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针法论文-曹建平,蔡礼松,戴方瑜,史优波,马睿杰

拮抗针法论文-曹建平,蔡礼松,戴方瑜,史优波,马睿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拮抗针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卒中,膝过伸,针灸,任务导向性训练

拮抗针法论文文献综述

曹建平,蔡礼松,戴方瑜,史优波,马睿杰[1](2019)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拮抗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拮抗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的临床疗效,以期得到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来改善患者的偏瘫侧膝过伸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法:选取42例脑卒中存在膝过伸功能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治疗组给予针刺拮抗肌配合任务导向性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配合任务导向性康复治疗。根据行走功能评定、Loudon膝过伸诊断方法、膝关节ROM评定等指标评价2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治疗4周后患者膝过伸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Loudon膝过伸疗效总有效率为76.2%,显着高于对照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膝关节ROM疗效总有效率为90.5%,显着高于对照组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Hold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Holden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拮抗针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合康复治疗。(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王瑶[2](2019)在《头针联合“拮抗电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及Gly、GABA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头针联合“拮抗电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及对患者肱二头肌肌电积分值、血清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的影响。为头针联合“拮抗电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应用提高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头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h,连续治疗6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拮抗电针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及简式Fugl-meyer 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测量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肌电积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检测两组患者血清Gly和GABA水平。运用统计学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Gly和GABA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头针联合“拮抗电针法”能够显着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MAS、FMA评分及患侧肱二头肌IEMG,疗效优于单纯头针治疗;2.头针联合“拮抗电针法”具有上调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血清 Gly和GABA表达水平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汪军华,曾美灵,黎莉,彭玉琳[3](2018)在《运用拮抗针法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50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把10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进行拮抗针法结合Bobath疗法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针刺结合Bobath疗法训练。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Barthel指数和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较治疗前都有显着好转(P<0.05,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Barthel指数和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和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拮抗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冯雅娟,贾晓沛,骆莉,石云荣,玉芳[4](2018)在《石学敏手法量学结合拮抗肌电针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石学敏教授的手法量学方法对中风后患者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石学敏手法量学结合拮抗肌电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手法配合电针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学敏手法量学结合拮抗肌电针法能显着改善脑卒中后的高肌张力状态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合电针组。(本文来源于《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李宝纪,侯强,王小宁[5](2017)在《拮抗针法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急性脑梗死后上肢痉挛中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急性脑梗死后上肢痉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康复科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后伴有上肢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拮抗针法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和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法进行疗效评定,判断两种治疗方法对急性脑梗死后上肢痉挛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后上肢痉挛状态,较单纯使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效果佳,且患者容易操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7年22期)

杨加顺,孙茹,王绚,王虹,张居婵[6](2016)在《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100例脑梗死上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组(治疗组)和巴氯芬组(对照组),各50例。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法和Fugl 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及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显着改善脑梗死后的上肢痉挛状态,综合临床疗效优于巴氯芬。(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6年02期)

孙远征,姚启凤[7](2013)在《拮抗针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拮抗针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拮抗针法治疗;治疗前后采用修正的Ashworth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上肢)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FMA积分比较、组间FMA积分及总有效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拮抗针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疗效显着优于单纯应用康复疗法组。(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姚启凤[8](2013)在《拮抗针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60例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拮抗针配合康复的临床疗效,为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提供一种新的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1.将入选的60例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2.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由专业康复人员一对一给予患者痉挛上肢进行降低肌张力,抑制痉挛模式,诱发分离运动的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拮抗针,选取天井、臑外、手叁里、外关、中渚几穴,天井、臑外两穴通电后,采用疏波,可使肘关节做向前的伸展动作,疗程:每天2次,6天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天,共针刺4个疗程。3.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修正的Ashworth分级标准(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指数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并用修正的Ashworth法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4.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t检验。p<0.()5(或p<0.01)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组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痉挛程度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组内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痉挛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组内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更加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有效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拮抗针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较单纯应用康复治疗效果好。2.拮抗针法配合康复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痉挛肢体的肌张力,从而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上肢痉挛状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5-01)

李广利[9](2012)在《头针结合拮抗针法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头针配合拮抗针法改善中风后遗症上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并讨论其作用机理,为中风后遗症上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偏瘫痉挛患者60例,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拮抗针法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针刺的方法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休息1天,2周为一疗程,连续2个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肌张力评分法(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SFMA)及改良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ADL)评分法评定治疗前后患侧痉挛状态、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1治疗后的上肢Fugl-Meyer积分比较,显示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对患者痉挛状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在改善肢体运功功能方面,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1“头针结合拮抗针法”对中风后遗症的肌痉挛状态的缓解治疗起到重要作用。2“头针结合拮抗针法”能促进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3“头针结合拮抗针法”是治疗中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治疗(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5-01)

韩雪梅[10](2004)在《拮抗针法对改善中风后遗症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拮抗针法”改善中风后遗症的肌痉挛状态。从而对中风患者上肢屈曲性痉挛,下肢伸直性痉挛;手指的屈曲性挛缩以及足下垂内翻等症状,达到改善和治疗的目的。本临床观察采用国际通用Ashworth量表及脑卒中功能障碍评价表(SIAS)进行疗效评定,“拮抗针法”主要是通过针刺与痉挛相拮抗的肌群,在电针刺激下使拮抗肌有节律收缩,这样痉挛状态的肌群在拮抗肌的作用下逐渐松弛,经过1~2个疗程痉挛状态的肌群张力明显降低,肢体外观表现为上肢挎篮姿势的改善,手指伸开,下肢迈步屈膝盖而不划弧,足内翻改善落地平稳。本临床观察是将“拮抗针法”与通用的“常规针法”相比较,在临床观察中得出哪种针法对改善中风后遗症的痉挛状态更有效,观察结果表明“拮抗针法”对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比“常规针法”略胜一筹。“常规针法”对初期完全瘫痪肌张力较低,肌力较差的患者改善明显,但就对严重影响患者活动和康复的肢体痉挛状态“拮抗针法”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04-05-01)

拮抗针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拮抗电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及对患者肱二头肌肌电积分值、血清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的影响。为头针联合“拮抗电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应用提高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头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h,连续治疗6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拮抗电针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及简式Fugl-meyer 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测量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肌电积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检测两组患者血清Gly和GABA水平。运用统计学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Gly和GABA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头针联合“拮抗电针法”能够显着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MAS、FMA评分及患侧肱二头肌IEMG,疗效优于单纯头针治疗;2.头针联合“拮抗电针法”具有上调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血清 Gly和GABA表达水平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拮抗针法论文参考文献

[1].曹建平,蔡礼松,戴方瑜,史优波,马睿杰.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拮抗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

[2].王瑶.头针联合“拮抗电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及Gly、GABA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3].汪军华,曾美灵,黎莉,彭玉琳.运用拮抗针法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5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8

[4].冯雅娟,贾晓沛,骆莉,石云荣,玉芳.石学敏手法量学结合拮抗肌电针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5].李宝纪,侯强,王小宁.拮抗针法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急性脑梗死后上肢痉挛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7

[6].杨加顺,孙茹,王绚,王虹,张居婵.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6

[7].孙远征,姚启凤.拮抗针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

[8].姚启凤.拮抗针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9].李广利.头针结合拮抗针法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10].韩雪梅.拮抗针法对改善中风后遗症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

标签:;  ;  ;  ;  

拮抗针法论文-曹建平,蔡礼松,戴方瑜,史优波,马睿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