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河床渗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床,砂砾,滤膜,滤池,工程,水源,水质。
河床渗滤论文文献综述
郎琪[1](2017)在《城市再生水回用河湖河床渗滤介质堵塞发生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再生水因来源广泛、就地可取、经济高效等优点逐渐成为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再生水这一多物质共存体系在回灌河湖补给河道用水过程中,存在着造成河道渗滤系统堵塞的问题。研究再生水回用河湖河床渗滤介质渗流-堵塞的发生机理,对于再生水长期安全回用与提高回灌系统补给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室内大型土柱模拟试验开展了再生水回用条件下典型河道断面渗流-堵塞发生规律研究。研究发现北运河典型河道断面表层5m深度土沟介质分别为素填土和砂质粉土,和合站介质分别为细砂和粉砂;和合站对再生水的入渗速率高于土沟,且均以乘幂关系入渗,和合站穿透时间为78.83h,土沟穿透时间为152h;Thullner(0.75)模型对孔隙度的模拟结果显示,土沟与和合站堵塞程度分别为19.3%、14.4%,在0-30d主要发生物理堵塞,在31-77d主要为物理-生物堵塞。本文第二部分开展了再生水回用条件下回灌介质生物堵塞发生规律及对颗粒物运移能力影响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再生水回灌条件下渗滤介质相对渗透系数在0-40d波动较大,生物膜堵塞作用较小,在41-122d缓慢下降,生物堵塞作用显着。相对渗透系数与介质形貌、粒径大小与水力负荷等条件显着相关;综合相对孔隙度与弥散度模拟结果,土柱孔隙堵塞约20%,介质粒径减小,堵塞程度相应增大。随堵塞程度增加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增强,微生物堵塞可显着促使颗粒物滞留在渗滤系统内,对渗滤系统堵塞发生具有加速作用。本文第叁、四部分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下颗粒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滞留规律。研究发现介质粒径、离子强度、水流速度等影响因素与DOM的耦合作用对颗粒物滞留量影响作用显着,颗粒物直径与离子强度呈正相关,介质粒径、水流速度呈线性负相关;再生水DOM的存在对纳米颗粒物的运移表现为憎溶作用,对于260nm与960nm颗粒物,再生水DOM对低离子强度背景液中的颗粒物表现为憎溶作用,对高离子强度背景液中的颗粒物表现为增溶作用。本文第五部分通过联合运用DLVO理论与Maxwell扩展模型,进行再生水DOM对颗粒物粘附效率影响的动力学分析。研究发现再生水DOM的存在使颗粒物与介质Zeta电势减小,使颗粒物与介质之间排斥势垒降低,次级势阱加深,颗粒物稳定性降低;对于较小直径颗粒物,主要发生初级势阱吸附;对于较大直径颗粒物,主要发生初级势阱与次级势阱吸附;当离子强度增加时,粘附效率相应增加。DOM的存在使颗粒物初级势阱粘附效率增大两个数量级,次级势阱粘附效率增大一个数量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秉政[2](2015)在《大沽河河床渗滤过程中氨氮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染河水在补给周围地下水的过程中,地下水是否会受到污染及污染程度的高低取决于河床渗滤系统。氨氮作为水体中最主要的氮污染物,有着诸多危害。受氨氮污染的地表水体也有可能引起地下水的氨氮污染,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本文在野外调查和采样的基础上,用大沽河底泥和砂土进行了氨氮吸附和转化的批量试验研究以及氨氮在模拟河床渗滤系统中迁移转化的柱试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控制氨氮污染河水在补给过程中污染地下水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氨氮的吸附试验中,分别研究了温度、pH、水流扰动对两种渗滤介质吸附氨氮的影响;在氨氮的转化试验中,分别研究了温度和pH对转化过程的影响:在模拟渗滤试验中,研究了渗滤系统的水动力学参数、阻滞系数和氨氮在其中所发生的实际迁移转化行为。氨氮吸附的动力学试验的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渗滤介质对氨氮的吸附可划分成快速吸附阶段和慢速吸附阶段:两种介质均在pH为中性时对氨氮具有较大的吸附速率;随着温度的增加,两种介质对氨氮的平衡吸附量减少,底泥的吸附速率常数在25℃时最大,砂土的吸附速率常数是随着温度的而增加而减小的;扰动强度的增大加大了两种渗滤介质对氨氮的吸附速率,但是对平衡吸附量影响不大。氨氮吸附的热力学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渗滤介质对氨氮的吸附等温线呈现出线性变化趋势:两种介质的吸附分配系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在氨氮平衡浓度较低时,二者的平衡吸附量随温度变化差别不大:底泥的分配系数比砂土的高一个数量级;两种介质的吸附热力学行为随pH的变化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氨氮的转化试验结果表明,硝化作用是底泥转化氨氮的主要过程。在试验温度区间(10℃-30℃)内,氨氮的硝化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试验中求得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为K=0.082×1.170T-20(d-1)。在试验pH区间(6-8)内,氨氮的硝化速率随pH的升高而增大。在柱试验中,通过水动力学弥散试验计算得到砂土的渗透系数、弥散系数、弥散度、有效孔隙度分别为29.5 m/d、0.108 m2/d、4.05×10-3m和34.7%,底泥的上述参数分别为0.471 m/d、 7.10×10-3m2/d、3.06×10-3m和40.5%;砂土和底泥对氨氮的阻滞系数分别为2.47和8.36;而模拟一维渗滤试验表明渗滤系统去除氨氮主要是通过底泥的吸附和硝化作用及砂土的吸附作用;在溶解氧降低时,底泥中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反硝化作用;渗滤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是有一定限度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6-01)
宋凯,李晓,吴方燕[3](2011)在《天然河床渗滤取水工艺的原理与特点研究——以浠水南城水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渗滤取水净水机理主要是利用砂砾石层表面的泥膜及砂砾石层本身过滤作用、吸附作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达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降低水的浊度、除菌的效果。以湖北浠水南城水厂渗滤取水工程为例,通过对渗滤工程特点和水质监测数据的研究,分析天然河床渗滤水水质及水源水水质的差异,以及渗滤水水质的可靠度。(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1年01期)
马微[4](2008)在《河床渗滤取水与水源热泵系统联合应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床渗滤取水技术是利用河床底部砂卵石层的垂向渗流和滤净功能,将地表江河水转化为河床下潜流水,再通过建造在河床下基岩中的输水平巷和集水竖井将地下水取出地表,集取水、净水一体化的专利技术,同时亦是一种利用天然河床作为滤床的水处理新工艺技术。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是目前国家极力推崇的一种建筑节能技术,已在全国各地推广使用。重庆市地处两江交汇处,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丰富,且大量建筑沿两江四岸分布,为应用水源热泵技术提供了很有利的自然条件。但由于长江和嘉陵江水质浊度和含沙量变化幅度大,直接制约着水源热泵技术在重庆地区的推广使用。因此,为了打破水源热泵技术在重庆推广使用的瓶颈,急需开展河床渗滤取水与水源热泵系统联合应用的技术研究,迄今为止,该技术研究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尚属首次。本文在认真研究河床渗滤取水工艺原理、总结河床渗滤取水及水源热泵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河床渗滤取水与水源热泵系统联合应用在建工程实例,重点对滤床净水机理、水温、水质特点及滤床淤塞防治、联合节能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渗滤取水与水源热泵系统联合应用的相关参数进行了计算,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渗滤取水出水水温恒定、夏凉冬暖(夏季22-23℃,冬季16-18℃),水温比一般地表水更有利于水源热泵机组的节能使用,有利于采用大温差水源热泵机组;②渗滤取水出水浊度<1NTU,pH、电导率、COD、BOD、TOC、NO3等水质指标完全可以满足水源热泵机组的用水需求,可省去除砂、沉淀、过滤等水处理工序;③大型现场入渗滤池试验表明:河床渗滤取水的适宜条件是河床流量充沛,水流流速>0.1m/s,具有足够大的天然滤床,其砂卵石滤层厚度不小于3m,且有一定的垂直入渗滤速;④随着工程的运行,滤床表层泥膜会产生轻微淤塞现象,在水流的水平流速冲刷下,淤塞的表层泥膜不断脱落、破坏和更新,淤塞速度很缓慢。但为了防止淤塞速度加快,定期对滤床表层泥膜进行清淤是很有必要的。⑤河床渗滤取水与水源热泵系统联合使用可以减少机组总用水量,与直接采用地表取水的水源热泵系统相比能够节约30%的电能消耗,节省70%的建设用地,实现最大幅度的资源节约,有着广阔的推广示范价值及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8-11-01)
任陶军,李晓,周亚芹[5](2007)在《河床渗滤取水中在地层里直接除铁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渗滤取水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使铁含量增大,传统的除铁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建设地面水处理设施投资大,如何在不过多追加额外投资的同时降低铁的含量,通过向地层曝气实验,探讨了铁离子在地层中被直接处理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环保科技》期刊2007年02期)
曾晓佳,李晓[6](2006)在《天然河床渗滤取水滤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滤膜在渗滤取水水质净化中起重要作用,其生长特点关系到工程能否持久运行。通过实验测试及工程监测数据分析了滤膜的微观物质组成、演化特点,提出了滤膜对净化水质的贡献和对滤水能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期刊2006年10期)
黄瑞华,吴耀国,杨炳超,妙颖[7](2006)在《氨氮在垂向河床渗滤系统中的环境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行设计的室内土柱实验装置,以恒定氨氮质量浓度为18.27 mg/L的氯化铵溶液为淋滤液,模拟氨氮在垂向河床中的渗滤过程,来探讨氨氮在垂向河床渗滤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借以了解河床渗滤系统对氮污染的净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氨氮在河床渗滤过程中分别参与吸附及硝化作用,主要发生在距离河床1~3 cm处;由于这两种作用的影响,该河床渗滤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达87%。同时还发现,该河床渗滤系统对氨氮的硝化能力有限,可以考虑向污水中补充溶解氧及添加石灰等强化措施来提高硝化能力。(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李晓,杨立中,魏民[8](2004)在《天然河床渗滤水水质特征及净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渗滤取水净水机理主要是利用砂砾石层表面的泥膜及砂砾石层本身过滤作用、吸附作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达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降低水的浊度、除菌的效果。通过分析重庆江津白沙渗滤取水工程中渗透水水质表明,河水经过天然河床渗滤处理,其中的悬浮物质几乎可以被完全去除,并有较好的除菌效果。渗透水中NO3-,COD,BOD,TOC去除率达75%以上。渗透水常量化学组分Na+,Cl-浓度明显降低,Ca2+,Mg2+,HCO3有少量增加。渗滤水的水质得到大幅提高,不仅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而且由于水岩相互作用,使渗滤水矿化度也有所增加,产生一定矿化作用。(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2004年04期)
黄瑞华[9](2004)在《氨氮及硝态氮在河床渗滤系统中的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氮污染已成为众多国家所关注的问题。河床渗滤是一种天然净化技术,对多种污染物都有较高的去除率,包括氮污染。在国外已开展了不少有关河床渗滤系统对氮污染净化的研究工作,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远远不够。 本文就此选着手,采用两套室内土柱模拟河床渗滤系统的实验方式,通过检测与分析流经土柱的出水溶液的各离子浓度、电导率、pH值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分别对氨氮和硝态氮在河床渗滤系统中的转化规律及去除效果等进行分析研究。 实验分析研究表明:在氨氮实验中,氨氮参与了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导致了渗出液中钙离子和硬度的增加;参与了硝化作用,致使pH值减小;该体系还发生了反硝化作用和有机氮的矿化作用。氨氮在河床渗滤系统中由于吸附及硝化作用得到较好的去除,去除率达87%。在硝态氮实验中,硝态氮参与了异化还原作用,使得出水氨氮浓度的上升;参与了反硝化作用,使得出水中硝态氮的浓度很低。此外,该体系还发生了矿化作用及离子交换。硝态氮在河床渗滤系统中由于由于异化还原及反硝化也得到了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近达100%。 本文通过氨氮及硝态氮在河床系统中的模拟实验的研究,对氨氮及硝态氮在河床系统中的转化规律进行了较详细地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如改进装置,进行微生物监测等,有助于人们更有效地利用河床渗滤进行污水净化,对氮污染的治理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4-05-01)
王国栋[10](2004)在《天然河床渗滤取水渗流场数值模拟及水质可靠度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河床渗滤取水是一种利用天然河床底部砂砾石层作为滤床,直接净化高浊度、微污染的江河水的取水净水工艺技术。论文以重庆白沙自来水厂渗滤取水工程为例,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数值模拟计算等来研究天然河床渗滤取水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天然河床渗滤取水工艺及原理、渗滤取水环境、天然滤床特性、渗流场数值模拟和渗滤水水质可靠度分析,最后给出了进行天然河床渗滤取水技术研究的建议。通过本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河流漫滩发育的地段,天然河床底部一定厚度的砂砾石层,是由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粒度不均匀且渗透性良好的特性。在自然水力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天然河床表层普遍发育生物泥膜,砂砾石层也可能具有多层结构,是一种良好的滤层。(2)结合白沙渗滤取水工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渗滤取水条件下的渗流场特征。研究表明,渗滤取水的渗流场具有典型的叁维流特征。建立了渗流场水文地质数学模型,并应用ANSYS进行数值模拟。其成果为确定合理的水位降深、进行取水量评价与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3)利用可靠性理论,选择了合理的可靠度分析法分析白沙渗滤取水工程渗滤水水质的可靠度。(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4-04-01)
河床渗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污染河水在补给周围地下水的过程中,地下水是否会受到污染及污染程度的高低取决于河床渗滤系统。氨氮作为水体中最主要的氮污染物,有着诸多危害。受氨氮污染的地表水体也有可能引起地下水的氨氮污染,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本文在野外调查和采样的基础上,用大沽河底泥和砂土进行了氨氮吸附和转化的批量试验研究以及氨氮在模拟河床渗滤系统中迁移转化的柱试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控制氨氮污染河水在补给过程中污染地下水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氨氮的吸附试验中,分别研究了温度、pH、水流扰动对两种渗滤介质吸附氨氮的影响;在氨氮的转化试验中,分别研究了温度和pH对转化过程的影响:在模拟渗滤试验中,研究了渗滤系统的水动力学参数、阻滞系数和氨氮在其中所发生的实际迁移转化行为。氨氮吸附的动力学试验的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渗滤介质对氨氮的吸附可划分成快速吸附阶段和慢速吸附阶段:两种介质均在pH为中性时对氨氮具有较大的吸附速率;随着温度的增加,两种介质对氨氮的平衡吸附量减少,底泥的吸附速率常数在25℃时最大,砂土的吸附速率常数是随着温度的而增加而减小的;扰动强度的增大加大了两种渗滤介质对氨氮的吸附速率,但是对平衡吸附量影响不大。氨氮吸附的热力学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渗滤介质对氨氮的吸附等温线呈现出线性变化趋势:两种介质的吸附分配系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在氨氮平衡浓度较低时,二者的平衡吸附量随温度变化差别不大:底泥的分配系数比砂土的高一个数量级;两种介质的吸附热力学行为随pH的变化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氨氮的转化试验结果表明,硝化作用是底泥转化氨氮的主要过程。在试验温度区间(10℃-30℃)内,氨氮的硝化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试验中求得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为K=0.082×1.170T-20(d-1)。在试验pH区间(6-8)内,氨氮的硝化速率随pH的升高而增大。在柱试验中,通过水动力学弥散试验计算得到砂土的渗透系数、弥散系数、弥散度、有效孔隙度分别为29.5 m/d、0.108 m2/d、4.05×10-3m和34.7%,底泥的上述参数分别为0.471 m/d、 7.10×10-3m2/d、3.06×10-3m和40.5%;砂土和底泥对氨氮的阻滞系数分别为2.47和8.36;而模拟一维渗滤试验表明渗滤系统去除氨氮主要是通过底泥的吸附和硝化作用及砂土的吸附作用;在溶解氧降低时,底泥中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反硝化作用;渗滤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是有一定限度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床渗滤论文参考文献
[1].郎琪.城市再生水回用河湖河床渗滤介质堵塞发生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
[2].王秉政.大沽河河床渗滤过程中氨氮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宋凯,李晓,吴方燕.天然河床渗滤取水工艺的原理与特点研究——以浠水南城水厂为例[J].地下水.2011
[4].马微.河床渗滤取水与水源热泵系统联合应用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8
[5].任陶军,李晓,周亚芹.河床渗滤取水中在地层里直接除铁的可行性研究[J].环保科技.2007
[6].曾晓佳,李晓.天然河床渗滤取水滤膜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
[7].黄瑞华,吴耀国,杨炳超,妙颖.氨氮在垂向河床渗滤系统中的环境行为[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
[8].李晓,杨立中,魏民.天然河床渗滤水水质特征及净化机理研究[J].矿物岩石.2004
[9].黄瑞华.氨氮及硝态氮在河床渗滤系统中的模拟实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4
[10].王国栋.天然河床渗滤取水渗流场数值模拟及水质可靠度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重庆白沙天然河床渗滤取水工程示...](/uploads/article/2020/01/06/293b8d3dc89204bf60e930c1.jpg)
![天然河床渗滤取水工程示意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4129706.nh0004&suffix=.jpg)
![天然河床渗滤取水工程示意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535369&suffix=.jpg)
![河水经过天然河床渗滤示意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535370&suffix=.jpg)
![河水经过天然河床渗滤示意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440540&suffix=.jpg)
![渗滤取水工艺流程](/uploads/article/2020/01/06/c6c4d393b66b90dce14a192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