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活性追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心肌,细胞,超声,斑点,商陆,黄花。
活性追踪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潘晓芳,何学志,庄熙晶,高峰[1](2019)在《超声药物负荷试验结合叁维斑点追踪评价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多巴酚丁胺超声药物负荷试验(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DSE)联合叁维3D斑点追踪(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超声心动图能否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前患者心肌存活性的评估准确性。方法35例准备行CABG术的患者接受常规超声,小剂量DSE结合2D及3D STI超声检查。根据半年后复查超声结果术前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是否有所恢复作为金标准来定义存活心肌。结果负荷峰值阶段2D STI超声心动图的径向应变及3D STI面积应变在心肌存活组和非存活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01)。前者诊断存活心肌截点值为~△19.3%,敏感度87.2%,特异度85.7%;后者截点值为~△20.2%,敏感度为91.5%,特异度为92.8%。结论 DSE联合3D STI技术具有检测CABG术前患者心肌存活性的能力且准确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2期)
司爱富[2](2019)在《植物提取物对萝卜蚜生物活性筛选及藜活性成分提取和追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为试虫,对5种不同植物乙醇提取物的杀蚜活性进行筛选,并且,以对萝卜蚜具有高生物活性的植物藜(Chenopodium album L.)为研究对象,对其活性成分提取最佳工艺条件进行筛选,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初步分离追踪。通过筛选发现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藜(Chenopodium album L.)、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Gmel.)O.Kuntze)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萝卜蚜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综合毒杀效果,其中以黄花蒿和藜的植物提取物表现出的杀蚜活性最高。5种不同种类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蚜虫的触杀校正死亡率,按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黄花蒿>藜>狗尾草>酢浆草>荇菜。黄花蒿和藜植物乙醇提取物,在100mg/mL浓度下72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70.36%和70.31%。通过对比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不同浓度下对萝卜蚜48 h和72 h综合毒杀作用的效果,发现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中,半数致死浓度LC_(50)值最小的是藜,为40.07 mg/mL,对应95%置信区间为34.09~47.08 mg/mL;其次是黄花蒿,LC_(50)值为45.62 mg/mL,对应95%置信区间为30.78~67.62 mg/mL。LC_(50)值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藜<黄花蒿<狗尾草<酢浆草<荇菜。通过对比浸渍法、超声波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叁种提取方法,发现超声波提取法为植物藜的最佳提取法,提取率为16.14%。分别以乙醇、石油醚、水和丙酮为提取溶剂,发现植物藜4种不同溶剂提取物对蚜虫的综合毒力大小为:石油醚>乙醇>丙酮>水提取物,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的植物藜提取物杀蚜活性最高,在100 mg/mL浓度下72 h的校正死亡率为82.53%。通过试验发现以石油醚和乙醇为溶剂的植物藜提取物对萝卜蚜均表现出极高的触杀作用,在150 mg/mL浓度下72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69%和93.82%。对应的LC_(50)值分别为22.43 mg/mL和34.70 mg/mL。并且,发现以石油醚为溶剂的植物藜提取物对萝卜蚜表现出一定的拒食作用,在150 mg/mL浓度下72 h的平均拒食率为73.33%。拒食中浓度AFC_(50)=61.73 mg/mL,对应95%置信区间为43.04~88.55 mg/mL。随着植物藜提取液浓度的增大,蚜虫触杀死亡率和平均拒食率均升高。对植物藜乙醇提取物进行初步萃取分离,分离得到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萃取物,对应提取率大小为: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氯仿相>石油醚相>水相。将各相萃取物对萝卜蚜进行综合毒杀试验,在50 mg/mL浓度下72 h杀虫校正死亡率大小为:石油醚相>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氯仿相>水相。发现其中杀虫活性最高的为石油醚相,校正死亡率为78.82%;同时正丁醇相也表现出较高的杀虫活性,校正死亡率为71.99%。对植物藜石油醚相萃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共得到19个馏分,经薄层层析(TLC)检测,合并相似组分为7个馏分。将各馏分对萝卜蚜进行综合毒杀试验,发现经柱层析得到Ⅳ号和Ⅵ号馏分表现出很高的杀蚜活性。在50 mg/mL浓度下72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2.28%和60.70%。(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翠晴,叶振盛,郭薇,林美福,陈彩龙[3](2019)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肌活性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检测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存活心肌的价值。方法选取30例拟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ICM患者,均在行完全血运重建治疗前1周内完成PET/CT、常规超声心动图和2D-STI检查。将左室分为16个心肌节段,根据PET/CT显像结果对心肌节段进行0~3分的评分,并对不同评分下各心肌节段峰值径向应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共480个心肌节段,PET/CT心肌代谢显像见灌注正常的节段85个(评分0分);310个节段出现灌注-代谢不匹配,提示有存活心肌(评分1~2分);85个节段出现灌注-代谢匹配,提示为非存活心肌(评分3分)。2D-STI分析表明,有存活心肌的节段与无存活心肌的节段其峰值径向应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D-STI可以敏感地定量评估心肌的运动变化,较好地预测心肌活性,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樊铭聪,李文香,胡欣蕾,孙亚男,于戈[4](2018)在《杏鲍菇副产物免疫活性物质追踪与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杏鲍菇副产物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极性部位分段萃取、硅胶柱层析2个步骤对甲醇提取物中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并对每步中得到的提取物进行免疫活性研究,观察其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免疫刺激作用,以此对其中的免疫活性物质进行筛选、活性追踪。利用液相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对主要活性成分进行结构表征。结论显示:对杏鲍菇甲醇提取物进行系统溶剂法分段萃取,其中正丁醇部位表现出最强的促进细胞增殖活性、吞噬活性和细胞因子分泌活性。当正丁醇部位提取物质量浓度为25μg/m L时,促进Ana-1细胞的增殖和吞噬活性作用最强,细胞因子TNF-α和IL-6均出现分泌量高峰。通过硅胶柱层析对正丁醇部位萃取物进行分离,得到7个洗脱组分,其中Fr.2表现出最强的促进细胞增殖活性、吞噬活性和细胞因子分泌活性。当Fr.2质量浓度为12.5μg/m L时,促进Ana-1细胞增殖作用,吞噬活性最强,细胞因子TNF-α和IL-6出现分泌量高峰。通过液相质谱对Fr.2中主要成分进行结构表征,确定Fr.2中主要成分为腺苷,化学分子式为C10H13N5O4。(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孟磊[5](2018)在《“逆向色谱-树脂联用法”追踪核桃的神经保护活性部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逆向色谱-树脂联用法"追踪核桃的神经保护活性部位。方法采用AB-8大孔吸附树脂,根据各个洗脱流分对H_2O_2诱导的PC12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确定其活性部位;采用Na NO_2-Al(NO_3)_3-NaOH法对其黄酮类成分进行测定,再采用高速逆流色谱进行第二步纯化,并进行黄酮含量测定;采用体外PC12损伤模型和体内动物模型验证其活性,并测定氧化应激相关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等指标。结果核桃粗提物经AB-8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后,50%洗脱流分的活性最好,黄酮的含量为52.7%,推测其活性成分可能是其黄酮类化合物。采用高速逆流色谱进一步纯化,黄酮含量能达到88.2%,且对H_2O_2诱导的PC12损伤模型有保护作用、减缓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诱导的小鼠的衰老,这可能与清除多余ROS、M DA,增加SOD、CAT、GSH-Px活力有关。结论核桃的黄酮类成分是其神经保护的药效物质,采用"逆向色谱-树脂联用法"能得到疗效更好、纯度更高的核桃黄酮类成分,为今后核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韩苏乔[6](2018)在《黄花叁宝木体外抗肿瘤活性成分靶向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花叁宝木Trigonostemon lutescens Y.T.Chang et J.Y.Liang是大戟科叁宝木属植物。该植物主产于广西南部,且大多生长于石灰岩山地的灌木林中,为广西特有药用植物。科学研究表明,叁宝木属植物化学成分丰富,涵盖了萜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等众多结构类型,具有抑菌、抗肿瘤、抗炎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一系列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结构新颖的瑞香烷型二萜、降二萜、吲哚生物碱类单体化合物的成功分离,表明此属植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学位论文首先采用CCK-8法对黄花叁宝木的乙醇粗提物,石油醚部位浸膏,乙酸乙酯部位浸膏和正丁醇部位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测试细胞株为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肝癌细胞株HepG2。CCK-8测定结果显示:石油醚部位浸膏和乙酸乙酯部位浸膏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结合浸膏量,最终选择乙酸乙酯部位浸膏作为分离主体。本学位论文从黄花叁宝木枝叶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综合利用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中压ODS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得到22个单体化合物;结合理化性质,高分辨质谱、核磁等波谱数据及文献对比的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22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5-(2"-hydroxy-3"-methylbut-3"-en-1"-yl)-8-hydroxyfurocoumarin(1),花椒毒素(2),佛手柑内酯(3),异茴芹内酯(4),欧前胡素(5),alloisoimperatorin(6),isodemethylfuropinarine(7),auraptenol(8),水合橘皮内酯(9),九里香酮(10),3,4-dihydroxyallylbenzene-4-O-β-D-gluco-pyranoside(11),1-O-β-D-glucopyranosyl-4-allylbenzene(12),3-乙酰氧基-齐墩果酸(13),3-乙酰氧基-12-烯-齐墩果酸甲酯(14),蒲公英赛酮(15),simiarenol(16),spiciflorin(17),豆甾醇(18),β-谷甾醇(19),β-谷甾醇棕榈酸酯(20),棕榈酸(21)和3,3',4-O-叁甲基鞣花酸(22)。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7为首次从叁宝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呋喃型香豆素类化合物;化合物1-17为首次从叁宝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22是首次从黄花叁宝木中分离得到。运用紫外导向靶向分离得到10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并总结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规律,结合液质联用技术和化合物之间可能的生源关系,成功推测出5个该植物中可能含有的微量香豆素,这种基于HPLC-DAD-MS的方法对靶向分离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用CCK-8法测定分离得到的22个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初筛结果显示化合物10对HCT116细胞表现出一定的增殖抑制,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其IC50值为17.11μg/mL;化合物10和22对HELA细胞表现出较强的增殖抑制,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IC50 值分别为 9.63 和 3.72μg/mL。(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4-13)
陈军红,李东野,韩曙光,徐通达,王超凡[7](2017)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下超声斑点追踪技术与磁共振延迟增强显像技术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存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磁共振延迟增强显像(DE-MRI)技术与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斑点追踪超声(LDDS-STE)技术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取30例本院住院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进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LDDS-STE方法分析静息和负荷条件下左心室室壁运动异常节段短轴径向应变(RS)及应变率(RSr),术后1,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室壁运动反常节段运动是否改善或恢复,以室壁运动分数改善作为判断存活心肌的金标准。结果:30例患者共获得510个左心室可分析节段,超声心动图判定室壁运动异常节段201个。与金标准比较,静息状态下左心室径向应变(RS_(rest))预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36,敏感性为60.0%,特异性为60.5%;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条件下左心室径向应变(RS_(LDDS))预测存活心肌ROC曲线下面积0.80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1%及82.7%。静息状态下左心室径向应变率(RSr_(rest))预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敏感性为60.0%,特异性为60.5%,ROC曲线下面积0.646;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条件下左心室径向应变率(RSr_(LDDS))预测存活心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静息状态下明显提高,分别为80.0%及83.7%,ROC曲线下面积0.808。DE-MRI技术预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8%和87.1%,准确性89.5%,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结论:DE-MRI与LDDS-STE方法均能准确识别梗死后存活心肌,但DE-MRI方法检测存活心肌的价值稍高于LDDS-STE,且准确率及重复性高,耗时短,为临床预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的疗效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陈传平,臧宗武,陈乃东[8](2017)在《基于活性追踪法的商陆细胞毒活性物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明中药商陆卤虫毒活性部位。[方法]干燥的商陆粉末以70%乙醇、80℃提取3 h,减压回收乙醇获商陆乙醇总提物。总提物溶于水,依次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回收萃取液获商陆乙醇总提物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及水相,以卤虫毒活性为评价依据,分别配制0.5、1.0、1.5、2.0 mg/m L溶液,测定其卤虫毒活性。[结果]石油醚相剂量组培养6 h后,各浓度组卤虫校正死亡率均达100%。采用正向硅胶柱50∶1石油醚—乙酸乙酯、10∶1石油醚—乙酸乙酯、3∶1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甲醇梯度洗脱,将石油醚相分成5个组分不同的部位,各部位的活性均低于石油醚相。[结论]商陆卤虫毒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石油醚相。(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9期)
吕丽娟,任凯,那木汗,李旻辉[9](2017)在《尖叶假龙胆有效成分的活性追踪分离及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尖叶假龙胆不同极性部位中寻找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较强保护作用的化合物。方法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式,通过H_2O_2诱导PC12细胞损伤建立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利用实时细胞分析技术(real-time cell analysis,RTCA)研究尖叶假龙胆不同极性部位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HPLC法测定具有活性的单体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并确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尖叶假龙胆正丁醇和醋酸乙酯部位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从尖叶假龙胆正丁醇和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2、3、5也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中化合物1和2的保护作用在3.125-50.000μmol/L呈一定剂量依赖性,浓度为50.000μmol/L时,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而化合物3和5的保护作用在3.125-50.000μmol/L内不具有剂量依赖性,浓度分别为25.000、3.125μmol/L时,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经结构鉴定,化合物1、2、3、5分别为雏菊叶龙胆酮、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当药醇苷及去甲基当药醇苷。结论化合物1、2、3、5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尖叶假龙胆抗氧化的主要活性成分。(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7年10期)
张倩倩[10](2017)在《活性追踪法分离开封菊花抗氧化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为菊科菊属植物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的干燥头状花序,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味苦,平。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饥,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菊花主要含有黄酮、萜类、挥发油、有机酸等活性成分和多糖、维生素C、矿质元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抑菌、保肝、抗病毒、降血脂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菊花栽培历史悠久,2500年前即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礼记·月令》)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离骚》)之记载。《开封菊谱》中收录的菊花品种有1606种,《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尝(赏)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开封菊花不仅以栽培和观赏为主,亦有食用传统,但目前关于开封菊花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基础性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采用活性追踪法对开封菊花栽培品种金丝大菊(D.morifolium.cv.‘jinsidaju’)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以期阐明其抗氧化物质基础。本文采用开放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ODS开放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法等方法,从开封菊花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IR、UV、ESI-MS、HR-ESI-MS、1D NMR和2D NMR等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是:(6R,7R,9E)-7-羟基-没药烷-2,9,11-叁烯-4-酮(金丝大菊醇A,1),(6R,7R,9E)-7-羟基-11-甲氧基-没药烷-2,9-二烯-4-酮(金丝大菊醇B,2),(3R,7R,9R)-3,9-二羟基-大牻牛儿-4(15),10(14),11(12)-叁烯(3),香附醇(4),β-谷甾醇(5),柚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木犀草素-7-O-β-D-(6″-乙酰基)-葡萄糖苷(7),(2R)-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芹菜素-7-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10),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1),华中冬青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芹菜素(13),金圣草醇D(14),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5),1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开封菊花的栽培品种金丝大菊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4是含有多甲氧基的黄酮苷元,文献中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蔓荆子~([118]),菊科中蒿属~([119])、金光菊属~([120])、球菊属~([121])等报道较多,但未见菊属有报道,所以化合物14为菊属首分。采用DPPH法和ABTS法评价15个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DPPH法中化合物7,8,11,12,14以及阳性对照BHT的IC_(50)值分别是0.402±0.079,0.515±0.015,2.255±0.279,0.528±0.073,0.428±0.066,0.680±0.121,活性依次为化合物7>14>8>12>BHT>11;ABTS法中化合物6,7,8,11,12,13,14,15以及阳性对照BHT的IC_(50)值分别是0.069±0.037,0.117±0.009,0.036±0.006,0.375±0.005,0.042±0.004,0.111±0.016,0.690±0.333,0.757±0.025,0.083±0.004,活性依次为化合物8>12>6>BHT>13>7>11>14>15,化合物8对DPPH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强于阳性对照BHT。本实验通过活性追踪法分离开封菊花化学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为阐明其抗氧化的药效物质基础,促进开封菊花的开发利用,发展地方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5-01)
活性追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以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为试虫,对5种不同植物乙醇提取物的杀蚜活性进行筛选,并且,以对萝卜蚜具有高生物活性的植物藜(Chenopodium album L.)为研究对象,对其活性成分提取最佳工艺条件进行筛选,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初步分离追踪。通过筛选发现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藜(Chenopodium album L.)、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Gmel.)O.Kuntze)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萝卜蚜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综合毒杀效果,其中以黄花蒿和藜的植物提取物表现出的杀蚜活性最高。5种不同种类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蚜虫的触杀校正死亡率,按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黄花蒿>藜>狗尾草>酢浆草>荇菜。黄花蒿和藜植物乙醇提取物,在100mg/mL浓度下72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70.36%和70.31%。通过对比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不同浓度下对萝卜蚜48 h和72 h综合毒杀作用的效果,发现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中,半数致死浓度LC_(50)值最小的是藜,为40.07 mg/mL,对应95%置信区间为34.09~47.08 mg/mL;其次是黄花蒿,LC_(50)值为45.62 mg/mL,对应95%置信区间为30.78~67.62 mg/mL。LC_(50)值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藜<黄花蒿<狗尾草<酢浆草<荇菜。通过对比浸渍法、超声波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叁种提取方法,发现超声波提取法为植物藜的最佳提取法,提取率为16.14%。分别以乙醇、石油醚、水和丙酮为提取溶剂,发现植物藜4种不同溶剂提取物对蚜虫的综合毒力大小为:石油醚>乙醇>丙酮>水提取物,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的植物藜提取物杀蚜活性最高,在100 mg/mL浓度下72 h的校正死亡率为82.53%。通过试验发现以石油醚和乙醇为溶剂的植物藜提取物对萝卜蚜均表现出极高的触杀作用,在150 mg/mL浓度下72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69%和93.82%。对应的LC_(50)值分别为22.43 mg/mL和34.70 mg/mL。并且,发现以石油醚为溶剂的植物藜提取物对萝卜蚜表现出一定的拒食作用,在150 mg/mL浓度下72 h的平均拒食率为73.33%。拒食中浓度AFC_(50)=61.73 mg/mL,对应95%置信区间为43.04~88.55 mg/mL。随着植物藜提取液浓度的增大,蚜虫触杀死亡率和平均拒食率均升高。对植物藜乙醇提取物进行初步萃取分离,分离得到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萃取物,对应提取率大小为: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氯仿相>石油醚相>水相。将各相萃取物对萝卜蚜进行综合毒杀试验,在50 mg/mL浓度下72 h杀虫校正死亡率大小为:石油醚相>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氯仿相>水相。发现其中杀虫活性最高的为石油醚相,校正死亡率为78.82%;同时正丁醇相也表现出较高的杀虫活性,校正死亡率为71.99%。对植物藜石油醚相萃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共得到19个馏分,经薄层层析(TLC)检测,合并相似组分为7个馏分。将各馏分对萝卜蚜进行综合毒杀试验,发现经柱层析得到Ⅳ号和Ⅵ号馏分表现出很高的杀蚜活性。在50 mg/mL浓度下72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2.28%和60.7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性追踪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博,潘晓芳,何学志,庄熙晶,高峰.超声药物负荷试验结合叁维斑点追踪评价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9
[2].司爱富.植物提取物对萝卜蚜生物活性筛选及藜活性成分提取和追踪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张翠晴,叶振盛,郭薇,林美福,陈彩龙.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肌活性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9
[4].樊铭聪,李文香,胡欣蕾,孙亚男,于戈.杏鲍菇副产物免疫活性物质追踪与结构鉴定[J].中国食品学报.2018
[5].孟磊.“逆向色谱-树脂联用法”追踪核桃的神经保护活性部位[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8
[6].韩苏乔.黄花叁宝木体外抗肿瘤活性成分靶向追踪研究[D].扬州大学.2018
[7].陈军红,李东野,韩曙光,徐通达,王超凡.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下超声斑点追踪技术与磁共振延迟增强显像技术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存活性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7
[8].陈传平,臧宗武,陈乃东.基于活性追踪法的商陆细胞毒活性物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
[9].吕丽娟,任凯,那木汗,李旻辉.尖叶假龙胆有效成分的活性追踪分离及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草药.2017
[10].张倩倩.活性追踪法分离开封菊花抗氧化成分[D].河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