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核雄性不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核,雄性,减数,油菜,基因,玉米,标记。
细胞核雄性不育论文文献综述
汪燕,石海春,余学杰,赵长云,柯永培[1](2018)在《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K305ms的生理生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60Co-γ辐射诱变获得的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K305ms的生理生化特征,以不育株K305ms及其姊妹交群体中的可育株K305F为材料,对雄花发育不同时期花药和颖壳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可育株K305F相比,不育株K305ms雄花发育过程中花药与颖壳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且K305ms花药的SOD和CAT活性明显降低,而POD活性显着或极显着升高。说明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可能与花药发育过程中物质代谢和抗氧化系统异常有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江莹芬,吴新杰,费维新,陈凤祥[2](2018)在《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并育成了一批核不育杂交种。为了促进核不育研究的深入及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对双隐性核不育和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2种类型的核不育系统的遗传模式、相关基因定位以及其不育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成果在将来油菜杂交育种中的利用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张惠娟[3](2017)在《一个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305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雄性不育是指植株雄蕊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的现象,在生产中应用这种特性可以降低种子生产成本并增加种子的遗传纯度。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K305ms由自交系K305经60Co-y射线诱变获得。前期研究发现,该突变体遗传稳定,不育性状由单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并已将该不育基因ms305初步定位在染色体2L上。本研究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分析ms305与ms32的同源关系;以K305ms和自交系156为亲本,构建大规模F2定位群体,开发加密标记,利用SSR-BSA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细定位,预测ms305可能的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 Maize GDB(http://www.maizegdb.org/)和ms3 的相关文献发现,ms305在染色体位置上与已克隆的不育基因ms32距离相近。m32相对于野生型等位基因(GRMZM2G163233)缺失一个大于1.6kb的片段,该片段包括多个外显子。因此,分段设计了覆盖GRMZM2G163233全部外显子的6对特异性引物。利用这些引物以K305、K305F和K305ms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扩增结果分别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擎科新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测序结果通过DNAMAN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ms305与ms32不是等位基因。2、根据Maize GDB(http://www.maizegdb.org/)中公布的玉米自交系B73的序列信息,利用SSRHunter软件在初定位区间,即玉米第2染色体上的SSR标记bnlg469b和bnlg1940的范围内开发新的SSR引物。共获得463对SSR标记,其中发现1对标记在F2分离群体中的可育池(F)和不育池(S)间具有多态性,可用于定位,将此标记命名为Mssr2。3、以K305msX 156的F2为定位群体,选取新开发的SSR标记,以及初定位区间玉米第二条染色体bin2.07-bin2.09范围内已经公布的SSR标记,按照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筛选引物,先在亲本间筛选出12个多态性标记,再在基因池间筛选,共筛到了 8个多态性标记。将筛到的多态性标记对F2定位群体的所有隐性单株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用3%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利用MAPMAKER/EXP 3.0作图软件,对所有隐性单株SSR-PCR扩增结果进行连锁分析,最终将ms305定位在SSR标记umc2601和bnlg1316之间,二者之间的物理距离约1.08M。4、对定位区间的B73基因组的基因结构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然后将该区域转化的氨基酸序列与Nr数据库进行比对,共hit记录206条,同源性100%的记录共有10条。参考K305ms不同时期的转录组数据发现,基因GRMZM2G416964在可育组与败育组中的表达差异显着。根据该基因分别在Nr、GO和KEGG中注释得知,该基因为SKP1样蛋白编码基因,它能和其它可变元件F-box蛋白组成SCF(Skp1-Cull-F-box protein)复合物。介导涉及细胞周期过程、信号转导和转录目标蛋白的遍在蛋白化和随后的蛋白酶体降解等过程。(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轩丹丹[4](2017)在《两个水稻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图位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花药角质层和蜡质层是花粉囊发育重要的结构支撑和安全屏障。本文针对两个来自中恢8015~(60)Co-γ辐射诱变突变体库中的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体whf41和whf34进行了表型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为进一步克隆这两个核雄性不育基因并研究其调控水稻花粉发育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突变体whf41花药瘦小且呈透明乳白色,成熟期花药中不包含花粉粒。花药半薄切片观察结果显示,whf41小孢子无法形成正常的花粉外壁、绒毡层细胞异常膨大而不进行正常的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最终膨胀的绒毡层和花粉细胞碎片逐渐融合并充满药室;扫描电镜结果进一步发现突变体花药内外壁均呈平滑状而缺乏脂类物质,花粉细胞逐渐破碎并降解。通过遗传分析,认为whf41突变体的无花粉型雄性不育性状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我们将该基因精细定位于3号染色体短臂上的XD-5和XD-11这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45.6Kb,这其中包含9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分析显示该区间内一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LOC_Os03g07250的第4个外显子处存在1个单碱基替换和3个碱基的缺失,导致其翻译序列发生一个氨基酸的替换(天冬氨酸→甲硫氨酸)和一个氨基酸(缬氨酸)的缺失,致使其功能改变进而出现该表型。qRT-PCR检测结果表明,whf41突变体中CYP704B2和一系列花药脂质合成与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发生了显着下调,进一步证明OsWHF41在花药的脂质合成与花粉壁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突变体whf34,其花药在花药大小,饱满度和颜色方面都与野生型有较大差别,whf34花药与野生型相比明显弱小且干瘪无形,颜色变成了透明白色,花药中不包含花粉粒。半薄切片观察结果显示whf34未能形成正常花粉壁,绒毡层降解时期推后,花粉细胞碎片与绒毡层细胞混合后在后续阶段降解,花药室成空腔状态,花药不开裂。扫描电镜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突变体花药内外壁均是平滑状,缺乏孢粉素和乌氏体,未发现花粉粒。通过遗传分析,认为whf34突变体的无花粉型雄性不育性状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我们将该基精细定位在第7号染色体长臂的w46和w18之间约57.2 kb的范围内,该区间内包含7个开放阅读框。对这7个ORF分别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在ORF4(LOC_Os07g42970)的第1个外显子区存在一个A(腺嘌呤)向C(胞嘧啶)的单碱基突变,致使其编码区的第63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Asp)突变为丝氨酸(Ser)。qRT-PCR检测结果表明,whf34中的一系列与绒毡层降解和花粉壁形成相关的基因除WDA1以外,其他基因在whf34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降,更深层次证实了OsWHF34在花药壁和绒毡层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周雪[5](2017)在《大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挖掘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核雄性不育(GMS)是常见于高等植物中的遗传性状。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可以免去去雄操作,降低杂交制种成本,提高杂交率。大白菜(Brassica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是异花授粉植物,其杂种优势十分显着。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是大白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大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AB01',是本课题组育成的稳定遗传核基因雄性不育材料,已用其配成了具有100%不育株率和100%不育度的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和iTRAQ技术对大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AB01'的可育株与不育株花蕾进行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获得了大量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差异表达蛋白(DEPs),并富集到了相关的代谢途径。通过系统分析DEGs和DEPs的生物学功能,挖掘鉴定出一批与雄性不育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对部分基因和蛋白进行了表达模式验证。上述结果为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研究提供良好的数据平台,也为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探索奠定了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供试的大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AB01'的不育株雄蕊退化,花药干瘪,无花粉。利用石蜡切片进行解剖观察,发现雄蕊败育起始于四分体时期,花粉母细胞异常聚集,绒粘层细胞异常膨大,挤压小孢子直至降解死亡,导致不育株花粉败育。2.利用RNA-seq技术对雄性不育两用系'AB01'的可育株与不育株花蕾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了 4,795个DEGs,包括699个在不育株花蕾中上调表达的基因和4,096个下调表达的基因,其中,有212个是在可育株或不育株花蕾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参考大白菜基因组注释信息,筛选出8个花药和花粉发育相关基因,52个花粉壁发育相关基因,22个内源激素相关基因,28个转录因子相关基因。3.对DEGs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获得了 30个显着的GO terms和8个显着富集的Pathways,其中,淀粉与蔗糖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转化、氨基酸代谢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代谢途径可能与花粉败育有关。选出24个可能与花药和花粉发育相关的DEGs进行了 qRT-PCR分析,获得的结果验证了 RNA-seq数据的准确性。对其中的15个DEGs进行了不同发育时期花药的表达分析,发现Bra002004(BrAMS)基因在小孢子发育的四分体阶段高表达。BrAMS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其仅在可育株雄蕊中高表达。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于不育株启动子区域起始密码子ATG上游409-934bp处缺失526bp,这可能是导致其在转录水平差异表达的主要原因。原位杂交实验证明,Bra002004表达的部位是花药绒粘层和花粉。4.利用iTRAQ技术对雄性不育两用系'AB01'的可育株与不育株花蕾进行了差异蛋白质组分析,共鉴定到5,932个蛋白质,其中DEPs数量为1,494个,包括749个在不育花蕾中上调表达的蛋白和745个下调表达的蛋白。根据蛋白质注释信息,筛选出可能与雄蕊发育相关的41个DEPs,包括5个花药或花粉发育相关蛋白;7个转录因子相关蛋白,29个花粉壁发育相关蛋白。选择16个DEPs进行表达模式分析,验证了 iTRAQ数据的准确性。5.对DEPs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获得了 216个GO terms和6个显着富集的Pathways。其中,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过程、己糖代谢过程、胞外区、细胞壁和氧化还原活性等前30个GO terms被显着性富集;丙酮酸代谢、叁羧酸循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糖酵解/糖异生、淀粉和蔗糖代谢和光合碳循环相关代谢途径可能参与雄性不育花粉败育进程。6.鉴于本实验室前期已将'AB01'的雄性不育基因定位于大白菜A07染色体,对利用RNA-seq技术和iTRAQ技术筛选出的DEGs和DEPs,在A07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获得了 46个位于A07染色体上可能与花粉发育相关的DEPs和DEGs。其中,在定位区间6700-6800kb中比对到Bra014993和Bra01495两个未知功能的DEGs。7.对RNA-seq和iTRAQ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获得了 132个在转录水平与蛋白水平同时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其中122个下调表达(基因下调-蛋白下调),10个上调表达(基因上调-蛋白上调),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系数1=0.5485。对这132个DEGs/DEPs的功能进行注释,16个为未知功能的DEGs/DEPs,116个分别被注释到花粉壁发育相关的酶类、细胞色素P450家族蛋白、激酶相关的受体蛋白、过氧化物酶、羧酸脂酶等功能类别。GO功能注释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水解酶活性GO term被显着性富集,内含40个DEGs/DEPs;丙酮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转化、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类黄酮生物合成和ABC转运蛋白等Pathways及其所富集到的DEGs/DEPs可能与雄蕊发育有关。(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4-20)
王馨哲[6](2017)在《白菜薹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菜薹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作物,若要发挥该作物的杂种优势,雄性不育性的利用是最理想的方法之一。本试验所用白菜薹核不育材料是本课题组从若干品系中筛选而来,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珍贵的雄性不育遗传资源,充分发掘白菜薹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优势,尽快将其应用于白菜薹育种实践,本试验在对该不育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的基础上,又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了初步定位,获得结果如下:本试验选取在原始材料中发现的少量不育株分别与不同可育株进行兄妹交,选择后代有育性分离的群体继续进行兄妹交,所获后代经育性及测交鉴定,获得了3套不育性稳定、不育株与可育株比例保持在1:1的白菜薹单基因隐性核不育两用系'湘薹SN-1'。以白菜薹两用系不育株为母本,以本实验室育性位点为纯合隐性基因型msms大白菜为父本杂交,所获后代全可育。因此,初步判断本实验发现的白菜薹不育基因与本实验室发现的大白菜不育基因不在同一位点。以'湘薹SN-1'的不育株为母本,以育性位点为纯合隐性基因型msms大白菜DH系'FT'为父本进行杂交,所获F_1代自交获得F_2群体。试验共调查了 F_2群体7656株的育性,其中可育株5782株、不育株1874株,育性表现型符合3:1的分离比率。以F_2群体中全部1874株不育株为试材构建不育群体,进行SSR标记分析及基因的初步定位。在双亲间对本实验室开发的700对SSR标记进行了多态性筛选,获得四对与亲本有多态性差异的标记,分别为cnu_m561a、nia_m032a、nia_m068a和nia__m071a,根据大白菜基因组测序信息,上述所筛选出的SSR标记全部位于A01染色体上。选取条带最清晰的标记nia_m068a在全部1874株不育株中进行验证,筛选到重组单株数分别54株,遗传距离是1.441cM。因此将该白菜薹不育基因定位于大白菜A01染色体上。(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4-01)
谌国鹏,李英,孙晓敏,王风敏,薛艳[7](2016)在《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1003-2AB的选育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外引材料川油18中的不育株和可育株兄妹交,选育出了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1003-2AB,该不育系具有品质优良、早熟、配合力好、综合性状优良的特点。利用1003-2AB选育出的汉油6号、汉油9号两个油菜新品种,分别于2011和2012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表明该不育系具有较高的配合力,易选育出优良的早熟杂交品种,是一个具有很好的利用前景的优良不育系。(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刘滢[8](2016)在《百日草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百日草雄性不育两用系AB201中的不育株和可育株为供试材料,采用BSA法和RAPD技术,在6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与育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发现引物BE-05在DNA纯合可育池和杂合可育池中扩增出一条长约1 500 bp的特异谱带,在DNA不育基因池中未发现特异谱带,该标记在3个育性不同的DNA池之间表现稳定的差异。用建池的单株DNA进一步对这个引物进行RAPD分析,发现仍表现稳定的多态性,该标记与育性基因MS紧密连锁,命名为BE-051500。(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李可琪,曾新华,袁荣,闫晓红,吴刚[9](2016)在《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TE5A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TE5A花药败育的时期及细胞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雄性不育的机理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用不同温度(16℃和22℃)处理试验材料不育系TE5A,分别观察植株的育性及花器形态;并采用常规半薄切片技术,通过甲苯胺蓝、苯胺蓝和苏丹黑B等染料进行染色,观察并比较该不育系TE5A不育植株和可育植株花药发育的显微结构、胼胝质以及脂质体等脂类物质的异同;进一步通过透射电镜对其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当把可育株油菜从16℃光照培养箱移到22℃光照培养箱后7 d,观察到花朵的育性转变为雄性不育。把22℃光照培养箱的不育株油菜移到16℃光照培养箱后,观察到先开放的花朵表现为雄性不育,而随后开放的花朵表现为雄性可育。在不育环境下的不育株TE5A花朵的花瓣大小和形态与可育株花朵没有明显差异,但不育株花朵的花丝显着短于可育株的花丝,并且花药萎缩、干瘪,没有花粉粒附着在上面。在不育环境下,不育系TE5A花药败育发生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发生异常,没有二分体及四分体的形成,形成"拟小孢子"。胼胝质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可以正常合成,但后续的降解滞后,在四分体时期没有降解,直至花粉粒成熟期才开始降解。绒毡层没有观察到明显异常,并能分泌脂质体等脂类物质。"拟小孢子"的花粉粒外壁发育异常,无法形成具有特殊柱状体和顶盖结构的花粉粒外壁,因此,不能结合孢粉素和脂质体等物质。随着花药的继续发育,最后"拟小孢子"逐渐降解,只剩下花粉空壳。【结论】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TE5A花朵的花瓣大小和形态与可育株花朵没有明显差异,但花丝显着缩短,花药萎缩、干瘪,没有花粉粒附着在上面。不育系TE5A花药败育发生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减数分裂异常导致无法形成二分体及四分体,并且胼胝质的异常降解及花粉粒外壁的异常对花药败育也有重要影响。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TE5A可以作为一新型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辛强[10](2016)在《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BnMS5的克隆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Rs1046A和FM195A是从Yi3A转育而来的显性核不育系。前人的遗传分析研究显示,该不育系统的育性受到同一位点的叁个复等位基因控制,这3个复等位基因分别为Bn MS5a(恢复基因),BnMS5b(不育基因)和BnMS5c(正常可育或临保系基因),且3个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BnMS5a>BnMS5b>BnMS5c。为了阐明显性核不育的机制,我们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获得了育性调控基因BnMS5。之后,对Bn MS5的表达模式、起源进化和不同等位基因的功能分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合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显示,BnMS5a可能通过调节减数分裂染色体的浓缩使染色体维持正常的结构,从而保证减数分裂的顺利完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恢复基因BnMS5a的克隆通过筛选一个包含目的等位基因BnMS5a和BnMS5b的BAC文库,获得了BnMS5位点的物理图谱。结合之前研究获得的包含BnMS5c区段的序列,根据甘蓝型油菜参考基因组信息,对标记BE10和SCD8间的序列进行注释,比对不同等位基因的序列信息,选择其中一个在叁个复等位基因中序列均有差异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通过遗传转化实验确定来自于恢复系中的BnaA08g25920D可以恢复不育系的育性,即为目的等位基因BnMS5a。2.BnMS5等位基因的序列分析叁个复等位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显示,BnMS5a和BnMS5c在编码区序列差异较小,仅有18个氨基酸的差异,但启动子区序列一致性仅为56.1%,差异极大。BnMS5b则为BnMS5a在第二个内含子区内MULE类转座子插入造成的功能缺失突变。蛋白序列分析发现,BnMS5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十字花科芸薹属特异蛋白,其N端有一个预测的Coiled-coil结构域,C端为一个DUF626结构域。3.显性核不育材料FM195A的染色体形态观察染色体展片结果观察FM195A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发现,细线期后染色体的形态开始异常,染色体不能正常凝集而是相互靠近形成紧实的一团,减数分裂过程在细线期到偶线期的转换过程中停滞。4.BnMS5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功能研究45S、5SrDNA和pAtT4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FM195A中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偶线期不能正常配对,没有观察到端粒的花束状结构。免疫荧光实验显示,FM195A中γH2AX信号与FM195B基本相同,表明DSB可正常形成;减数分裂染色体轴向元件关联蛋白ASY1可正常定位到FM195A染色体上,说明减数分裂前期I早期染色体蛋白轴的组装过程基本正常。而黏着蛋白(cohesin蛋白)SYN1及联会复合体中央元件重要组分ZYP1的定位受到严重影响,表明MS5是减数分裂特异的联会复合体组装所必需的;同时,HEI10信号也没有定位到突变体染色体上,表明MS5也是减数分裂同源重组所需的。5.BnMS5的表达分析qRT-PCR结果显示,BnMS5a和BnMS5c在油菜花蕾,茎和叶中均有表达。利用RNA原位杂交和GUS染色技术,我们检测了BnMS5a在油菜花药发育各个时期以及拟南芥各个组织中的表达状况。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BnMS5a在花粉母细胞时期花药壁以及小孢子母细胞中可检测到信号。GUS染色结果表明,BnMS5a在拟南芥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在花药中的表达模式与原位杂交的结果基本一致。BnMS5b由于在第二个内含子区转座子的插入,使得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降,RNA剪切异常,可以确定,BnMS5b是一个功能缺失基因型。转录和蛋白表达分析显示,MS5a的表达量最高,MS5c次之,MS5b最低。6.BnMS5基因的起源和进化分析分离白菜、甘蓝和甘蓝型油菜中的同源基因发现,在油菜中除BnMS5外,还有两个同源基因:BnMS5-COPY2和BnMS5-COPY3。进化树和序列一致性分析表明BnMS5的两个有功能的等位基因BnMS5a和BnMS5c来源于白菜,而两个同源基因则来源于甘蓝。该基因只在芸薹属特异存在,是一个进化上新近产生的芸薹属特异的孤儿基因。(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细胞核雄性不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并育成了一批核不育杂交种。为了促进核不育研究的深入及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对双隐性核不育和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2种类型的核不育系统的遗传模式、相关基因定位以及其不育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成果在将来油菜杂交育种中的利用进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核雄性不育论文参考文献
[1].汪燕,石海春,余学杰,赵长云,柯永培.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K305ms的生理生化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8
[2].江莹芬,吴新杰,费维新,陈凤祥.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18
[3].张惠娟.一个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305的精细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7
[4].轩丹丹.两个水稻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图位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5].周雪.大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挖掘与鉴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7
[6].王馨哲.白菜薹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D].沈阳农业大学.2017
[7].谌国鹏,李英,孙晓敏,王风敏,薛艳.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1003-2AB的选育与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16
[8].刘滢.百日草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6
[9].李可琪,曾新华,袁荣,闫晓红,吴刚.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TE5A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6
[10].辛强.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BnMS5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