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介体论文-刘海霞,李雪明,宋天顺,谢婧婧

电子介体论文-刘海霞,李雪明,宋天顺,谢婧婧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子介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大肠杆菌BL21(DE3),电子介体,中性红

电子介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霞,李雪明,宋天顺,谢婧婧[1](2019)在《常见电子介体对大肠杆菌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平板涂布研究电子介体中性红、亚甲基蓝和甲基紫精对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通过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MFC)研究同一浓度下上述电子介体对大肠杆菌BL21(DE3)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紫精对大肠杆菌BL21(DE3)的生长抑制最强,中性红对大肠杆菌BL21(DE3)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弱;添加亚甲基蓝对于大肠杆菌BL21(DE3)MFC产电性能的提高显着;添加0.06 g/L亚甲基蓝对大肠杆菌BL21(DE3)MFC产电性能的加强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9年05期)

赵奇[2](2019)在《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胞外电子介体的分泌及对TCP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化金属还原菌是指能利用从有机底物氧化磷酸化获得的电子还原细胞外不溶金属氧化物,同时释放能量以供微生物自身生长的一类微生物。随着对这类微生物的不断深入研究,其强大的代谢功能以及适应极端环境的特点,使其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胞外电子介体是一种有助于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的氧化还原活性化合物,不仅能介导胞外电子传递,而且在许多基于微生物应用方面也发挥着特殊作用。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是一种被普遍研究的异化金属还原模式生物,能以金属离子、多种有机污染物作为电子受体,而且绝大多数希瓦氏物种都能分泌黄素作为胞外电子介体,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明晰。因此,为进一步探究环境因子对希瓦氏菌胞外电子介体分泌的影响以及拓展希瓦氏菌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本论文以模式菌种奥奈达希瓦氏菌MR-1为研究对象,基于奥奈达希瓦氏菌MR-1的生理特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LC-MS)和荧光光谱分析法(EEM)对胞外电子介体--核黄素进行甄别、定性,考察单一环境因子对分泌核黄素的影响,探讨环境因子与核黄素分泌的响应机制,并考察希瓦氏菌对难降解物2,4,6-TCP的降解特性,进一步拓展奥奈达希瓦氏菌MR-1的电子受体范围,为希瓦氏菌的胞外电子传递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S.oneidensis MR-1活化及胞外电子介体的定性试验。根据革兰氏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确定S.oneidensis MR-1被成功活化。考察MR-1菌30℃和25℃下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培养温度为30℃时,MR-1菌的停滞期更短,能更快达到稳定期。通过对核黄素标样和菌株分泌物分别进行LC-MS、EEM检测,结果表明,在分泌物SIM图中出现与核黄素标样相同时间段的波峰,并进一步在分泌物质谱图中观察到典型核黄素标样的核质比(m/z)377.1和242.2。在分泌物叁维荧光图中发现,在激发波长450nm、发射波长530nm时和在激发波长为370nm、发射波长为450nm时都与标样相应的荧光物质产生。由此确定S.oneidensis MR-1产生了核黄素。(2)环境因子对核黄素分泌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核黄素的分泌与菌的生长密切相关,在停滞期依然有核黄素的产生。乳酸钠、OD=1.5、菌体投加量1ml、2ml对核黄素的分泌均起到促进作用,而乙酸钠、葡萄糖、菌体投加量5ml、补充N源对核黄素的分泌起到抑制作用。(3)S.oneidensis MR-1对TCP的降解及特性试验。结果显示,S.oneidensis MR-1对TCP有较强的耐受性,可以在相对较高的TCP浓度中生长。当TCP的初始浓度为20μM、菌体投加量为2ml、外加核黄素时,有利于MR-1菌降解TCP。(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黄皖唐[3](2017)在《电子介体修饰阳极MFC和生物阴极MFMEC对刚果红脱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偶氮染料废水具有高色度、高COD、水量大、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对环境危害大等特征,是国内外公认的难处理工业废水之一。前期研究发现,在微生物燃料电池(MFC)阳极可以有效实现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但目前生物电化学系统(BES)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努力提升系统的产电效率以及污染物处理效率,不断降低反应器的构造成本与运行成本一直是本领域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对BESs进行了电极和构型的改进,构造了固定化电子介体修饰阳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和无膜生物阴极微生物电解池(MFMEC),提升系统产电和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的效果,开展相关工艺和机理研究,以期为BESs的改进以及处理偶氮染料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虽然在MFC对刚果红脱色的过程中添加电子介体可以有效地提高产电和脱色性能,但批式运行中,电子介体会随着更换基质溶液而流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验采用电沉积法在石墨毡的表面上固定电子介体核黄素(RF)和腐殖酸(HA),构造负载有不同电镀量电子介体修饰阳极(0.5C RF,0.5C HA,1.25C RF和2.5C HA)的空气阴极单室MFC用于刚果红的脱色与产电系统。CV显示修饰后的阳极峰电流更高,且随电镀量增大而增大。相比于装载空白石墨毡阳极的MFC,装载有0.5C RF,0.5C HA,1.25C RF和2.5C HA修饰阳极的MFC具有更为优异的电催化活性,EIS显示0.5C RF和0.5C HA阳极MFC的电子传递阻抗分别是425.3Ω和323Ω。当介体浓度提高至1.25C RF和2.5C HA时,电子转移阻抗可进一步降低至258.5Ω和155.5Ω,远低于空白电极的阻抗(452Ω)。功率密度与极化曲线结果表明,0.5C RF,0.5C HA,1.25C RF和2.5C HA修饰阳极MFC的内阻与空白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1%,34%,44%和49%,最大功率密度分别提高了20%,21%,40%和66%。装载2.5C HA和1.25C RF修饰阳极MFC使刚果红在16h内的脱色效率达到了86%和75%,高于空白对照组的70%。SEM显示,电子介体修饰阳极上存在明显的电子介体晶体,修饰阳极上的电子介体晶体增大了活性表面积从而加速了电子传递,有利于系统产电和刚果红脱色。MFC运行后的阳极表面有大量菌落附着,表明修饰阳极适合微生物生长。MFC好氧阴极无法对偶氮染料进行脱色,但MEC阴极严格厌氧,为脱色提供了基础条件。本实验构建了批式运行的无膜生物阴极微生物电解池,用于考察对刚果红的脱色效果。通过调节外加电压(0 V,0.3 V,0.6 V,0.9 V)来检测不同电压下MFMEC的脱色性能。通过将MFMEC与无膜电解池(MFEC)的比较来判断微生物在脱色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测量阴极电势,EIS以及系统电流变化来分析MFMEC的电化学特性及其与脱色的关系。结果表明,装载生物阴极的MFMEC将获得比MFEC更低的阴极电势。MFMEC的电荷转移电阻为5.21Ω,远低于有膜MEC(43.59Ω)。外加电压0.3 V,0.6 V和0.9 V时,24h内MFMEC的脱色效率几乎相同且稳定,分别为87.9%,85.1%和86.7%,而不加电压时脱色效率仅为69.6%,且相同条件下的MFEC脱色率都小于10%。在不更换MFMEC溶液的情况下,第2周期和第3周期时刚果红的脱色率显着提升,比第1周期高出25%,从第4周期开始脱色效果出现了下降。在有膜MEC中,投加葡萄糖时阴极脱色速率为6.67 mg·L~(-1)·h~(-1),分别为投加Na HCO_3时阴极的1.2倍(5.56mg·L~(-1)·h~(-1))、投加葡萄糖的MEC阳极的1.3倍(5.17 mg·L~(-1)·h~(-1))。刚果红脱色的主要降解产物是由偶氮键断裂而产生的联苯胺。当外加电压较大(0.6 V或0.9 V)时,会发生副反应生成CH4,从而限制了脱色率的进一步提高。共基质作用和接受来自阴极的电子都是MFMEC中刚果红脱色的主要机理。生物阴极能加速电子传递,且承担了部分脱色的作用,膜的去除对MFMEC体系的电化学性能有所提升,并有利于阴阳极室溶液的流通。(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0)

刘亮,杨彦,李晓芳,张文艺,冯俊生[4](2016)在《铁生物还原过程电子介体电子穿梭效应与其性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特殊的环境效应,铁还原菌在铁循环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选取9种常见的天然和合成的有机电子介体(包括低分子量的醌类、腐植酸和富里酸)研究了其对3种铁还原菌(L17、S12和HS01)还原针铁矿(α-FeOOH)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添加外源性电子介体的条件下,3种铁还原菌都能够还原针铁矿;而外源性电子介体的加入能加快针铁矿的生物还原;电子介体的电子穿梭效应与其氧化还原电位很具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电子介体的电子穿梭效应与其电子接受容量(electron acceptor capacity,EAC)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丁阿强,郑平,张萌[5](2016)在《电子介体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介体不仅在胞内生理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也在胞外生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探明电子介体的生理生态功能,对于微生物电化学过程的研究和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研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电子介体可分为细胞合成的生理性电子介体和非细胞合成的非生理性电子介体。本文综述了几种典型的生理性电子介体和非生理性电子介体的化学结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传递机制及其在环境生物技术研发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郭瑾[6](2007)在《基于二茂铁为电子介体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特殊的化学传感器,它是将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结合起来形成的新兴高科技产品,也是目前最活跃的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的前沿领域。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由于其价格低廉、设计制造简单、灵敏度高、所需仪器设备相对简单、选择性好等优点,被广泛研究并逐渐应用于临床医学、环境检测和食品工业等领域。本文利用二茂铁及其衍生物为电子媒介体制备了第二代生物传感器,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在SiO_2纳米粒子溶液中加入3—氨基乙氧基硅烷(APTES),使SiO_2纳米粒子表面氨基化(ASNPs),再与羧基二茂铁(FMC)通过酰胺键结合生成FMC-ASNPs复合纳米材料,将FMC-ASNPs与多壁碳纳米管(MWNTs)以及葡萄糖氧化酶(GOD)固定于壳聚糖(CS)中,涂布到玻碳电极表面,构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FMC-ASNPs/MWNTs/GOD/CS复合膜生物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传感器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对葡萄糖检测的线性范围为4.0×10~(-5)~6.5×10~(-3)mol/L,检测限为1.0×10~(-7)mol/L。该复合膜有望用于其他酶和生物分子的有效固定。2、将自行合成的己硫醇二茂铁(HS(CH_2)_6Fc)自组装于金纳米粒子表面,获得己硫醇二茂铁复合金纳米粒子(Au@S(CH_2)_6Fc),进而把Au@S(CH_2)_6Fc滴涂到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Au@s(CH_2)_6Fc修饰电极。采用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循环伏安等方法对修饰电极的制备过程进行了表征,将制备的修饰电极用于对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催化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对多巴胺具有显着的催化氧化作用,线性范围为1.0×10~(-6)~2.6×10~(-3)mol/L,检测限为3.0×10~(-7)mol/L。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重现性和稳定性。3、通过希夫碱反应将甲酰二茂铁(Fc-CHO)键合到氨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s)表面,获得水溶性较好的MWNTs-Fc复合纳米材料,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对合成的复合纳米材料进行了表征。利用壳聚糖(CS)成膜性好这一优点,将此复合纳米材料、CS以及葡萄糖氧化酶(GOD)固定于玻碳电极表面,制得葡萄糖生物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研究了酶电极的电化学特性以及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将电子媒介体与MWNTs直接键合后修饰到电极表面,解决了一直以来电子媒介体容易从电极表面泄漏的难题,从而增强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拓宽了其线性响应范围。传感器对葡萄糖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2×10~(-5)~3.8×10~(-3)mol/L(r=0.9995),检测限为3.0×10~(-6)mol/L。(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7-12-20)

罗鹏,谢国明,宋方洲,邓世雄,徐华健[7](2007)在《麦尔多拉蓝作为电子介体的一次性血清酒精生物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丝网印刷技术制备一次性碳电极,用Nafion固定麦尔多拉蓝(MS)作为电子介体,通过交联法用戊二醛将乙醇脱氢酶和氧化型辅酶Ⅰ固定于Nafion-MB修饰的电极上,制备一次性血酒精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性。传感器响应电流与血清酒精浓度在2.0×10-4~2.5×10-3mol/L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3×10-4mol/L,达到95%稳态响应时间不超过20 s。探讨了pH、缓冲液、温度及干扰物质等对一次性血酒精生物传感器的影响。将传感器用于血清酒精实际样品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7年12期)

朱将伟,柴春彦,刘国艳,肖红玉,史贤明[8](2006)在《以CTAB作电子介体伏安法检测饲料中的己烯雌酚》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己烯雌酚(DES)在玻碳电极上的伏安特性,尝试了用CTAB、PEI、Nafion等修饰玻碳电极,发现有CTAB存在时DES的氧化峰电流有显着提高,基于这个事实,研究了一种检测DES的伏安法。在试验中对一些试验条件参数,如缓冲液的pH值、扫描速率、富集时间等进行了优化。某些金属离子、一些雌激素(DES结构类似物)和其它一些有机物对试验的干扰也被测试,发现金属离子和其它一些有机物对DES的测定几乎不发生干扰,使用此伏安方法对样品中添加的DES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这种方法用于DES的检测是可靠的。(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饲料工业》期刊2006年08期)

李简[9](2003)在《过渡金属配合物电子介体在酶电流型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过渡金属配合物电子介体的特点及其在酶电流型生物传感器中应用和发展过程 ,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电子介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异化金属还原菌是指能利用从有机底物氧化磷酸化获得的电子还原细胞外不溶金属氧化物,同时释放能量以供微生物自身生长的一类微生物。随着对这类微生物的不断深入研究,其强大的代谢功能以及适应极端环境的特点,使其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胞外电子介体是一种有助于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的氧化还原活性化合物,不仅能介导胞外电子传递,而且在许多基于微生物应用方面也发挥着特殊作用。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是一种被普遍研究的异化金属还原模式生物,能以金属离子、多种有机污染物作为电子受体,而且绝大多数希瓦氏物种都能分泌黄素作为胞外电子介体,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明晰。因此,为进一步探究环境因子对希瓦氏菌胞外电子介体分泌的影响以及拓展希瓦氏菌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本论文以模式菌种奥奈达希瓦氏菌MR-1为研究对象,基于奥奈达希瓦氏菌MR-1的生理特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LC-MS)和荧光光谱分析法(EEM)对胞外电子介体--核黄素进行甄别、定性,考察单一环境因子对分泌核黄素的影响,探讨环境因子与核黄素分泌的响应机制,并考察希瓦氏菌对难降解物2,4,6-TCP的降解特性,进一步拓展奥奈达希瓦氏菌MR-1的电子受体范围,为希瓦氏菌的胞外电子传递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S.oneidensis MR-1活化及胞外电子介体的定性试验。根据革兰氏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确定S.oneidensis MR-1被成功活化。考察MR-1菌30℃和25℃下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培养温度为30℃时,MR-1菌的停滞期更短,能更快达到稳定期。通过对核黄素标样和菌株分泌物分别进行LC-MS、EEM检测,结果表明,在分泌物SIM图中出现与核黄素标样相同时间段的波峰,并进一步在分泌物质谱图中观察到典型核黄素标样的核质比(m/z)377.1和242.2。在分泌物叁维荧光图中发现,在激发波长450nm、发射波长530nm时和在激发波长为370nm、发射波长为450nm时都与标样相应的荧光物质产生。由此确定S.oneidensis MR-1产生了核黄素。(2)环境因子对核黄素分泌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核黄素的分泌与菌的生长密切相关,在停滞期依然有核黄素的产生。乳酸钠、OD=1.5、菌体投加量1ml、2ml对核黄素的分泌均起到促进作用,而乙酸钠、葡萄糖、菌体投加量5ml、补充N源对核黄素的分泌起到抑制作用。(3)S.oneidensis MR-1对TCP的降解及特性试验。结果显示,S.oneidensis MR-1对TCP有较强的耐受性,可以在相对较高的TCP浓度中生长。当TCP的初始浓度为20μM、菌体投加量为2ml、外加核黄素时,有利于MR-1菌降解TCP。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子介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霞,李雪明,宋天顺,谢婧婧.常见电子介体对大肠杆菌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J].生物加工过程.2019

[2].赵奇.ShewanellaoneidensisMR-1胞外电子介体的分泌及对TCP降解特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黄皖唐.电子介体修饰阳极MFC和生物阴极MFMEC对刚果红脱色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4].刘亮,杨彦,李晓芳,张文艺,冯俊生.铁生物还原过程电子介体电子穿梭效应与其性质关系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丁阿强,郑平,张萌.电子介体研究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6

[6].郭瑾.基于二茂铁为电子介体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D].南昌大学.2007

[7].罗鹏,谢国明,宋方洲,邓世雄,徐华健.麦尔多拉蓝作为电子介体的一次性血清酒精生物传感器[J].分析化学.2007

[8].朱将伟,柴春彦,刘国艳,肖红玉,史贤明.以CTAB作电子介体伏安法检测饲料中的己烯雌酚[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6

[9].李简.过渡金属配合物电子介体在酶电流型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标签:;  ;  ;  ;  

电子介体论文-刘海霞,李雪明,宋天顺,谢婧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