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东海环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流,斜压,数值,陆架,东海,悬浮物,模式。
黄东海环流论文文献综述
李坤[1](2016)在《黄东海陆架环流控制的悬浮物输运》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沙输运是研究海洋沉积过程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海洋环境研究的热点。海洋中各种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会使泥沙进行起动、搬运、沉降、再悬浮、再搬运的循环运动。这对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海底地形演变以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悬沙输运的研究是泥沙运动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悬沙输运是研究沉积物输运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多年月平均的悬浮物通量对黄东海悬浮物的季节变化和净沉积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陆架环流控制下悬浮物的输运、沉积和黄东海典型泥质沉积区的形成机制。还利用了最新的现场观测数据重点分析了冬季南黄海悬沙跨陆架通道区域的悬沙输运过程。黄东海悬浮物沉积和侵蚀的计算结果表明,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显着沉积可以从沿岸区域延伸至离岸100m水深区域,如济州岛西南泥区,它被认为是黄东海唯一一个全新世中陆架沉积中心。悬浮物沉积和侵蚀具有年际循环已经被大家认同,黄东海夏季河水带来的悬浮物主要聚集在内陆架特别是毗邻河口的区域,到了冬季这些悬浮物会被输运到中陆架和外陆架区域。通过对悬浮物通量矢量场的分析结果表明,悬浮物长期输运过程和济州岛西南泥形成的主要原因都是受陆架环流的影响。冬季,携带高悬浮物浓度的黄海沿岸流水沿着长江堆向东南流动,和黄海暖流在长江堆东南端相遇,二者相互剪切形成了东海冷涡,从而加剧了悬浮物的聚集,最终形成了济州岛西南泥。由悬浮物通量场计算得到的陆架环流控制的悬浮物沉积速率在济州岛西南泥区域为0.51mm a-1,在跨陆架通道为0.45 mm a-1,在黄海中央泥区域为0.04mm a-1,在长江口区域为3.62 mm a-1,在浙江外海海域为3.83 mm a-1,这些计算结果都与各自的实际测量结果相吻合,由此可以说明悬浮物长期输运主要是由陆架环流控制。根据CS2站(位于南黄海跨路架输运通道区域)2015年1月连续21天的座底ADCP现场观测资料,进行低通滤波后计算得到冬季南黄海跨陆架环流的垂向结构及其悬浮物通量。冬季,北向季风对CS2站海域的余流影响显着,表明冬季风对跨陆架通道区域的悬沙输运过程也有重要作用。运用悬沙通量分解机制法对悬沙通量进行分解,发现CS2站海域的悬沙输运主要由T1和T3项组成,其中以T1项最大,说明环流对该海域悬沙输运起主导作用。比较平流输运项T1+T2和潮泵输运项T3+T4+T5,平流输运项全为负值而潮泵效应项有正值也有负值,说明潮泵输运项比平流输运项变化大。计算得到CS2站单宽净悬浮物通量为74.76g/s,月输运量约为200ton/m,假设该通道的宽度约100km,则月净送量约为20百万吨,完全可以满足东海冷涡泥的生长沉积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6-05-01)
袁东亮[2](2007)在《黄东海跨陆架环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的研究表明秋冬季中国黄东海存在着强烈的跨陆架环流。卫星水色资料显示老黄河口的悬浮物浓度锋面于秋冬季节向济州岛西南的海域扩展,形成羽状浊流锋面。这一悬浮物的水平输运显然是由秋冬季的东北季风所驱动,并与黄海沿岸流的跨陆架流动有关。另外,布放于冲绳海槽的悬浮物捕捉器的测量还表明,冬季陆架悬浮物细颗粒会被带到冲绳海槽的底部区域。目前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7-09-01)
王军祥,高会旺,雷坤,孙文心[3](2006)在《黄、东海环流的数值研究V——斜压环流的动力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温盐变化对Lagrange环流的重要性,采用1种在流体静力一致条件下保证收敛的有效差分格式,在σ坐标下求解斜压梯度力,将此方法引入黄、东海Lagrange环流模式,引入温盐输运方程,对陆架区以内黄、东海的夏季环流实现了斜压环流的动力调整,并与诊断计算的斜压环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动力调整的夏季总环流与诊断计算的夏季总环流总体趋势一致,但经过动力调整的夏季斜压环流在济州岛西南附近形成了封闭的逆时针环流,并且在陆架边缘海槽附近明显地形成了较大的沿黑潮流向环流,而诊断计算的斜压环流不明显。分析2种斜压环流在总环流中所占的比例,结果表明:在黄、东海北部,2种斜压环流占总环流的比例基本一致,但在陆架海槽附近,黑潮流向上经过动力调整的斜压环流所占比例要比诊断计算的斜压环流大得多,说明在该区域对环流有必要进行动力调整。(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S2期)
樊孝鹏[4](2005)在《西北太平洋及渤黄东海高分辨率环流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麻省理工大学的环流模式MIT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MITgcm),对西北太平洋和渤黄东海环流进行网格嵌套数值模拟,成功地得到了上述海区的环流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上述方法的应用表明,考虑多种物理量的网格嵌套模拟,在该海区是可行的。并且,为进一步研究该海区的年际、年代际环流特征奠定了基础。 考虑了全球环流影响的西北太平洋环流模式,成功地模拟了黑潮的流态、体积输送、热输送等要素。东海PN断面黑潮的年平均流量为29.7Sv,并且春夏流量大(31.OSv)、秋冬流量小(27.1sv)。黑潮热输送对东海的贡献,年平均为0.058×10~(15)W,叁月最大(0.098×10~(15)W),八月最小(0.030×10~(15)W)。 渤黄东海环流模式的网格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模式很好地模拟黄东海混合与层化的季节演变规律。冬季,在强北风的作用下,混合直达海底;春季,层化开始出现,上混合层厚度约5m,跃层的强度比较弱,区域差异比较小;夏季,层化加强,上混合层厚度加深至约10m,温跃层强度比较大,并且黄海强度大于东海;秋季,混合逐渐加剧,温跃层深度随至加深,强度减弱,水深由浅到深的海域层化相继消失。同时,模式很好地模拟了该海域的黑潮、台湾暖流、对马暖流、黄海暖流以及沿岸流等主要环流。相对与西北太平洋模式、渤海东海模式的黑潮环流更合理,主要表现为黑潮主轴的流速增强、流幅变窄、成功模拟了黑潮逆流和黑潮边缘广泛的中尺度涡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9-01)
雷坤,孙文心,刘桂梅[5](2004)在《黄、东海环流的数值研究IV——斜压环流的诊断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黄、东海Lagrange环流数值模型 ,对黄、东海Lagrange斜压环流进行了诊断计算。采用流速分解法将La grange流速分解为梯度流、风海流、潮致余流、热盐环流、零阶环流耦合流 5种分量 ,实现叁维计算的准二维化。计算结果较成功地模拟了冬夏两季黄、东海Lagrange环流 ,表明密度环流在冬、夏季均是东海环流的重要分量 ,可显着增强了东海黑潮、东海黑潮、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 ;在夏季还是黄海环流的主要分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黄立文,邓健,吴国雄,宇如聪[6](2004)在《完全强迫下夏季黄东海环流叁维高分辨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年的观测资料基础上 ,以月平均大气风应力、边界流输送、温盐斜压效应、潮汐、长江口径流等作为强迫条件 ,对黄东海环流的结构进行了 3 D数值模拟 ,探讨了各因子对主要流系的动力学作用 .完全强迫下的数值模拟再现了夏季黄东海主要环流流系的基本特征 .夏季温盐场出现层化 ,垂直运动较冬季强 ,是夏季黄东海总的环流结构形成的重要因子 ;黄海海域存在一明显的逆时针的气旋式环流 ,潮汐作用对这一气旋状环流有直接贡献 ;风场的作用较冬季小 ,但对于一些表层环流 (特别是黄海表层北向的表层流 )的形成仍有一定作用 ;台湾暖流是对马暖流的主要来源 ;黄海冷水团形成有潮致环流作用的成分 ;与冬季一样 ,在黑潮北端、日本岛附近有一地形诱导的气旋状环流(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04年05期)
朱建荣,吴辉,张衡,肖成猷[7](2004)在《包括潮流作用的黄东海环流模式的开边界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模式开边界条件在以余水位给出的情况下 ,难于保证整个计算区域内水量进出的平衡 ,而以流速 (通量 )给出的情况下 ,能严格保证计算区域内水量进出的平衡 .要体现潮流在浅海陆架环流中的作用 ,海洋模式开边界条件需要以余流和潮流合成的形式给出 .计算结果表明 ,开边界条件分别以潮流和潮位给出的情况下 ,计算域内的潮汐潮流是一致的 ,表明计算潮汐潮流模式开边界条件可以用潮流的形式替代一般的潮位形式 .模式开边界条件可以同时给出潮流和余流来模拟计算域内的总流场 .潮流对环流的作用主要在浅海 ,对深海区的作用不大 .文中以长江口外海区为例 ,考虑潮流后作潮周期平均的环流与不考虑潮流情况下的环流存在明显差异 ,温度和盐度的垂向结构更符合实测资料 .潮流对环流的作用体现在潮混合和潮致余流上 ,潮混合包括对环流的混合 ,也包括对温盐的混合 ,而温盐场的改变也引起流场的改变 .因此浅海陆架环流的计算必须考虑潮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4年06期)
雷坤,孙文心[8](2004)在《黄、东海环流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黄、东海Lagrange环流数值模型,对黄、东海Lagrange斜压环流进行了诊断计算。采用流速分解法将Lagrange流速分解为梯度流、风海流、潮致余流、热盐环流、零阶环流耦合流五种分量,实现叁维计算的准二维化。计算结果较成功地模拟了冬夏两季黄、东海Lagrange环流。结果表明黄海环流冬夏季差别显着,而东海环流则基本保持一致。黄海环流在冬季的主要驱动力为海面风应力;在夏季主要为潮致体力和斜压梯度力。东海环流在冬、夏两季的主要驱动力均为边界力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海岸河口学术研讨会暨海岸河口理事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05-01)
邓健,黄立文,吴国雄,宇如聪[9](2003)在《完全强迫下冬季黄东海环流叁维高分辨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年观测的温盐资料基础上 ,以月平均大气风应力、边界流输送、温盐斜压效应、潮汐、长江口径流等作为强迫条件 ,对黄东海环流的细微结构进行了 3 D数值模拟 ,探讨了各因子特别是潮汐和冬季风等因子对主要流系的动力学作用 .结果表明 ,完全强迫下的数值模拟再现了冬季黄东海环流主要流系的基本特征(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03年02期)
邓健[10](2003)在《中国黄东海环流及对台风响应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濒临太平洋,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叁个气候带,大陆沿海及近海区域天气和海洋现象复杂多变。连绵一体的渤海、黄海、东海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它背靠全球最大最高的大陆,濒临最大最深的大洋,海域中水团水系的形成与变性有着诸多突出的特征,所以该区域的气候特征和大气变化因深受海洋的影响而更加复杂。研究黄东海环流及对强天气系统的响应将为精确的沿海天气和海洋环境预报提供理论基础,在防灾减损、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冬季和夏季黄东海典型环流特征和黄东海海洋对于强天气过程(例如台风过程)的响应。目前这一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卫星、浮标、实测资料和数值模拟。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采用一个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河口海岸海洋模式ECOM-si,对研究的区域构造了高分辨的网格和数据资料,并对原模式的不足作了改进。改进后的海洋模式具备完整的多因子联合强迫模型,对黄东海区域海洋过程具有较好的模拟/预报能力。 对于冬季和夏季海洋环流的情况,在多年观测的温盐资料基础上,分别以1月份和8月份代表黄东海冬季和夏季的情况,以月平均大气风应力、边界流输送、温盐斜压效应、潮汐、长江口径流等作为强迫条件,对黄东海环流的细微结构作了高分辨的叁维数值模拟,探讨了各因子对冬、夏季主要流系的动力学作用。 冬季模拟结果表明,完全强迫下的数值模拟再现了冬季黄东海环流主要流系的基本特征。潮汐因子整体上是削弱了黄东海环流各主要流系的强度,使黄海暖流强度减弱,路径偏东,使济州暖流加强,诱导了长江口附近的上升流和下沉流。冬季风场是黄东海环流结构形成的重要因子,对黄东海沿岸流、朝鲜沿岸流、次表层黄海暖流以及长江口附近逆温层结构等有直接的贡献。在高分辨的地形条件下,日本西海岸外侧的黑潮北部存在一逆时针漩涡,这可能与该区域的漏斗型地形诱导有关。 夏季模拟结果表明,完全强迫下的数值模拟再现了夏季黄东海主要环流流系的基本特征。夏季黄海的环流结构体现了较强的斜压性,主要以密度流为主,黄海冷水团在黄海中部诱导了一个气旋式环流,潮汐作用亦对这一环流有贡献。风场的作用较为微弱。台湾暖流的主要来源是台湾海峡的海水输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送,并在东海中部存在一明显的流系,而且它是对马暖流的主要来源,没有结果表明黑潮对于对马暖流有直接贡献。长江冲淡水出长江口后向东北向偏转,而后向东。夏季的东南季风对这一偏转有直接的贡献,潮汐作用也有促进作用。 在研究了冬、夏季环流的整体情况以后,又模拟了一个真实完整的海洋对台风响应(1997,环住NNZ石)的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海洋对台风过程有强烈的响应:强台风过程可影响到海表面以下100m深,SST出现大幅下降,其中大风抽吸和夹卷影响最大,平流输送在实际情况中对海温变化也有重要的作用;海温变化的强度和幅度体现出现右偏性;台风使得海洋的混合层明显加深;海洋在台风的作用下产生气旋式流场,台风中心经过处海面明显下陷,但位置和台风中心并不重合;台风引起的风暴潮产生的沿海最大增水时间不相同,登陆点以南各地的最大增水出现在台风登陆之前,登陆点以北各地的最大增水出现在台风登陆以后。(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3-03-01)
黄东海环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期的研究表明秋冬季中国黄东海存在着强烈的跨陆架环流。卫星水色资料显示老黄河口的悬浮物浓度锋面于秋冬季节向济州岛西南的海域扩展,形成羽状浊流锋面。这一悬浮物的水平输运显然是由秋冬季的东北季风所驱动,并与黄海沿岸流的跨陆架流动有关。另外,布放于冲绳海槽的悬浮物捕捉器的测量还表明,冬季陆架悬浮物细颗粒会被带到冲绳海槽的底部区域。目前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东海环流论文参考文献
[1].李坤.黄东海陆架环流控制的悬浮物输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
[2].袁东亮.黄东海跨陆架环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7
[3].王军祥,高会旺,雷坤,孙文心.黄、东海环流的数值研究V——斜压环流的动力调整[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4].樊孝鹏.西北太平洋及渤黄东海高分辨率环流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5
[5].雷坤,孙文心,刘桂梅.黄、东海环流的数值研究IV——斜压环流的诊断计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6].黄立文,邓健,吴国雄,宇如聪.完全强迫下夏季黄东海环流叁维高分辨数值模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4
[7].朱建荣,吴辉,张衡,肖成猷.包括潮流作用的黄东海环流模式的开边界条件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4
[8].雷坤,孙文心.黄、东海环流的数值研究[C].第八届全国海岸河口学术研讨会暨海岸河口理事会议论文摘要集.2004
[9].邓健,黄立文,吴国雄,宇如聪.完全强迫下冬季黄东海环流叁维高分辨数值模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3
[10].邓健.中国黄东海环流及对台风响应的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