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肠癌三例

放射性直肠癌三例

一、放射性直肠癌三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窦豆[1](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李西[2](2020)在《钇-90微球放射栓塞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生存预后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评估和对比使用MESIAH及mHAP-Ⅱ评分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放射栓塞治疗后总生存期的准确性一、研究目的评价和比较MESIAH和mHAP-Ⅱ评分预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初次接受钇-90放射栓塞治疗后总生存期的准确性。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所有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佛罗里达州梅奥诊所(Mayo Clinic Florida)接受放射栓塞治疗的HCC患者。HCC的诊断基于组织病理学结果或美国肝病研究协会提出的影像诊断标准。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基线临床参数、实验室指标、肿瘤特征、治疗信息、以及随访数据。使用收集的患者信息建立数据库。患者纳入标准为HCC为患者唯一患有的恶性肿瘤。使用基线数据计算MESIAH(Model to Estimate Survival in Ambulato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和 mHAP-Ⅱ(Hepatoma arterial-embolization prognostic-II)评分。使用Kaplan Meier生存分析评价两种评分对患者进行生存分层的能力。使用Cox回归模型评估两种评分与HCC患者初次TARE治疗后总生存期的相关性。依据术后6及12个月的评分预测生存率和实际生存率行校准分析,绘制校准曲线。按照各种可能影响生存的临床参数对患者分组,并并对各个亚组进行校准分析。三、结果在四年期间共有180名肝细胞肝癌患者接受了放射栓塞治疗,男性139例(77%),女性44例(23%),平均年龄67.5±8.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3.08±8.22个月,有43例患者(24%)在研究期间死亡。MESIAH和mHAP-Ⅱ的平均评分分别为4.6±1.3和1.5±1。根据MESIAH评分的四分位数和mHAP-Ⅱ评分分期将患者分为四组。总体生存曲线显示两个评分都能够较好的分层患者(P<0.001)。单变量Cox回归模型显示,MESIAH(风险比 2.315;95%置信区间 1.847-2.900)和 mHAP-Ⅱ(风险比 2.367;95%置信区间1.709-3.277)评分均与TARE术后总生存期相关(P<0.0001)。MESIAH和mHAP-Ⅱ评分的C指数分别为0.81和0.74。患者6个月和12个月时患者的实际生存率分别为88.2%和72.1%,MESIAH评分平均预测生存率分别为70±2%和60±32%,校准图中大多点落在参考线的左上方表明MESIAH评分普遍低估患者的生存率。在各亚组中,血管浸润和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低估现象更为明显。四、结论MESIAH和mHAP-Ⅱ评分在预测HCC患者初次放射栓塞治疗后的总体生存期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相比下,MESIAH评分预后表现更佳。MESIAH评分倾向于低估所有患者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并且在血管侵犯和免疫治疗的患者亚组中更为明显。第二部分联合使用钇-90放射栓塞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性研究一、研究目的探索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钇-90放射栓塞治疗HCC的有效性。二、研究方法使用此前建立的放射栓塞治疗HCC患者数据库筛选所有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 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为C期的患者。提取这些患者的基线临床参数、肝功能、实验室指标、肿瘤特征、术后肿瘤应答情况、以及初次放射栓塞术后接受全身治疗的种类(免疫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全身化疗)和时间。将BCLC-C期患者中依据放射栓塞后是否接受免疫治疗和有无肿瘤血管浸润/肝外转移分组。分析比较组间的总体生存期、肿瘤进展期,以及术后3个月肿瘤应答情况。肿瘤应答的评价依据mRECIST 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三、结果共有79名BCLC-C期患者纳入本部分研究,男性59例(74.7%),女性20例(25.3%),平均年龄67.5±9.5岁。其中共有38名患者在TARE术后接受了全身治疗,包括25例免疫治疗,33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1名例全身化疗,这些患者中有21名患者接受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免疫治疗两种治疗。术后接受了免疫治疗的25名患者与未接受任何全身性治疗的41名患者比较时,总体生存期和肿瘤进展时间在组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共有40名患者有肿瘤血管浸润和/或肝外转移,其中分别有23名和17名患者在术后接受了免疫治疗以及未接受任何全身性治疗,两组的总体生存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1),肿瘤进展时间、总体和靶肿瘤的客观应答率及疾病控制率在组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四、结论在血管侵犯和/或肝外转移的晚期HCC患者中经过联合治疗的患者比单独使用放射栓塞治疗的患者有更长的总体生存期。第三部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和肝细胞肝癌患者放射栓塞术后总体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一、研究目的分析和比较术前 NLR(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术后 NLR 和 Δ NLR(NLR变化)与HCC患者初次钇-90放射栓塞术后总生存期的相关性。二、研究方法回顾分析数据库患者信息,剔除缺失术前(一周内)或术后(一个月)全血细胞计数的患者,其余患者纳入本部分研究。从数据库中提取患者的基线临床参数、实验室指标(包括手术前后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肿瘤特征、以及放射栓塞治疗参数。使用使用单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NLR相关参数在所有患者及不同BCLC分期人群中与放射栓塞术后总体生存提的相关性。将存在相关关系的指标纳入多变量分析,以确定独立预测指标。三、结果共162名患者纳入本部分研究,男性124例(76.5%),女性38例(23.5%),平均年龄67.5±8.3岁。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1.5±7.9个月;38例患者在研究期间死亡。1年和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0%和54.9%。中位OS为27.9个月。术后中性粒细胞(HR,1.237;95%CI,1.017-1.505;P=0.033)、术后 NLR(HR,1.063;95%CI,1.010-1.119,P=0.019)和ΔNLR(HR,1.610;95%CI,1.105-2.348;P=0.013)与 BCLC C 期患者(n=74)的术后总体生存期显着相关。其中只有ΔNLR是独立预测指标(P<0.05)。治疗的肝组织体积、治疗剂量、治疗活性与ΔNLR显着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65、-0.187、和-0.177。四、结论结果表明只有ΔNLR为BCLC-C期患者放射栓塞治疗后总生存期的独立预测指标,临床参数中患者治疗的肝脏体积与ΔNLR相关性最强。

甘海宁[3](2020)在《NKG2D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NK细胞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三位。约50%的患者存在远处转移,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足10%。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在治疗血液癌中已取得显着疗效,但仍难以攻克实体瘤,且存在严重细胞因子风暴、神经毒性等风险。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在安全性、可及性上更优于T细胞,因此我们拟通过使用NK细胞作为NKG2D CAR的修饰载体,评估NKG2D CAR-NK细胞用于治疗结直肠癌晚期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通过使用电穿孔的方法对NK细胞进行NKG2D mRNA CAR的修饰,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IFN-γ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和细胞毒性杀伤试验检测NKG2D CAR-NK细胞的体外杀瘤能力。使用HCT116-luc结直肠癌细胞系构建NSG小鼠模型,通过活体动物成像技术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来检测NKG2D CAR-NK细胞的体内抑瘤效果。进一步通过开展一项单臂、开放、剂量递增的单中心的初期临床研究(NCT03415100)来评估NKG2D CAR-N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入组3例经标准治疗失败的腹膜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结果:研究发现NKG2D-DAP12 CAR-NK细胞比NKG2D-CD3ζCAR-NK细胞呈现更强的IFN-γ分泌能力和细胞毒性免疫反应。在人结直肠癌NSG小鼠模型中显示了NKG2Dp CAR-NK细胞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抑瘤效果,并有效延长中位生存时间。随后,采用局部输注NKG2Dp CAR-NK的方式治疗了3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前两例患者腹腔输注低剂量CAR-NK细胞后,可观察看腹水生成量减慢以及腹水样本中肿瘤细胞的数量急剧减少。第三例肝转移瘤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瘤内经皮注射和腹腔内灌注方式输注CAR-NK细胞后,多普勒超声可见肝部肿瘤快速缩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提示经治疗的肝病灶为完全代谢反应。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出现3级或以上的不良事件。结论:本项研究结果初步显示NKG2D mRNA CAR-NK细胞局部输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侯利丹[4](2018)在《基于特异性多肽靶向化疗结肠癌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多肽与结肠癌细胞及组织特异性结合能力;2、链接多肽与化疗药CPT,制备多肽-CPT复合体;3、体外检测其对结肠癌细胞靶向杀伤作用;4、裸鼠体内研究多肽-CPT复合体在结肠癌靶向化疗中的作用。方法:1、FITC标记多肽,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等方法检测多肽与结肠癌细胞特异结合能力;2、搜集病人结肠癌及癌旁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观察多肽与人结肠癌组织特异结合能力;3、生物信息学预测多肽与结肠癌细胞结合的受体蛋白,并在细胞水平进行验证;4、CCK8法检测多肽对结肠癌细胞增殖活性影响;5、点击化学法链接多肽与化疗药CPT,制备多肽-CPT复合体;6、利用CCK8,Edu,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活性氧检测等方法研究多肽-CPT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克隆形成等影响;7、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肠癌细胞对多肽-CPT的靶向摄取作用;8、放射性核素68Ga标记多肽,结肠癌裸鼠皮下成瘤模型中Micro PET动态观察多肽与结肠癌细胞靶向结合能力;9、在结肠癌皮下成瘤模型及PDX模型中,通过肿瘤大小,重量,主要脏器HE染色,肠道损伤等方面评估多肽-CPT抗肿瘤效果和药物毒副作用。结果:1、FITC标记多肽P-DWS和P-LPK与许多结肠癌细胞均有明显结合作用而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几乎无结合;2、FITC-P-DWS和FITC-P-LPK选择性结合结肠癌组织;3、Glypican-3可能为P-DWS的受体蛋白;4、P-DWS和P-LPK对结肠癌细胞增殖活性无影响;5、成功制备多肽-CPT复合体P-DWS-CPT和P-LPK-CPT;6、P-DWS-CPT未明显增强CPT杀伤结肠癌细胞效果,而P-LPK-CPT显着增强CPT靶向杀伤结肠癌细胞活性;7、结肠癌细胞对P-LPK-CPT靶向摄取增强;8、68Ga-P-LPK在裸鼠肿瘤部位明显聚集;9、P-LPK-CPT能够有效抑制结肠癌生长,延长裸鼠生存期,减小药物肝脏及肠道毒性。结论:1、多肽P-DWS及P-LPK特异性结合结肠癌细胞及组织;2、P-LPK-CPT有效提高CPT抗肿瘤效果;3、多肽P-LPK裸鼠体内具有很好的靶向性,能够做为靶向分子携带CPT有效抑制结肠癌生长,减少CPT毒副作用,为结肠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

张再重[5](2008)在《N-乙酰半胱氨酸与清热补益中药对辐射损伤相关肠屏障功能障碍防护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盆腹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或辐射事故遭受放射线意外照射过程中极易造成肠道辐射损伤,严重者可发生辐射相关肠屏障功能障碍,目前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现有研究发现,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可通过多种途径,对机体皮肤、视网膜、肺脏、肝脏、小肠、肾脏、造血系统等多种器官组织的辐射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辐射损伤防治药物。祖国传统中医学认为放射线属于“火热毒邪”,肠道辐射损伤隶属“泄泻”、“肠癖”等范畴,热毒蕴结、脾胃受损是其主要病机。立法常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为基础,从脾、从热论治,虚实兼顾,攻补同施。目的1实验研究通过建立大鼠辐射损伤相关肠屏障功能障碍动物模型,观察抗氧化剂NAC是否具有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作用,来探讨其对辐射损伤相关肠屏障功能障碍的防护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肠道辐射损伤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2临床研究通过观察清热补益中药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急性放射性直肠炎(acute radiation proctitis,ARP)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肠黏膜损伤程度与肠通透性的影响,来探讨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对ARP的治疗作用。方法1实验研究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单纯照射组(n=12)仅接受单次腹部照射;高剂量NAC给药组(n=12)接受单次腹部照射并给予腹腔注射NAC300mg/kg body、vt,连续7d;中剂量NAC给药组(n=12)接受单次腹部照射并给予腹腔注射NAC 200mg/kg body wt,连续7d;低剂量NAC给药组(n=12)接受单次腹部照射并给予腹腔注射NAC 50mg/kg body wt,连续7d;正常对照组(n=12)给予腹腔注射1ml 10%葡萄糖注射液,连续7d。NAC在单次腹部照射前3d开始经腹腔注射给药,至照射后第3d结束。照射采用6-MV直线加速器进行10Gyχ单次腹部照射。照射后第3d,禁食12h后处死大鼠,取各组大鼠末端回肠6cm左右,备制组织匀浆及光镜电镜标本。光镜下观察肠黏膜损伤并计算单位面积肠片上的肠腺存活率和绒毛数,电镜下观察细胞损伤与调亡。测定血浆中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检测小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2临床研究ARP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2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口服抗生素、胃肠黏膜保护剂、止泻剂或和止血剂,药物包括诺氟沙星胶囊0.2g,每日两次;蒙脱石散剂3g,每日三次;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0.67g,每日三次;便血者加用云南白药,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方案与清热补益中药,中药选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中医专家刘建华教授治疗ARP中药经验方清热补益汤随证加减,每日一剂。2组同时给予补液、营养支持、少渣饮食等治疗处理,治疗1周为1疗程。1个疗程治疗前及结束时采集静脉血,检测D-乳酸含量与DAO活性,并在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及治疗疗效评价。结果1实验研究照射后大鼠血浆中D-乳酸、DAO含量显着升高,小肠组织中SOD活性、GSH含量显着降低,MDA含量显着升高(P<0.01);光镜下小肠黏膜结构受到破坏,黏膜绒毛数减少,绒毛高度降低,肠腺存活率降低,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出现细胞器损伤,数目减少,完整性降低,细胞调亡。不同剂量NAC处理后可不同程度的保护小肠黏膜结构完整性,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阻止细胞调亡,降低小肠黏膜绒毛数减少并提高肠腺存活率(P<0.05,P<0.01),抑制血浆中D-乳酸、DAO含量升高,提高小肠组织中SOD、GSH含量并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P<0.05,P<0.01)。2临床研究治疗前两组血D-乳酸含量与DAO活性以及各个临床症状评分相比,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减少差值大于常规治疗组(P<0.01)或与常规治疗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D-乳酸含量与DAO活性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显着或非常显着(P<0.05,P<0.01),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1实验研究活性氧自由基可能在辐射损伤相关肠屏障功能障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AC有效减轻大鼠辐射损伤相关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维护小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小肠辐射损伤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并呈现出一定的药物剂量相关性,其防护肠道辐射损伤相关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维护机体内氧化还原平衡有关。2临床研究清热补益中药与西医常规疗法中西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可以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辐射损伤相关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疗效显着优于单纯应用西医常规疗法。

钟克力[6](2003)在《直肠癌根治术癌肿远端安全切除范围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外科手术是治疗直肠癌最为有效的手段,局部复发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癌肿远端肠管切除长度不够是局部复发的重要原因。有关癌肿远端肠管的最佳切除长度,至今尚无定论。为了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癌肿远端切缘的安全距离,本实验研究直肠癌癌肿远端1~5cm处癌旁组织在分子水平上的病理变化。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36例新鲜直肠癌标本的癌旁组织制成的细胞悬液进行DNA倍体分析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检测,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癌旁组织在上述两个指标间的差异。 结果:在直肠癌1~5cm癌旁组织之间,1~3cm与4~5cm癌旁组织的DNA异倍体阳性率和DI值存在显着差异(P<0.0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1~5cm间无明显差异。在不同大体类型、不同分化程度的直肠癌病例之间,DNA异倍体阳性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不同TNM分期之间,DNA异倍体阳性率存在差异(P<0.05)。p53蛋白阳性表达率病例的临床分型、分期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直肠癌根治术中癌肿远端安全切除距离应>3cm,低分化、浸润型、TNM分期较晚的直肠癌病例,癌肿远端安全切除距离还应加大。

范永田[7](2000)在《放射性直肠癌三例报道》文中研究说明

毛一翀,安友仲,郑特[8](1987)在《子宫颈癌放疗后诱发直肠癌报道二例》文中研究指明 子宫颈癌放疗后诱发直肠癌较为少见。现将我院收治二例,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例1 64岁,因便血、大便习惯改变一年余,于1986年3月6日入院。患者1958年2月11日曾因阴道不规则流血一年余,在我院妇科诊治,病理证实为子宫颈鳞状上皮癌。临床Ⅰ期。因当时患者年青,不愿手术。于1958年3月4日起进行体外腹部深度X线放射治疗,总剂量为8000 rad。同年4月17日起接受腔内镭疗,总剂量5700 mghr(其中宫腔内置镭26 mg,二侧穹隆各置镭12mg,阴道内置镭10 mg)。治疗后

陈国华[9](2020)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脊柱转移瘤是临床的常见疾病,放疗是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对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主要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而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近年来也被逐渐引用到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中,但目前临床上缺乏两者在脊柱转移瘤治疗方面的对比研究,我们将在该论文中对两者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另外,剂量学是放疗的基础,目前临床上尚缺乏125Ⅰ粒子在治疗脊柱转移瘤方面的剂量学规范,我们将通过剂量学验证的方式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下分述之。第一部分3D-CRT与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手术和放疗是脊柱转移瘤的两大传统治疗方法,既往传统的普通放疗属于二维放疗,无法实现对肿瘤靶区的精准照射,在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中已逐渐被淘汰。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是通过CT等影像技术对肿瘤的三维结构进行重建,并采用多野照射技术,以此达到靶区高能量照射、周围组织结构受量降低的目的。目前,临床上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多采用3D-CRT技术。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属于精准近距离放疗,是早期前列腺癌的根治性手段之一,其剂量分布遵循近距离平方反比定律,肿瘤靶区以外的剂量能够迅速跌落,有利于对周边正常组织的保护,近年来,被不同研究者引入到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中来,但关于125Ⅰ粒子植入与3D-CRT在治疗脊柱转移瘤方面的对比分析尚罕见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3D-CRT与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1.病例资料:该研究将纳入病例分为两组,均为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的脊柱转移患者:A组选择自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于山东省立医院保健综合(肿瘤)科就诊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2例32个椎体,接受放射性1251粒子植入治疗,其中女1 1例,男11例,中位年龄52岁(41-81岁),B组收集自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于德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行3D-CRT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入组30例病例32个靶病灶,其中男16例,女14例,中位年龄65岁(40-75岁),该研究均经本单位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治疗方法:A组病例行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术前均行CT检查,并将病变部位的影像资料导入到近距离放射治疗计划系统(BTPS)中,根据CT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以巴黎原则为基础制定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100-130Gy,根据DVH图调整计划,然后根据病灶位置和术前计划,在CT引导下完成125Ⅰ粒子植入术。B组病例在CT模拟定位机上行CT扫描,图像上传至加速器计划设计系统,根据CT图像勾画靶区、制定放疗计划,根据放疗计划完成病灶区域的放疗。3.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分别从疼痛缓解、肿瘤疗效、神经功能、一般体能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评分(QLQ)等五个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并统计分析两组的放射性不良反应。研究结果1.疼痛缓解:A、B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6.7%和93.7%,随访至6个月及12个月时,A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B组患者,粒子治疗组疼痛缓解起效时间早于放疗组,疼痛缓解持续时间长于放疗组。2.肿瘤疗效:两组患者均参照MDA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两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6%VS 87.5%、87.5%VS 85.7%、80%VS 77.8%和66.7%VS 60%,两组之间在不同时间段的局部控制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但粒子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PR例数分别为16/32、14/24和4/10,而放疗组则为9/32、7/28和4/18,粒子组的PR例数明显高于放疗组。3.神经功能:采用ASIA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状态,粒子治疗组15例D级病灶中,术后有6例提高为E级,神经功能恢复率为40%,放疗组治疗前有17例D级病灶,放疗后有7例提高为E级,神经功能恢复率为41.17%,两组之间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无统计学差异。4.一般体能状态:两组患者治疗后的KPS均较治疗前提高,两组之间的KPS差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QL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提高,随访至6个月及12个月时,粒子治疗组的QLQ评分低于放疗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优于放疗组。6.安全性评价:A组共有13例出现术中并发症,简单处理后未影响手术及术后恢复,3例出现放射性不良反应,均为Ⅰ-Ⅱ级,B组共有11例出现Ⅰ-Ⅱ级放射性不良反应,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放射性脊髓损伤。研究结论3D-CRT和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均为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125Ⅰ粒子治疗在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可能有更大的优势。第二部分放射性125 Ⅰ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剂量学验证放射剂量学是放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的基础。放射性1251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属于近距离放疗,同样需要对剂量学进行严格把关。BTPS计划系统是放射性125Ⅰ粒子精准植入的重要保障,美国近距离治疗协会规定,所有要进行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必须制定术前治疗计划。术前计划是对125Ⅰ粒子植入进行剂量控制的前提,若想检验粒子植入术后肿瘤区域的剂量分布是否达到术前要求,则需要进行术后验证,目前临床上缺乏对于125Ⅰ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进行术前计划及术后验证的相关研究,脊柱转移瘤的1251粒子治疗尚无标准的布源方式和放射剂量学规范。研究目的旨在对比脊柱转移瘤125Ⅰ粒子植入术后剂量分布与术前计划的差异,初步探讨脊柱转移瘤粒子治疗中剂量学参数与治疗疗效的关系。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将自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于山东省立医院保健综合(肿瘤)科行CT引导下1251治疗脊柱转移瘤的22例病例纳入研究对象,其中女11例,男11例,中位年龄52岁(41-81岁);纳入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手术共累及32个椎体,其中颈椎转移灶2例,胸椎转移灶19例,腰椎转移灶10例,骶椎转移灶1例;所有病人在125I植入术前未接受过针对椎体转移瘤的外放疗、手术、消融等任何局部治疗措施,该研究经本单位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治疗方法:所有病灶均行放射性1251粒子植入术。术前行常规血液学、心电图及病灶区域的CT平扫,并将影像学资料导入BTPS计划系统中制定术前计划,手术在CT引导下进行,参照术前计划进行布针及粒子植入,术后再次行CT扫描,对粒子植入不足的区域进行补种。3.术后剂量验证:术后1周内再次行CT扫描,并将图像上传至BTPS系统中,勾画靶区并挑拣粒子,形成DVH图,获取术后D90、V100、V150、V200以及脊髓的最大受量Dmax。通过计算得到评估剂量分布的三个指标:CI、HI和EI。4.肿瘤疗效评价:采用MDA疗效评价标准,主要统计局部控制率,为(CR+PR+SD)例数/总病例数×100%。研究结果1.术前术后相关参数的比较1.1.术前术后治疗相关参数的比较术后CTV与术前相比略有增大,为24.81cc VS 24.72cc,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实际进针数较术前计划减少(P<0.05),两者在粒子数目和粒子活度方面无明显差别。1.2.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的比较术后的D90、V100低于术前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的脊髓最大受量Dmax高于术前计划。手术前后的V150和V200之间无明显差异。1.3.术前术后剂量分布参数的比较术后的CI值和HI值更低,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术后剂量分布的适形度和均匀性未能达到术前计划要求;两组的EI相比无统计学差异。2.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6%、87.5%、80%和66.7%。随访结束时,22例病人中3例存活,19例死亡,均死于肿瘤进展所致的全身广泛转移,无手术相关性死亡。无放射性脊髓损伤,无Ⅲ级及以上放射性不良反应。研究结论脊柱转移瘤中粒子植入术后的剂量分布未能达到术前计划的要求,但患者1年的局部控制率仍达到了 80%;尽管脊髓最大受量超过外放疗限制的剂量,但未观察到放射性脊髓损伤。

阚泉蕊[10](2019)在《肠道支架置入术联合限期手术和急诊手术在梗阻性结直肠癌中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梗阻性结直肠癌肠道支架置入术联合限期手术和急诊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符合条件的结直肠癌伴急性肠梗阻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肠道支架置入术联合限期手术和急诊手术两组,分别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造口率),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闭合口漏、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呼吸或泌尿系感染、心脑血管并发症、静脉栓塞),术后恢复情况(是否转入ICU、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围手术期死亡率、总住院费用)及总生存时间。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结果:研究共纳入104例符合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结直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患者,肠道支架置入术联合限期手术组54例患者,急诊手术组50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51%),女性51例(49%),平均年龄为67.72±11.615岁,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96.43%(54例/56例,支架置入失败两例转为急诊手术),并发症率(6/56,11.1%,均为轻微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好转),临床症状缓解率100%(54例/54例)。支架联合手术组与急诊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造口率,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闭合口漏、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呼吸或泌尿系感染、心脑血管并发症、静脉栓塞)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术后转入ICU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上及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支架置入术联合限期手术组腹腔镜手术率(40/54,74.1%)高于急诊手术组(4/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支架置入术联合限期手术组住院费用(中位数78491.47)高于急诊手术组(中位数5608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支架置入术联合限期手术组2年生存率(81.5%)明显高于急诊手术组(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肠道支架置入术联合限期手术组与急诊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造口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术后转入ICU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上及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上也无明显差异。支架联合手术组腹腔镜手术率明显高于急诊手术组,但住院费用也高,2年生存率高于急诊手术组。在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治疗中肠道支架置入术后联合限期手术从临床疗效上优于急诊手术。

二、放射性直肠癌三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射性直肠癌三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钇-90微球放射栓塞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生存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评估和对比MESIAH及mHAP-Ⅱ评分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放射栓塞治疗后总体生存期的准确性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联合使用钇-90放射栓塞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性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和肝细胞肝癌患者放射栓塞术后总体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参考文献
综述 放射栓塞治疗在原发及继发性肝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NKG2D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NK细胞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和诊疗现状
    2.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免疫细胞特性
    3.自然杀伤细胞在肿瘤免疫临床治疗中的优势
    4.NKG2D配体作为肿瘤靶向抗原的应用依据与机会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一、NKG2D CAR-NK细胞临床前研究结果
        1.NKG2D m RNA CAR的构建和电穿孔修饰
        2.NKG2Dp CAR-NK细胞具有更强的IFN-γ分泌能力和细胞毒性
        3.CAR-NK细胞可延缓荷瘤小鼠的疾病进展
    二、NKG2D CAR-NK细胞过继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
        1.CAR-NK细胞过继治疗剂量爬坡设计
        2.患者临床资料
        3.CAR-NK细胞的特性分析
        4.CAR-NK细胞治疗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
        5.CAR-NK细胞治疗降低腹水肿瘤细胞数量和腹水生成量
        6.CAR-NK细胞治疗后局部肝转移病灶肿瘤代谢缓解
        7.CAR-NK细胞治疗肝转移病灶组织病理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AR-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特异性多肽靶向化疗结肠癌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细胞及组织水平验证多肽与结肠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能力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多肽链接喜树碱对结肠癌细胞靶向杀伤作用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68)Ga-P-LPK体内显像及P-LPK-CPT抗肿瘤疗效评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N-乙酰半胱氨酸与清热补益中药对辐射损伤相关肠屏障功能障碍防护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部分 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肠道辐射损伤防护效应机制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清热补益中药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
作者简历
发表文献

(6)直肠癌根治术癌肿远端安全切除范围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直肠癌根治手术的发展和演变
    1.2 直肠癌根治术远端安全切除范围的争论
    1.3 直肠癌根治术远端切除范围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流式细胞仪技术简介及其在肿瘤研究方面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检测的指标
    2.4 实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癌旁组织细胞的DNA倍体分析结果
    3.2 癌旁组织细胞的p53蛋白检测结果
    3.3 光镜下直肠癌癌旁组织观察结果
    3.4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细胞DNA倍体分析结果的讨论
    4.2 细胞p53蛋白检测结果的讨论
    4.3 DNA倍体和p53蛋白检测结果相关性的讨论
    4.4 两种检验方法的讨论
    4.5 其他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综述

(8)子宫颈癌放疗后诱发直肠癌报道二例(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介绍
讨论

(9)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及中英文对照
第一部分 3D-CRT与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剂量学验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10)肠道支架置入术联合限期手术和急诊手术在梗阻性结直肠癌中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材料及治疗方案
        2.2.3 观察指标
        2.2.4 术后处理及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3.2 支架置入相关情况
    3.3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3.4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3.5 两组生存情况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放射性直肠癌三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钇-90微球放射栓塞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生存预后研究[D]. 李西.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3]NKG2D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NK细胞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D]. 甘海宁.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4]基于特异性多肽靶向化疗结肠癌的基础研究[D]. 侯利丹.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5]N-乙酰半胱氨酸与清热补益中药对辐射损伤相关肠屏障功能障碍防护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张再重. 福建中医学院, 2008(06)
  • [6]直肠癌根治术癌肿远端安全切除范围的临床研究[D]. 钟克力. 暨南大学, 2003(03)
  • [7]放射性直肠癌三例报道[J]. 范永田. 中国癌症杂志, 2000(06)
  • [8]子宫颈癌放疗后诱发直肠癌报道二例[J]. 毛一翀,安友仲,郑特.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87(02)
  • [9]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应用研究[D]. 陈国华. 山东大学, 2020(09)
  • [10]肠道支架置入术联合限期手术和急诊手术在梗阻性结直肠癌中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阚泉蕊.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放射性直肠癌三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