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李磊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李磊

李磊河北省广宗县前旧店中学数学中性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时代的要求,是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一旦走向社会,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原因是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本身,考试频繁,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

关键词:数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提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具体阐述中指出: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那么如何认识创新活动呢?创新活动包括智力因素的几乎所有方面和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方面。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总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放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编排和正式使用,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抛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与听众的陈旧的传教方式,大力提倡合作式、自主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倡导民主、平等、愉悦、自主、开放的课堂气氛,只有让每个学生沉浸在创新快乐的学习环境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创新意识才会得以提高。①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兴趣高,学生才能学的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并提出新质疑,才会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②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激发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运用巧设悬念、提出问题、动态模拟、数据漫话、寓言故事等,创设情境,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产生疑问,并进行思考,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③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想、敢说、敢问。任何压抑,讥讽都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要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应该注意使用“激励用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对交流过程中学生提出不同于课本结论的问题给以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与关爱,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④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运用精妙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观点进行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在教学中,一个问题、一堂课内容、一次讨论等的总结,教师尽可能地要把机会放给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见解,并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心理倾向,体现于对现实的反思、检讨与批判。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触发思维的兴奋,促进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工程类应用题”时,教师首先出示准备题“修一段120千米的公路,甲队修15天完成,乙队修10天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学生列式并计算出两队合修6天完成后,教师把120千米改为240千米,并让学生猜猜看,这样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就回答出12天,并且理由肯定:公路长度扩大2倍,修的天数当然也扩大2倍。一少部分学生面带疑惑地说:“还是算算吧!”于是全班学生马上进行计算。不一会儿,他们惊奇地发现,结果还是6天。这是什么原因?于是,他们马上投入到新的探索中,把公路长度改为300千米、480千米、600千米,最终得到结论:原来这类问题与路的具体长度无关,因为工效是随着长度而变化的。所以,可以把工作总量看做单位“1”,而甲、乙两队的工效分别为■和■,从而发现了工程问题隐含的“秘密”,找到了解开秘密的“钥匙”,体验了创新的乐趣,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实施开放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笔者曾见过此案例:一节课上,一名学生向教师“发难”:“老师,我考你一个脑筋急转弯。如果2个空饮料瓶可以换一瓶饮料,那么13个空饮料瓶一共可以换多少瓶饮料?”老师正在思考,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这还不容易,13除以2得6余1,可以换6瓶饮料,还剩1个空瓶。”老师点点头说:“可以这样换,但剩1个空瓶多可惜。”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再拾1个空瓶就可以换7瓶饮料。”有的反对:“那不行,拾一个就是14个空瓶了。”这时有学生说:“换来的饮料喝完后,还可以再换饮料。”这时,老师意识到了这题的价值,放弃了原先准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用小棒摆摆,用图画画,列式算算,结果得到可以换12瓶饮料。这位老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引导学生继续试验:25个空瓶能换多少瓶饮料?40个呢?最后发现换的饮料瓶数比空瓶数量少1的规律。读完案例后,笔者为这节课教师精彩的开放教学拍案叫绝。开放教学在这里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这样的课堂氛围与师生关系,学生敢于向老师发难吗?若没有学生的“发难”,还会有这么有价值的问题吗?二是开放的学习方式。正是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反驳、合作与学生自己的摆摆、画画、算算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三是问题的开放性。开放性问题往往表现为条件的开放、问题的开放和结果的开放。试想,如果没有开放的课堂氛围、开放的学习方式和开放的问题,这节课还会如此精彩吗?总之,只要我们善于营造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主探究中获取,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充满创新的活力!

标签:;  ;  ;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李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