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霞:群众获得感客观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苏州市为例论文

吴红霞:群众获得感客观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苏州市为例论文

摘 要:本文将群众获得感从客观评价的角度进行量化,指标体系采用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可感受到的统计指标,并赋予权重,形成2012-2017年苏州市群众获得感年度指数,客观反映群众获得感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下阶段需重点关注的薄弱环节,为相关部门促进群众获得感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获得感;评价指标;客观;苏州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现今获得感成为网络热词,也说明“群众获得感”一词与群众的内心诉求一致[1]。“获得感”一词内容丰富,既有主客观的获得感受,又有物质、精神的获得感受。笔者认为,全面衡量群众获得感的高低可以从主客观两个角度进行,主观的角度,就是以群众为评价主体,了解群众自身感受到的精神、物质在内的获得;客观的角度,以与群众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评价指标为主体,通过统计方法,量化群众获得感。本文以苏州市为研究对象,从客观角度,通过构建群众获得感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2017年苏州市群众获得感进行有效监测,客观反映近六年来群众获得感的变化情况,既可为相关部门客观评价群众获得感提供参考标准和指标体系,也可为相关部门促进群众获得感的提升、落实相关工作作为参考。

一、群众获得感客观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强调了衡量获得感的内涵与价值,段志光[2]认为“健康保障感”是衡量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标尺,李利平等[3]认为坚持共享发展,优化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税收制度、合理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郑风田[4]认为获得感的指标体系从物质层面指标包含收入、教育、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精神层面指标包含公平、尊严、梦想与追求。目前已知的关于群众获得感更多的是从专业角度、获得感的内涵、获得感的价值进行阐述,但目前关于获得感进行量化的研究还明显不足,本文从经济统计指标的角度,量化群众获得感的客观性评价指标,指标体系涉及收入消费、居住环境、教育医疗、社会保障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其中,收入消费主要涉及收入、支出、存贷款,居住环境主要体现群众在城市居住对包括空气、道路、交通等硬件环境,教育医疗主要是考虑到城市的软实力,社会保障体现社会的完善程度。

表1:群众获得感客观统计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及权重 二级指标及权重收入消费(30%) 收入与支出(24%)存款与贷款(6%)居住环境(24%)环境保护(6%)城市设施(8%)城市清洁(5.5%)公共交通(4.5%)教育医疗(26%)学校数量(3.5%)教师质量(5%)教师负担(5%)医疗机构(8.5%)文化活动(4%)社会保障(20%)保障待遇(5%)安居工程(4%)社会救助(3%)福利医院(3%)养老机构(3%)保险与赔付(2%)

二、群众获得感三级客观统计评价指标的构思及解释

群众获得感就是群众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易感受到的获得,这就需要涉及到群众生活相关的各方面,既包括收入、消费、存贷款这一类可以量化的直接感受,也包括交通、环保、设施等生活相关的硬性条件的配备,还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软性指标的投入情况,另外随着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保、救助、养老、福利院等与老年生活相关的统计指标也影响到群众的获得感。

收入消费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最直接感受的,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此处选择城镇、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体现群众在苏州一年的收入获得,同时将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纳入,可以全面衡量区域内群众的消费情况,另外将存款、贷款余额纳入收入消费指标,目的是衡量居民收入在消费后的余额,以及居民目前承担的贷款压力,可以全面反映居民的日常生活现状。

2.4 初生窝重 第一胎3个类型间的初生窝重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为15.20 kg。第二胎长白猪和长大二元猪的初生窝重与大白猪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长白猪与长大二元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胎大白猪的初生窝重与长白猪和长大二元猪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长白猪和长大二元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收入消费的指标及权重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权重 2012(基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 37531.0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 2 23092.0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 19396.0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 2 14381.00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 102.70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2 101.90存款与贷款(6%)收入与支出(24%)存款余额(亿元) 3 17663.00贷款余额(亿元) 3 13627.00

根据年度定基指数和分项指数,可计算得出2013—2017年苏州市群众获得感年度变化总指数及分项指数(见表7)。

社会保障的表现是衡量一个城市管理的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居民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感知也对居民的获得感有重要影响。此处将社会保障待遇、安居工程、社会救助、福利医院、养老机构、保险与赔付作为衡量社会保障的指标,既考虑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也考虑到发生灾害或者危险时保险的给予,以及老人养老与福利医院的配置情况。

表3:居住环境的指标及权重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权重 2012(基期)环境保护(6%)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 (平方公里) 2 466.00空气质量良好以上(AQI)天数 2 356.00环境污染治理本年投资总额(亿元) 2 257.00城市设施(8%)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 1 293.95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平方米) 2 31.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2 17.1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 42.58污水处理率(%) 1 91.87城市清洁(5.5%)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 1.5 325.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万吨) 1.5 325.50粪便清运量(万吨) 1.5 12.71公共厕所(座) 1 1280.00公共交通(4.5%)公交车运营车辆(辆) 0.5 6306.00公交车运营线路条数(条) 0.5 613.00公交车营运线路总长度(公里) 0.5 11624.00公交车运营里程(万公里) 0.5 44434.00出租车运营车辆(辆) 0.5 8132.00出租车载客车次(万次) 0.5 12675.00出租车运营里程(十万公里) 0.5 11471.00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个) 0.5 2005.00累计投入车辆(辆) 0.5 46555.00

本文采用苏州市2012-2017年期间,六年的统计指标作为原始数据来源,以2012年的数据为基期,将2012-2017年居民获得感客观统计评价指标的70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使用2012—2017年苏州数据,将2012年定为基期,根据无量纲处理后的数据,以及指标权重设计,计算得出苏州市2012-2017年群众获得感年度定基指数(见表6)。

表4:教育医疗的指标及权重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权重 2012(基期)普通高等学校(所) 0.5 20.00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所) 0.5 33.00技工学校(所) 0.5 11.00普通中学(所) 0.5 261.00小 学(所) 0.5 294.00特殊教育学校(所) 0.5 13.00幼儿园(所) 0.5 465.00学校数量(3.5%)高 中(%) 1 99.50初 中(%) 1 99.43中等职业学校(%) 1 95.59小 学(%) 1 100.00幼儿园 (%) 1 99.99教师质量(5%)高 中(人) 1 8.87初 中(人) 1 11.15中等职业学校(人) 1 11.66小 学(人) 1 17.75幼儿园(人) 1 20.72教师负担(5%)医 院、卫生院(个) 2.5 251.00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卫生服务站(个) 2 2380.00床位数(张) 2 46070.00卫生技术人员(人) 2 57168.00医疗机构(8.5%)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 (千场次) 1 17.40博物馆参观人数 (千人次) 1 3683.00书刊文献外借人次(千人次) 1 4712.00书刊文献外借册次(千册次) 1 11102.00文化活动(4%)

(三)病理剖检 对6只死鸡进行剖检,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可见皮下有数量不等的胶冻样黄色液体或红色液体;胸部和大腿内侧有条状出血或弥满性出血点;喉头和气管黏膜充血,腺胃乳头很少出血;心外膜、心冠脂肪充血、出血;肝脏有出血点或土黄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呈紫红色,直肠黏膜和盲肠扁桃体多见有出血。

从一级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4大分项指标中,收入消费、教育医疗2个指标在2013-2017年期间都处于持续提高的状态,一方面可以体现苏州范围内经济发展呈良性状态,另一方面,说明苏州市对教育工作、医疗工作的关注度较高,促进两项事业发展良好。居住环境指标在2015年略有下滑,主要原因在于空气质量良好天数指标、人均绿地面积情况在相对偏弱,这也是下阶段需重点关注的方面。社会保障指标在2013、2014年与2012年相比有所下滑,主要原因在于福利院的建设方面在这两年相对偏弱,但从2015年开始,这项指标已明显提升,说明苏州市对福利院建设工作的改善成效显著,但是考虑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这部分的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表5:社会保障的指标及权重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权重 2012(基期)保障待遇(5%)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元) 1 1370.00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元) 1 741.00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元) 1 570.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元) 1 570.00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元) 1 650.00

安居工程(4%)开工情况(套) 2 37454.00基本建成情况(套) 2 25420.00社会救助(3%) 社会救助总人数(人) 3 57617.00福利医院(3%)福利院职工人数(人) 1 177.00床位数(张) 1 1930.00在院人数(人) 1 1712.00职工人数(人) 1 4677.00床位数(张) 1 46223.00在院人数(人) 1 32500.00保险与赔付(2%)养老机构(3%)保费收入 (亿元) 1 237.00当年赔款和给付(亿元) 1 72.00

三、分析与结论

教育医疗不仅关系到居民个人的生活还与子女教育、亲人健康等息息相关,所以此处将学校数量配置、教师的质量和教师负担、医疗机构数量、文化活动等作为衡量教育医疗的指标,其中,教师质量采用教师合格率指标、教师负担采用的是教师人均负担学生数。

表6:2012-2017年苏州群众获得感年度定基指数

一级指标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收入消费 30.00 32.89 35.66 38.53 41.73 44.71居住环境 24.00 23.16 24.62 24.41 26.00 26.36教育医疗 26.00 27.34 28.47 29.99 31.08 31.70社会保障 20.00 17.96 17.63 20.38 26.84 26.39居民获得感 100.00 101.35 106.38 113.31 125.65 129.16

居住环境对居民的获得感影响很大,此处选择居住环境主要从城市大环境的概念选择统计指标,从噪声、空气良好天数,以及城市为环境污染改造的投入,不仅衡量某一年的实际情况,也衡量出城市为改善环境做出的努力;同时,居住环境的硬件考虑包括城市道路、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这些硬件,另外将生活用水、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指标也纳入居住环境的保持方面;居民居住环境中离不开公共交通的投资和配置,将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相关统计指标作为公共交通衡量指标,纳入居住环境的获得感中,全面衡量居民对城市硬件设施、环境保持的整个评价中。

为激励更多的美国民众加入到创新队伍中,美国政府对创新行为实行奖励政策。此外,美国政府通过科研众包、公众科学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民众、学生和企业关注世界热点问题,通过创新解决现实难题。

表7:2013-2017年群众获得感年度发展指数

一级指标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收入消费 109.63 118.87 128.43 139.10 149.03居住环境 96.50 102.58 101.71 108.33 109.83教育医疗 105.15 109.50 115.35 119.54 121.92社会保障 89.80 88.15 101.90 134.20 131.95居民获得感 101.35 106.38 113.31 125.65 129.16

铜梁二中一直致力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鼓励高中学生社团发展,学校现在有包括龙舞社团、舞蹈社团、篮球社团、西韵文学社团、化学社团、动漫社团与科技模型社团等十余个学生社团。我校的社团是由团委牵头,教务处统一管理,但本人在学校开展社团活动几年来,较为深入其中,总结其中在管理上存在大致有以下几点不足:社团管理制度不完善、社团干部的培养和管理较为欠缺、各社团间均衡发展的合理调控和管理上有所缺失等。现对以上问题,本人浅谈社团活动的有效管理的办法:

本组患者50例中,3例因出现并发症或是由于患者本身因素而死亡,其余均顺利在术后7~125天时间内顺利拔管,成功转入康复病房进行康复治疗或者治愈之后顺利出院。

结果显示,2012-2017年苏州市群众获得感定基指数逐年提升,2017年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年度分别增长1.35%、4.96%、6.51%、10.89%、2.79%,可以看出,总指数处于不断增长趋势,前五年增速逐渐提升,2017年增速有所放缓,但说明苏州区域范围内与居民获得感相关的各项软硬件措施、政策运转良好并持续改善中,且对居民日常工作生活给予了较好的满足。

从一级指标的变化幅度来看,4个一级指标中,收入消费的变化幅度最大,2017年比2012年提高了49.03%;社会保障的变化幅度排在第二,2017年比2012年提高了31.95%;教育医疗的变化幅度排在第三,2017年比2012年提高了21.92;居住环境的变化幅度相对略低排在第四位。

以上是群众获得感一级指标的情况,下面是二级指标的变化情况(见图1)。

图1:2013-2017年群众获得感二级指标变化情况

从二级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17个二级指标中,与2012年相比,13个二级指标都高于2012年,福利医院、安居工程、城市设施、环境保护4个指标低于2012年,考虑到安居工程这个指标在2016年有明显提升,所以该指标可以保持即可,而福利医院、城市设施、环境保护3个二级指标从2013年到2017年基本低于2012年,所以下阶段这几项需要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关注。

总的来说,近六年,苏州市群众总体获得感指数稳定提高,说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显著,考虑到仍有部分指标的提高幅度略有波动,说明下阶段的工作仍不能放松,只有将提升群众获得感作为长效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才能更有效的稳定提升苏州市群众获得感。

群众是政府治国理事的最终受益群体,是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评价群体,群众获得感的评价也是政府机关部门查找服务群众过程中存在短板的指向标。本文通过以苏州市为例,建立群众获得感的客观指标体系,反映了2012-2017年苏州市群众获得感的变化发展情况,客观反映了苏州市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软硬件环境,为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找出目前仍薄弱的方面提供了有效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陶文昭.“获得感”是执政为民的标尺[J].理论导报,2016(04):21-23.

[2]段志光.“健康保障感”是衡量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标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29(02):30-36.

[3]李利平,王岩.坚持共享发展:提高全民获得感的对策[J].人民论坛,2016(30):96-97.

[4]郑风田,陈思宇.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02):6-17.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7X(2019)02.0107-04

标签:;  ;  ;  ;  ;  ;  ;  ;  ;  ;  ;  

吴红霞:群众获得感客观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苏州市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