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德格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德格尔,儒家,现象学,形而上学,哲学,尼采,生死观。
海德格尔论文文献综述
贾玮品[1](2019)在《海德格尔诗学视阈下儒家“仁”的境域生成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逐渐被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方式控制的世界,相反人们处于技术的摆置之下,整日忙忙碌碌而淡忘了自己诗意生存的特性。如何通过诗性的还原创生出一个诗意的自由世界便成为当今思想家和文学家们所努力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试着借鉴对当代中西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诗学理论视角,深入分析在儒家核心概念"仁"的境遇生成性,以期二者能够有互参意义上的补充和融通甚至于开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海德格尔是对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和诗学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他把革命性地突破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理论,从而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层面。他的诗学思想通过进入《存在与(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刘万瑚[2](2019)在《“回到事物本身”与“面向事物本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论述现象学的准则或者口号时,胡塞尔的表达是"回到事物本身",而海德格尔的表述是"面向事物本身"。在大部分研究者看来,这两个表达没有本质差别。通过考察胡塞尔现象学产生的背景和他对现象学方法的规定与要求,以及海德格尔对现象学方法的论述,我们将看到,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其实反映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现象学方法上的根本差别,即前者面向直观,后者面向哲学传统。(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9年11期)
崔严之[3](2019)在《老子与海德格尔“有”“无”观的跨时空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的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体系的建构,而道论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有""无"范畴,不仅在中国得到丰富的阐释,在西方哲学史上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海德格尔受到老子的启发开始追问"无",认为"无"是存在的缺失,二者在"有""无"问题上展开中西方哲学对话。(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何卫平[4](2019)在《解释学循环与美诺悖论——来自海德格尔思想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诺悖论构成了解释学与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联结点,长期以来人们对美诺悖论的探讨大都集中于认识论或知识论,然而站在今天欧陆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的立场,解释学与知识论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但它们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源生与衍生的关系。如此看来,解释学同样要面对美诺悖论。解释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解释学循环,而解释学循环发展到海德格尔阶段产生了重要的转折,进入到存在论-生存论的层次,它可为理解乃至化解美诺悖论提供一个很好的、富于启发性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11期)
刘文斌,谭昭映[5](2019)在《论海德格尔与禅宗比较研究的叁个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危机的消解需要借助于异质的思想资源,西方形而上学的困境给了禅宗发展的空间,同时使得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的比较研究成为可能,并使之在叁个方面得以展开:在本体论方面,海德格尔的存在一词类似禅宗的真如与空,二者异曲同工地呈现了生存论本体论的难以言表;海德格尔与禅宗思想在语言领域的见解颇为接近,都极力抨击逻辑符号对存在真理的遮蔽;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的交集既可表征哲学林中路的殊途同归,又是构建中西哲学文化桥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彭洋[6](2019)在《斯宾格勒与海德格尔》一文中研究指出斯宾格勒的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于1918年出版,并在次年产生巨大轰动,故1919年被称为“斯宾格勒年”。去年,此书问世百年之际,欧美学界出版了纪念性的研究文集《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悠长身影——〈西方的没落〉问世百年》,以回顾和反思这部曾轰动整个欧洲且至(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1-19)
刘袁浩[7](2019)在《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是建立在批判传统认识论主客、思存二分基础之上的。海德格尔认为,在西方认识论框架下,认识对象的意义会被人为遮蔽。因此,他设定了"此在"这一存在论范畴,用以克服认识论的缺陷。(本文来源于《发展》期刊2019年11期)
孙冠臣[8](2019)在《海德格尔非形而上学之思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非形而上学之思"这个概念来探讨海德格尔关于形而上学之克服的思想,可以准确地将克服理解为放弃对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解释,放弃形而上学之思本质上就是放弃表象式思维;用"非形而上学之思"这个概念也可以准确地理解海德格尔后期对存在真理的思考,并能够准确地接应海德格尔关于"思想的另一开端"的内涵和意图。(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福海[9](2019)在《基于海德格尔思想的存在论电影美学体系建构纲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批判吸收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上,以海德格尔的人与世界的原初一体性思想以及存在真义在诗性构境中呈现的诗思对话的思维方式,结合当下电影艺术发展的现实以及中西方艺术理论与美学思想的相关资源,建构基于海德格尔思想的存在论电影美学体系。此一研究是对基于海德格尔的人与世界的原初统一的诗性关系的思考而应用于电影艺术,从而建构电影美学体系的积极尝试。(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32期)
刘兴鲁[10](2019)在《生与死的辨析——先秦儒家生死观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思想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与死的关系问题横亘古今中西哲学领域,人们总是希图克服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长存。佛教表现为"轮回转世"思想,道教表现为"羽化成仙"的长生不老思想。然而,先秦儒家却表现出与之不同的生死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可以通过在世的一系列活动创造自身的价值,进而实现生命的无限价值。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叁不朽"、杀身成仁(孔子)、舍生取义(孟子)等思想。先秦儒家追求生命超越的方式是以群体生存为基础,通过将个体生命融入群体生存来实现对死亡的超越,这也(本文来源于《人文天下》期刊2019年21期)
海德格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论述现象学的准则或者口号时,胡塞尔的表达是"回到事物本身",而海德格尔的表述是"面向事物本身"。在大部分研究者看来,这两个表达没有本质差别。通过考察胡塞尔现象学产生的背景和他对现象学方法的规定与要求,以及海德格尔对现象学方法的论述,我们将看到,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其实反映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现象学方法上的根本差别,即前者面向直观,后者面向哲学传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德格尔论文参考文献
[1].贾玮品.海德格尔诗学视阈下儒家“仁”的境域生成性[J].青年文学家.2019
[2].刘万瑚.“回到事物本身”与“面向事物本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之争[J].哲学动态.2019
[3].崔严之.老子与海德格尔“有”“无”观的跨时空对话[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4].何卫平.解释学循环与美诺悖论——来自海德格尔思想的启示[J].学术月刊.2019
[5].刘文斌,谭昭映.论海德格尔与禅宗比较研究的叁个向度[J].甘肃理论学刊.2019
[6].彭洋.斯宾格勒与海德格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7].刘袁浩.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J].发展.2019
[8].孙冠臣.海德格尔非形而上学之思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9
[9].张福海.基于海德格尔思想的存在论电影美学体系建构纲要[J].传播力研究.2019
[10].刘兴鲁.生与死的辨析——先秦儒家生死观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思想的比较[J].人文天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