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瀛论文_孙理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杨士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思想,学术,渊薮,理论,着作,脏腑,痢疾。

杨士瀛论文文献综述

孙理军[1](2015)在《杨士瀛诊法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士瀛诊法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四诊合参,临床诊察疾病以望诊、切诊为主,辅以问诊、闻诊。他精于望诊,善于问诊求因,深谙脉象理法,在观形望色、闻声嗅味、问诊求因、切脉变化等方面均有独到认识。尤其对脉象之形成机理、气血与脉象常变的关系、病变特点、治疗宜忌等有系统清晰的阐述,对脉证顺逆不但有深刻认识且应用细致娴熟,许多观点发前人所未发,于临证多有启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孙理军[2](2014)在《杨士瀛五脏辨证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士瀛重视五脏,对五脏功能从五脏相关角度论述有独到见解。其一,对心脾、心肾、脾肾、肺肾的相关性有精彩论述,首提心为脾母、心脾之气相通,肾主纳气、脾喜燥、肾喜润等观点。其二,以五脏为纲认识疾病,概括了五脏疾病的规律,对《内经》五实、五虚证做了新的阐释,对五脏阴阳虚实与营卫气血辨证做了提纲挈领的论述。其叁,以五脏为纲分类辨证,突出体现在对中风、痫症、疳症、疮疹和惊风等病的五脏辨证上且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12期)

何伟[3](2014)在《杨士瀛消渴及痢疾证治理论阐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南宋时期着名民间医家,其学博冠汉唐金元,并能知常达变,融会贯通,于内伤杂病证治多有创见。虽然发展至宋代,消渴及痢疾证治理论已至臻成熟完善,但杨士瀛仍能于发病机制及用药服法等,阐微发幽,独具特色,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及整理,有助于丰富、发展、提高消渴及痢疾临床辨治理论及水平。(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医药》期刊2014年06期)

何伟,孙理军[4](2014)在《杨士瀛临证思维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士瀛为南宋着名医家,对儿科、妇科、伤寒、内科等病证的因机证治阐述,条理清晰、观点鲜明。他提出荣卫气血窒碍为百病根源,强调从天人合一辨析脏腑阴阳虚实,重视脉之常变的机理与特征,详于婴儿产后护理调摄,以"血气和平,阴阳调顺"为妇产科病证机要,以"理气为上,和胃次之"为疗痰法则。(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14年01期)

孙理军[5](2013)在《杨士瀛学术思想渊薮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士瀛是南宋着名的民间医学家,其着述颇丰,学术思想深刻,从其着作所涉文献可窥见其学术思想形成之概貌。通过对杨士瀛学术着作所援引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其学术思想影响最大者当推《内经》、《伤寒杂病论》、《伤寒类证活人书》、《小儿药证直诀》等,故将其学术思想渊薮概括为继承《内经》、尊崇仲景、效法钱乙。(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12期)

程新[6](2012)在《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学术价值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士瀛为南宋着名医家,俞慎初教授在《福建四大名医》一书中将之与苏颂、宋慈、陈修园并称。《仁斋直指方论》为其代表作。该书内容广博,选材精当,是现存较早的方论紧密结合的一部方剂学专着,充分体现了杨士瀛的学术思想,是其医学理论与临证实践的结晶。(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12期)

王国为,徐世杰[7](2012)在《杨士瀛五脏相关理论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医家杨士瀛注重对脏腑理论的阐发和临床运用,其在《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的基础上,参学百家,将脏腑理论与气血理论有机结合,特别是对五脏相关理论十分重视。其代表着作《仁斋直指方论》所列诸门病证,常从五脏相关角度进行阐发,特别是对脾肾、肺肾、心肾、心脾相关性的阐发颇有特色,对后世医家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9期)

王国为,徐世杰[8](2012)在《福建名医杨士瀛生平着作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士瀛是南宋时期的福建着名医家,但历代史书对其生平和着作情况的记载皆较为简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文章推测杨氏应生活于1225-1318年之间,其着作应为四种,即《仁斋直指方论》、《仁斋小儿方论》、《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和《医学真经》。(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术流派菁华——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2-09-22)

王国为[9](2012)在《基于《仁斋直指方论》的杨士瀛学术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南宋医家杨士瀛的代表着作《仁斋直指方论》,同时参考杨氏其他着作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杨氏学术思想进行整体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从“生平及着作研究”、“学术思想”、“治疗经验”和“学术影响”等四个方面,总结、归纳、提炼和阐明杨氏的学术思想。1生平及着作研究时代背景杨氏主要生活在南宋末期,该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进步,官方重视医药,刻书印刷业兴盛,对外医药交流繁荣,福建医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对杨氏医学成就的取得、医学着作的刊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平考略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福建怀安(今福州市闽侯县)人。约生活于13世纪,历代史书皆不载其具体生卒年。《福州市志》记载其生活在南宋嘉定、咸淳年间(1208-1274年)。笔者根据李辰拱《胎产救急方》自序及相关史料推测杨氏应生活于1225-1318年之间。着作考略与简介杨氏着作颇丰,经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认为杨氏着作应为四种,即《仁斋直指方论》、《仁斋小儿方论》、《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和《医学真经》。可惜其书原版多已散佚,现在比较通行的版本是明嘉靖年间朱崇正的《新刊仁斋直指医书四种》。其中,《仁斋直指方论》为杨氏代表着作,该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简明直指,能够更全面地体现杨氏学术思想。2学术思想气血理论杨氏尊崇经典,重视气血,认为气血乃人身之根本,气血失调,百病丛生。提出“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的学术见解,临证主张“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同时又强调血证变化多端,不可忽略,对中医气血理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痰饮理论杨氏首次将痰饮分为“痰涎”和“水饮”两篇来论治,使“痰”的概念逐渐摆脱了“饮”的束缚,形成了痰饮分治的理论体系。杨氏认为痰属于津液,能润养肢体,只有气血阻滞时,痰才能聚而致病。痰证多端,亦能引起痛证,治疗时“理气为上,和胃次之”。水饮病因其影响气血之不同而有气分、血分的区别,杨氏以表里虚实为大纲,对水饮病分而论治。脏腑理论杨氏临证注重运用脏腑理论,对五脏所主病证虚实进行了系统阐述,其注重脏腑之间特别是五脏之间的相关性,其对脾胃理论、脾肾观、“肾主纳气”说、心肾相关性、心脾相关性的阐发十分精彩,并能将相关理论巧妙地运用到临证中,对中医脏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方剂学上的贡献《仁斋直指方论》载方丰富,保存了大量名方效方,为中医方剂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选方之旨大致可归纳为四点:①尊崇仲景,化裁经方;②效法百家,尤擅局方;③济以家传,创制新方;④参之肘后,易简其方。3临证经验杨氏临床经验丰富,且有不少创见,特别是对内伤杂病的论治常有独特之处。现从其所论诸病中择出几篇,加以分析,略窥一斑。论治泻痢杨氏将痢疾称为“泻痢”。在病因病机上,杨氏认为痢疾出于积滞,并对不同类型的痢疾进行了分析和鉴别,主张对急性痢疾以通利为主,以“散风邪,行滞气,开胃脘”为先,忌用补法、涩法。又强调房劳或劳累过度,耗伤精血,亦可引起痢疾,当以温肾法治之。若是下痢日久,腹中无痛,又当用涩肠法,选方丰富,颇有特色。论治发热杨氏认为凡热皆出于心,热甚则能伤血。对壮热烦躁实证、外感后期低热不退、伤寒蓄血发热、妇女热入血室、小儿风证发热、瘀血发热及内伤火热等不同热证阐发其临证主张,提出“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等观点,理法方药都十分丰富。论治消渴杨氏认为情志、饮食、服石不当都能燥热伤津而引发消渴。在病位上,肾、膀胱与肺最为关键。杨氏将消渴按叁焦和病情轻重分为消渴、消中、消肾,还认识到强中、水肿和痈疽是消渴并发症,治法上主张不宜大攻,当脾肾同调,提倡配合饮食疗法,收载了茯菟丹、玉泉丸、钱氏白术散、八味丸等名方,对现代糖尿病临床亦有所裨益。论治痛证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各个学科均涉及疼痛的治疗。《仁斋直指方论》中论述痛证颇多,特别是对“心痛”、“脾痛”、“身痛”和“腰痛”的论治颇有特色。论治外科疾病杨氏在《仁斋直指方论》一书中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痈疽、乳痈、癌、疔疮、痔等19种外科疾病,主张“有诸中,形诸外”,脏腑气血同调,局部整体兼治。特别是其论治痈疽,载方最丰;最早对癌进行描述,对痔疮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论述详细明了,值得后人借鉴。4学术影响杨氏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着作简明实用,流传甚广,在日本、朝鲜亦备受重视。在南宋以后,重视杨氏着作的名家也很多,但对杨氏学术传播起最关键作用的当属明代安徽医家朱崇正。朱氏重刊了杨氏的着作,为杨氏学术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2-05-16)

王玉凤,李雪琴,纵横,黄学武[10](2008)在《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的用药规律与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1作者和医书简介杨士瀛为南宋着名医家,约生活于公元13世纪。字登父,号仁斋。叁山(今福建福州)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他早年矢志学医,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莫不悉心钻研。杨士瀛撰有医学着作多(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期刊2008年04期)

杨士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杨士瀛重视五脏,对五脏功能从五脏相关角度论述有独到见解。其一,对心脾、心肾、脾肾、肺肾的相关性有精彩论述,首提心为脾母、心脾之气相通,肾主纳气、脾喜燥、肾喜润等观点。其二,以五脏为纲认识疾病,概括了五脏疾病的规律,对《内经》五实、五虚证做了新的阐释,对五脏阴阳虚实与营卫气血辨证做了提纲挈领的论述。其叁,以五脏为纲分类辨证,突出体现在对中风、痫症、疳症、疮疹和惊风等病的五脏辨证上且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杨士瀛论文参考文献

[1].孙理军.杨士瀛诊法思想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

[2].孙理军.杨士瀛五脏辨证思想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

[3].何伟.杨士瀛消渴及痢疾证治理论阐微[J].现代中医药.2014

[4].何伟,孙理军.杨士瀛临证思维特色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4

[5].孙理军.杨士瀛学术思想渊薮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

[6].程新.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学术价值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

[7].王国为,徐世杰.杨士瀛五脏相关理论浅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

[8].王国为,徐世杰.福建名医杨士瀛生平着作考[C].中医学术流派菁华——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论文集.2012

[9].王国为.基于《仁斋直指方论》的杨士瀛学术思想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10].王玉凤,李雪琴,纵横,黄学武.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的用药规律与特点[J].北京中医药.2008

论文知识图

(叁)其他-图26 元刊本——《脉经》(天历3年...63-9 皂角刺-Gleditsia sinensis皂...肾主纳气机制示意图肾不纳气示意图中药材白附子图,本草图引自《中药大...

标签:;  ;  ;  ;  ;  ;  ;  

杨士瀛论文_孙理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