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增强化学发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学,免疫,纳米,促进剂,高尔基,吸头,分析法。
增强化学发光论文文献综述
郑专,张宇樯[1](2019)在《循环增强荧光免疫技术与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浆BNP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和评价循环增强荧光免疫技术(cyclic enhanced immunofluorescent assay,CEIFA)与化学发光免疫法(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CLIA)在血浆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EIFA和CLIA法分别检测50例心内科患者血浆BNP的水平,对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回收率、精密度、样本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与CLIA法比较,CEIFA法回归方程为Y=0.975X+2.910 (r=0.987,P<0.01),回收率为94.49%~100.53%,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2.85%~6.66%和6.21%~12.52%,高值和中值样本结果的稳定性更高。结论 CEIFA法检测BNP具有较好的性能,较CLIA法有一定的优势,可满足临床试验室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赵丹华,刘志浩,余文栋,周燕玲,邱美璇[2](2019)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增强法测定L-半胱氨酸》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碱性条件下,L-半胱氨酸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反应所产生的化学发光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L-半胱氨酸影响该反应体系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因素(鲁米诺、过氧化氢、pH值、泵速)进行实验研究,建立一种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增强法测定L-半胱氨酸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方法测定L-半胱氨酸的线性范围为2.0×10~(-6)~1.0×10~(-5) g/mL(r=0.997 5),检出限为3.5×10~(-7) g/mL,对6.0×10~(-6) g/mL的L-半胱氨酸进行11次平行测定,RSD为3.6%.(本文来源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周莹[3](2019)在《基于共反应促进剂增强的金属纳米簇构建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生命分析化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人们对电致化学发光(ECL)分析方法中信号探针的生物兼容性和化学性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致化学发光纳米材料这一新型ECL信号探针应运而生,它们不仅具备了ECL性质,还随之呈现出良好的化学催化性质、大的比表面积、强的导电能力与优秀的生物兼容性等特性。这突破了传统ECL发光试剂的局限性,为ECL分析方法在生物医药、临床检测和环境评估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其中,金属纳米簇作为一种新型的超小纳米探针,与其他ECL纳米材料相比,具有生物相容性优异,化学性质稳定,易于标记等优点。然而,发展基于金属纳米簇的超灵敏生物传感仍面临以下两点挑战:(1)如何突破尺寸超小且粒径均一的金属纳米簇不易制备且合成步骤复杂的局限,寻找一种简单、快速、高产率的金属纳米簇制备方法;(2)如何跨越金属纳米簇的发光效率低于联吡啶钌、鲁米诺等传统发光试剂的障碍,设计一种高效、简便的催化途径促进其ECL发光效率。基于此,本论文主要从提高金属纳米簇的ECL发光效率出发,通过高可控的电沉积金属纳米簇制备方法及高效的共反应促进剂催化途径,制备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基于金属纳米簇的ECL信号探针,再结合多种生物相关辅助放大策略,构建ECL生物传感平台实现了疾病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为金属纳米簇在生物传感和成像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基于银纳米簇/二氧化钛复合纳米材料作为高效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探针构建二茂铁驱动的信号转移生物分析研究共反应促进剂的引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来提高发光试剂的发光效率,但这类新型的ECL促进途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工作首次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二氧化钛纳米花(TiO_2 NFs)作为共反应促进剂。由于TiO_2 NFs的带隙相关催化性,其不仅能够富集内源性共反应试剂溶解氧,增加溶解氧在复合材料表面的局部浓度,还可以加速溶解氧的还原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质的羟基自由基(OH~·),以促进银纳米簇(Ag NCs)的ECL发光。基于TiO_2 NFs-Ag NCs复合纳米材料作为高效的ECL信号探针,进一步结合猝灭探针二茂铁和免疫反应驱动的DNA纳米机器,成功地构建了“on-off-on”信号转换模式的ECL生物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阿兹海默症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Aβ)的超灵敏检测。该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在50 fg/mL到500 ng/mL,检测限为32 fg/mL。本工作中巧妙地利用共反应促进剂打破了金属纳米簇ECL发光效率低的局限,为金属纳米簇在超灵敏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开辟了新道路。2.以原位电沉积法制备的银纳米簇为信号探针构建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中药的抗癌药效评估水热法金属纳米簇的制备过程复杂、产率低,使得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本研究首次以原位电沉积法制备的银纳米簇(Ag NCs)为ECL信号探针,S_2O_8~(2-)为共反应试剂,Fe_3O_4-CeO_2纳米复合物为共反应促进剂的叁元ECL体系构建免疫传感器,用于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的超灵敏检测。而CCND1的表达量与MCF-7人类乳腺癌细胞的增长和迁移有密切关联,本研究进一步利用Fe_3O_4-CeO_2-PtNPs纳米复合物和捕获抗体(anti-CCND1)组建的探针捕获中药苦参刺激后的癌细胞中CCND1蛋白,构建了双抗夹心型免疫传感器,实现了CCND1蛋白的定量检测,通过对比苦参刺激前后的蛋白表达情况来评估苦参对癌症的治疗效果。该策略对CCND1的检测范围为50fg/mL到50 ng/mL,检测限为28 fg/mL。该工作构建了一个新颖、便捷、高效的药效评估平台,对祖国医药学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用意义。3.基于金纳米簇的叁元电致化学发光纳米探针构建生物传感器用于癌症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目前已报道的金属纳米簇的发光效率低于传统的发光试剂,因此各方研究都在致力于寻找一种高效、简便的催化方式促进其发光。本研究以化学键交联的方式制备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合成的金纳米簇(Au NCs)为发光物质,叁-(3-氨基乙基)胺(TAEA)为共反应试剂,钯纳米粒子修饰的氧化铜纳米材料(Pd@CuO)为共反应促进剂的叁元一体Au NCs-TAEA-Pd@CuO纳米材料。将叁元纳米材料结合上癌胚抗体作为捕获探针,再通过免疫夹心的模式将癌胚抗原(CEA)固载在电沉积铂修饰的传感界面上构建免疫传感器。由于分子内共反应试剂和分子内共反应促进剂的双重催化,该传感器对CEA的检测范围为100 fg/mL到100 ng/mL,检测限低至16 fg/mL。综上所述,该工作展示了叁元ECL纳米材料对超灵敏度生物传感及生物分析的重要意义,同时为多重自催化ECL纳米材料的设计奠定了研究基础及实践基础。4.基于DNA纳米起重机调节铜纳米簇的可控生长构建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用于microRNA检测的研究如何降低金属纳米簇团聚而引起的自猝灭现象,对于其ECL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设计了一个结合功能化操纵器和尺寸固定基底的类起重机DNA纳米机器来调节铜纳米簇(Cu NCs)的发光效率,以获得高效的ECL响应,进一步Cu NCs为信号探针构建生物传感器实现microRNA-155的灵敏检测。具体构建过程如下:通过结合邻位触及DNA自组装操纵器和尺寸固定的四面体DNA纳米基底(TDN)组建DNA纳米起重机。当少量的目标物(miRNA-155)存在时,分离的DNA组件被组装,纳米起重机开始运作,使得富含AT碱基的DNA双链(dsDNA)在TDN的顶部聚合生长。随着铜离子络合在富含AT碱基的dsDNA上,每个dsDNA模板化的Cu NCs探针可以被原位电生成在单个的TDN顶端。因此,Cu NCs的粒径大小由dsDNA的AT碱基数调节,而探针之间的侧面距离被TDN的尺寸调节,这两个关键因素都将显着地影响Cu NCs的发光效率。Cu NCs通过双向调节获得了显着的ECL响应,同时超灵敏生物传感器对miRNA-155的检测限低至36 amol/L。本研究巧妙地利用DNA纳米技术来详细探讨了金属纳米簇的ECL发光机理,发掘了以金属纳米簇为基础构建的生物标记、生物传感、生物成像以及靶向肿瘤治疗平台的应用潜力。5.基于金纳米簇的协同阴、阳极电致化学发光构建简易型生物传感器用于双目标物的单界面、同时检测的研究ECL作为一种可控、灵敏的分析方法为疾病标志物的高通量灵敏检测提供了可行性平台。由于双ECL信号物质之间会产生交叉反应,使得基于双ECL信号物质构建的双目标物检测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原理性误差。本工作采用了Au NCs作为单一的ECL信号物质,通过阴极和阳极的共反应促进剂ECL催化路径,同时激发Au NCs的双极ECL发光。为了达到双组分灵敏检测的要求,二氧化钛纳米片(TiO_2 NSs)为阴极共反应促进剂催化共反应试剂溶解氧的还原从而促进Au NCs在-1.5到0.0 V产生阴极ECL响应,同时氧化亚铜@铜纳米粒子(Cu_2O@Cu NPs)为阳极共反应促进剂加速共反应试剂N,N-二甲基乙二胺(DEDA)的氧化从而促进Au NCs在0.0到1.2 V产生阳极ECL响应。因此,阴极ECL探针(Au NCs-TiO_2 NSs/O_2)和阳极ECL探针(Au NCs-Cu_2O@Cu NPs-DEDA)之间有约为2.7 V的显着峰值电位差,为单界面上实现电压分辨双目标物检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借由Au NCs阴阳极的显着ECL响应同时实现癌胚抗原(CEA)和黏蛋白1(MUC1)的灵敏、准确检测,其检测限分别为0.43 pg/mL及5.8 fg/mL。本研究巧妙地利用金属纳米簇的双极ECL响应的特性解决了ECL双组分同时检测的难题,为贵金属纳米簇在高灵敏、高通量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2)
文睿婷,于泽,于芝颖,李泰锋,胡蕾[4](2018)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与酶增强免疫分析法测定甲氨蝶呤血药浓度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及酶增强免疫分析法(EMIT)测定甲氨蝶呤(MTX)血浆药物浓度结果的一致性及相关性。方法:收集儿科、骨肿瘤科共41例大剂量MTX化疗患者的血液样本,分别使用CMIA和EMIT方法测定样本中的MTX血浆药物浓度,并对比两方法检测低、中、高3个不同水平质控的结果,使用Prism 6. 02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MIA方法测定MTX浓度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均高于EMIT法。在<0. 30μmol·L-1(17例)和≥0. 30μmol·L-1(24例) 2个浓度区间,2种方法测定的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 0. 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2种方法产生偏倚分别为0. 007和0. 01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方法所得结果显着相关(P <0. 05),相关系数分别为0. 766和0. 988。结论:CMIA法与EMIT法检测MTX血浆药物浓度的结果无显着性差异,一致性良好,两者均适用于该项目的临床检测,但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检测成本上,CMIA法优于EMIT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8年20期)
王丽娟,赵若南,赵雅楠,魏思敏,贾丽萍[5](2018)在《基于二茂铁增强ABEI电致化学发光对8-OH-dG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一种基于二茂铁增强ABEI的电化学发光测定8-OH-dG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8-OH-dG的适配体一部分与固定在金电极上的cDNA互补配对,另一部分与末端修饰二茂铁的pDNA互补配对.由于二茂铁的引入,ABEI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将显着增强.然而,当8-OHdG存在时,其可以诱导富G序列适配体形成紧密的G-四倍体结构,电极表面引入的二茂铁数量减少,导致ABEI的电化学发光信号降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ABEI发光强度与8-OH-dG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1nM-100μM,检出限为0.33nM.已将该方法应用于人体尿液中8-OH-dG的检测,结果满意,因此该方法在临床检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肖静,陈文莉,胡龙波,龙飞,彭涛[6](2018)在《增强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定血清高尔基蛋白73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对碘苯酚增强化学发光酶免疫(CLEIA)测定血清高尔基蛋白73(serum Golgi Protein,sGP73)的方法,用于检测人sGP73含量。方法建立增强CLEIA测定血清GP73含量,对一批临床样品包括重症肝炎患者30份,肝硬化患者38份,肝癌患者79份以及健康人43份,进行sGP73含量的测定。结果该方法检测人sGP73的灵敏度为0.197 ng/ml,线性范围为3.90 ng/ml~250.00 ng/ml。重症肝炎患者sGP73含量为8.98 ng/ml~1 393.00 ng/ml,肝硬化患者sGP73含量为14.36 ng/ml~599.70 ng/ml,肝癌患者sGP73含量为26.02 ng/ml~1 288.00 ng/ml,健康人sGP73含量为2.67 ng/ml~139.20 ng/ml。肝病患者远高于健康人sGP73含量,其中重症肝炎sGP73含量最高,肝癌患者高于肝硬化患者sGP73含量。结论成功建立增强CLEIA测定血清GP73含量的方法,与常规ELISA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8年16期)
王影[7](2018)在《对碘苯酚在金纳米微粒催化的化学发光体系的增强作用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是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一种光辐射现象。溶液相中的化学发光反应大多是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物从反应中获得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的过程中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即化学发光。化学发光分析法是一种分子发光光谱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待测化合物的浓度与在一定条件下的CL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常见的化学发光分析体系有过氧草酸酯化学发光(Peroxyoxalate Chemiluminescence,PO-CL)体系、光泽精(Lucigenin)化学发光体系、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体系、鲁米诺(Luminol)化学发光体系等。其中,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是最常用的一种化学发光体系,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分析和生物分析等领域测定不同的目标分析物,包括金属离子、葡萄糖、维生素、蛋白质、核酸、环境污染物等。然而,在碱性条件下,鲁米诺的自身化学发光反应强度非常弱。因此,发展有效的催化剂和增强剂对新型发光体系的发展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鲁米诺体系常见的催化剂包括金属离子、天然酶、纳米材料等。而增强剂则主要用于过氧化物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的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增强剂的种类十分广泛,最初报道的增强剂包括荧光素、取代酚衍生物、洛酚碱衍生物和六羟基苯并噻唑,后来又发现了其它增强剂,如芳香胺、取代硼酸、水溶性大分子和表面活性剂等。其中,对碘苯酚(p-Iodophenol,PIP)是luminol-H_2O_2-HRP CL系统中最常用的增强剂。目前所有增强剂的研究都局限于天然酶催化的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那么,这些常见的增强剂是否能应用于纳米过氧化物模拟酶催化的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呢?本论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近年来,由于其表面积大、量子尺寸效应和独特的光学效应,新型纳米材料在各种研究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化学发光领域,多种纳米材料均被报道具有化学发光催化活性。例如,在2005年,崔华课题组首次报道了金纳米微粒(Gold nanoparticles,Au NPs)在luminol-H_2O_2化学发光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并将其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的检测。然而,纳米材料催化的化学发光体系仍然存在一些缺点。一方面,几乎所有报道的纳米材料催化的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都是闪光型的化学发光,需要与流动注射系统耦合;另一方面,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低,催化所产生的化学发光强度弱,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分析(尤其是早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以金纳米微粒催化的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为研究对象,提出将用于酶催化体系的增强剂应用于金纳米微粒催化的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中,详述如下。PIP是luminol-H_2O_2-HRP CL反应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增强剂,其增强作用早在1988年就已被报道。首先,我们考察了PIP对luminol-H_2O_2-Au NPs化学发光体系的影响,当将1.25 mM PIP加入到反应体系中,能观察到强且缓慢的辉光型化学发光。在对PIP增强的luminol-H_2O_2-Au NPs化学发光体系进行条件优化时,我们意外发现空白和信号随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加同时增强,但在不加过氧化氢时体系的信噪比达到最高。当不加过氧化氢时,体系中无额外的氧化剂,我们推测所产生的化学发光信号可能与溶解氧有关。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进行了脱气实验。将所有反应溶液鼓N_2 30分钟后进行测定,其化学发光强度被抑制了约98%,表明溶解氧在此体系中起关键作用。基于此,论文建立了PIP增强的luminol-O_2-Au NPs CL体系。我们考察了苯酚(Phenol,P),对氯苯酚(p-Chlorophenol,PCP),对溴苯酚(p-Bromophenol,PBP),对碘苯酚(p-Iodophenol,PIP),对氨基苯酚(p-Aminophenol,PAP),苯胺(Aniline,AN),对氯苯胺(p-Chloroaniline,PCAN),对溴苯胺(p-Bromoaniline,PBAN)和对碘苯胺(p-Iodoaniline,PIAN)这9种化合物对luminol-O_2-Au NPs CL系统的增强效应。结果显示,在这些化合物中PIP和PIAN具有CL增强作用。当加入1.25 mM PIP时,体系化学发光强度增强了29倍,在1.25 mM PIAN存在下,则观察到11倍增强的CL信号,其他化合物包括P、PCP、PBP、PAP、AN、PCAN和PBAN对luminol-O_2-Au NPs CL反应没有增强作用。在这9种化合物中PIP显示了最佳的增强效果,因此我们随后研究了PIP异构体包括邻碘苯酚(Ortho iodophenol,OIP)和间碘苯酚(Meta iodophenol,MIP)对luminol-O_2-Au NPs CL系统的增强效应。这叁种碘酚衍生物均具有增强作用,其增强作用排序为PIP>OIP>MIP。由于PIP表现出最强的增强效应,本课题选择PIP为增强剂,建立了PIP增强的luminol-O_2-Au NPs CL系统。我们对此体系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的luminol浓度为5 mM,PIP浓度为20 mM,NaOH(鲁米诺稀释溶液)的浓度为1 M。在以上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我们考察了金纳米微粒的粒径对PIP增强的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影响。我们制备了4种粒径的金纳米微粒(4 nm,15 nm,25 nm和40 nm),并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马尔文粒度分析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我们测定了这4种金纳米微粒在PIP增强的鲁米诺化学体系中的化学发光强度。结果显示,这4种金纳米微粒均具有催化活性。对于4 nm金纳米微粒,金纳米微粒浓度在0.15-20 nM范围内催化产生的化学发光强度呈线性上升。对于15 nm、25 nm和40 nm金纳米微粒,此线性范围分别为0.04-0.8 nM、0.004-0.5 nM和0.006-0.1 nM。除此之外,我们也计算了可以触发此体系的最低金纳米微粒浓度,对于4 nm、15 nm、25 nm和40 nm的金纳米微粒,最低浓度分别为0.16 nM、2.6 pM、0.78 pM和0.98 pM。由于较大的金纳米微粒的表面有更多的金原子数,因此,我们根据文献方法计算了这4种金纳米微粒表面的金原子数量。4 nm、15 nm、25 nm和40 nm金纳米微粒的表面金原子数量分别为5.76×10~(16),1.90×10~(16),1.08×10~(16)和0.46×10~(16)个。基于此,我们在保持相同表面金原子数目的条件下,比较了这4种金纳米微粒在PIP增强的化学发光系统中的催化作用,发现直径为25 nm的金纳米微粒具有最高的化学发光催化活性,而40 nm的金纳米微粒的催化活性最低。痕量金属离子是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的主要干扰物。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我们研究了PIP增强luminol-O_2-Au NPs CL系统的选择性。首先考察了Ca~(2+)、Zn~(2+)、Cd~(2+)、Li~+、Cu~(2+)、Mg~(2+)、Co~(2+)、Ba~(2+)、Ni~(2+)、Cr~(3+)、Fe~(3+)、Al~(3+)、Ce~(4+)、Ag~+、Mn~(2+)、Fe~(2+)等常见金属离子的影响。当反应体系中不含有EDTA时,对Ca~(2+)、Zn~(2+)、Cd~(2+)、Li~+、Cu~(2+)、Mg~(2+)、Ba~(2+)、Ni~(2+)、Cr~(3+)、Fe~(3+)、Al~(3+)、Ce~(4+)、Mn~(2+)、Fe~(2+)离子的耐受浓度为0.5μM,对Co~(2+)和Ag~+离子的耐受浓度为0.1μM。当体系中含有0.67 mM EDTA时,对Ca~(2+)、Zn~(2+)、Cd~(2+)离子的耐受浓度为1 mM,对Li~+、Cu~(2+)、Mg~(2+)、Co~(2+)、Ba~(2+)、Ni~(2+)、Cr~(3+)、Fe~(3+)、Al~(3+)离子的耐受浓度为0.1 mM,对Ce~(4+)离子的耐受浓度为10μM,对Ag~+、Mn~(2+)、Fe~(2+)离子的耐受浓度为1μM。结果表明在体系中加入EDTA有利于减少外来金属物质的干扰。之后,我们探索了PIP增强luminol-O_2-Au NPs CL体系的机理。为了确定此体系中的发光体,我们用一系列截止波长为320、350、360、400、425、440、460、490、535、555和575 nm的滤光片记录了4种金纳米微粒催化产生的CL光谱,结果表明所有情况下的最大发射波长都位于425 nm,表明所有CL体系的发光体都是激发态3-氨基邻苯二甲酸盐阴离子(3-aminophthalate*,3-APA*)。为了考察此化学发光体系中涉及的含氧自由基,我们将甲醇和甘露醇(作为羟基自由基清除剂)、迭氮化钠和组氨酸(作为单线态氧淬灭剂)、SOD(作为超氧阴离子清除剂)和抗坏血酸(作为广谱的含氧自由基清除剂)添加到反应溶液中,测定了这些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对体系化学发光信号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加入0.1 M迭氮化钠和5 mM组氨酸时,CL信号分别抑制约71%和91%;当向反应溶液中加入10 U SOD时,CL强度淬灭约40%;当向反应体系中加入5%甘露醇和5%甲醇时,CL强度几乎保持不变。以上结果表明:·OH不参与PIP增强的luminol-O_2-Au NPs CL反应,而O_2·~-和~1O_2在PIP增强的化学发光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散的Au NPs溶液呈红色,其在518 nm处具有特征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SPR)吸收峰。在PIP存在下,金纳米微粒的SPR吸收峰急剧下降,表明金纳米微粒发生了聚集。我们推测PIP可能与金纳米微粒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取代其表面负电荷的柠檬酸根使其表面电荷减少,导致金纳米微粒聚集。在CL实验中,PIP、OIP、MIP和PIAN显示出增强效应,而其他化合物对luminol-O_2-Au NPs CL系统没有影响。为了确认增强效应与Au NPs表面相互作用有关,我们测定了金纳微粒与不同增强剂反应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当Au NPs与P,PCP,PBP,AN,PCAN和PBAN混合后,Au NPs的SPR吸收峰几乎保持不变。而在OIP,MIP,PIAN和PAP存在的情况下,Au NPs的SPR峰降低,金纳米微粒溶液的颜色从酒红色变为蓝色。从以上观察,我们推测,增强剂通过与金表面作用并附着于金纳米微粒表面,是其对luminol-O_2-Au NPs CL系统增强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在这4种能引起金纳米微粒变色的化合物中,PAP是一个例外,PAP能与金纳米微粒表面反应导致其聚集变色,但却对luminol-O_2-Au NPs CL系统没有影响。观察这4种化合物的结构,我们发现所有对luminol-O_2-Au NPs CL系统有增强作用的化合物都是碘苯衍生物。因此,我们推测luminol-O_2-Au NPs CL系统增强的化学发光信号可能源于碘苯衍生物与金纳米微粒表面的相互作用。综上,我们提出了PIP增强luminol-O_2-Au NPs CL反应的可能机理。首先PIP与金纳米微粒相互作用,取代Au NPs表面的柠檬酸根,形成PIP取代的Au NPs,所形成的PIP取代的Au NPs可以促进溶解氧产生O_2·~-自由基,所形成的O_2·~-自由基在水溶液中不稳定,能迅速转化为~1O_2和H_2O_2。最后,~1O_2,O_2·~-自由基和H_2O_2与鲁米诺反应生成3-APA*。当3-APA*回到基态时,能观察到增强的CL信号。以上机理研究表明,PIP与金纳米微粒表面的作用是其增强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些含氨基、羟基、巯基的化合物能与金纳米微粒表面作用,从而抑制PIP增强的化学发光信号。基于此,我们建立的PIP增强的luminol-O_2-Au NPs化学发光体系能应用于这些化合物的检测。我们探究了20种氨基酸对此体系的影响,发现四种氨基酸(半胱氨酸Cys,甲硫氨酸Met,精氨酸Arg和组氨酸His)能明显抑制PIP增强的luminol-O_2-Au NPs体系的CL强度。His为单线态氧清除剂,而其他叁种氨基酸分别含巯基和胍基。我们推测巯基和胍基与金纳米微粒有很强的结合能力,从而抑制了PIP在金表面的作用,导致其增强的化学发光信号降低。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在优化的条件下,我们测试了其他五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巯基苯硼酸(4-mercaptophenylboronic acid,MPBA),1,4-苯二硼酸(1,4-benzenediboronic acid,BDBA),巯基β环糊精(Mercapto-β-cyclodextrin,β-CD-SH),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和氨基胍(Aminoguanidine hydrochloride,AG)对此CL体系的影响。MPBA和β-CD-SH都是含巯基的化合物,AG是含胍基的化合物,BDBA和β-CD为阴性对照。与预期相同,0.1 mM的MPBA,β-CD-SH和AG显着抑制CL信号,而相同浓度的BDBA和β-CD对体系的信号无影响。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IP增强的luminol-O_2-Au NPs CL体系可用于含巯基和胍基的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最后,我们考察了将此体系应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中的可行性。在免疫反应中,金纳米微粒表面将标记抗体,并且剩余位点将采用牛血清白蛋白进行封闭,不利于PIP与金表面的作用,无法产生增强的化学发光信号。针对此问题,我们建立了基于羟胺还原的对碘苯酚增强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用于检测兔IgG。在夹心免疫反应结束后,使用羟胺还原法将金离子还原成金原子,使其沉积于金纳米微粒表面,形成新鲜的金表面,为PIP提供活性反应位点,从而实现兔IgG的化学发光定量分析。我们优化了免疫分析的实验条件,包括NaOH、PIP、luminol、HAuCl_4、NH_2OH、Au NPs标记的二抗的浓度和染色时间T_R。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兔IgG的线性范围为0.5-50 ng mL~(-1),检测限为0.4 ng mL~(-1),选择性良好,测定血清样品中兔IgG的回收率范围为88.6%-85.4%。从分析化学的角度来看,联用羟胺还原法和PIP增强的luminol-O_2-Au NPs CL体系所建立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能很容易拓宽至其他蛋白质的定量分析。除此之外,采用核酸适体为识别分子,此方法也能拓宽至细胞因子、生物活性小分子,甚至是细胞等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孔亚访,樊爱萍[8](2018)在《金纳米簇增强的化学发光反应及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纳米簇(Au NCs)具有拟过氧化物酶活性,能催化鲁米诺(Luminol)与H_2O_2反应,产生增强的化学发光信号。不同于其它纳米微粒催化的Luminol-H_2O_2化学发光反应,Au NCs催化得到的是慢化学发光信号,且其信号能在10min内保持稳定。基于此反应,本文发展了简单、方便的化学发光测定H_2O_2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测定H_2O_2的检测限为10μmol/L。将此方法应用于葡萄糖的检测,其线性范围为10~1 000μmol/L,检测限为10μmol/L。目前一些重要的生物分子,如尿酸和乳酸等均能与相关酶反应生成H_2O_2,本方法也能进一步拓宽至这些生物分子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刘贝贝,于斐,玉崧成,刘利娥,吴拥军[9](2017)在《增强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用于伏马菌素B_1的快速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及化学发光为基础,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伏马菌素B_1(FB_1)为半抗原、鲁米诺-H_2O_2为发光底物,对羟基联苯为化学发光增强剂,建立了一种新型的FB_1快速检测方法——增强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法,相关系数R为0.991 6,线性范围为200~1 400μg/L,检测限为91.3μg/L.在不同的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85.9%~115.4%,与之相对应的板内RSD为9.1%~10.2%(n=6),板间RSD为10.6%~12.4%(n=6),与其他真菌毒素交叉反应率较低.与传统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检测快速,能够用于大批量实际样品的快速检测.(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陈剑,周利,冯磊[10](2017)在《强生Vitros 3600增强型化学发光分析仪Versatip吸头供应故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Vitros 3600增强型化学发光分析仪是美国强生公司推出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其通过多种验证方法实现资源利用和有效工作时间的最大化,具有准确、快速、省时和标准化等优点[1]。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遇到Versatip吸头供应模块故障导致的仪器故障,由于仪器厂家说明书中介绍的保养及常见故障处理措施比较简单,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可操作性不强[2]。笔(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增强化学发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碱性条件下,L-半胱氨酸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反应所产生的化学发光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L-半胱氨酸影响该反应体系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因素(鲁米诺、过氧化氢、pH值、泵速)进行实验研究,建立一种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增强法测定L-半胱氨酸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方法测定L-半胱氨酸的线性范围为2.0×10~(-6)~1.0×10~(-5) g/mL(r=0.997 5),检出限为3.5×10~(-7) g/mL,对6.0×10~(-6) g/mL的L-半胱氨酸进行11次平行测定,RSD为3.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强化学发光论文参考文献
[1].郑专,张宇樯.循环增强荧光免疫技术与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浆BNP的比较研究[J].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2019
[2].赵丹华,刘志浩,余文栋,周燕玲,邱美璇.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增强法测定L-半胱氨酸[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
[3].周莹.基于共反应促进剂增强的金属纳米簇构建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
[4].文睿婷,于泽,于芝颖,李泰锋,胡蕾.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与酶增强免疫分析法测定甲氨蝶呤血药浓度的比较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8
[5].王丽娟,赵若南,赵雅楠,魏思敏,贾丽萍.基于二茂铁增强ABEI电致化学发光对8-OH-dG的检测[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肖静,陈文莉,胡龙波,龙飞,彭涛.增强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定血清高尔基蛋白73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
[7].王影.对碘苯酚在金纳米微粒催化的化学发光体系的增强作用研究及其应用[D].天津大学.2018
[8].孔亚访,樊爱萍.金纳米簇增强的化学发光反应及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2018
[9].刘贝贝,于斐,玉崧成,刘利娥,吴拥军.增强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用于伏马菌素B_1的快速检测[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
[10].陈剑,周利,冯磊.强生Vitros3600增强型化学发光分析仪Versatip吸头供应故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