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化论文_张正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定居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亚地区,鄂伦春,南县,半农半牧区,藏族,碌曲,玛曲。

定居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阳[1](2019)在《突回时代漠北游牧社会定居化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漠北地区对游牧民族来说意义非凡。隋唐时期突厥、回鹘先后称雄漠北。在唐王朝农耕文明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这两个民族社会内部逐渐出现了定居化趋势。但这一现象并非只出现在突回时代,在此之前,漠北游牧社会内部就已存在定居化因素,具体表现为农业实践与筑城。漠北回鹘承袭突厥时代的定居观念,从而出现半定居化生活倾向。这一现象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可视作是漠北游牧社会内部定居化因素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因此对突回时代漠北地区定居化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北方游牧社会内部生计方式的发展变迁。漠北游牧社会内部的定居化因素其来有自,匈奴、鲜卑拓跋代、柔然等游牧政权内部都曾出现不同程度的定居化因素。而从文献和碑铭的相关记载可推知,第一汗国时期突厥极有可能已受到定居化因素的影响,第二汗国默啜和毗伽可汗时期的农业实践和筑城构想可视作是这一影响的延续。而突厥对游牧文化的坚守和对农耕文化的被动接受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社会内部定居化因素的发展。漠北回鹘汗国时代定居化趋势的加强其具体表现为回鹘的生计方式从游牧逐渐转向半定居化生活。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汉地农耕文明、粟特绿洲城邦文明以及漠北游牧社会内部不断发展变化的定居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马玉,冀运鲁[2](2018)在《明代商人定居化对通俗小说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为了追求更为丰厚的经济利益,大规模的商人开始纷纷落迁定居一地,逐渐形成一种定居化趋势。文章从通俗小说的语言及题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编创方式等四个角度来阐明明代商人定居化对通俗小说创作蜕变、传播乃至整合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周毛卡[3](2015)在《定居化后藏族牧区教育、家庭及社区面临的新困境——以甘肃省玛曲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牧民定居"政策在藏族牧区实施以来,极大地改善了牧区基础教育的面貌和条件,为牧民子女入校就读,接受现代学校教育提供了方便,牧区基础教育呈现非常喜人的局面。然而牧民定居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定居后的牧民群体面临着诸多的适应问题,由于现代知识的匮乏、城市生存技能的缺少,很多定居牧民逐渐成为新一代的城市游民,牧民家长的生存问题自然威胁和影响到在校子女的学习和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隐患。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玛曲县寄宿制藏族小学及所属社区、家庭状况的调查分析,反映"牧民定居"这一特殊条件下藏族牧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以期更多专业研究人士和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此课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探讨。(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5年05期)

梁景之[4](2013)在《荒漠草原牧区的定居化及其环境效应——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7月中旬,受《人口较少民族乡村治理与社会参与调查》课题组的委托,有机会赴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调查,走访了明花乡政府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并对双海子村等五个行政村作了入户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我们在围绕主题实施调查的同时,对该地区农牧民反映比较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也给于了一定关注,而这一问题又与该地区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定居化工程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因此,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为个案,(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论坛》期刊2013年01期)

苏发祥,才贝[5](2012)在《论藏族牧民定居化模式及其特点——以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果洛州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牧民定居是新世纪以来政府在藏族牧区推行的主要惠民政策之一,但定居的方式、规模等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甘肃省玛曲县和青海省果洛州大武镇有扶贫、定居、移民叁种不同牧民定居模式,各具特点。牧民定居是个复杂问题,牵涉到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简单地用"生态移民"一言而蔽之。此外,应从多视角具体分析牧民定居,牧民定居化,未必像一些学者坚持的那样,是游牧文化的终结,相反,可能是一种新的游牧生活的肇始。(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何群[6](2007)在《定居化过程:文化碰撞的悲喜剧——1958年前后的鄂伦春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鄂伦春族做为狩猎文化共同体,游猎是文化的核心。考察该族近50多年历史,可以认为,由"游"到"定"——即政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组织实施的猎民定居,以及由此开始的"转产"历程,彻底拉开了狩猎文化前途和该群体生存前景问题的序幕。本文从狩猎文化与环境关系的理论视角,重新梳理1958年前后政府动员推行的鄂伦春族定居化过程,辨析狩猎文化与急剧变化的环境的接触、碰撞形态,揭示其中可能的文化差异因素,从而为理解鄂伦春族及现代化潮流裹挟中小民族因传统而带来的特有的生存发展难题提供启发。(本文来源于《满族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严永平,王莉芳[7](2007)在《碌曲不断推进牧民定居化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碌曲讯 (记者严永平 通讯员 王莉芳)碌曲县把牧民定居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建设的切入点,多渠道整合项目,筹措资金,不断推进牧民定居点建设。 目前,在碌曲草原已(本文来源于《甘南日报(汉文版)》期刊2007-08-13)

许敏[8](2002)在《论晚明商人侨寓、定居化趋向与社会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以前 ,大多数贩运商行踪不定、四处流动。明前期 ,各地商贩已有落定迹象 ,中叶以后 ,商贾定居经营与日俱增 ,几成潮流。尤其是徽州商人 ,流动最广 ,常以集团军的形式落居各地。考索商人定居之自觉动机 ,既有求安定的民族心理的作用 ,更是市场吸引和利益驱动使然。追究更深层原因 ,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关系变化之结果。行商定居化的趋向与实践 ,造成了全国各地大小城镇市场多为外商占据之局面。外来商人定居化现象明显。封建社会人们居住场所和行为场所的变化 ,既是对社会变迁的适应 ,也是复杂社会渐变的一项指标(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02年01期)

李一新[9](1997)在《中亚蒙古统治者的定居化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13世纪初,游牧的蒙古民族征服并统治了中亚地区。一个世纪后,蒙古征服者后裔中,一些统治者开始向定居转化。本文试简述中亚蒙古统治者定居化倾向的过程及原因。一、开始向定居转变时期(察合台开国后期)约从14世纪初期起,陆续有一些中亚蒙古统治者向定居生活转变。在(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7年02期)

定居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为了追求更为丰厚的经济利益,大规模的商人开始纷纷落迁定居一地,逐渐形成一种定居化趋势。文章从通俗小说的语言及题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编创方式等四个角度来阐明明代商人定居化对通俗小说创作蜕变、传播乃至整合具有重大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定居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正阳.突回时代漠北游牧社会定居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马玉,冀运鲁.明代商人定居化对通俗小说创作的影响[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3].周毛卡.定居化后藏族牧区教育、家庭及社区面临的新困境——以甘肃省玛曲县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

[4].梁景之.荒漠草原牧区的定居化及其环境效应——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为个案[J].青藏高原论坛.2013

[5].苏发祥,才贝.论藏族牧民定居化模式及其特点——以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果洛州为个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6].何群.定居化过程:文化碰撞的悲喜剧——1958年前后的鄂伦春社会[J].满族研究.2007

[7].严永平,王莉芳.碌曲不断推进牧民定居化建设[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7

[8].许敏.论晚明商人侨寓、定居化趋向与社会变迁[J].江海学刊.2002

[9].李一新.中亚蒙古统治者的定居化倾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论文知识图

3鼓楼作为侗族村寨的“肚脐之地”学循化县撒拉族人口密度分布现状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河湟文化的横切面1-1中可W看出,阿项州总体定居人口比...

标签:;  ;  ;  ;  ;  ;  ;  

定居化论文_张正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