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竹炭改性涤纶纤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椰炭改性涤纶纤维,棉纤维,Coolplus纤维,混纺比
竹炭改性涤纶纤维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娟,黄海涛,张海霞[1](2014)在《椰炭改性涤纶纤维混纺纵条纹织物的生产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椰炭改性涤纶纤维混纺织物的生产技术措施。介绍了所用的椰炭改性涤纶纤维、棉纤维、Coolplus纤维的性能指标,通过试验确定了混纺纱的混纺比。在织造生产各工序中,整经采用"中张力、中速度、匀卷绕"的工艺原则,浆纱优选了浆料配方和浆纱工艺参数,合理地配置织机工艺,同时控制好车间温湿度等,最终织机效率达85%以上。经测试,织物试样的各项性能均较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和生产目标。认为:椰炭改性涤纶纤维可以用于开发穿着舒适、具有良好防紫外线性能的高档服装和床上用品。(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4年05期)
周月琴,杨自治[2](2013)在《柔丝蛋白纤维、竹炭改性涤纶和羊毛混纺产品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柔丝蛋白纤维、竹炭改性涤纶的性能特点,与羊毛混纺织物设计及开发中的工艺要求、关键技术和产品特色。通过叁种纤维有机的结合,赋予了产品特殊的功能和外观风格,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及附加值。(本文来源于《江苏纺织》期刊2013年11期)
韩学政,褚宏亚,王亮,付杰[3](2013)在《椰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纱交织物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椰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纱交织物的生产要点。采用椰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纱作为经纱,圣麻纱作为纬纱,生产中通过采用条混工艺,解决了不同颜色纤维混纺易出现色差的难题;浆纱采取了"轻上浆、重渗透,中披覆"的原则,保证了经纱的强力;通过织造工艺技术攻关,解决了织造难度大、物理指标不易控制等难题。最终使织机效率达到97%,经向停台率2.5%,下机一等品率达97.5%,织物具有较好的防紫外线性能。(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3年07期)
杨自治[4](2013)在《咖啡炭改性涤纶、吸湿发热纤维在开发功能型毛精纺面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咖啡炭改性涤纶纤维及吸湿发热纤维的结构、性能特点,采用两种纤维与羊毛混纺开发功能型毛精纺面料的关键技术难点以及面料的吸湿发热、蓄热性、除异味性能。所开发的10%吸湿发热纤维/40%咖啡炭涤纶/50%羊毛混纺精纺面料产品内在质量达到FZ/T24002-2006《精梳毛织品》优等品标准,且该面料具有发热、消除臭味的功能。(本文来源于《江苏纺织》期刊2013年05期)
吉利梅[5](2013)在《竹炭改性涤纶纤维与普通涤纶纤维的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竹炭改性涤纶纤维与普通涤纶纤维的基本性能,对涤纶纤维的表观形态、力学性能、摩擦性能、卷曲弹性、热学性能、导电性能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竹炭改性涤纶纤维的纵向有分布不均匀的黑色斑纹,截面形态为独特的凹凸蜂窝状微孔结构,并有明显的大小不均匀黑色斑点;竹炭改性涤纶纤维的回潮率为1.34%,是普通涤纶纤维的3.35倍;干、湿态下的断裂强度是普通涤纶纤维的63.7%~66.9%,断裂伸长率是普通涤纶纤维的2.72倍;干、湿态下的初始模量是普通涤纶纤维的69.6%~77.2%;在纤维与纤维、纤维与胶辊摩擦中,竹炭改性涤纶纤维的静态、动态摩擦因数均明显大于普通涤纶纤维;卷曲弹性回复率和残留卷曲率均大于普通涤纶纤维;熔点低于普通涤纶纤维10.1℃;质量比电阻明显低于普通涤纶纤维.(本文来源于《印染助剂》期刊2013年04期)
刘慧娟,曹秋玲,申鼎[6](2012)在《椰炭改性涤纶纤维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椰炭改性涤纶纤维的可纺性。对椰炭改性涤纶纤维的外貌、组成、强伸性能、吸湿性能、弹性指标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椰炭改性涤纶纤维横截面近似为四叶形,纵向有明显的沟槽;红外光谱与普通涤纶纤维、竹炭改性涤纶纤维的红外光谱峰形、峰位一致;干态、湿态断裂强度和初始模量均低于普通涤纶纤维;断裂伸长率与普通涤纶纤维相当;回潮率和质量比电阻高于普通涤纶纤维。认为:应对椰炭改性涤纶纤维进行适当预处理并采取一定工艺技术措施才能保证其顺利生产。(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2年08期)
焦健,李青山,吕珍珍,李纪安[7](2011)在《竹炭改性涤纶短纤维的结构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竹炭改性涤纶短纤维,并对竹炭改性涤纶短纤维的远红外发射率及负离子发生量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竹炭改性涤纶短纤维中的竹炭粉体具有多孔结构,且在纤维中能均匀分散,竹炭改性涤纶的负离子发生量达5 200个/m~3,高于普通涤纶,负离子释放稳定;功能纤维远红外发射率高达0.88,其白度为57.29%,线密度和断裂强度超过普通涤纶的优等品指标。(本文来源于《合成纤维工业》期刊2011年03期)
吉利梅,吴佩云[8](2011)在《椰炭改性涤纶纤维基本性能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测试了椰炭纤维的基本性能,并与普通涤纶纤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椰炭纤维纵向有不规则的多条连续分布的条纹和黑色颗粒斑点,截面形态为四叶形的异型结构.干态、湿态断裂强度为涤纶纤维的78%;断裂伸长率是涤纶纤维的1.19~1.22倍;初始模量与涤纶纤维基本相近;回潮率为1.02%,是普通涤纶纤维的2.5倍;静、动摩擦因数均小于涤纶纤维(与金属件摩擦除外);卷曲率、卷曲弹性回复率和残留卷曲率均小于涤纶纤维(表明椰炭纤维的抱合力、卷曲的恢复能力和卷曲牢度稍差于涤纶纤维).(本文来源于《印染助剂》期刊2011年01期)
吴佩云,吉利梅[9](2010)在《竹炭改性涤纶纤维的定性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燃烧法、显微镜观察法、溶解法和红外吸收光谱法对竹炭纤维定性鉴别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涤纶纤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竹炭纤维的纵向形态呈现多条连续分布的黑色斑纹,截面形态为独特的凹凸蜂窝状微孔结构,有明显的大小不均黑色斑点;在煮沸的70%硫酸、99%N—二甲基甲酰胺和20%氢氧化钠溶液中,竹炭纤维都能立即溶解,并有黑色颗粒出现。竹炭纤维的纵横向形态特征和溶解性能与涤纶纤维有明显的不同,但燃烧特征和红外吸收光谱与涤纶纤维基本相似。(本文来源于《毛纺科技》期刊2010年05期)
齐培胜[10](2009)在《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及织物服用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竹炭改性涤纶纤维的各项基本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同时也对竹炭/棉混纺机织物及同规格的涤/棉混纺机织物的服用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涤/棉织物相比,竹炭涤/棉织物具有更好的热湿舒适性能,织物手感柔软,抗起毛起球性好;但织物的断裂强度、折皱回复性能低。(本文来源于《江苏纺织》期刊2009年10期)
竹炭改性涤纶纤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柔丝蛋白纤维、竹炭改性涤纶的性能特点,与羊毛混纺织物设计及开发中的工艺要求、关键技术和产品特色。通过叁种纤维有机的结合,赋予了产品特殊的功能和外观风格,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及附加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竹炭改性涤纶纤维论文参考文献
[1].刘慧娟,黄海涛,张海霞.椰炭改性涤纶纤维混纺纵条纹织物的生产实践[J].棉纺织技术.2014
[2].周月琴,杨自治.柔丝蛋白纤维、竹炭改性涤纶和羊毛混纺产品的设计[J].江苏纺织.2013
[3].韩学政,褚宏亚,王亮,付杰.椰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纱交织物的开发[J].棉纺织技术.2013
[4].杨自治.咖啡炭改性涤纶、吸湿发热纤维在开发功能型毛精纺面料中的应用[J].江苏纺织.2013
[5].吉利梅.竹炭改性涤纶纤维与普通涤纶纤维的性能比较[J].印染助剂.2013
[6].刘慧娟,曹秋玲,申鼎.椰炭改性涤纶纤维性能分析[J].棉纺织技术.2012
[7].焦健,李青山,吕珍珍,李纪安.竹炭改性涤纶短纤维的结构与性能[J].合成纤维工业.2011
[8].吉利梅,吴佩云.椰炭改性涤纶纤维基本性能测试与分析[J].印染助剂.2011
[9].吴佩云,吉利梅.竹炭改性涤纶纤维的定性鉴别[J].毛纺科技.2010
[10].齐培胜.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及织物服用性能的研究[J].江苏纺织.2009
标签:椰炭改性涤纶纤维; 棉纤维; Coolplus纤维; 混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