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小分子论文_蒋伟健,陈志卫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小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吲哚,探针,不饱和,荧光,双烯,密度。

有机小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蒋伟健,陈志卫[1](2019)在《有机小分子催化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是一类连接C-C键的非常重要的反应。相比过渡金属催化,有机小分子催化剂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不含过渡金属、容易制备、价格低廉、反应条件温和以及稳定性强等。文章综述了几类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对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结果表明,手性胺和手性磷酸催化剂在不对称加成中具有良好的收率及选择性,但是包含联萘酚骨架的催化剂对于大部分的共轭加成反应均具有优秀的催化作用以及优异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李淼,刘莉,杨志翔,王金娟,陈治明[2](2019)在《联二芳基轴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合成氧化吲哚类螺环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由(R)-2,2′-二羟基-1,1′-联二萘-3,3′-二羧酸与手性胺反应合成轴手性联二萘酚酰胺类的有机催化剂(1a~1d),将其用于催化合成螺[双烯酮-羟吲哚]的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40℃下,以二氯甲烷为溶剂,x=20%1d作为催化剂,合成的螺环化合物获得较好的收率(93%)和较高的对映选择性(91%).(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宋艾杰[3](2019)在《功能性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基于叁种不同的荧光团结构,共设计合成了14个荧光探针,反应型荧光探针13个,配位型荧光探针1个。其中基于二氰基异氟尔酮的水合肼的近红外荧光探针8个,基于二氰基苯并吡喃酮的水合肼荧光探针1个,基于二氰基异氟尔酮的H_2S近红外荧光探针2个,基于二氰基异氟尔酮的F~-近红外荧光探针2个,基于菲并咪唑的叁价金属离子(Fe~(3+)、Al~(3+)、Cr~(3+))荧光探针1个。我们通过核磁、红外等检测手段分别对所有探针结构进行确证后,又对筛选出较优秀的探针1a、5a、6a、SL、SN的选择性,抗干扰能力,响应时间等进行研究,并对探针1a和5a进行细胞成像研究。近红外探针1a对水合肼具有选择专一性,识别过程不受其他离子或分子的干扰,响应迅速(30 s),检测pH范围较宽(6.0-8.0),斯托克斯位移大(116 nm),荧光强度变化29倍,对水合肼的检测限为2.21×10~(-8) mol·L~(-1),具有较好的细胞渗透性和细胞相容性,量子产率高,在生物传感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近红外探针5a对H_2S的识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抗干扰能力较强,响应时间为12 min,荧光强度变化45倍,在4.0-8.0的pH范围均能稳定存在和识别H_2S,利用荧光光谱检测H_2S,探针5a的检测限为1.44×10~(-7) mol·L~(-1),利用紫外光谱检测H_2S,探针5a的检测限为1.70×10~(-7) mol·L~(-1),同样,探针5a适用于体内、外H_2S的检测。近红外探针6a对F~-的响应时间为30 min,斯托克斯位移约为150nm,荧光强度变化21倍,利用紫外光谱检测F~-,探针6a的检测限为6.68×10~(-7) mol·L~(-1),可用于环境中F~-的检测。探针SL对叁价离子(Fe~(3+)、Al~(3+)、Cr~(3+))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连续法(Job’s Plots法)证明探针SL与Fe~(3+)、Al~(3+)的结合比均为1:1,与Cr~(3+)的结合比为2:3,通过紫外光谱检测,探针SL对Fe~(3+)、Cr~(3+)、Al~(3+)的检测限分别为3.09×10~(-8) mol·L~(-1)、4.82×10~(-8) mol·L~(-1)、2.89×10~(-8) mol·L~(-1),通过荧光光谱检测,对Cr~(3+)的检测限为2.81×10~(-7)mol·L~(-1),探针SL是潜在的Cr~(3+)荧光探针。探针SN的检测范围较宽,在水合肼含量0.1-1.7 mM区间内,SN能够对其实现定量检测,另外,探针SN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均能稳定识别水合肼,响应时间为10 min,检测限为1.06×10~(-5) mol·L~(-1),可用于环境中高浓度水合肼含量的精准测量。(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4)

李杨[4](2019)在《基于噻吩的新型有机小分子荧光传感材料设计、合成及传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有毒离子产生的各种问题给环境和生命体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常见的离子检测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离子选择电极、生物化学检测,但是它们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成本高、操作流程繁琐、仪器较大且耗时长、不利于现场实时监测。荧光分析法因为其: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体积小且实时性响应的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农业、轻工业以及环境保护等生产生活领域。本论文的工作就是设计合成了几种基于噻吩的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并对其性质和传感性能进行了研究。其表现出来的优良性质有:快速实时响应、高的选择性、高的灵敏度、高的稳定性、强的抗干扰性能、宽的pH响应范围、并成功的应用在各种环境水样和食品样品中检测离子,更重要的是设计的荧光探针也成功应用在细胞中检测离子,这显示出了荧光探针在医学的潜在应用价值。1、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噻吩类荧光探针TS,TS能迅速的检测出水溶液中的铝离子(Al~(3+))和锌离子(Zn~(2+)),分别呈现出强烈的蓝色和绿色荧光,使荧光强度分别增强40倍和5倍。利用荧光发射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探针有高的选择性,强的抗干扰能力,宽的pH响应范围:(Al~(3+):4.0~12.0,Zn~(2+):4.0~11.0),高灵敏度(检测限分别为Al~(3+):3.7 nM,Zn~(2+):30 nM),高的稳定性(绑定常数分别为Al~(3+):1.16×10~4 M~(-2),Zn~(2+):2.08×10~4 M~(-2))。同时我们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研究了TS的传感机制,结果表明TS-Al~(3+)和TS-Zn~(2+)的化学结合计量比都是1:1。最后我们做了探针在各种不同环境水溶液中检测离子的实验,证实了TS可以用于实际水样和食品样品中检测铝离子(Al~(3+))和锌离子(Zn~(2+))。更重要的是我们成功的实现了探针TS在细胞中检测离子。2、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噻吩类金属离子探针TSA,TSA能迅速的检测出水溶液中的铝离子(Al~(3+))和铜离子(Cu~(2+))。在检测铝离子(Al~(3+))时,在365 nm荧光灯下显示强烈的蓝色荧光,使荧光强度增强300多倍。利用荧光发射光谱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探针具有高的选择性,强的抗干扰能力,宽的pH响应范围(3.0~11.0),高的灵敏度(检测限:8.36 nM),高的稳定性(绑定常数:1.2×10~4 M~(-2))。在检测铜离子(Cu~(2+))时,显示出肉眼可见的变色:由无色变为黄色。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探针具有高的选择性,强的抗干扰能力,宽的pH响应范围(6~10),高的灵敏度(检测限:4.87nM),高的稳定性(绑定常数:9.8×10~3 M~(-2))。同时我们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研究了TSA的传感机制,结果表明TSA-Al~(3+)和TSA-Cu~(2+)的化学计量比都是1:1.最后我们做了探针在各种不同环境水溶液中检测离子的实验,证明了TSA可以用于实际水样和实际水样和食品样品中检测铝离子(Al~(3+))和铜离子(Cu~(2+)),另外我们还成功的做了TSA在细胞中检测铝离子(Al~(3+))的实验。3、设计合成了几种新型噻吩类金属离子探针TSB、TSC和TSD,其中TSB为荧光法检测Al~(3+),紫外比色法检测Cu~(2+),TSC为荧光检测法检测Al~(3+),TSD为紫外比色法检测Cu~(2+)。均表现出优良的性质:高的选择性,强的抗干扰能力,宽的pH响应范围等。(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2)

温珂珂[5](2019)在《几类有机小分子材料电子传输性能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兴的光电材料,有机-无机金属钙钛矿因具有长的载流子扩散长度、较宽范围的光吸收、较高的吸收效率以及较小的激子结合能等优势,在薄膜太阳能电池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事实上,钙钛矿型光伏器件由于溶液加工简单、成本低以及光电转换效率高等优点而成为下一代太阳能电池的佼佼者。电子传输材料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中最主要的组分之一,在提取和传输光生电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作为空穴阻挡层抑制电荷重组。通常,根据透明导电电极上所放置的材料类型(n型或p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结构可分为正置型(n-i-p)和倒置型(p-i-n)两类。对于n-i-p型器件,金属氧化物(比如,TiO_2)通常用于电子传输材料。但在其制备工艺中,需要高温退火来制备金属氧化物,故成为器件大规模应用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无金属氧化物的倒置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应运而生。在倒置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6,6]-苯基-C_(61)-丁酸甲酯(PCBM)常用于电子传输材料。但是,在热处理条件下,其形态不稳定会显着降低电池的性能。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高效、低廉的非富勒烯类电子传输材料。与非富勒烯聚合物电子传输材料相比,n型有机小分子因其结构简单、电子迁移率高、合成重复性高等优势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在众多类型的有机小分子中,如何选择适用于商业化的电子传输材料是学术界和工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有时候,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但是其效率可能达不到研究者的预期。如果能从理论角度对其结构进行设计,然后评估它们的性能,就能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并节省大量成本。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半经典的Marcus理论,探究了一系列有机小分子材料的电子传输性质。此外,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电子传输材料与钙钛矿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近几年来,倒置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低温和可溶液加工性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倒置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电子传输层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PCBM富勒烯分子相比,非富勒烯n型有机小分子更有潜力成为电子传输层,因为它们的结构容易合成且易于进行化学修饰。在该研究体系中,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研究了叁种氮杂并苯衍生物的电子传输性质。其中,一个是实验上报道的分子,1,4,9,16-四(叁异丙基甲硅烷基)乙炔基喹喔啉[2''',3''':4'',5'']环戊烷[1'',2'',3'':5',6']苊[1',2':5,6]吡嗪并[2,3-b]吩嗪(1),另外两个是理论设计的新分子(2和3)。化合物2是通过用氢原子取代化合物1中的异丙基基团而形成的,以评估异丙基基团对电子传输性质的影响。在化合物1的共轭结构中加入一个苯并吡嗪基团形成了化合物3。计算结果表明,异丙基基团能够增加化合物2的HOMO和LUMO能级,提高它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以及疏水性;扩大π共轭不仅能够降低化合物3的LUMO能级和电子重组能,而且能够增加它的溶解度和电子迁移率。因此,我们设计的化合物3有望成为倒置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电子传输材料。2.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和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研究了一系列单卤代苝二酰亚胺衍生物X-PDI(X=F,Cl,Br)以及母体化合物H-PDI的电子传输特性。除了研究这些分子的电子结构、吸收光谱、电子迁移率、疏水性及溶解性之外,还考虑了Br-PDI分子在CH_3NH_3PbI_3(110)表面的吸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模拟的吸收光谱与实验光谱吻合得较好。理论预测的电子迁移率的顺序为:F-PDI<H-PDI<Cl-PDI≈Br-PDI,这与实验结果一致。另外,理论设计的分子Cl-PDI显示出较好的疏水性、稳定性和溶解性,并且与Br-PDI有着相似的电子迁移率。考虑到Br-PDI在倒置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显示出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Cl-PDI也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电子传输材料。3.使用密度泛函理论和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研究了含硫氮杂并苯分子10,14-双(5-(2-乙基己基)噻吩-2-基)联吡啶[3,2-a:20,30-c][1,2,5]噻二唑[3,4-i]吩嗪(TDTP)的电子传输性质。实验证明,该化合物是倒置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优异的电子传输材料。通过将侧链的噻吩环变为噻唑/苯环,设计了两种新化合物TDTP-I和TDTP-II。从前线分子轨道、吸收光谱、电子迁移率、溶解性及稳定性等方面评估了这叁个分子的电子传输性能。结果表明,与TDTP相比,TDTP-I和TDTP-II都有较低的HOMO和LUMO能级和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叁个分子中,TDTP-II的电子迁移率最高。此外,还研究了TDTP/TDTP-II在CH_3NH_3PbI_3(110)表面的吸附性质。结果表明,TDTP-II比TDTP具有更大的负吸附能。与上述两个体系所不同的是,我们还计算了该体系的汉森溶解度参数,比较了这些分子在氯苯溶剂中的溶解情况。结果表明,设计分子TDTP-II在氯苯溶剂中的溶解度最高。因此,设计分子TDTP-II有望成为倒置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电子传输材料,并且改变侧链是改善电子传输特性的可行性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禹佳[6](2019)在《分子筛内有机小分子吸附扩散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筛是具有微孔结构的硅酸盐晶体,具有独特的孔道结构和择形选择性,同时还具有比表面积高、孔径大小可调和水热稳定性好等众多优良特性,可用作吸附剂、催化剂、分离剂和离子交换剂等,在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本文采用分子模拟方法,针对典型化工过程需求,对作为分离材料和催化剂的分子筛中有机小分子的吸附扩散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第2章针对氯丙烷与氯丙烯物性相近、精馏分离能耗高、效率低的问题,采用Monte Carlo方法计算,获得了氯丙烷、氯丙烯在不同种类分子筛内的吸附等温线,筛选得到了4类仅吸附氯丙烯的分子筛。进一步以分子筛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分析了氯丙烯在上述分子筛中的扩散路径,计算了其扩散通量,研究结果显示AHT型分子筛有着最佳的吸附扩散表现。本文从热力学角度对这种超高选择性的分离机理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氯丙烷、氯丙烯二面角一分子势能变化等数据,提出了基于孔道形状的构象识别机理,为今后探索烷烃和烯烃混合物的分离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第3、4章针对异丁烷/丁烯烷基化反应中分子筛催化剂迅速失活的现象,对催化剂失活机理及如何减缓分子筛催化剂失活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第3章获得了烷基化反应各组分在Y型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和扩散系数等数据,确定适宜烷基化反应的烷烃烯烃进料比及分子筛硅铝比等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分子筛中吸附副产物C_(12)H_(26)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比不同条件下各组分的扩散系数及活性位点可接近性等数据,结果表明C_(12)H_(26)及更高碳数副产物覆盖活性位点并影响反应物扩散性质是催化剂迅速失活的主要原因。第4章初步探讨了 Y型分子筛内介孔结构对烷基化反应混合物吸附扩散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介孔能有效提升反应位点附近异丁烷与2-丁烯的浓度和C_(12)H_(26)大分子的扩散速率,从而减缓孔道堵塞,延长分子筛催化剂使用寿命,采用等级孔道分子筛是解决烷基化反应中分子筛催化剂迅速失活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程思远[7](2019)在《环戊基六元瓜环与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主客体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瓜环作为第四代超分子主体,自1981年Mock~([1])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确定其结构以来,其独特的结构与优良的性能就引起了科研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其溶解性差等问题对其的研究受到了限制。环戊基瓜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此类问题。然而,由于环戊基瓜环的合成效率极其低下,加之原料与副产物有剧毒且难以回收,对其的研究曾一度搁置。为了改善环戊基瓜环的现状,本文利用戊二酸、乙醇、草酸二乙酯等为原料,对其工艺路线进行了改进,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摒弃了有毒物质的使用,反应条件更加温和,产率大大提高,顺利的得到了环戊基全取代六元瓜环(CyP_6Q[6])。考察了CyP_6Q[6]与人体二十种氨基酸、九种紫精系列衍生物、反-4-[4-(二甲氨基)苯乙烯基]-1-甲基吡啶碘(t-DSMI)、碱金属钾离子的主客体作用研究,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核磁氢谱,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温量热滴定法(ITC)等技术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选取人体所需的20种L型氨基酸(甘氨酸由于无手性,因此无L型与D型之分)作为客体分子与CyP_6Q[6]进行主客体作用研究,~1H NMR显示出只有甘氨酸与L-丙氨酸两种氨基酸与瓜环作用时,与氨基相连的同碳羧酸基团会进入瓜环空腔。此外,L-甲硫氨酸、L-赖氨酸、L-酪氨酸、L-苯丙氨酸、L-亮氨酸、L-谷氨酸的脂肪族链进入瓜环空腔,显示出一定的内包结作用,剩余的氨基酸均显示出外部作用。X-射线单晶衍射则清楚的表明主客体作用的构象。考察了9种紫精系列衍生物:N,N'-二甲基-4,4'-联吡啶二溴化物(客体1)、N,N'-二乙基-4,4'-联吡啶二溴化物(客体2)、N,N'-二丙基-4,4'-联吡啶二溴化物(客体3)、N,N'-二丁基-4,4'-联吡啶二溴化物(客体4)、N,N'-二戊基-4,4'-联吡啶二溴化物(客体5)、N,N'-二己基-4,4'-联吡啶二溴化物(客体6)、N,N'-二庚基-4,4'-联吡啶二溴化物(客体7)、N,N'-二苯基-4,4'-联吡啶二溴化物(客体8)、N,N'-二苄基-4,4'-联吡啶二溴化物(客体9)与CyP_6Q[6]相互作用的研究,~1H NMR显示出,只有客体1与客体2会使瓜环包结在其吡啶基团上,其余客体均只包结在取代基链上。紫外光谱则显示出,吡啶基团被包结会使得紫外吸光度下降、只包结取代基则会使紫外吸光度上升,包结在共轭体系上会使得紫外吸光度产生红移现象。同时Job法显示,客体1与客体2呈现出1:1主客体包结,而其余客体则与瓜环形成主客体2:1哑铃状包结物。ITC表明,客体6与瓜环的作用模式最强,并且所有的驱动均为焓驱动。通过考察CyP_6Q[6]与t-DSMI(反-4-[4-(二甲氨基)苯乙烯基]-1-甲基吡啶碘)的主客体作用,用来构筑超分子组装体(t-DSMI@CyP_6Q[6]),其所形成的荧光探针对阴离子显示出一定的识别作用。结果显示,该荧光探针识别了4种阴离子。分别为H_2PO_4~-、HSO_4~-、BF_4~-和I~-,且均为猝灭型荧光。构筑了K~+与CyP_6Q[6]的自组装体,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CyP_6Q[6]与K~+形成了分子胶囊,并可以进一步堆积成一维超分子链直至叁维超分子组装实体,并且发现了两种环境的配位情况。X-射线粉末衍射法表明该配合物有良好的重现性,由于金属离子的配位使得羰基的伸缩振动红外吸收产生了红移。(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王芝香[8](2019)在《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供体材料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具有来源广、成本低、柔韧性好、易加工和适合大面积生产等优点,被人们广泛研究。其中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在近年来备受关注,因为体异质结型结构将供体和受体材料混合在一起,增大了它们的接触面积,易于激子解离,使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PCE)有所提高。在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人们往往采用富勒烯作为受体材料,以小分子(SMs)或聚合物为供体材料。目前,研究的以聚合物材料为供体的PCE已超过14%。相比于聚合物材料,小分子材料具有结构明确,易纯化,易修饰等优势,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其器件效率目前已超过11%。通过进一步优化SM的结构,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来提高PCE。因此需设计新的高效的SM以实现低成本商业化的目的。本论文以有机SMs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子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详细的解释了结构修饰对光电性质的影响,因此,可以为实验上设计潜在的理想材料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我们研究了D-A-A型小分子供电子能力的调节对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质产生的影响。我们对基于二噻吩并吡咯(DTP)的D-A-A型小分子供体材料的并苯环系列和并噻吩系列进行对比研究。DTP中的胺基被共轭的吸电子单元取代,这种修饰有利于调节SM的供电子能力。为了更好地理解DTP结构修饰对材料光物理性质和光伏性能的影响,我们详细的分析了其几何结构,吸收光谱,能量损失,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激子解离和电荷复合速率以及空穴传输性质,以建立所研究的小分子的结构-性质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证明了小分子供体材料供电子能力的微调可以有效调节前线轨道能级,光吸收能力,分子内和分子间电荷转移性质,以及界面的激子解离和电荷复合速率。结果也证明了小分子供电子能力的调节可能是提高电池效率的有效方法。该研究可以为分子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为合成有效的小分子供体材料奠定基础。(2)我们研究了扩大末端茚二酮基团π-共轭对A-π-D-π-A型小分子性质的影响。我们通过扩大受体单元的π-共轭设计了一系列小分子,为了建立其结构-性质间的关系,应用了量子化学方法具体的分析了其几何结构、吸收光谱、前线轨道能级、能量损失、ICT、激子结合能、激子解离和电荷复合速率等性质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扩大末端π-共轭可以提高分子的开路电压,同时也可以有效扩大光谱的吸收范围,提高ICT性质以及实现界面激子更有效的解离。采用Scharber模型来预测PCE,设计的小分子的效率在低估的情况下可以达到8%,这可能是一种潜在的高效材料。因此,扩大末端受体分子的π-共轭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思路,该结果可以为实验上设计和合成理想的新材料提供一定借鉴。(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夏聪欣[9](2019)在《含稀土元素多金属氧酸盐/有机小分子组装体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自组装利用各构筑基元间的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及协同效应,将功能性有机、无机或生物小分子等组分作为基本组装单元构筑成有序聚集体。以静电作用为主要驱动力的离子自组装(ISA)表现出强大的可设计性,易用来构筑多级结构的聚集体。多金属氧酸盐(POMs)是由过渡金属元素通过桥氧键连接而成的金属氧簇化合物,POMs的结构与性质使其成为超分子化学中优选的构筑基元,尤其是含稀土元素的POMs具有优异的光、电、磁等特性。基于ISA方法将POMs与有机组分复合,不仅充分发挥了 POMs的功能性,还可实现超分子协同效应。POMs自组装制备的功能性超分子材料具有丰富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超分子化学与超分子自组装的概念,重点介绍了基于静电作用的离子自组装;介绍了 POMs的结构类型、性质与应用,特别是含稀土元素的POMs;概括介绍了 POMs自组装的方法,综述了有机分子与POMs复合物的研究现状,重点总结了 POMs自组装的功能性材料的应用;最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二部分,Weakly型多金属氧酸盐EuW10和烷基胺自组装形成纳米花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通过改变烷基胺的分子量和浓度,可以简单地控制纳米结构的形态与尺寸。由于EuW10和四乙烯五胺(TEPA)构筑的纳米花中铕配位的对称程度不同,EuW10/TEPA纳米花的荧光颜色与EuW10的荧光颜色相比发生了变化。FT-IR、XRD、UV-vis、TGA等表征结果说明,这种有效自组装的主要驱动力为EuW10和TEPA间的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煅烧后的EuW10/TEPA纳米花对亚甲基蓝染料具有可循环的光催化降解性。第叁部分,研究了离子自组装构筑EuW10/TbW10/TEPA荧光纳米花及其功能应用。固定TEPA的浓度,通过改变EuW10/TbW10的摩尔比,可以调节纳米花的形状、花瓣尺寸及荧光行为。值得注意的是,EuW10/TEPA复合材料的发射行为在180 K温度以上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而TbW10/TEPA复合材料的荧光发射在100-260 K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线性下降,这使得它成为潜在的荧光比率温度计。此外,纳米花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混合后形成的杂化膜具有稳定的荧光性以及良好的透明度,对强酸和强碱的耐腐蚀性也证明了杂化膜的稳固性,并对甲苯具有荧光响应性,可作为循环检测甲苯的荧光传感器。第四部分,研究了由有机阳离子季铵盐(TA)和阴离子簇POMs(EuW10)通过离子自组装策略构筑的荧光增强体系。TA烷基链长、中心元素和卤素离子浓度等因素对体系的形貌和荧光性质都有影响。研究发现,EuW10/四甲基溴化铵(TMAB)复合材料的荧光强度比EuW10增加了约14倍,而较长烷基链的空间位阻更大,所以EuW10/四乙基溴化铵(TEAB)和EuW10/四丁基溴化铵(TBAB)复合材料的荧光增加程度逐渐降低。EuW10/TMAB纳米粒子的发光具有pH响应性,可通过加入NaOH/HCl实现其结构和发光的可逆性。最重要的是,EuW10/TMAB体系还具有很强的荧光传感性能,可以检测水中Cu2+且检测限为0.15μM。我们的研究基于水溶液中POMs的超分子自组装为功能性荧光复合物的构建提供了简便策略,进一步开拓了光电和传感方面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8)

赵美君[10](2019)在《有机小分子催化蒽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工艺优化研究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手性化合物的开发及应用与人类生命健康、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手性药物可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疗效;手性农药可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手性隐身材料可以消除或降低电磁干扰,减少电磁污染。因此如何高效的获得手性化合物已经成为科学家的研究热点,目前不对称催化反应是获得手性化合物的优秀手段,而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因避免使用昂贵、有毒且易残留的金属,在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备受瞩目。但是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尚存在不足之处,如催化剂用量大、反应时间长、催化效果差、普适性差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有机催化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工艺优化的研究,探索有机催化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的基础理论,以期改进有机催化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的不足之处,扩展催化剂类型,获得更好的立体选择性,拓宽底物范围,为手性化合物的科学事业提供发展动力。方法:本文通过将硫脲及脯氨醇类衍生物催化剂用于蒽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考察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考察溶剂、温度、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立体选择性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反应条件并探究其底物适用范围,考察普适性。结果:硫脲类衍生物有机催化蒽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工艺优化研究方案中,筛选出最佳的反应条件为:5 mol%催化剂3f,叁氯甲烷为溶剂,室温反应。应用于13种不同取代基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得到优秀的产率(80-97%)和反应立体选择性(86-99%ee)。脯氨醇类衍生物有机催化蒽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工艺优化方案中,筛选出最佳反应条件为:10 mol%催化剂5b,甲苯为溶剂,室温反应。应用于10种不同取代基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得到优秀产率(88-99%)及中等反应立体选择性(46-66%ee)。结论:本文通过对有机小分子催化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工艺优化的分析和研究,拓展了适用于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类型,硫脲类及脯氨醇类催化剂首次被应用于蒽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功加成反应,筛选出的硫脲类催化剂3f最佳反应条件普适性较好,筛选出脯氨醇类催化剂5b最佳反应条件普适性有待于提高,为手性化合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25)

有机小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R)-2,2′-二羟基-1,1′-联二萘-3,3′-二羧酸与手性胺反应合成轴手性联二萘酚酰胺类的有机催化剂(1a~1d),将其用于催化合成螺[双烯酮-羟吲哚]的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40℃下,以二氯甲烷为溶剂,x=20%1d作为催化剂,合成的螺环化合物获得较好的收率(93%)和较高的对映选择性(9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小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蒋伟健,陈志卫.有机小分子催化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19

[2].李淼,刘莉,杨志翔,王金娟,陈治明.联二芳基轴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合成氧化吲哚类螺环化合物[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宋艾杰.功能性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湖南工业大学.2019

[4].李杨.基于噻吩的新型有机小分子荧光传感材料设计、合成及传感性能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9

[5].温珂珂.几类有机小分子材料电子传输性能的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9

[6].张禹佳.分子筛内有机小分子吸附扩散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7].程思远.环戊基六元瓜环与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主客体作用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9

[8].王芝香.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供体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夏聪欣.含稀土元素多金属氧酸盐/有机小分子组装体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10].赵美君.有机小分子催化蒽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工艺优化研究报告[D].延边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染料掺杂核壳纳米颗粒的应用范围[5]杯[4]芳烃修饰的纳米金自组装膜双层平面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的结构示意...有机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流程图硅基OLED微显示器生产工艺流程中国与世界非可再生能源储量比较

标签:;  ;  ;  ;  ;  ;  ;  

有机小分子论文_蒋伟健,陈志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