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量,水资源,水质,优化配置,需水量,算法,潜力。
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丹[1](2015)在《基于节水潜力的中牟县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不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越来越高。而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无疑加剧了本就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水资源进行质与量的联合优化配置研究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中牟县水资源状况及供用水系统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牟县水资源利用情况及节水潜力,对中牟县2015年、2020年不同保证率(50%、75%、95%)下的供需水量进行预测。基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综合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效益,在中牟县节水潜力基础上建立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以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运用多目标遗传蚁群混合算法(MOGACHA)对配置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对模型及配置结果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本次水资源优化配置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需水和水质因素,通过对配置结果进行配水量和缺水程度分析、配置效果及配置模型的实用性分析,证明配置模型及其参数、约束条件的处理都是可行的,配置结果也是合理的,能够实现水资源质与量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最大,促进水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目标之间是相互竞争的,不可能同时达到最大。但从配置结果来看,系统协调度都大于0.8,能够有效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竞争问题。(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牟县在不同规划水平年内需水量不断增加,但满足水质要求的可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基于模型参数的设置,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都能得到满足,缺水主要在农业、工业和第叁产业,但从整体来看,中牟县能达到基本平衡。(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5-04-24)
张文鸽[2](2003)在《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匮乏的水资源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造成了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研究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总结分析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不足,在分析水资源系统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探讨了基于matlab优化工具箱的模型求解方法。同时,对BP神经网络、灰色GM(1,1)等维新息模型和非线性指数回归等方法在区域需水量预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最后以濮阳市为研究对象,对该市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进行了实例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在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指出目前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2)系统阐述了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基本思路。详细论述了区域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内容和区域需水量预测的原则、方法、影响因素等基本理论;重点探讨了区域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区域可供水量的计算方法和区域水资源质量评价的方法;系统论述了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原则、内容等基本理论,提出了开展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基本思路。 (3)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建立了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模型中考虑了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环境目标的识别和度量方法,给出了叁类目标的具体函数表达式;根据用户特性和水源特性的不同,引入了用户用水公平系数、水源供给次序系数的概念和度量方法;由于区域水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本文提出了水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对规划水平年区域重要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并以约束条件的形式予以考虑;分析了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的大系统、多目标、非线性等特点,探讨了基于matlab优化工具箱的模型求解技术和方法。 (4)探讨了BP神经网络预测、灰色GM(1,1)等维新息模型预测和非线性指数回归预测等方法在区域社会经济指标预测中的应用。针对BP模型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等缺点,提出了原始数据非线性规格化处理、附加动量法、自适应学习速率等改进方法,并将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用与濮阳市社会经济指标预测;利用GM(1,1)等维新息模型能体现系统最新信息、能反映系统动态变化的特点,建立了濮阳市社会经济指标的GM(1,1)等维新息模型,并对GM(1,1)等维新息模型的最佳维数区域进行了研究;在灰色GM(1,1)模型还原后的基础上,引入了非线性指数回归预测模型,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将其应用于濮阳市社会经济指标预测;在此基础上,对BP神经网络预测、GM(1,1)等维新息模型预测和非线性指数回归预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 (5)选取河南省淮阳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地区的需水量预测模型和水质一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以两个水平年(2010年、2020年)、两个保证率(50%、75%)、不同节水方案(A方案、B方案、C方案、D方案)的水资源供需情况为依据,分析确定了模型参数(系数),采用matlab优化工具箱进行求解;对淮阳市水质一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的求解结果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优化配置目标与水环境一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提出该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对策。经验证,模型合理,算法有效,此优化配置模型及成果,可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3-04-30)
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匮乏的水资源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造成了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研究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总结分析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不足,在分析水资源系统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探讨了基于matlab优化工具箱的模型求解方法。同时,对BP神经网络、灰色GM(1,1)等维新息模型和非线性指数回归等方法在区域需水量预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最后以濮阳市为研究对象,对该市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进行了实例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在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指出目前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2)系统阐述了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基本思路。详细论述了区域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内容和区域需水量预测的原则、方法、影响因素等基本理论;重点探讨了区域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区域可供水量的计算方法和区域水资源质量评价的方法;系统论述了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原则、内容等基本理论,提出了开展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基本思路。 (3)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建立了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模型中考虑了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环境目标的识别和度量方法,给出了叁类目标的具体函数表达式;根据用户特性和水源特性的不同,引入了用户用水公平系数、水源供给次序系数的概念和度量方法;由于区域水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本文提出了水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对规划水平年区域重要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并以约束条件的形式予以考虑;分析了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的大系统、多目标、非线性等特点,探讨了基于matlab优化工具箱的模型求解技术和方法。 (4)探讨了BP神经网络预测、灰色GM(1,1)等维新息模型预测和非线性指数回归预测等方法在区域社会经济指标预测中的应用。针对BP模型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等缺点,提出了原始数据非线性规格化处理、附加动量法、自适应学习速率等改进方法,并将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用与濮阳市社会经济指标预测;利用GM(1,1)等维新息模型能体现系统最新信息、能反映系统动态变化的特点,建立了濮阳市社会经济指标的GM(1,1)等维新息模型,并对GM(1,1)等维新息模型的最佳维数区域进行了研究;在灰色GM(1,1)模型还原后的基础上,引入了非线性指数回归预测模型,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将其应用于濮阳市社会经济指标预测;在此基础上,对BP神经网络预测、GM(1,1)等维新息模型预测和非线性指数回归预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 (5)选取河南省淮阳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地区的需水量预测模型和水质一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以两个水平年(2010年、2020年)、两个保证率(50%、75%)、不同节水方案(A方案、B方案、C方案、D方案)的水资源供需情况为依据,分析确定了模型参数(系数),采用matlab优化工具箱进行求解;对淮阳市水质一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的求解结果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优化配置目标与水环境一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提出该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对策。经验证,模型合理,算法有效,此优化配置模型及成果,可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丹丹.基于节水潜力的中牟县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5
[2].张文鸽.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D].郑州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