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政治论文_龚万达

导读:本文包含了协商政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治,民主,中国,共识,和而不同,政策,国难。

协商政治论文文献综述

龚万达[1](201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协商政治软实力建构——对十九大报告“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应通过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把中国协商政治软实力建设贯穿于"一带一路"建设全过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建构中国协商政治软实力,是保持"一带一路"国家政治稳定和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使命的必然选择。中国与"一带一路"伊斯兰国家协商政治传统与实践的融通,使得在"一带一路"建构协商政治软实力具有现实可能性。在"一带一路"建构中国协商政治软实力应加强中国协商民主建设,以卓有成效的国内协商民主建设促进中国硬实力发展的事实来增强中国协商政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吸引力;应突出协商政治价值观引领,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同时应加强我国协商政治软实力建设的战略协调。(本文来源于《观察与思考》期刊2018年07期)

齐惠[2](2018)在《中国古代协商政治的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协商政治中:协商目的之一是在统一领导下广泛参与促成团结一致行动,决策前的协商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体系,协商具有重视异见表达的审议慎议精神等。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协商政治更为活跃:在中央决策中,寓协商于决策之中;在基层治理中,协商成为一种方式;在政治行为中,言官谏议制度化。虽然,由于人治的影响,古代协商政治功效的发挥具有局限性,但它是支撑起中国政治史数千年绵延不断发展的一支重要的文化、制度和实践力量,可以为我国协商民主建设提供本土资源的借鉴。(本文来源于《理论视野》期刊2018年05期)

吴倩,卢兴[3](2017)在《和而不同 感而遂通——析中国传统协商政治的共识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协商政治的共识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文化基因,其主要内容包括"和而不同"的整体观与"感而遂通"的协商观。中国传统共识观揭示出古代政治哲学中十分重要的协商传统,凸显了中国政治哲学"去同取和""议政以德""行重于言"的思想特质。它既不同于西方选举民主"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亦不同于西方协商民主注重制度规约的利益博弈,而是将政治共识建基于天道体证与工夫践履之上。传统协商政治的实践智慧对建构中国现代协商民主制度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理论与现代化》期刊2017年04期)

杨中艳[4](2017)在《社区协商政治:社区协商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正式确立使协商民主在观念及制度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区协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及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获得了历史性和阶段性的大发展。特别是当代中国处于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面对日益复杂的基层社会治理局面,以及由基层治理的“结构之变”所带来的“角色挑战”严峻形势,社区协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社区协商如何适应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改革与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要求,顺势推动现有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受到学术界、社会与政府的广泛关注。那么,在当前全面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建设的现实背景下,一系列的问题亟待思考并作出回应:社区协商究竟为何物?社区协商的实践条件与价值功能是什么?社区协商的实践运行机制是什么?社区协商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和具体操作规则?社区协商会产生什么样的绩效或带来什么样的问题?社区协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会对当前全面推进深化社区协商产生积极意义,并为社区协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本文试图作一篇系统关照中国城乡社区协商民主发展现实的论文,拟从总览全局的层面,综合地考量社区协商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诸多表现,从中寻求诸多社区协商实践的规范统一性。本文旨在探讨社区协商生成和发展的背景与机制,考察中国社区协商的现实状况及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寻求未来社区协商的法治化建构之道。这不仅会对当前深入推进社区协商产生积极意义,也为社区协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本项研究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主线,从社区协商的内涵意蕴、现实条件、运行机制、发展态势、未来方向等几个方面层层推导,逐步展开。概念界定是研究社区协商的逻辑起点。论文的第一章从理论层面阐述有关社区协商的基本内涵,用规范性的理论解读社区协商是什么?在理论的视野下,围绕社区协商的含义、特征、原则、程序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结合有关的政策规定与相关文献,依托社区协商的地方实践,解读“社区协商”的多重研究面向,回答“社区协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民主是需要条件的,社区协商亦如此。可以说,社区协商民主缘何发生,为何发展,是研究这一问题的基础性支点。论文的第二章讨论的是社区协商民主的发生条件,即社区协商缘何兴起与因何而生,探寻决定“社区协商”的“自变量”。本文试图从社区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中的诸多纷繁复杂的现实因素里寻找一些主导性与核心性的变量因素,以分析当前我国社区协商的宏观背景与现实条件,为社区协商提供有力但非唯一的解释。这些关键的自变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一是利益因素;二是地域因素;叁是文化因素;四是制度因素。此外,这里面还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社区协商的现实适应性问题。社区协商民主的兴起与其现实适应性不可分离,只有具备了现实适应性,社区协商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实现其功能价值,从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社区协商在实际中是怎样运作的?在讨论了社区协商的内涵意蕴与生成条件后,论文的第叁章是关于社区协商的实证性研究。在样本选择上,我们对社区协商的案例选取遵循“典型”的原则。从主体间有效互动的角度抽取了 2013年度—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乡社区协商创新实践的叁个典型案例,通过对叁个样本的数据分析,考察社区协商实际上怎样运作的,从中凝练出这些案例的经验共识部分。社区协商会产生什么样的绩效或带来什么样的经验?社区协商的现实状况如何?从社区协商的演化及发展趋势来看,经历了多年的实践训练、摸索与积淀,现阶段的社区协商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态势。论文的第四章在总结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社区协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整体性反思。通过解析归纳,概括提炼出现阶段我国社区协商的结构类型与整体发展态势,寻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共识性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与政府指导、坚持以利益引导群众参与、坚持民主与治理的双重目标、坚持社区协商与基层选举民主的有机结合。从发展的视角审视任何一种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没有一种是至善至美的,都不克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社区协商也不例外。论文的第五章讨论的是社区协商的发展限度问题。社区协商是建构于特定的理论前提和假设基础之上的,虽然实践效果显着、功能价值突出,但是其实际推行也需要一系列现实条件的支撑与保障,而实践中,二者的失衡就构成了社区协商的理论缺陷和实践上的矛盾,使其遭遇一系列的成长烦恼和发展困境。那么,面对这些诘难与挑战,何以探寻社区协商的突围之路?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落脚在社区协商的法治化构建之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观背景下,以法治保障为核心的制度化建设势必成为未来深化社区协商的重中之重,法治既能化解社区协商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稳定性以及常态化难题,也是确保社区协商权威和合法性的根本途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王海峰[5](2016)在《在治理中生成民主:协商政治与有效的基层民主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协商民主核心机制和基本形态的民主协商是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基础性机制。民主协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框架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在中国并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协商民主本身,而是要适应中国的国家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治理功能。协商民主的禀赋角色与功能定位是以治理形态而存在,以创造治理为使命,这既是适应民主建构对秩序与制度的需求,也是基层民主发展现实状态的紧迫要求,而创造治理的本质是在基层社会建构以制度为基础的政治秩序。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定位与使命,是在一定的治理结构中实现的:在社会协商中推进基层政权的制度建设,在行政协商中提高公权力运行的服务性,在参政协商中开发民间组织的治理功能,在公民协商中使基层群众自治运转起来。只有构建合理的协商结构,确立制度化的协商体系,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塑造基层协商政治,才会在基层实践中生成民主。(本文来源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李卓[6](2016)在《古代学校与中国协商政治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学校并非单纯的教育机构,也是民众集会、议事和娱乐的场所。苏轼就把学校看作与井田、封建并列的重要制度,主张“有学而不取士、不论政,犹无学也”。从先秦的郑子产不毁乡校,到汉代的太学生运动,再到宋明书院的议政实践,其中一脉相承的是传统知识人反抗专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09-21)

姚中秋[7](2016)在《天下为公与协商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听到现在,觉得我们这次对话来得太及时了!火生兄的学问一日千里,再过两个月、再过半年,我就跟不上了。从以上发言可见,火生兄对中国传统的政治运作以及背后的架构,有非常深入的理解。至于包钢兄的发言,信息极为丰富,尤其是对英文世界学术动态的介绍,对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治理之道的现代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也坚定了我们进一步发展包括儒家宪政论在内、儒家关于治理的义理体系的信心。刚才包钢兄讲到,他的思考是从温岭经验开始(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6年05期)

何包钢,任锋,谈火生,姚中秋,苏鹏辉[8](2016)在《中国的协商政治传统——基于儒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按语:现代社会的深层矛盾使得基于沟通理性的公共交往实践被寄予厚望,中国转型亦要求在深化改革中实现政治—社会体系之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与匹配。故而,协商民主先为汉语学界所瞩目,后为中央政府所提倡,成为有待深化与圆成的政治理念。其实践之成败,除却政治决断与历史机缘,更需以深厚的文明传统作为根本。传统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协商实践,尽管属精英性质,却完全值得在当代(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6年05期)

周巧生[9](2016)在《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探究(1909-1946)》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被迫卷入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开始萌芽的,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政治文明激烈碰撞的结果,也是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政治民主的尝试。通过以清末谘议局与资政院、国民政府时期国难会议、国民参政会以及政治协商会议为考察线索,系统梳理和探究近现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肖棣文,姜逾婧,朱亚鹏[10](2016)在《如何形成政策共识:社会政策立法过程中的协商政治——以南方省残疾儿童保护政策立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公共政策制定日趋科学化、民主化,政策参与者针对特定议题的冲突愈发复杂和激烈。既有研究强调通过政策协商寻求共识对决策制定的重要性,但却未能对权力、地位和资源不对等的参与者之间如何实现政策协商给予合理解释。本文以南方省残疾儿童保护政策立法为例,探究参与者的协商过程,展示其达成政策共识的行动策略,总结促成政策协商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在社会政策立法过程中,形成否决威胁是促成地位不对等的政策参与者进行协商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与省长的政策协商,省人大下属专门委员会以制度化交流的方式凸显焦点争议,并自下而上地传递法案被否决的威胁,最终引发高层领导者之间以私人沟通方式来"摆平"争议,确保法案通过。本研究不但可以深化对中国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理解,而且为观察地方人大在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和功能变化提供了新维度。(本文来源于《政治学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协商政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古代协商政治中:协商目的之一是在统一领导下广泛参与促成团结一致行动,决策前的协商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体系,协商具有重视异见表达的审议慎议精神等。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协商政治更为活跃:在中央决策中,寓协商于决策之中;在基层治理中,协商成为一种方式;在政治行为中,言官谏议制度化。虽然,由于人治的影响,古代协商政治功效的发挥具有局限性,但它是支撑起中国政治史数千年绵延不断发展的一支重要的文化、制度和实践力量,可以为我国协商民主建设提供本土资源的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协商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1].龚万达.“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协商政治软实力建构——对十九大报告“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思考[J].观察与思考.2018

[2].齐惠.中国古代协商政治的特质[J].理论视野.2018

[3].吴倩,卢兴.和而不同感而遂通——析中国传统协商政治的共识观[J].理论与现代化.2017

[4].杨中艳.社区协商政治:社区协商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7

[5].王海峰.在治理中生成民主:协商政治与有效的基层民主建设[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

[6].李卓.古代学校与中国协商政治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7].姚中秋.天下为公与协商政治[J].天府新论.2016

[8].何包钢,任锋,谈火生,姚中秋,苏鹏辉.中国的协商政治传统——基于儒学的视角[J].天府新论.2016

[9].周巧生.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探究(1909-1946)[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

[10].肖棣文,姜逾婧,朱亚鹏.如何形成政策共识:社会政策立法过程中的协商政治——以南方省残疾儿童保护政策立法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6

论文知识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应城市委员会概况专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东川区第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岛市四方区委员会2...特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鼓楼区第九...特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志丹县第六届委员...附录围绕中心 履行职能 开拓创新 团结奋进...

标签:;  ;  ;  ;  ;  ;  ;  

协商政治论文_龚万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