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木建筑用加固结构,包括支撑柱和顶梁,所述顶梁安装于支撑柱的顶端,所述支撑柱和顶梁连接的拐角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角架,所述角架为L型结构,且角架的两端均开设有连接槽,所述支撑柱的一侧外壁上嵌入有下边梁和上边梁,所述上边梁位于角架和下边梁之间,且上边梁和下边梁的内部均预埋有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角架、下边梁、上边梁和支撑龙骨,在进行加固操作时,下边梁和上边梁均嵌入于支撑柱的内部,既避免对原始结构造成大面积破坏,又能一定程度的降低加固结构的占用空间,而下边梁与上边梁之间又连接有承重钢筋,从而保证加筑的边梁结构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土木建筑用加固结构,包括支撑柱(1)和顶梁(2),所述顶梁(2)安装于支撑柱(1)的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和顶梁(2)连接的拐角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角架(3),所述角架(3)为L型结构,且角架(3)的两端均开设有连接槽(7),所述支撑柱(1)的一侧外壁上嵌入有下边梁(4)和上边梁(6),所述上边梁(6)位于角架(3)和下边梁(4)之间,且上边梁(6)和下边梁(4)的内部均预埋有横向加强筋(12)和纵向加强筋(13),两组所述纵向加强筋(13)分别贯穿上边梁(6)和下边梁(4)的一端,且两组纵向加强筋(13)的一端均通过钢丝包绕连接有第一连接件(14),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14)的一端均连接有第二连接件(15),所述第二连接件(15)和第一连接件(14)均为U型结构,且两个第二连接件(15)之间连接有承重钢筋(5),所述第一连接件(14)、第二连接件(15)和承重钢筋(5)之间均绕设有固定钢丝,所述上边梁(6)靠近角架(3)的一侧外壁上焊接有底板(10),所述底板(10)上焊接有连接钢筋(11),所述连接钢筋(11)为U型结构,且连接钢筋(11)与连接槽(7)卡合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土木建筑用加固结构,包括支撑柱(1)和顶梁(2),所述顶梁(2)安装于支撑柱(1)的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和顶梁(2)连接的拐角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角架(3),所述角架(3)为L型结构,且角架(3)的两端均开设有连接槽(7),所述支撑柱(1)的一侧外壁上嵌入有下边梁(4)和上边梁(6),所述上边梁(6)位于角架(3)和下边梁(4)之间,且上边梁(6)和下边梁(4)的内部均预埋有横向加强筋(12)和纵向加强筋(13),两组所述纵向加强筋(13)分别贯穿上边梁(6)和下边梁(4)的一端,且两组纵向加强筋(13)的一端均通过钢丝包绕连接有第一连接件(14),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14)的一端均连接有第二连接件(15),所述第二连接件(15)和第一连接件(14)均为U型结构,且两个第二连接件(15)之间连接有承重钢筋(5),所述第一连接件(14)、第二连接件(15)和承重钢筋(5)之间均绕设有固定钢丝,所述上边梁(6)靠近角架(3)的一侧外壁上焊接有底板(10),所述底板(10)上焊接有连接钢筋(11),所述连接钢筋(11)为U型结构,且连接钢筋(11)与连接槽(7)卡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木建筑用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架(3)远离连接钢筋(11)的一端卡合连接有第一撑板(16),所述第一撑板(16)远离角架(3)的一端通过支撑龙骨(19)连接有第二撑板(17),所述第一撑板(16)和第二撑板(17)均与支撑龙骨(19)卡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土木建筑用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龙骨(19)的底端开设有卡槽(20),所述卡槽(20)为T型结构,所述第一撑板(16)的一端和第二撑板(17)的两端均焊接有卡扣(18),所述卡扣(18)为L型结构,且卡扣(18)与卡槽(20)卡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土木建筑用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龙骨(19)的顶端设置有弧形凸起(21),所述弧形凸起(21)的顶面与顶梁(2)的底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木建筑用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0)上位于连接钢筋(11)一侧的位置处焊接有限位座(9),所述连接钢筋(11)的活动端焊接有固定端头(8),所述固定端头(8)通过螺栓与限位座(9)固定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加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土木建筑用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加固是利用碳纤维、粘钢和高压灌浆对建筑进行加强加固,其中加固方式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种,以间接加固为例,原理是在原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构件,加固构件可进行一定的预紧,通过预紧作用承担和分散原结构上的部分载荷,从而达到加固作用,但是现有的加固构件大多安装于原结构的表面,使得原结构的表面位置外扩,对原建筑的内部空间造成较大影响,而且在加固后也不便于进行拆卸更换,随着建筑使用时间的增长只能在外部进行持续加固,导致对原结构外表的影响越来越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木建筑用加固结构,以解决现有的加固结构对原有建筑结构内部空间具有较大影响且不便于拆卸更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土木建筑用加固结构,包括支撑柱和顶梁,所述顶梁安装于支撑柱的顶端,所述支撑柱和顶梁连接的拐角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角架,所述角架为L型结构,且角架的两端均开设有连接槽,所述支撑柱的一侧外壁上嵌入有下边梁和上边梁,所述上边梁位于角架和下边梁之间,且上边梁和下边梁的内部均预埋有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两组所述纵向加强筋分别贯穿上边梁和下边梁的一端,且两组纵向加强筋的一端均通过钢丝包绕连接有第一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均连接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和第一连接件均为U型结构,且两个第二连接件之间连接有承重钢筋,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承重钢筋之间均绕设有固定钢丝,所述上边梁靠近角架的一侧外壁上焊接有底板,所述底板上焊接有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为U型结构,且连接钢筋与连接槽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角架远离连接钢筋的一端卡合连接有第一撑板,所述第一撑板远离角架的一端通过支撑龙骨连接有第二撑板,所述第一撑板和第二撑板均与支撑龙骨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龙骨的底端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为T型结构,所述第一撑板的一端和第二撑板的两端均焊接有卡扣,所述卡扣为L型结构,且卡扣与卡槽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龙骨的顶端设置有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的顶面与顶梁的底面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板上位于连接钢筋一侧的位置处焊接有限位座,所述连接钢筋的活动端焊接有固定端头,所述固定端头通过螺栓与限位座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角架、下边梁、上边梁和支撑龙骨,在进行加固操作时,下边梁和上边梁均嵌入于支撑柱的内部,既避免对原始结构造成大面积破坏,又能一定程度的降低加固结构的占用空间,而下边梁与上边梁之间又连接有承重钢筋,从而保证加筑的边梁结构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实现对支撑柱承重分担的作用,角架安装于支撑柱与顶梁连接的拐角处,同样也有效降低对原有结构内部空间的影响,而角架与上边梁之间又连接有连接钢筋,连接钢筋为半活动的U型结构,具有一定反向变形的效果,不仅起到了角架与上边梁之间的连接效果,还有效使角架具有反向支撑的作用,从而使角架能对顶梁的承重进行分担,另外对于跨度较大的顶梁结构,还可在两个角架之间添加若干个支撑龙骨,通过支撑龙骨的设置对顶梁进行进一步支撑,同时整体结构位于顶梁底面,使得整体结构对建筑的内部空间影响较小。
(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撑板和第二撑板,在进行整体加固结构的安装时,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配合能有效实现下边梁、承重钢筋和上边梁之间的固定,其固定方式采用钢丝进行包绕即可,操作简单且便于拆卸,而角架与支撑龙骨之间的连接又通过第一撑板和第二撑板的配合实现,其连接方式通过卡扣和卡槽进行卡合连接,并且一个卡槽能配合卡合两个卡扣,从而能形成支撑龙骨的连续固定,连接操作同样较为简单且便于拆卸,因而在需要更换或加大加固结构的强度时,仅需拆卸对应的连接件和撑板即可,便于实现承重钢筋和支撑龙骨的更换,使得该加固结构能快速拆卸更换,以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加固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B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C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支撑龙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柱、2-顶梁、3-角架、4-下边梁、5-承重钢筋、6-上边梁、7-连接槽、8-固定端头、9-限位座、10-底板、11-连接钢筋、12-横向加强筋、13-纵向加强筋、14-第一连接件、15-第二连接件、16-第一撑板、17-第二撑板、18-卡扣、19-支撑龙骨、20-卡槽、21-弧形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土木建筑用加固结构,包括支撑柱1和顶梁2,顶梁2安装于支撑柱1的顶端,支撑柱1和顶梁2连接的拐角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角架3,角架3为L型结构,且角架3的两端均开设有连接槽7,支撑柱1的一侧外壁上嵌入有下边梁4和上边梁6,上边梁6位于角架3和下边梁4之间,且上边梁6和下边梁4的内部均预埋有横向加强筋12和纵向加强筋13,通过横向加强筋12和纵向加强筋13的配合有效提高上边梁6和下边梁4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上边梁6和下边梁4的使用寿命及承重效果,并且纵向加强筋13的一端呈贯穿设置,以便于实现第一连接件14的快速连接,两组纵向加强筋13分别贯穿上边梁6和下边梁4的一端,且两组纵向加强筋13的一端均通过钢丝包绕连接有第一连接件14,两个第一连接件14的一端均连接有第二连接件15,第二连接件15和第一连接件14均为U型结构,通过第一连接件14和第二连接件15的配合不仅保证了承重钢筋5连接的稳定,还有效降低了承重钢筋5的安装难度,且两个第二连接件15之间连接有承重钢筋5,第一连接件14、第二连接件15和承重钢筋5之间均绕设有固定钢丝,上边梁6靠近角架3的一侧外壁上焊接有底板10,底板10上焊接有连接钢筋11,连接钢筋11为U型结构,通过连接钢筋11的变形提供了一定的反向支撑,使得角架3能有效分担顶梁2上的载荷,达到稳定的加固效果,且连接钢筋11与连接槽7卡合连接。
请参阅图5-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另一种技术方案:角架3远离连接钢筋11的一端卡合连接有第一撑板16,第一撑板16远离角架3的一端通过支撑龙骨19连接有第二撑板17,第一撑板16和第二撑板17均与支撑龙骨19卡合连接,通过第一撑板16和第二撑板17的连接有效实现支撑龙骨19的连接安装,而支撑龙骨19能顶梁2产生一定的反向支撑,达到进一步的辅助加固的效果。
为了实现第一撑板16和第二撑板17的连续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支撑龙骨19的底端开设有卡槽20,卡槽20为T型结构,第一撑板16的一端和第二撑板17的两端均焊接有卡扣18,卡扣18为L型结构,且卡扣18与卡槽20卡合连接。
为了使支撑龙骨19具有一定的反向支撑,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支撑龙骨19的顶端设置有弧形凸起21,弧形凸起21的顶面与顶梁2的底面连接。
为了保证连接钢筋11能形成反向支撑,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底板10上位于连接钢筋11一侧的位置处焊接有限位座9,连接钢筋11的活动端焊接有固定端头8,固定端头8通过螺栓与限位座9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步骤一,在支撑柱1和顶梁2交接的位置处通过螺栓固定相应的角架3;
步骤二,在支撑柱1安装有角架3的一侧外壁上开设两个内槽,两个内槽分别位于支撑柱1的底端和靠近角架3的位置处;
步骤三,在两个内槽内分别嵌入上边梁6和下边梁4,并利用混凝土或者水泥结构实现边梁与支撑柱1之间的固定;
步骤四,在上边梁6与角架3之间固定连接钢筋11,在此过程中首先选取形成一定预紧的连接钢筋11,此时连接钢筋11的活动端与限位座9之间为已固定状态,然后通过底板10将连接钢筋11焊接于上边梁6的顶端,同时保证预紧的U型连接钢筋11卡入角架3一端的连接槽7内,以此形成连接操作,然后将固定端头8与限位座9之间的螺栓拆除,使得连接钢筋11回弹,从而对角架3产生支撑,使得角架3对顶梁2产生支撑,达到一定的承重效果;
步骤五,通过钢丝分别在下边梁4和上边梁6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件14,此时第一连接件14与纵向加强筋13的一端形成卡合,并且通过钢丝进行缠绕固定;
步骤六,在两个第一连接件14的一侧固定第二连接件15,固定方式与步骤五相同;
步骤七,在两个第二连接件15之间卡入承重钢筋5,并进行固定,固定方式与步骤五或步骤六相同;
以此完成整体加固结构的安装;
另外,在对顶梁2跨度较大的建筑进行加固操作时,还可采用一定的顶梁2加固结构:
步骤八,在相邻的两个角架3之间固定若干个支撑龙骨19,而在固定支撑龙骨19时,首先在角架3远离连接钢筋11的一端卡入第一撑板16,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然后在第一撑板16远离角架3的位置处卡入支撑龙骨19,使得支撑龙骨19底端的卡槽20与第一撑板16上的卡扣18形成卡合,然后向同样的卡槽20内卡入第二撑板17,并通过第二撑板17进行下一个支撑龙骨19的限定,从而完成若干个支撑龙骨19之间的连接,以形成顶梁2底端的加固结构。
步骤九,在加固结构出现老化或者支撑力不足的现象时,可进行承重钢筋5和支撑龙骨19等结构的更换,在更换时,仅需拆卸第一连接件14与第二连接件15和第一撑板16与第二撑板17等结构,拆卸方式简单,拆卸后更换具有更大支撑强度的承重钢筋5和支撑龙骨19即可,无需拆卸其他结构,大大降低了更换加固结构时对原有结构的影响。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137163.0
申请日:2019-09-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723684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E04G23/02
专利分类号:E04G23/02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第一申请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申请人地址: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西源大道1号
发明人:罗玲;胡肖一
第一发明人:罗玲
当前权利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代理人:何悦
代理机构:51250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时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5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