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肺体外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外循环,胶体,瓣膜,并发症,体外,婴幼儿,心脏。
人工肺体外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周纯,冯正义,赵举,崔勇丽,赵明霞[1](2019)在《体外循环中人工胶体预充对体重低于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体外循环(CPB)中,用人工胶体替代人血白蛋白作为胶体预充液对体重低于5 kg的先心病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先心病手术体重低于5 kg患儿65例,随机分为两组:人工胶体预充组(试验组,n=33)和人血白蛋白复合人工胶体预充组(对照组,n=32)。监测患儿围术期血红蛋白浓度(Hb)、血制品和止血药物使用量、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术后24 h胸腔积液量等。结果两组患儿围术期Hb和24 h胸腔积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关胸期间血小板使用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围术期其他血制品和止血药物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术后24 h凝血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重低于5 kg先心病患儿矫治术中,用人工胶体完全替代人血白蛋白作为体外循环胶体预充液未对患儿围术期凝血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许镇额,林秀如,许丽辉,严青[2](2018)在《不同人工肝模式下体外循环堵管位置差异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人工肝模式下体外循环堵管位置差异的情况,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的肝衰竭患者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选取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统计堵管发生情况,对堵管位置不同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143例肝衰竭患者,共接受538例次人工肝支持治疗,发生堵管35例次。血浆置换术组(PE)与血浆透析滤过术(PDF)堵管率分别为4.26%和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的治疗模式间的堵管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衰竭患者应用人工肝治疗时发生堵管与不同治疗模式有关联性;不同的治疗模式也会导致不同位置堵管,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堵管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王红,杨峰,贾明,侯晓彤[3](2014)在《成人体外循环脱机困难的体外膜式人工肺氧合治疗单中心早期临床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心脏术后体外循环脱机困难接受体外膜式人工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临床资料,评估影响辅助结果的风险因素。方法:2004年10月至2014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共89例成人脱离体外循环困难患者进行ECMO辅助治疗。按照临床结果将患者分为出院存活组(S组,n=44)和死亡组(D组,n=45)。结果:67例(75.3%)患者顺利脱机,44例存活出院,出院生存率为49.4%。ECMO辅助前D组乳酸水平较S组高[(15.22±5.16)vs.(12.35±3.50)mmol/L,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术后24小时胸腔引流量较多[2 500(1 500,3 600)vs.950(450,2 450)m L,P=0.005],D组患者ECMO辅助期间悬浮红细胞[24(17,34)vs.18(10,24)U,P=0.019]和血小板[6(3,11)vs.3(0,5)U,P=0.030]输入量均较S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CMO辅助前高乳酸(≥12.0 mmol/L,OR=2.75,95%CI:1.79~4.52,P=0.005)和经胸插管建立ECMO(OR=3.17,95%CI:1.09~9.07,P=0.001)是患者死亡的高危风险因素。结论:ECMO可为成人心脏术后脱离体外循环困难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辅助,积极推荐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ECMO辅助。(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赵明霞,冯正义,赵举,胡金晓,崔永丽[4](2013)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人工胶体液代替血浆的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8 kg以上婴幼儿体外循环中人工胶体液代替血浆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9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首次矫正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叁组,分别应用佳乐施、万汶和血浆预充。胶体总量(预充量+转中用量)最高达20ml/kg。分时点观察胶体渗透压、血红蛋白(Hb)、血小板、白蛋白、总蛋白、尿素氮(BUN)、肌酐(Cr)、超滤量、尿量、胸液量、气管插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佳乐施组和万汶组在Hb、血小板、白蛋白、总蛋白、肾功能(BUN、Cr)、超滤量、各时点的胸液量及尿量、乳酸方面与血浆组无差异(P>0.05)。佳乐施组、万汶组预充液的胶体渗透压高于血浆组(P<0.05),叁组患儿转前、转中、转后与术后24 h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无差异(P>0.05)。万汶组和佳乐施组在气管插管时间与ICU时间上稍短于血浆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8 kg以上患儿可应用万汶或佳乐施代替血浆预充,整个体外循环中胶体用量在20 ml/kg以下比较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管玉龙,万彩红,付志达,孙鹏,梁碧霞[5](2013)在《侧路并联人工肺应对体外循环氧合不良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尝试在非停循环下利用原有人工肺侧路供氧进行氧合不良的处理,并在动物实验中加以验证。方法建立小型猪体外循环(CPB)模型,转流阻断升主动脉、心脏停搏后,降低吸入氧浓度(FiO2)至21%,建立氧合不良动物实验模型;开放人工肺侧路循环,通过侧路连接一个新的人工肺,供给纯氧通气,观察在400 ml/min、800 ml/min和1 100 ml/min分流供氧情况下,动脉灌注管路氧分压、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和血液pH值的动态变化。结果将FiO2降至21%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至64~67 mm Hg(P<0.001),SaO2显着下降至88%~90%(P<0.001),SvO2降至69%~72%(P<0.001),血液pH值的降低提示发生人工肺氧合不良。开放侧路供氧后,PaO2、SaO2和SvO2均有显着提升,血液pH值回升。当分流量达到灌注流量的33%或以上时,基本可以满足临床氧供需求。结论人工肺发生氧合不良时,利用膜式人工肺的侧路并联一个新的人工肺进行供氧,可以作为人工肺氧合不良的一种应对措施加以实施。(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邵连彬,杨晓刚,杨海平,刘文利,何进喜[6](2013)在《人工瓣膜置换体外循环过程中痰热清注射液的肺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不可避免会造成肺损伤,近年来临床上已有中医药应用于该领域减轻肺损伤的研究。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机械瓣置换患者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心脏瓣膜置换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痰热清组患者于术前晚、体外循环前分别予以痰热清注射液20mL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250mL静滴。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40min、体外循环停机、停机后2,6,24h共6个不同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2mL,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中性粒细胞数量;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白细胞介素8血浆浓度。并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停机时取左右心房血测中性粒细胞并计算跨肺差值。于瓣膜置换切皮前、体外循环结束后10min、瓣膜置换结束时、瓣膜置换结束后4h4个时相计算两组患者的呼吸指数与肺动态顺应性。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体外循环后各个时间点中性粒细胞值、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白细胞介素8较体外循环前明显升高(P<0.01),痰热清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体外循环停机时中性粒细胞跨肺差值明显高于体外循环前(P<0.01),痰热清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呼吸指数较瓣膜置换切皮前明显升高(P<0.01),肺动态顺应性较体外循环前明显降低(P<0.01),瓣膜置换结束后4h恢复至切皮前水平(P>0.05),痰热清组呼吸指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肺动态顺应性瓣膜置换结束时较对照组升高(P<0.01)。提示痰热清注射液能减轻机械瓣置换后的肺损伤,有较好的肺保护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楼松,卞璐瑜,龙村,王子珩,马剑[7](2012)在《不同人工胶体对成人患者体外循环中血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心脏手术围术期使用不同的人工胶体进行预充及容量管理是否对体外循环期间血糖有不同的影响。方法入选70名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随机分入两组,分别采用6%羟乙基淀粉130/0.4(组Ⅰ)和4%琥珀酰明胶(组Ⅱ)预充。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前资料及手术信息,并于术中5个时点监测血糖。比较两组患者最高血糖、高血糖发生率、血糖标准差及不同时点血糖的整体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前检查及手术情况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患者最高血糖[(8.3±1.7)mmol/L vs(7.9±1.5)mmol/L,P=0.236]和血糖标准差[(1.4±0.7)mmol/L vs(1.3±0.6)mmol/L,P=0.202]无明显差异。组Ⅰ患者有较多发生高血糖的趋势(62.8%vs 42.9%,P=0.09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未检出两种不同胶体对血糖有不同的影响(P=0.349),但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明显不同(P<0.001)。结论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证实6%羟乙基淀粉130/0.4和4%琥珀酰明胶对成人患者体外循环中血糖有不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赵立夫[8](2012)在《基于可逆性永生化人肝细胞的生物人工肝系统的评估和人工肝体外循环装置的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肝衰竭发生时,肝脏会丧失其正常的解毒、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功能,其临床特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肝性脑病和黄疸。根据是否存在已知的或未知的慢性肝病病史,不同致病因素所引起的肝衰竭可被划分为两大类: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两者均伴随着高病死率。迄今为止,肝脏移植仍然是治疗终末期肝衰竭公认的最终解决方案,但世界性的供体短缺使其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在这种背景下,有研究者致力于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发,以期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一种肝移植前的过渡治疗手段,或者为自体肝脏的恢复赢得机会。根据是否装载具有代谢活性的肝细胞,人工肝支持系统可分为非生物人工肝和生物人工肝。尽管非生物人工肝有改善肝衰竭患者的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的作用,但其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公认的观点是,仅具备解毒功能的非生物人工肝不足以对肝衰竭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治疗,而在理论上,以载细胞生物反应器为核心的生物人工肝可提供大部分乃至全部的肝功能支持[7,8,10-16]。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生物人工肝的发展还不成熟,距离常规临床应用仍有距离。迄今,只有两篇文献报道了生物人工肝治疗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不如人意。在这种背景下,有学者认为理想的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应该是载细胞生物反应器和多种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手段的有机整合。为研发基于这种理念的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我们必须从以下叁方面着手:1)选择合适的细胞源;2)设计制造能够为肝细胞提供近似体内环境的生物反应器;3)研发新的体外循环装置,该装置不仅可以控制载细胞的生物反应器,还可控制现有的大多数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模式。最近,本研究团队设计制造了一种以装载海藻酸钠-壳聚糖(AC)微球包裹的原代猪肝细胞的漏斗形流化床式生物反应器为核心的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并证明该系统可显着延长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急性肝衰竭猪的生存时间。然而,原代猪肝细胞有使患者罹患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潜在风险。这促使我们去寻找一种更加适用于生物人工肝临床治疗的肝细胞源。近年来,本实验室致力于永生化肝细胞的研究。尽管这类细胞具有体外扩增能力,但猿猴病毒40大T抗原基因(SV40LT)的持续表达具有潜在的致瘤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团队应用他莫西芬介导的Cre/LoxP位点特异性重组,建立了一株可逆性永生化人肝细胞系(HepLi-4), SV40LT可以被程序性的切除。在此基础上,以可逆性永生化人肝细胞为细胞源对大型动物进行生物人工肝治疗的首次试验得以开展。困扰我们的另一个问题是,研究所用的人工肝治疗用体外循环装置大多依赖进口。例如,评价漏斗形流化床式生物反应器和HepLi-4细胞所用的体外循环装置是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制造的Plasauto-iQ。而且,目前国外相关设备的功能较单一。在这种背景下,本团队进行人工肝治疗用体外循环装置的研发,该装置应不仅能够控制血浆置换(PE)、血浆吸附(PA)、血液透析(HD)等目前临床常规应用的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模式和尚处于科研阶段的生物人工肝治疗(BAL)模式,而且,以上各种模式均可便捷的进行联合或序贯应用。本研究拟初步构建具备上述功能的原理机,为下一步的人工肝治疗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第一部分基于可逆性永生化人肝细胞的生物人工肝系统的动物实验评估目的:通过中国实验小型猪急性肝衰竭模型,对以可逆性永生化人肝细胞(HepLi-4)为肝细胞源的生物人工肝系统进行评估。方法:表达他莫昔芬依赖性Cre重组酶的HepLi-4细胞在转瓶中扩增后,通过在含有500nM的4-羟基他莫昔芬的培养液中培养5~7切除SV40LT基因。猪急性肝衰竭模型通过在无麻醉情况下静脉推注D-氨基半乳糖(1.5g/kg)诱导。包裹HepLi-4细胞的海藻酸钠-壳聚糖(AC)微球通过一步法制备。15只急性肝衰竭猪分为以下叁组:1)生物人工肝治疗(BAL)组:实验动物接受装载微囊化的HepLi-4细胞的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n=5);2)假治疗(Sham BAL)组:即设备对照,实验动物接入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进行体外循环,但反应器内仅装入无细胞AC微囊(n=5);3)急性肝衰竭(ALF)组:即基线对照,实验动物仅接受监护但不接受治疗(n=5)。记录以上叁组实验动物的生存时间以及叁种干预过程前后实验动物的血液生化参数。生物人工肝治疗前后,进行微球完整性和细胞活力检测,同时,进行微囊化HepLi-4细胞内肝脏特异性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正常成人肝组织作为对昭结果:干预后,相对于Sham BAL组和ALF组,BAL组动物的Fischer指数较高,血清间接胆红素相对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AL组动物的平均生存时间长于两个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历人工肝治疗后,进行微球完整性和细胞活力没有出现显着的下;同时,微囊化HepLi-4细胞内肝脏特异性基因的转录水平得以保持,但其相对于正常成人肝组织存在明显的变异。结论:尽管HepLi-4细胞在生物人工肝治疗过程中发挥了一些对急性肝衰竭猪有益的代谢功能,但HepLi-4细胞尚不能作为人工肝治疗用的理想细胞源。我们需要在维持肝细胞分化的研究中付出更多的努力。第二部分人工肝体外循环装置的研发目的:构建可以控制现有的大部分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模式和生物人工肝治疗模式的人工肝体外循环装置的原理机。方法:人工肝体外循环装置的原理机包含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体外循环装置的控制中枢由的工业用个人计算机,两个串行通讯端口和一个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CI)数字输入/输出(DIO)卡组成。体外循环装置的大多数部件可通过RS485总线得到整合。该装置的软件为用户提供了操作指导和人机交流界面。同时,基于硬件和软件设计,该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可实现实时状态监测和调节。此外,体外循环装置运行过程中的所有参数值都会被自动记录,便于事后分析。为了验证我们的设计中,我们对该原理机进行了体外测试和动物实验测试。结果:在体外测试和动物实验测试中,体外循环装置原理机的硬件和软件在所有治疗模式下均运行正常。该装置中所有部件的功能都得到了验证。此外,该装置可以实时监测到治疗中的异常情况。结论:体外循环装置的原理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人性化的设计。可以为这种医疗设备的商品化提供可靠的研究平台,也可为培养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个模拟培训的平台。(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4-01)
倪虹,邢家林,杨璟,刘凤珍,刘晓明[9](2012)在《应用体外膜式人工肺氧合治疗体外循环脱机困难38例的临床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心脏外科术后脱离体外循环机困难的患者接受体外膜式氧合(ECMO)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9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共38例患者行ECMO治疗,男性29例,女性9例,年龄6个月~74岁,ECMO辅助时间6~280 h,平均65 h。结果:ECMO成功脱机20例(52.6%),其中14例(36.8%)痊愈,6例脱机后死亡;18例未能脱机均死亡。结论:ECMO对于体外循环脱机困难患者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措施,及早应用并积极防治ECMO并发症可提高院内生存率。(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李美霞,田毅,符白嫩,侯春燕[10](2011)在《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总结30例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和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的30例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充分准备,术中采用适宜的插管部位,自体血液回收,中一高流量,维持平均动脉压(MAP)50~80mmHg。[结果]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单瓣置换1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叁尖瓣置换4例;叁尖瓣置换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死亡2例。[结论]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术前充分准备,选择适当插管部位,术中加强血液保护、心肌保护,采取综合措施是保证CPB成功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1年19期)
人工肺体外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不同人工肝模式下体外循环堵管位置差异的情况,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的肝衰竭患者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选取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统计堵管发生情况,对堵管位置不同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143例肝衰竭患者,共接受538例次人工肝支持治疗,发生堵管35例次。血浆置换术组(PE)与血浆透析滤过术(PDF)堵管率分别为4.26%和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的治疗模式间的堵管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衰竭患者应用人工肝治疗时发生堵管与不同治疗模式有关联性;不同的治疗模式也会导致不同位置堵管,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堵管的发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肺体外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周纯,冯正义,赵举,崔勇丽,赵明霞.体外循环中人工胶体预充对体重低于5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
[2].许镇额,林秀如,许丽辉,严青.不同人工肝模式下体外循环堵管位置差异情况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8
[3].王红,杨峰,贾明,侯晓彤.成人体外循环脱机困难的体外膜式人工肺氧合治疗单中心早期临床结果[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4
[4].赵明霞,冯正义,赵举,胡金晓,崔永丽.婴幼儿体外循环中人工胶体液代替血浆的综合评价[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3
[5].管玉龙,万彩红,付志达,孙鹏,梁碧霞.侧路并联人工肺应对体外循环氧合不良的实验研究[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3
[6].邵连彬,杨晓刚,杨海平,刘文利,何进喜.人工瓣膜置换体外循环过程中痰热清注射液的肺保护[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
[7].楼松,卞璐瑜,龙村,王子珩,马剑.不同人工胶体对成人患者体外循环中血糖的影响[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2
[8].赵立夫.基于可逆性永生化人肝细胞的生物人工肝系统的评估和人工肝体外循环装置的研发[D].浙江大学.2012
[9].倪虹,邢家林,杨璟,刘凤珍,刘晓明.应用体外膜式人工肺氧合治疗体外循环脱机困难38例的临床经验[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2
[10].李美霞,田毅,符白嫩,侯春燕.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