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潮流论文_石兴泽,石小寒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歌潮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歌,诗人,潮流,浪漫主义,白话诗,朦胧诗,年代。

诗歌潮流论文文献综述

石兴泽,石小寒[1](2018)在《在社会革命潮流中行进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浪漫主义是开放的审美范畴,也是时代情绪和历史思潮的镜像。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从20世纪初的滥觞到50年代"定于一",走过半个世纪的路程。其发展轮廓,大致是20年代多元并举,30年代深刻变异,战争年代"叁足鼎立"。浪漫主义诗歌被时代大潮裹挟着前进,形成了"个性""现代""革命"和"审美"等浪漫主义诗体。诗体不同,"诗力"特色和命运遭际也有很大差异。至20世纪40年代末,"个性""现代""审美"等诗体形态均遭重创,始于20年代、扩张于30年代、盛行于40年代延安的革命浪漫主义"定于一"。(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田皓[2](2012)在《丰满的寂寞:不为某种潮流而写作——论蔡其矫的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蔡其矫是一位不为某种潮流而写作的独立诗人。他的诗歌自觉地遵从最初的艺术感觉,孤寂地抒写心灵的欢乐与苦痛,虔诚地担当起了诗歌的责任。温情绵延于整个生命,却尝遍守夜的滋味,是蔡其矫一生创作的真实写照。(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陈凤军[3](2011)在《《诗潮》:营造沈阳文化品牌》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2日,沈阳市文联《诗潮》杂志为迎接建党90周年,推动“红诗辽宁”活动的广泛开展,特别在提前于6月中旬出版的《诗潮》7月号上,以“红诗辽宁 唱响沈阳”为主题推出增刊,刊载“中国诗人走进沈阳”和辽沈诗人的精彩诗作,记者在其目录中,看到了全国着名诗人高洪波(本文来源于《沈阳日报》期刊2011-06-05)

易彬[4](2011)在《“必须了解整个世界诗歌潮流的大方向”——彭燕郊谈新诗与外国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彭燕郊(以下简称彭):有几个课题应该好好地谈,一个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一个是中国新诗和中国古典诗。一个是中国新诗和中国民歌。这些如果谈得比较透的话,可能对一些有兴趣的朋友会有一点用处。先谈中国新诗和外国诗的关系吧(按:后两个话题都另有文专门谈论)。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新诗事实(本文来源于《新文学史料》期刊2011年02期)

张立群[5](2009)在《80年代诗歌潮流的演进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80年代文学"由于世纪交替的眼光以及自身辉煌的态势,越来越为研究界所瞩目,并逐渐深入到文学的各个分支。这里,主要选择诗歌潮流的演进方式为线索。在明确"80年代诗歌"的生成及其生存状况后,从论争、创作主体、艺术演变以及多元格局的形成等几方面介入历史,正是廓清诸多复杂问题的逻辑结构。(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王金城[6](2009)在《台湾新世代诗歌与现实主义创作潮流》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台湾诗坛经过50至6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洗礼,70年代开始转型,书写"文化中国"与"地理台湾"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成为主潮。台湾新世代诗人感应时代变化,创办诗社,出版诗刊,发表宣言,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说"葡萄园"和"笠"诗社奠定了当代台湾现实主义诗歌的基础,那么"龙族"、"主流"、"大地"、"草根"、"诗潮"和"阳光小集"等新世代诗社则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发展与成熟,并预示着新世代诗人将在80年代成为台湾诗坛的主体力量。(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张汗勤[7](2009)在《论新世纪诗歌的世俗化潮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引言部分主要对“新世纪诗歌”做出命名,指明“新世纪”在这里仅作为时间概念,用以描述世纪之交以来中国诗坛的写作现状,但本论文中所说的新世纪诗歌并不仅仅指新世纪以来的诗歌,而是指1999年底的“盘峰会议”以来至新世纪10年来中国诗歌的统称。本论文主要论述的是新世纪诗歌的世俗化潮流。因此在主体部分,首先利用上篇对“世俗化”和“诗歌的世俗化”做出定义,指出80年代初于坚、韩东等世俗化内容的诗歌是新世纪诗歌世俗化潮流形成的镜像阶段,90年代的日常主义诗歌是新世纪诗歌世俗化潮流的进一步孕育阶段,而到了90年代末期新世纪初的近十年,世俗之诗则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潮流,网络低诗歌是它主要的一个支流。中国诗歌内部若隐若现一直存在的断断续续的“世俗化”传统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则是新世纪诗歌世俗化潮流产生的原因。在此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论文选取了新世纪诗歌世俗化潮流的叁个有代表性的群体或事件——“下半身”诗歌、“垃圾”写作、“梨花体”诗歌做出个案透视。下篇对世俗化潮流做出诗学分析,这主要是对近几年形成、可以称之为转型的诗歌变化做出考察,将结合具体诗歌文本,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其一,平民性、个人化与审丑是他们共有的主体倾向;其二,冷抒情、叙事性、戏拟是它们采取的主要艺术策略;其叁,口语化、“口水化”是其主要的语言特色;其四,民间化、游戏化、狂欢化是它们普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和写作伦理。这四个方面着重探讨的是新世纪世俗化潮流中的诗歌的共性,指出这些特点形成的来龙去脉以及在新的世纪表现出来的新的特质。余论部分,主要对新世纪世俗化潮流做出价值判断和反思,指出其现阶段面临的困境。“世俗化”并非中国新诗的惟一倾向,“新乡土诗”、“5·12”诗歌的大爆发等说明中国新诗的发展可能性仍是不可估量和预计的,最后对新世纪诗歌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提出自己的简单设想,那就是中国诗歌要想走出目前的困境,关键在于中国诗人自身得先磨亮精神的犁铧。舍此,别无它途。(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余娜[8](2006)在《中间代:诗歌命名与社会潮流共谋的诗歌现实》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界的"命名"行为颇为盛行,其方式多种多样:或通过文学论争,或经由媒体炒作,或是创作者自命,各类新名号频频吸引人们的目光。关于"命名"行为对文学的影响,学界有所关注,但都是停留于对"命名"群体的价值判断或从学理上探究"命名"的发生,忽视了当下"命名"行为中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现场感。正是"命名"的现场感,才使命名行为拥有了丰富的文化蕴涵,新世纪初的"中间代"诗群的命名,就证明了这一点。"中间代"诗群的命名是一次诗人的自我命名,它起于民间诗刊,结于正式出版物,沟通了"民间"和"官方"的文学力量,具有鲜活的文化标本意义。(本文来源于《诗歌月刊》期刊2006年07期)

徐向昱[9](2004)在《中国当代诗歌潮流30年概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后十七年和"文革"十年,当代诗歌被有效地整合进了政治一体化的文学体制,使之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颂歌和战歌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两种主要形态。进入新时期后,一方面是承担了启蒙主义历史使命的现实主义诗潮再度复兴,另一方面是"文革"时期处于地下状态的朦胧诗开始浮出历史地表。朦胧诗在思想方面与现实主义诗潮同调,在艺术技巧层面借鉴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成为现代主义的先声。(本文来源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李明[10](2003)在《在时代潮流的浪尖上:九叶派诗歌的时代性及其对现代派诗歌民族化的突出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艺术的民族化,不仅要在形式上体现本民族的审美欣赏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情感、精神文化上体现本民族的心理,反映时代社会的主旋律,这是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要求,也是现代派诗歌民族化的最终目的。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派诗人正是秉着这样的目的,他们继承了李金发、戴望舒开创的现代派诗歌的传统,把西方现代派诗歌这种外来诗歌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诗歌及现代新诗的美学原则结合起来,尤其是与40年代特定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中国现代派诗歌推向了成熟的高峰,最终完成了现代派诗歌的民族化进程。(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03年06期)

诗歌潮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蔡其矫是一位不为某种潮流而写作的独立诗人。他的诗歌自觉地遵从最初的艺术感觉,孤寂地抒写心灵的欢乐与苦痛,虔诚地担当起了诗歌的责任。温情绵延于整个生命,却尝遍守夜的滋味,是蔡其矫一生创作的真实写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歌潮流论文参考文献

[1].石兴泽,石小寒.在社会革命潮流中行进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2].田皓.丰满的寂寞:不为某种潮流而写作——论蔡其矫的诗歌[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陈凤军.《诗潮》:营造沈阳文化品牌[N].沈阳日报.2011

[4].易彬.“必须了解整个世界诗歌潮流的大方向”——彭燕郊谈新诗与外国诗歌[J].新文学史料.2011

[5].张立群.80年代诗歌潮流的演进方式[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6].王金城.台湾新世代诗歌与现实主义创作潮流[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7].张汗勤.论新世纪诗歌的世俗化潮流[D].华中师范大学.2009

[8].余娜.中间代:诗歌命名与社会潮流共谋的诗歌现实[J].诗歌月刊.2006

[9].徐向昱.中国当代诗歌潮流30年概观[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10].李明.在时代潮流的浪尖上:九叶派诗歌的时代性及其对现代派诗歌民族化的突出贡献[J].江汉论坛.2003

论文知识图

筑波国立金属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广场

标签:;  ;  ;  ;  ;  ;  ;  

诗歌潮流论文_石兴泽,石小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