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会
(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18)
作者简介:王永会(1992—),女,河北衡水人,河北科技大学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离不开课程,课程在大学与学生之间起到一个纽带作用,课程是大学与学生之间的一个结合点,尤其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愈加离不开课程的重要作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好的大学课程来支撑其发展。大学是在社会中发展壮大的,课程也要与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打造一流课程,一流学科,继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课程;一流大学
“研究事物之因、之故,这就是哲学。”高等教育哲学,顾名思义,就是用哲学去研究高等教育中的根本问题,就是应从哲学高度通观、理解与诠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哲学是高等教育实践不可缺少的一种思想资源。谈到高等教育实践就避免不了谈课程,没有课程何来大学?没有课程何来教育的实践?课程在大学与学生之间起到一个纽带作用。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课程必然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的含义
(一)课程的含义
所谓课程,其英语是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文race-cource,原意为“跑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后来用在教育上,指学校为学生所开设的、学生应该学习的各种教学科目。从广义上看,课程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从狭义来看,课程就是指一门具体的学科。但是确定的是,课程规定着学校教育“教什么”,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与学科、专业的关系
课程、专业与学科是一个大学最基本的元素,课程又影响着学科和专业。从基本概念和关系来看,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了一所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办学水平,良好的学科结构能为良好的课程结构提供基础性条件,优秀的学科是优秀课程的强大后盾,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强大后盾,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规定着知识的划分;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学科专业”则强调专业以学科为基础,落脚点是专业。课程是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各种教学科目,同时课程又可看作是学科与专业相互联系的纽带。
二、课程是大学与学生交往的纽带
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那么,学生就必然和其所在的大学发生联系,而这种联系的结合点恰恰是课程。大学是通过课程来与学生打交道的,通过课程来了解学生,为学生传授知识,最终使学生获得专业学位。大学怎样看待学生,就会提供怎样的课程,反之,从大学提供的课程,也可以看出大学在怎样对待学生。没有学生,大学的工作便无法开展,没有课程,即使有了学生,大学也会成为一潭死水,因此课程在大学与学生中间,起到纽带作用。
课程是学生和大学的结合点。创办大学是为了培养人才,学校要立德树人,主要依靠课程来实现这一目标,大学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开设系列课程,学生学习一门一门的课程,通过考试或者考核等不同的形式达到课程要求,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课程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交流渠道,教师通过课程来与学生进行思想的沟通交流,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开设好的大学课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一)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常常说所谓一流大学,就是它拥有一流学科和一流课程。当下,流行“双一流的说法”,即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这种“双一流”的说法激励着国内很多高校去争一流大学,不能争一流大学的则努力去争一流学科。那么,到底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呢?
张楚廷教授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五个一流”,即需要一流的环境或机制,需要一流的师资,需要一流的课程,需要具备良好结构的一流学科,然后是一流大学,因此仅仅具备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两个一流是远远不够的。
(二)开设好的课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谈到大学,必然离不开课程,世界一流大学,必然离不开好的大学课程,那么,什么是好的大学课程?
首先,好的大学课程肯定不是依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来打造的,当前,有很多人多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课程无非就是教材与教学,因而课程就是教师的事,学校无须多加关注与过问,而实际上课程的涉猎范围很广,它是一项合作的事业,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是无法打造好的大学课程的。
其次,好的大学课程必然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好的大学课程并不仅仅是授业解惑而已,而是帮助学生悟道,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好的大学课程让学生对知识可以融会贯通,即发展学生的“训练”心灵。
最后,好的大学课程要有适切性,其中,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适切性与科学性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课程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当然,大学另一主要职能是为了培养人而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也必然要与学生的个人需要相适应。课程的适切性还表现在课程结构的适切性。布鲁贝克认为“学院课程因缺少适切性而蒙受损害,这种抱怨与对课程结构的抱怨密切相呼应。”而要消除这一状况,就要解决好“课程应该怎样安排结构的问题”。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所在,只有把学生视为求知者,才似乎是接触到了人的本性。求职必求知,而求知并不一定全是为求职。
高等教育哲学的基本功能至少包括以下三点:重塑大学理念;提炼时代精神;引导文明走向。而任何一种功能的发挥都需要依靠课程来发挥其作用。如果大学没有课程,那大学要教授什么呢?那还如何称之为大学?课程是与大学同时发生的,有了大学就有了课程,因此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需要建设一流的课程,否则难以支撑大学高深学问的探究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景华.高等教育哲学概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2]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唐滢,丁卫红.论课程的适切性—解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郑春燕.什么是好的大学课程—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之后的感悟[J].中国大学教学,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