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清末禁烟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末,鸦片,光绪,新政,宣统,鸦片战争,东北地区。
清末禁烟运动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赵朗[1](2018)在《清末东北禁烟运动草草收场》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鸦片由东南沿海流入内地,四处泛滥,作为清廷“龙兴之地”的东北地区也未能幸免。及至清末,清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鸦片泛滥便是主要问题之一。为了维护岌岌可危的专制统治,清政府不得不掀起第二次禁烟运动。作为清(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1-05)
王伟[2](2014)在《清末天津禁烟运动(1906-1911)》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给近代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清末天津的鸦片问题则更为严重。在清末社会风气的变动的影响下,政府的鼓励、禁烟志士的奔走呼号以及国际有利的禁烟环境促使天津禁烟运动蓬勃开展。民间组织是清末天津禁烟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天津商务总会、民间戒烟医院、中国国民顺直禁烟会、国民求废烟约会、天津县戒烟会、天津戒烟戒酒公会、中国女子戒烟会、天津在理教等民间禁烟组织,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1906年9月到1910年10月,天津禁烟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执行清政府的禁烟要求,迅速禁绝烟毒。由于官方处于社会权威地位及其所具有的强制力,其禁烟各项举措较为有力,是推动天津禁烟运动发展的主要力量。民间禁烟组织在这一时期的活动是响应官方禁烟号召,开展烟民戒治、进行禁烟宣传等,处于传统的协助官方的地位。从1910年10月到1911年底。天津禁烟运动的主要热点和焦点先后是“恢复禁烟主权”、“鸦片增税”、“实现宣统叁年禁绝鸦片”、“实现直隶首先禁运”等,在这些热点和焦点问题上,民间禁烟组织不断提出禁烟主张,并积极开展活动,推动官方改变禁烟对外对内政策,在这一时期天津禁烟运动中发挥主要作用,取代官方成为推动天津禁烟运动发展的主要力量。清末天津禁烟运动期间,民间组织一方面与官方相互推动,提高了民众对禁烟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禁烟运动深入民心,为清末天津禁烟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由于民间禁烟组织在经费、组织、活动场地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对清政府和列强在禁烟问题上抱有太大的幻想,最终未能彻底实现他们的禁烟目标。研究这一段历史,总结这一时期民间禁烟组织及其活动的经验教训,对今天社会治理及禁毒工作具有多重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马维熙[3](2013)在《走向激进:清末禁烟运动之缩期禁烟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绪叁十二年八月初叁日(1906年9月20日),清政府以一纸禁烟圣谕,宣示着古老东方帝国厉除烟毒百年积弊的决心。回溯过往,自雍正帝首度关注鸦片问题以来,历代清帝皆以禁烟为施政的基本方针。嘉庆四年(1799年),清廷首次采取积极措施来禁绝鸦片贸易,由此奠定嘉道年间严禁鸦片的政策基调。此后,厉行禁烟的法令频出,法网渐密。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国内禁烟形势急转直下:禁烟一事,渐趋有名无实。咸丰八年(1858年)的鸦片贸易合法化,预示着清廷鸦片政策的重大转向。在不平等条约体系的笼罩下,洋药之害遍布神州;在“以土抵洋”和“寓禁于征”禁烟理念的诱导下,土药之禁随之大弛。殆至二十世纪初,鸦片烟祸已呈不可遏抑之势。庚子国变,使仓惶西狩的清廷幡然实行新政。以此为契机,国内外禁烟形势顿形高涨——内有仁人志士倡言实行,外有美、英诸国遥相呼应。清廷的鸦片政策已行至不得不改弦易辙的关键时刻。以会议政务处奏定《禁烟章程》为运动总纲领,清廷采取的是一种分年递减、十年减尽的渐进式禁烟政策。然而,古老帝国所固有的惰性行政风格,使得各项禁政举措呈现出裹足不前的疲痹态势。中英“禁烟条件”里1908—1910叁年试禁期的预期目标成为遥不可及的空想。光绪叁十四年二月初一日(1908年3月3日),云贵总督锡良率先打破沉闷的氛围,奏请清廷立行缩期禁烟之策。随后,以锡良为代表的地方大吏(还包括部分中央官员,如翰林院侍读学士周爰诹等)与以度支部尚书载泽为核心的中央大员之间,围绕缩期禁烟政策之利弊得失展开激烈交锋。经过近一年的往还争衡,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以“6+11”分省分年禁烟模式的成型,标志着缩期禁烟政策的初步实现。然而,伴随着此一禁烟模式的逐步实施,其深层次问题渐趋暴露——陕甘川黔四省因延期禁烟导致禁政举步维艰;晋豫闽鲁诸省亦因邻土入境致使烟害回潮反覆。双方矛盾再度激化。渐趋激进的禁烟运动亦在此白热化的冲突对立中迅即走向高潮。最终,在辛亥革命疾风骤雨降临的前夜,清末禁烟运动取得重大的阶段性胜利。缩期禁烟政策终获实行,固然得益于以云贵总督锡良为急先锋的廷臣疆吏的据理力争、躬身力行;然亦是时势激荡下内外多重因素风云际会的产物。就客观因素而言,宣统元年(1909年)初的上海万国禁烟会、宣统二年(1910年)末的资政院第一届年会、宣统叁年四月初十日(1911年5月8日)中英两国签署的第二轮“禁烟条件”,等等,都从外部给予禁烟进程以强烈的刺激和驱迫。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弥漫中国社会的整体激进情绪成为推动缩期禁烟政策顺利实现的重要心理因素。伴随着缩期禁烟形势的渐趋高涨,清末禁烟运动以持续加速度的方式疾速前进,并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即已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此一过程中,清廷亦斩获国内外舆论界如潮般的好评,并使其内外形象实现相当程度的改善和提升。然而,相对十年之期的渐进式禁烟政策而言,缩期禁烟政策本身即是超越常规的非常手段。其异乎常轨的激烈方式,必然对清廷国家机器的整体运转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首当其冲的便是随之而来的严峻的财政危机。财政的困窘,势必危及初始规划中与禁烟事宜息息相关的其他改革事务的正常运转。在在需款的新政事业,诸如练兵、兴学、警政等,由此纷纷陷入停滞状态。更为致命的挑战在于,缩期禁烟政策的实施,深深伤害到烟农、烟商等社会群体的切身经济利益,成为引发底层民众对清廷统治不满情绪的渊薮。一系列禁烟激变,与清末各类反清举事相交织,成为清廷最终走向倾覆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3-05-01)
崔志海[4](2012)在《美国政府与清末禁烟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政府为支持清末禁烟运动,发起上海国际鸦片会议,并与中国代表一道,促使会议通过声援中国禁烟的决议。这既与当时美国国内兴起的反麻醉品运动和治理菲律宾有着直接关系,又与美国对华鸦片政策及美国扩大对华贸易有关,同时也是因为出现了有利于中国禁烟的国际背景。美国政府在清末禁烟运动中与中国的合作,不但有力地推动了清末中国禁烟运动和国际禁烟运动,同时也是晚清中国参与多边国际外交活动的一个成功范例,是晚清中美特殊关系的一个具体表现;它表明晚清中外关系除了侵略与反侵略主题之外,尚有正常的国家关系和国际合作之内容。(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2年06期)
田小雄[5](2012)在《论清末禁烟运动对清末新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鸦片泛滥成灾,已成为困扰中国的严重问题之一。由于外国鸦片大量涌入,进口鸦片数量逐年攀升,从而引起晚清帝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家、人民饱受鸦片之害;加之种植、贩卖鸦片的高额利润和晚清政府“寓禁于征”政策的推动,晚清帝国不仅进口鸦片数量急剧飙升,而且土产鸦片产量急剧增加,并呈取代进口鸦片之势。晚清历朝皇帝虽都曾颁布过一系列禁绝鸦片的律令,将禁烟作为治国要政之一,并组织了数次全国性的大规模查禁鸦片的活动,但大都成为一纸空文。而作为清末新政重要举措的禁烟运动,晚清政府既借鉴以往的禁烟经验,又借助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又积极谋求自身财政上的弥补措施,将禁烟作为新政的重要举措以图拯救腐败没落的国家政权。但是鸦片已与晚清政府财政息息相关,在抵补不力的形势之下,贸然的鸦片禁令导致晚清政府财政崩溃、新政终结。本文从以下四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作者以新政为时间断限,分别概述了晚清政府在新政前后的财政状况,以及鸦片在新政前后对于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巨大影响。通过研究,晚清政府在新政之前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屡战屡败,苦苦挣扎与割地赔款的漩涡之中,财政入不敷出,鸦片收入成为晚清政府重要的财源。新政时期,晚清政府财政困绌,举步维艰,皇室费用、军事费用、外债费用、新政费用造成了晚清政府财政巨额赤字。而不断增加的鸦片税厘收入成为其重要的救命稻草。第二部分,作者通过禁烟与新政宗旨上之契合、禁烟与新政图强目的之契合以及禁烟与国际反鸦片贸易的契合来阐述鸦片禁政的实行不仅作为新政的一项重要举措与新政契合,得到了国内有识之士的拥护,同时也与国际禁烟潮流契合,禁烟的展开是必然的。同时作者通过对以禁种、禁吸、禁贩为模式的禁烟运动的细致研究,发现了禁烟取得一系列成效,也发现由于禁烟的实行导致财政收入锐减,鸦片禁令与新政的矛盾集中以赖以鸦片税厘维系的新政海军军费、编练新军、兴学、警政等与鸦片禁令的矛盾中体现,更加凸显鸦片税厘对于晚清新政的重要。第叁部分,由于鸦片税厘对与晚清政府以及新政的继续意义巨大,而鸦片禁令的实行使得新政的施行与政府财政收入失去财源的挹注而难以为继,虽政府力图通过仿行印花税、盐斤加价以及整顿田房税契来达到鸦片税厘抵补,但是各项措施成效甚微,新政举步维艰。第四部分,晚清的鸦片抵补大失民心,此时已是民变四起。无论由禁政产生的民变亦或辛亥革命的爆发,我们总能在反对中找到禁政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以及禁政与新政终结的必然联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4-01)
林篪[6](2011)在《清末禁烟运动中的基层民众》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的禁烟运动是指在1906年清廷颁布禁烟上谕以后至1917年英国完全终止鸦片贸易前后约10年的时间。基层民众是指罂粟种植者、烟馆老板、鸦片商和一些烟,以及一些民间改革家和有识之士。这一次的禁烟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运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跌宕起伏的,本文从基层民众对待禁烟运动和他们参与的禁烟运动的表现来看待这场清末的禁烟运动。(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1年14期)
王宏斌[7](2011)在《英国鸦片商、外交官与中国清末禁烟运动——以第二次《中英禁烟条件》谈判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910年,江苏、浙江和广东省的牌照捐有的刚刚实施,有的甚至还在制订过程中便成为英国鸦片商和外交官干涉中国禁烟运动的口实。在鸦片商的极力怂恿下,英国外交官不顾人间道义,向中国政府发出一次次抗议。在抗议无效的情况下,他们借中英两国代表谈判禁烟之机,试图阻挠中国的禁烟运动,设法延长在华鸦片贸易时间。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制约下,英国政府虽然没有根本改变其强行向中国输入鸦片的立场和政策,但在谈判桌上却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乔小平[8](2007)在《清末财政困境下的禁烟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满清王朝实施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试图挽回败落的社会局势,禁烟运动是其重要措施。从清末财政困境和社会局势的视角分析清末禁烟运动的起因,探讨了清政府在禁烟法律法规、禁烟机构和禁烟条约等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充分肯定了此次禁烟运动的成效和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07年04期)
许焕芳[9](2007)在《清末西南四省禁烟运动研究(1906-1911)》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有叁次大的禁烟运动,分别是道光时期、清末新政时期和民国时期.,其中最重要、成效最显着的一次是1906.1911年的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运动。晚清时期,西南地区一直是巨大的鸦片生产中心,本文旨在系统研究晚清中国西南四省(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禁烟运动实际情况及其深远影响。本文正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清末禁烟运动的起因和主要过程。第二、叁、四、五部分详细论述了西南四省的禁烟运动的过程。重点论述四省总督、巡抚为此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其中谈到各地太守县令士绅和人民对禁烟运动的态度及其对禁烟运动的影响。第六部分谈到禁烟运动对清末经济的影响。禁烟运动严重影响了清廷的经济收入。为弥补鸦片税厘,清廷和西南四省督抚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危机,推动禁烟运动的发展。本文的写作、参加和征引了大量文献资料,包括官方文书、档案、期刊、文史资料、文集和中外论着,这构成了本文的一个特色,特别是《On The Trail of The Opium Poppy——A Narrative of Travel IN The Chief Opium-Producing Provinces Of China》在目前尚属首次利用。。本文对清末川、云、贵、桂四省禁烟的官方措施、社会反映和禁烟效果进行了较具体的阐述,对于四省禁烟对社会经济和清政府财政影响进行了分析、弥补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不足。(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杨积广[10](2007)在《清末新政禁烟运动的民众参与》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是近些年来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作为清末新政一项显着举措的“禁烟”,也不可避免地开始被学者所关注,且在许多研究点上成绩斐然。然对禁政实施前后的民众认知,却极少有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大都以简单的文字一带而过。本文在爬梳当时报刊杂志、奏章文稿、笔记日记等的基础上,试图利用这些原始资料,来重塑当时的时代风貌,把握其间的时代话语。论文以报刊舆论为主要视角,以民众认知为切入点,系统地论述了民众在清末禁烟运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共分四章,外加引言及结语。第一章论述了禁烟前各个阶层的民众对烟害认知的进步。最先对鸦片危害有着较深刻认识的是一群比较开明的官绅,他们或借助特殊的地位上书言事,或在自己的书信日记中抒发感想。由于近代报刊传媒的出现,使得中下层士绅又有了一个表达自己思想和认识的平台,自然也就成为他们宣传烟毒危害的重要阵地。报刊广告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也对烟毒宣传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作用。下层民众虽然有着各种知识和认识上的局限,但在烟毒的认识上并非空白。总而言之,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全民烟毒认知的进步,才有力地推动了禁烟运动的到来。第二章论述了禁烟前民众在禁烟举措认识上的演变过程。全章以“弛禁”论在清末叁十年的发展和覆亡过程为主要线索,兼而论述“禁食”论的逐步积淀和完善,抓住社会舆论与政府政策、社会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最终得出正是由于“弛禁”论的衰落和最终退出舆论舞台,使当时的社会舆论达到了空前一致,故对烟毒除了“严禁”以外别无他途。禁烟运动的到来是一致舆论形成后的必然结果。第叁章论述了政府的局部禁烟和英国鸦片进口政策的松动。受国内舆论和现实之重压,清政府已在禁烟的征途中蹒跚起步,但无法在短期内形成全国性的浪潮。而恰在此时,鸦片贸易衰败的现实和内外舆论之指责,使英国政府坚持了数十年的鸦片贸易政策终于有了松动。而这种松动又及时被各种力量所关注,并同时发力,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抓住这个良机,正式发布禁烟谕令,揭开了禁烟运动的序幕。第四章论述了禁烟运动开展后的民众参与。官绅阶层作为中国社会的核心阶层,在这次禁烟过程中作用至关重要,他们不仅在对禁烟的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还将这种提升的认知上传下达,将其化为坚定的禁烟行动。而作为中层士绅的喉舌的报刊依然发挥着舆论的威力。下层民众在这次运动中也得到了很好地调动,在禁烟运动中获得一次深刻的认识提升和思想启蒙,使禁烟运动的开展更加广泛和彻底。文章的结尾对整个禁烟运动的民众参与进行了反思。舆论的推动是此次运动的关键因素,正是由于民众对烟害的长期宣传和对禁烟对策的不懈探索,才有了清末禁烟的顺利推行。而其意义不仅在于此,民众自发对烟毒危害的宣传,也是一场开民智的启蒙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不仅有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受益,宣传者本身也在其中获益匪浅。民众自发地对禁烟政策的建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最初形式的参政议政,他们以政府的难题为难题,以使社会摆脱困境为目标,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代化国民的素质。因此,我们可以如此评价禁烟运动:其结果是为了使社会革除旧习,但其过程却让更多的人收获新风。(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清末禁烟运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鸦片给近代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清末天津的鸦片问题则更为严重。在清末社会风气的变动的影响下,政府的鼓励、禁烟志士的奔走呼号以及国际有利的禁烟环境促使天津禁烟运动蓬勃开展。民间组织是清末天津禁烟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天津商务总会、民间戒烟医院、中国国民顺直禁烟会、国民求废烟约会、天津县戒烟会、天津戒烟戒酒公会、中国女子戒烟会、天津在理教等民间禁烟组织,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1906年9月到1910年10月,天津禁烟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执行清政府的禁烟要求,迅速禁绝烟毒。由于官方处于社会权威地位及其所具有的强制力,其禁烟各项举措较为有力,是推动天津禁烟运动发展的主要力量。民间禁烟组织在这一时期的活动是响应官方禁烟号召,开展烟民戒治、进行禁烟宣传等,处于传统的协助官方的地位。从1910年10月到1911年底。天津禁烟运动的主要热点和焦点先后是“恢复禁烟主权”、“鸦片增税”、“实现宣统叁年禁绝鸦片”、“实现直隶首先禁运”等,在这些热点和焦点问题上,民间禁烟组织不断提出禁烟主张,并积极开展活动,推动官方改变禁烟对外对内政策,在这一时期天津禁烟运动中发挥主要作用,取代官方成为推动天津禁烟运动发展的主要力量。清末天津禁烟运动期间,民间组织一方面与官方相互推动,提高了民众对禁烟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禁烟运动深入民心,为清末天津禁烟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由于民间禁烟组织在经费、组织、活动场地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对清政府和列强在禁烟问题上抱有太大的幻想,最终未能彻底实现他们的禁烟目标。研究这一段历史,总结这一时期民间禁烟组织及其活动的经验教训,对今天社会治理及禁毒工作具有多重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末禁烟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赵朗.清末东北禁烟运动草草收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2].王伟.清末天津禁烟运动(1906-1911)[D].天津师范大学.2014
[3].马维熙.走向激进:清末禁烟运动之缩期禁烟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4].崔志海.美国政府与清末禁烟运动[J].近代史研究.2012
[5].田小雄.论清末禁烟运动对清末新政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
[6].林篪.清末禁烟运动中的基层民众[J].文教资料.2011
[7].王宏斌.英国鸦片商、外交官与中国清末禁烟运动——以第二次《中英禁烟条件》谈判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1
[8].乔小平.清末财政困境下的禁烟运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
[9].许焕芳.清末西南四省禁烟运动研究(1906-1911)[D].河北师范大学.2007
[10].杨积广.清末新政禁烟运动的民众参与[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