠壕

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蓝型黄籽油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甘蓝,油菜,多样性,种皮,含油量,基因,颜色。

甘蓝型黄籽油菜论文文献综述

申晓佳,蔡柠壕[1](2016)在《“量身定制”让油菜质更优》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菜油在川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传统的菜籽油是黑褐色的,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清澈透明、色泽金黄的色拉油、调和油开始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然而,比起传统的菜籽油,它们似乎总是缺点风味。如果有一种油,能够兼备菜籽油的清香和色拉油的清澈,该多好!$(本文来源于《重庆日报》期刊2016-01-12)

赵燕妮,李晓荣,张菁雯,于澄宇[2](2015)在《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是实现油菜籽粒高含油量且饼粕低纤维素、低单宁、低色素等育种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对不同来源的黄籽油菜进行遗传分类和多样性研究,对黄籽材料进行遗传等位性测验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遗传测验,按照相互杂交F1、F2粒色是否分离将11份黄籽材料分为5组,‘油研10’、CZV55、E718、Arm为一组,为一般显性遗传;Q33、D615为一组,为不完全显性遗传;2006C、X2006、740C为一组;Polo为一组;HY15为一组,后3组为一般隐性遗传。但是,2006C、‘油研10’等的黄籽性状的遗传根据杂交测验亲本的不同而呈现显性或隐性的变化。依据SSR标记检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35份黄籽材料分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芥菜型叁大组。甘蓝型油菜又可再分为8个亚组,各自代表材料有2006C和740C、油研系统、Q33;法国Ramiro、陕西的GQ4、源自加拿大的Arm、prof;源自波兰的Polo等。不同材料按照系谱关系、育种单位、地理来源聚集在一起。研究结果为黄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15期)

唐容,黄泽素,代文东,李德珍,王少铭[3](2013)在《甘蓝型黄籽油菜的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油菜杂交育种和优势组合的选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SSR标记对54份甘蓝型黄籽油菜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采用高通量法快速提取DNA,运用筛选确定的14个引物检测材料的多态性。结果表明:该材料中多态性片段有82条,平均每对引物5.85条,片段在100~900bp,多态性比率达67.3%。引物的PIC平均值为0.66,说明这些引物总体上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利用7对SSR引物能将54份甘蓝型黄籽油菜材料分开,并构建了其指纹图谱,仅SSR4能分辨22个黄籽材料;54份材料的相似系数为0.13~0.67,平均值为0.40。在相似系数为0.45处将54份甘蓝型黄籽油菜分为12类。(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1期)

林呐,刘列钊,殷家明,王瑞,柴友荣[4](2012)在《甘蓝型黄籽油菜自交系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籽甘蓝型油菜自交系建立和优化了遗传转化系统。首先构建了由质粒pCNR与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插入到植物的高效表达载体pCAMBIA2301G。利用在Murashige和Skoog培养基(含有200μmolL–1乙酰丁香酮)培养5~7d的下胚轴外植体与农杆菌株LBA4404共培养63~69h(pCNR),再于芽诱导培养基上培养3个月诱导芽再生。在最佳条件下,平均转化效率约为1.3%。转化植株的GUS分析和PCR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成功导入甘蓝型油菜。Southern杂交表明,这些转化子含有目标基因1~2个拷贝。用气相色谱分析转基因植物种子的脂肪酸,γ-亚麻酸含量达8.2%。(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王俊生,范小芳,谭光轩,李成伟[5](2012)在《甘蓝型黄籽油菜高油品系下胚轴再生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双低恢复系,育成高含油量双低油菜杂交种,以2个不同甘蓝型黄籽油菜高油双低品系(GY1、GY2)下胚轴为外植体,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预培养基中2,4-D和6-BA质量浓度、预培养时间、分化培养基中NAA和6-BA质量浓度组合以及AgNO3质量浓度5种不同因素对其下胚轴芽苗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除AgNO3质量浓度外,其他4种因素对2个油菜品系下胚轴芽苗再生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2个油菜品系间和不同处理间的芽苗再生频率差异均达显着水平,且油菜品系与处理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4d苗龄,在MS+6-BA 0.5mg/L+2,4-D 0.5mg/L预培养基上预培养3d后,在添加NAA 0.05mg/L+6-BA 2.0mg/L的分化培养基中芽苗再生频率最高,GY1和GY2的下胚轴芽再生频率分别为45.2%和41.7%。初步建立了甘蓝型油菜高油品系的下胚轴再生体系,为高含油量油菜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陈忠,陈正福,李朝霞,王玮,唐容[6](2011)在《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来源的51份甘蓝型黄籽油菜种质为材料,对粒重、色泽、蛋白质、硫甙和芥酸含量等主要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质间千粒重差异大,变幅在1.54~4.76 g之间,平均为3.65 g,多数集中在3.4~3.8 g之间;影响种皮色泽的主要是黑色素和花色素;根据其含量的不同,可分为高花色素类、高黑色素类和低色素3个类群;种子颜色等级与种子含油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种子颜色等级与种子蛋白质含量呈极显着的负相关;种子含油量为31.8%~46.4%,蛋白质含量为23%~34.9%,芥酸含量为0.56%~5.40%,硫甙含量为6.95%~76.43%;且种子的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芥酸含量与硫甙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硫甙含量与含油量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1年04期)

罗体英,唐容[7](2010)在《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素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不同来源的51份甘蓝型黄籽油菜种质为材料,对粒重、色泽、种皮主要色素含量等主要性状的研究表明:种质间千粒重差异大,变幅在1.54~4.76g之间,平均为3.65g,多数集中在3.4~3.8g之间;影响种皮色泽的主要是黑色素和花色素;根据其含量的不同,可分为高花色素类、高黑色素类和低色素类3个类群;颜色等级与千粒重种子呈显着正相关,与黑色素呈极显着负相关,与花色素的含量呈显着正相关[1]。(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0年07期)

陈丽[8](2010)在《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No.2127-17粒色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提高油菜种子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是提高油菜利用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在相同遗传背景下,黄籽油菜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黑籽且黄籽油菜具有种皮薄、纤维素含量低、色素少、油清澈透明、单宁和鞣酸等多酚化合物含量低等一系列优点。因此选育优质高产的黄籽油菜成为当前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以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No.2127-17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黄籽和黑籽的差减文库,对黄籽油菜种皮色泽相关基因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甘蓝型黄籽材料No.2127-17粒色性状相关基因的正向差减文库和反向差减文库,用近等基因系(NILs1:No.2127-17/94570;NILs2:黄籽沙逊/3H129)对正、反向文库进行反向Nothern杂交筛选,获得差异克隆。选60个阳性克隆测序,获得正反向文库EST共51条。同源检索结果显示,43个片段能找到与之同源性高的基因,其功能涉及油脂、蛋白的储藏、能量代谢、转录相关、细胞结构、信号传导等方面。取部分差异克隆:1F17,2E6,1A14,4E11,301,4M23,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其在黄籽中的表达量均高于黑籽。其中1F17,2E6,1A14,4E11,301,与油分和蛋白的积累相关,这与前人关于油菜粒色与含油量关系的结论相吻合。克隆4M23可能参与类黄酮类物质合成。此外,克隆2E7参与了L-苯丙氨酸和L-酪氨酸合成,可能影响种皮颜色形成。(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张艳[9](2009)在《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no.2127-17种皮颜色遗传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世界上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油菜的主要利用途径是用其种子榨油及榨油后的菜饼作动物饲料。所以,提高油菜种子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是提高油菜利用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在相同遗传背景下,黄籽油菜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高于黑籽且黄籽油菜具有种皮薄、纤维素含量低、色素少、油清澈透明、单宁和鞣酸等多酚化合物含量低等一系列优点。因此选育优质高产的黄籽油菜成为当前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黄籽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理的研究也成为油菜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课题之一。本研究以人工合成的黄籽甘蓝型油菜no.2127-17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种方法:经典的遗传学分析方法和QTL定位分析法分别对no.2127-17的种皮颜色遗传基础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黄籽亲本no.2127-17分别与9个来源不同的黑籽材料配制杂交组合,研究了9个组合的37个分离世代的种皮颜色,发现:在no.2127-17×SW0780,no.2127-17×94560和no.2127-17×94545杂交组合中,黄籽对黑籽为部分显性,亲本间存在两对基因的差异(Y和B),在no.2127-17×1141B杂交组合中,黄籽为部分显性,亲本间表现出叁对基因的差异(Y,B和C),其中Y对B和C具有显性上位作用;在杂交组合no.2127-17×ZS no.10中,黄籽为隐性,亲本间存在两对基因的差异(D和Y),在no.2127-17×HS no.3,no.2127-17×XY no.15,no.2127-17×94570和no.2127-17×HS no.4这四个杂交组合中,黄籽为隐性,亲本间表现出叁对基因的差异(D,Y和B/C),其中D对Y具有显性上位性。结果表明:甘蓝型黄籽油菜no.2127-17的种皮颜色至少由4对主基因控制:部分显性黄籽基因Y,黑籽基因B、C和D,其中黑籽基因D对Y基因为显性上位,Y基因对黑籽基因B和C为显性上位。2.构建了Quantum/no.2127-17 DH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207个SSR标记,190个SRAP标记,分为19个连锁群,总长1747.4cM,标记间平均长度为4.4cM。构建了no.2127-17/94570 F2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94个SSR标记,179个SRAP标记,分为19个连锁群,总长1055.4cM,标记间平均长度为4.2cM。采用共同的SSR标记,将本图谱与甘蓝型油菜通用图谱进行了初步对应。3.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Quantum/no.2127-17 DH群体和no.2127-17/94570 F2群体群体进行种皮颜色QTL定位。在Quantum/no.2127-17 DH群体中,叁年均检测到一个主效QTL(命名为qBnsc-18a),位于N18连锁群上,不同年份解释的表型变化在47.16%-60.92%之间。两年均能检测到的QTL有2个,分别分别于N5和N3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贡献率低于5%。在no.2127-17/94570 F2群体中,两年均检测到3个种皮颜色QTL,其中位于N9连锁群上的QTL(命名为qBnsc-9a)对种皮颜色具有最大的表型贡献率,可解释50%以上的表型变异。位于N18连锁群上CB10504A-CB10092区间的QTL可解释9.03-11.72%的表型变异,该QTL与Quantum/no.2127-17 DH群体中检测到的主效QTL (qBnsc-18a)位于相同的区间。另外在N8连锁群上检测到一个微效QTL。4.在no.2127-17/94570/no.2127-17 BC1群体中,利用集团分析法(BSA)与AFLP技术相结合筛选与种皮颜色基因SC连锁的分子标记,共获得20个与种皮颜色基因连锁较紧密的AFLP标记。任意选取其中的5个AFLP标记(EA7MG8_210, EA8MG5_170, EA5MC4_240, EA9MC4_110和EA10MC9_220)定位到no.2127-17/94570 F2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上,发现5个标记被定位在N9连锁群CB10373B-CB10504B之间,为主效QTL (qBnsc-9a)所在的区域,表明SC基因与qBnsc-9a是相同的种皮颜色基因位点。5.根据主效QTL(qBnsc-18a)区间分子标记的生物信息学及甘蓝型油菜遗传连锁图谱与拟南芥染色体比对的信息,开发IP标记和SSR标记,对主效QTL区间进行加密。将开发的标记分别定位到Quantum/no.2127-17 DH群体和no.2127-17/94570F2群体的连锁图谱上,结果发现:qBnsc-18a区段内增加了6个IP标记和3个SSR标记,qBnsc-9a的区段内增加了1个IP和3个SSR标记,成功的将QTL(qBnsc-18a)区段缩短至6.6 cM,将QTL (qBnsc-9a)区段缩短至5.7 cM。6.根据no.2127-17/94570 F2群体初步定位的结果,构建了以no.2127-17为轮回亲本,94570为供体亲本的主效QTL (qBnsc-9a)的近等基因系。使用白菜型黑籽油菜3H129和黄籽沙逊两个亲本,以黄籽沙逊为轮回亲本(母本),以3H129为供体亲本,采用连续回交和表型选择的方法,目的是构建白菜型油菜中与qBnsc-9a相同的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9-12-01)

陈检锋,梁颖[10](2009)在《甘蓝型黄籽油菜种子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黄籽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籽粒的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子发育过程中,不同黄籽油菜品系的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酶谱间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品系不同时期的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随着油菜的发育先增长后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9年17期)

甘蓝型黄籽油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是实现油菜籽粒高含油量且饼粕低纤维素、低单宁、低色素等育种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对不同来源的黄籽油菜进行遗传分类和多样性研究,对黄籽材料进行遗传等位性测验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遗传测验,按照相互杂交F1、F2粒色是否分离将11份黄籽材料分为5组,‘油研10’、CZV55、E718、Arm为一组,为一般显性遗传;Q33、D615为一组,为不完全显性遗传;2006C、X2006、740C为一组;Polo为一组;HY15为一组,后3组为一般隐性遗传。但是,2006C、‘油研10’等的黄籽性状的遗传根据杂交测验亲本的不同而呈现显性或隐性的变化。依据SSR标记检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35份黄籽材料分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芥菜型叁大组。甘蓝型油菜又可再分为8个亚组,各自代表材料有2006C和740C、油研系统、Q33;法国Ramiro、陕西的GQ4、源自加拿大的Arm、prof;源自波兰的Polo等。不同材料按照系谱关系、育种单位、地理来源聚集在一起。研究结果为黄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蓝型黄籽油菜论文参考文献

[1].申晓佳,蔡柠壕.“量身定制”让油菜质更优[N].重庆日报.2016

[2].赵燕妮,李晓荣,张菁雯,于澄宇.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

[3].唐容,黄泽素,代文东,李德珍,王少铭.甘蓝型黄籽油菜的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

[4].林呐,刘列钊,殷家明,王瑞,柴友荣.甘蓝型黄籽油菜自交系转化体系的建立[J].作物学报.2012

[5].王俊生,范小芳,谭光轩,李成伟.甘蓝型黄籽油菜高油品系下胚轴再生体系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2

[6].陈忠,陈正福,李朝霞,王玮,唐容.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分析[J].种子.2011

[7].罗体英,唐容.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素分析研究[J].种子.2010

[8].陈丽.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No.2127-17粒色基因差异表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9].张艳.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no.2127-17种皮颜色遗传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10].陈检锋,梁颖.甘蓝型黄籽油菜种子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

论文知识图

示51个甘蓝型黄籽油菜的UPGMA聚类...14个甘蓝型黄籽油菜RAPD聚类分析...不同pH值和温度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甘蓝型黄籽油菜浓缩蛋白溶解度...和Southern杂交对T0代转基因甘蓝甘蓝型黄籽油菜种子含油量和蛋白...

标签:;  ;  ;  ;  ;  ;  ;  

甘蓝型黄籽油菜论文_申晓佳,蔡柠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