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性论文_白腾飞,刘月芹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豆,次级,产物,夜蛾,生物防治,荧光,斜纹。

抗生性论文文献综述

白腾飞,刘月芹[1](2017)在《沙雷氏菌抗生性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沙雷氏菌(Serratia)是一类重要的生防菌,能分泌多种抗生性代谢产物,如灵菌红素、脂肽、碳青霉烯、几丁质酶、异硫霉素、硝吡咯菌素、水解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嗜铁素等,从而抑制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总结了沙雷氏菌中已报道的抗生性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机制,重点阐述了次生代谢产物的功能、合成途径等的新进展,同时对沙雷氏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和其作为生防菌剂的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何菁,周福才,苏宏华,赵斌,邵益栋[2](2017)在《辣椒品种对烟粉虱的抗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不同品种辣椒叶片内容物和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种群数量的相关关系研究,探讨辣椒品种对烟粉虱的抗生性机制。【方法】在不同品种辣椒上饲养烟粉虱,研究烟粉虱的种群趋势指数,同时测定不同辣椒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分析烟粉虱种群数量与辣椒内容物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品种辣椒上烟粉虱的种群趋势指数存在显着差异;抗虫辣椒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着高于感虫品种,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显着低于感虫品种。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与可溶性糖、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对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影响最大。对可溶性糖(X_1)、可溶性蛋白(X_2)、游离脯氨酸(X_3)、酚类化合物(X_4)、黄酮类化合物(X_5)的含量5个因素与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Y)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回归方程为:Y=47.801-1.754X_1+1.206X_2+1.108X_3-0.437X_4-0.649X_5(R~2=0.688)。【结论】抗性辣椒品种对烟粉虱具有明显的抗生性。(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吴琼,王东凯,王雷,曹涤非,李瑶[3](2017)在《荧光假单胞菌抗生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假单胞菌定殖在植物根际,主要靠噬铁素对Fe~(3+)的竞争和抗生素产生的拮抗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发育,保护植物体不受病菌危害。世界许多国家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抗病害能力及其菌株产生的多种活性物质,对多种病害有抑制作用均有报道,由此论述了荧光假单胞菌抗生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杨莹[4](2016)在《中国野生大豆与地方品种群体对斜纹夜蛾抗生性的评价和遗传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Gllycine max(L.)Merr.]起源于我国,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含有较多有益于人体的成份。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在我国华东数省频繁爆发,是大豆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而随着农药的长期使用,斜纹夜蛾已产生了抗药性,因此采用环境友好且行之有效的抗虫手段--抗虫品种的选育则是大豆害虫治理的首选。本研究以野生大豆群体、地方品种群体为材料,挖掘新的抗斜纹夜蛾种质资源以及新抗虫QTL,用于后续大豆抗虫鉴定、抗虫机理及抗虫育种等的研究。本研究以203份野生大豆组成的自然群体以及370份大豆地方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为材料,采用室内饲养斜纹夜蛾的方法,以斜纹夜蛾初孵幼虫作为抗生性鉴定的初始虫源,称量幼虫不同喂养时期(喂养第6、9和12天)的重量。为便于不同喂养期的比较,利用标准品种将不同喂养期的幼虫重转化为隶属函数值,以不同喂养期幼虫重的相对值为抗生性指标评价了来自我国各大豆生态区的代表性野生大豆材料和地方品种的抗虫性。根据所得到的抗生性鉴定结果,采用二阶段关联分析方法,对野生大豆群体及地方品种群体进行大豆抗斜纹夜蛾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通过获得的QTL等位变异效应,构建QTL-allele矩阵。主要结果如下:1)野生大豆材料两年第6天幼虫重隶属函数值的联合方差分析表明材料间、年份间、材料与年份互作间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2015年不同喂养期幼虫重的隶属.函数值联合方差分析表明材料间、喂养期间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材料与喂养期间明显无互作。说明不同材料间抗性差异显着,不同年份间、喂养期间抗性表现不同,且材料与年份间有互作,但材料与喂养期间无互作。按标准品种分级法对供试材料进行分级,发现野生大豆抗生性与地理来源有关,长江中下游生态区(III)及西南-中南生态区(IV)的高抗材料较多,而北方生态区(I)的高感材料较多。从供试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中遴选出高抗材料N23369、T960097-1、中山陵-4、F-013、J-024、N23342、N23349、TY100-1、N23312 和 ZYD4349 共 10份,高感材料 N23264、N23433、N23440、N23444、N23457、N23352、N23417、N23424、N23434和N23185共10份。且本研究所鉴定出的高抗材料的抗性均高于国际常用的栽培大豆抗源PI227687和Lamar。2)野生大豆群体的QTL定位结果,共获得28个斜纹夜蛾抗生性QTL,总解释率达68.68%,未检测到的微效位点合计占26.90%,分布在除染色体Gml、Gm5、Gm7、Gm9、Gmll、Gm12、Gm20外的13条染色体上,其中贡献率较大的(R2>4%)位点共有 5 个,分别为 wCCW-a-03-3、wCCW-a-10-1、wCCW-a-13-1、wCCW-a-16-2和wCCW-a-17-1,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7.96、4.22、11.07、6.83和7.86%。与已报道的大豆食叶性害虫抗性QTL进行比对,发现野生大豆所定位到的QTL中有11个QTL与前人定位结果重合或邻近。3)大豆地方品种群体春播和夏播两批次喂养第6天幼虫重隶属函数值的联合方差分析表明材料间、批次间、材料与批次互作间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喂养第9天的结果与第6天结果相似;不同批次及喂养期的联合方差分析发现,大豆地方品种不同批次间、不同材料间、不同喂养期间差异极显着;喂养期与批次间互作差异显着,材料与批次间互作也极显着,而材料与喂养期间则无互作;喂养期、批次和材料叁者之间无互作。按标准品种分级法对供试材料进行分级,发现大豆地方品种抗生性与地理来源有关,6个生态区均无高抗材料,抗性材料大多来源于黄淮海生态区(II),高感材料在除华南热带生态区(VI)外的各生态区均有分布。从供试的大豆地方品种中筛选出抗性材料N06202、N24297、N00710.2、N09737、N24158、N24480、N23576、N23578、N23582 和 N09962 共 10 份,高感材料N05157.2、N02840、N10201、N23847、N23597、N04671.2、N06166、N05094、N23533 和 N24190 共 10 份。4)地方品种群体的QTL定位结果,共获得52个斜纹夜蛾抗生性QTL,占总变异的21.61%,未检测到的微效位点合计占8.50%,分布在除Gm2,Gm8和Gm14以外的17条染色体上。Gm3和Gml0上检测到的位点最多,分别检测到6和7个位点。定位结果中贡献率较大的(R2>1.5%)位点共有2个,分别为vCCW-a-01-2和vCCW-aa-20-2,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96和1.95%。与已报道的大豆食叶性害虫抗性QTL进行比对,发现大豆地方品种所定位到的QTL中有19个QTL与前人定位结果重合或邻近。5)建立野生大豆群体和大豆地方品种群体斜纹夜蛾抗生性的QTL-allele规阵,分别包含了 203份野生大豆和370份地方品种所有的遗传信息,2个群体定位结果发现抗虫材料和感虫材料均存在一定数量的增效(增加幼虫重量)与减效(减轻幼虫重量)等位变异,抗虫材料含有的减效变异相对多一些,感虫材料含有的增效等位变异相对多一些。野生大豆材料表型效应变幅为-0.41~0.48,地方品种群体表型效应变幅为-0.19~0.22。6)本研究对比野生大豆群体的定位结果与地方品种群体定位的结果未发现重合的QTL,这可能由于野生群体和栽培群体间遗传背景不同,野生大豆对斜纹夜蛾有高抗材料,具有特异的抗性QTL,因而可能为改良地方品种抗性提供新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变异。(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小璐[5](2016)在《假单胞菌G4的分离鉴定及其抗生性次级代谢组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性假单胞菌泛指在KB培养基上能够产生荧光素,经366nm紫外线照射发荧光的假单胞菌,如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tida)等,它们属于丙型变形菌纲假单胞菌属,革兰氏阴性细菌,在土壤、水、植物表面、动物体内等环境中广泛分布。荧光性假单胞菌是一类重要的功能菌,能产生多种抗生性次级代谢产物如氢氰酸、藤黄绿脓菌素、2,4-二乙酰基藤黄酚、硝吡咯菌素、吩嗪类及脂肽等,对多种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生物降解、食品加工、药物配方和生防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从病害烟草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G4,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玫瑰色红球菌(Rhodococcus rhodochrous)等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G4对病原菌良好的生物抑制活性,促使我们对该菌株及其活性代谢产物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KB鉴别培养基从烟草、甘蓝、油麦菜、生菜、韭菜、黄瓜等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到426株荧光性假单胞菌;进一步通过扩油圈实验筛选出51株排油活性较好的菌株;对51株菌进行真菌拮抗实验、细菌抑制实验和代谢产物液相分类实验,最终筛选到一株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玫瑰色红球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luteus)等病原菌且代谢物分类独立的菌株G4作为后续研究的实验菌株。(2)运用多相分类法对菌株G4进行了鉴定。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G4分别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 Ps 9-14(T))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helmanticensis OHA11(T))同源性最高;rpoB序列分析表明菌株G4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46-1)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46-2)的相似度最高;脂肪酸成分分析表明菌株G4细胞内脂肪酸主要成分为C16:O(含量为33.99%),经MIDI数据库比对,菌株G4与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金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ureofaciens)和桔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urantiaca)相似度最高(SI=0.718);测试41项生理生化特征,结果显示菌株G4的大部分理化性质与荧光假单胞菌标准菌株一致,但个别有不同;进一步结合菌株G4的形态特征(菌落、革兰氏染色、扫描电镜),将本次筛选到的菌株G4确定为假单胞菌,命名为假单胞菌G4(Pseudomonas sp.G4)。(3)对假单胞菌G4可能产生的抗生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以期能够为后续活性物质分离纯化方法的选择及活性产物结构的确定提供更多的途径。利用PCR技术扩增假单胞菌产生的常见抗生性次级代谢物Plt,Prn,Pca,Phl的相关合成基因及NRPS和PKS的功能基因,结果表明菌株G4可能至少拥有两套NRPS和一套PKS生物合成基因簇;利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了假单胞菌产生的一些常见抗生性次级代谢物,如磷脂、糖脂、脂肽、嗜铁素等,薄层显色结果表明菌株G4能够产生脂肽类物质,同时还检测到菌株G4能够产生一种挥发性的抗生素-氢氰酸。(4)提取菌株G4(LD液体培养基发酵培养)发酵上清液酸沉淀物,通过薄层色谱确定硅胶柱分离条件,利用活性追踪的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对粗提物进行初步分离,滤纸片扩散法测试确定组分二和叁对指示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组分一无抑制效果,但组分二量太少,达不到做制备的要求,因此,通过制备型HPLC进一步对组分叁进行分离收集,活性跟踪,确定了 3个活性组分,命名为Z2、Z4和Z5。质谱分析初步得到Z2分子量为506.3 Da;Z4组分中有两种物质,分子量分别为562.3 Da和592.3 Da,且具有排油活性,推测Z4组分可能为两种肽类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与基因层面的预测结果“可能至少存在两套NRPS生物合成基因簇”吻合;Z5组分的分子量为319.1 Da,进一步通过薄层显色及理化性质推测其可能为假单胞菌产生的一种活性物质冠菌素。(5)选取实验室保藏的30株临床致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和6株病原菌,对Z2、Z4和Z5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抑菌实验表明Z2对粪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faecalis)和藤黄微球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对临床致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几乎无抑制效果,而Z4和Z5的抑菌谱相对广一些,对大部分临床致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玫瑰色红球菌等都具有抑制作用。菌株G4能够产生表面活性剂、氢氰酸和其他的一些抗生性次级代谢物,其较好的生物活性在生物降解、食品药品加工、生物防治和治疗领域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后续将继续优化发酵条件,提高产量,并进一步优化液相分离条件以获得足够量且纯度较好的样品进行活性物质的结构解析。(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杨莹,邢光南,盖钧镒[6](2016)在《中国野生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鉴定及资源遴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在前期对栽培大豆进行抗生性鉴定的基础上,2014和2015年在养虫室喂养斜纹夜蛾初孵幼虫,以喂养第6,9和12天幼虫重的隶属函数值为抗生性指标评价了来自我国各大豆生态区的200份代表性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抗虫性。两年第6天结果的联合方差分析表明:材料间、年份间、材料与年份互作间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2015年不同喂养期幼虫重的隶属函数值联合方差分析表明:材料间、喂养期间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材料与喂养期间无明显互作。按标准品种分级法对供试材料进行分级,发现野生大豆抗生性与地理来源有关,长江中下游生态区(III)及西南-中南生态区(IV)的高抗材料较多,而北方生态区(I)的高感材料较多。从供试的野生大豆资源中筛选出高抗和高感材料各10份,高抗材料的抗性高于国际常用的栽培大豆抗源PI227687和Lamar,可用于后续的野生大豆抗虫鉴定、抗虫机理及抗虫育种等研究。(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向照举[7](2015)在《粘质沙雷氏菌YD25分离鉴定及其抗生性次级代谢组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沙雷氏菌是一类重要的生防菌,研究发现沙雷氏菌可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性抗性,特别是能分泌多种抗生性代谢产物,如灵菌红素、硝吡咯菌素、水解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嗜铁素和脂肽等,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本次课题从烟草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红色色素粘质沙雷氏菌YD25,真菌对峙实验表明菌株YD25对尖孢镰刀菌、小麦根腐病菌、西瓜腐烂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立枯丝核菌等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YD25对植物病原菌良好的生物抑制活性,促使我们对其相关活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菌株鉴定:16S rDNA、rpoB序列分析表明YD25分别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fa marcescens subsp.sakuensis、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 marcescens WW4 同源性最高,然而,16SrDNA系统进化发育分析发现菌株YD25与粘质沙雷氏菌并不聚成一簇;脂肪酸成分分析表明YD25细胞内脂肪酸主要成分为C16:O(含量为30.73%),经MIDI数据库比对,YD25与戴氏西地西菌(Cedecea davisae)相似度最高(SI=0.718);生理生化实验表明YD25能代谢阿拉伯糖和D-木糖,与粘质沙雷氏菌标准菌株不同;进一步结合YD25的形态学特征,确定本次筛选到的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家族中一个新的亚种。(2)菌株YD25活性组分分离和鉴定:提取菌体细胞中活性组分,利用活性追踪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对粗提物进行初步分离,滤纸片扩散法测试确定两个对致病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A47)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组分2和组分4;组分2经紫外光谱、ESI-MS等分析鉴定为灵菌红素(分子质量323.3 Da);组分4通过制备型HPLC进一步分离,活性跟踪,HPLC和ESI-MS分析确定了八个活性组分,命名为 sw-1、sw-2、sw-3、sw-4、sw-5、sw-6、sw-7、sw-8。其中 sw-3、sw-4、sw-5分子质量相同为731.2 Da,其余分子质量为703.3、717.3、745.4、757.2、759.3 Da,薄层色谱、MS/MS、进一步分析表明八个组分为环脂肽化合物;sw-5通过 NMR(1H-、13C-NMR,HMQC,HMBC,ROESY)进一步分析鉴定为serrawettin W2。(3)活性功能实验:选取实验室保藏的32株临床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ss)以及常见的9种致病菌,抑菌实验表明sw-5对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玫瑰色红球菌(Rhodococcus rhodochrous)抑菌活性较好,对9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sw-6对芽孢杆菌(Bacills subtils A47)抑菌效果很好。滤纸片扩法表明sw-5对立枯丝核菌和西瓜腐烂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选取实验室保藏的多种肿瘤细胞系,MTT实验表明sw-5对Hela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而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菌株YD25为首次报道的能够同时产灵菌红素和serrawettin W2类物质的粘质沙雷氏菌菌株,其产物良好的生物活性在生物农药和治疗领域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后续将关注灵菌红素和脂肽NRPS-PKS、NRPS生物合成机制及相应的调控机理,探讨两种产物在分子层面上的相关性,为改造菌株以及提高菌株合成两种产物的能力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武德功,杜军利,贺春贵[8](2015)在《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体色豌豆蚜的抗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抗蚜鉴定的基础上,在室内20℃条件下,选用4个抗蚜性不同的苜蓿品种,测定了不同苜蓿品种上两种体色豌豆蚜的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两种体色豌豆蚜在‘金皇后’上的发育历期、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差异显着(P<0.05),绿色豌豆蚜若虫的发育历期长于红色型,而红色豌豆蚜的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大于绿色型;在‘甘农5号’上两种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差异显着(P<0.05),绿色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高于红色型,种群加倍时间低于红色型。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表现不同,其中‘金皇后’对绿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甘农5号’对红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猎人河’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均较低,4个苜蓿品种对绿色豌豆蚜抗性的大小顺序为‘金皇后’>‘甘农5号’>‘甘农3号’>‘猎人河’,对红色豌豆蚜抗性大小依次为‘甘农5号’>‘甘农3号’>‘金皇后’>‘猎人河’。(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5年01期)

熊敏,杨群芳,黄玉碧,李庆,刘应红[9](2014)在《玉米自交系对朱砂叶螨的抗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28℃条件下,采用离体叶片饲养,建立实验种群生殖力表的方法,评价了8个玉米自交系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抗生性。结果表明,朱砂叶螨在玉米不同自交系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存在显着差异。取食自交系‘H1014168’的朱砂叶螨,雌成螨存活率最低,8d后仅为10.7%,幼螨、若螨的平均发育历期最长,分别为2.65d和4.23d,内禀增长力(rm)最小,为0.205 4。而取食‘H1019005’和‘H1014603-1’的雌成螨8d后存活率达85.2%和82.7%,幼螨、若螨平均发育历期最短,分别为2.05d和2.67d及2.18d和3.34d,rm最大,为0.250 9和0.320 5。由此可知,8个自交系对朱砂叶螨的抗生性存在显着差异,‘H1014168’对朱砂叶螨的抗生性较强,而‘H1014603-1’和‘H1019005’则较弱。(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4年04期)

高玲霞[10](2014)在《荧光性假单胞菌LMA-2、SXM-13、SXM-19和EG-42产抗生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农药的应用导致了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生物防治是植物真菌病害防治中的一项有效手段,它因为具有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作用和防效潜力,从而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认可。近年来荧光性假单胞菌作为生防菌株的开发应用得到了较多关注。某些荧光性假单胞菌(fluorescentPseudomonas,pf)可以产生多种抗生性次级代谢产物,如藤黄绿脓菌素(pyoluteorin,plt)、2,4-二乙酰藤黄酚(2,4-diacetylphloroglucino1,2,4-DAPG,phl)、硝吡咯菌素(pyrrolnitrin,prn)、吩嗪-1-羧酸(phenazine,pca)、卵菌素 A(Oomycin A)、假单胞菌酸(Pseudomonas acid)、生物表面活性剂(biosurfactant)、嗜铁素(siderophores)、氰化氢(HCN)等,从而抑制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其中,plt、phl、prn、pca由于其防效好目前被广泛研究。环脂肽(cyclic lipopeptid)是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荧光性假单胞菌产生的环脂肽因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于已有所有类别的抗生素,以及其具有抑制多种耐药菌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使得它成为当今新型抗生素筛选的热点。本文筛选到四株产抗生性次级代谢产物的荧光性假单胞菌,对其展开了菌株鉴定、功能基因的分子水平检测、代谢物质的鉴定等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从玉米、茄子、辣椒根际土壤中共筛选到199株荧光性假单胞菌,ARDRA分析显示,共有四种分类操作单元(OTU)。拮抗真菌实验表明四株荧光性假单胞菌具有抑真菌活性。LMA-2拮抗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turcicum LeonardetSuggs)和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sati-vu Drechsl);SXM-13 拮抗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SXM-19 拮抗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 Drechsl)和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mali Miyabe et Yamada);EG-42 拮抗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 Drechsl)。2、利用16SrDNA测序、磷脂肪酸成份分析、环境扫描电镜形态学观察等方法对以上四株菌进行菌种鉴定。其中SXM-19为恶臭假单胞菌,其余叁株为假单胞菌属。3、PCR方法检测LMA-2、SXM-13、SXM-19和EG-42与抗生性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结果表明,SXM-19具有与环脂肽和phl合成相关的基因,EG-42具有与phl合成相关的基因。化学方法检测表明LMA-2、SXM-13、SXM-19、EG-42都不产HCN及几丁质酶。4、通过排油圈实验和表面张力仪检测表明SXM-19发酵上清液中存在表面活性剂;经TLC显色结果初步确定SXM-19产生了环脂肽;利用SephadexG-25对SXM-19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收集到的物质利用电喷雾质谱方法确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207和1168,与文献报道的pseudomycinB和masstolideC/pseudophomin一致。查阅文献发现,恶臭假单胞菌SXM-19是首次发现的可以同时产生两个家族脂肽的菌株。5、对SXM-19产生的两种环脂肽混合物进行MTT实验,发现其对HT1080、Hela、HEK293细胞有杀伤作用。通过本实验,我们获得了 LMA-2、SXM-13、SXM-19和EG-42四株具有拮抗真菌活性的菌株;经菌种鉴定,LMA-2、SXM-13和EG-42归属于假单胞菌属,SXM-19为恶臭假单胞菌。从分子水平确定SX]M-19具有与环脂肽和phl合成相关的基因,EG-42具有与phl合成相关的基因。并对SXM-19产生的环脂肽进行分离纯化,发现该菌株可以产生两个家族的环脂肽。(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抗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不同品种辣椒叶片内容物和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种群数量的相关关系研究,探讨辣椒品种对烟粉虱的抗生性机制。【方法】在不同品种辣椒上饲养烟粉虱,研究烟粉虱的种群趋势指数,同时测定不同辣椒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分析烟粉虱种群数量与辣椒内容物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品种辣椒上烟粉虱的种群趋势指数存在显着差异;抗虫辣椒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着高于感虫品种,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显着低于感虫品种。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与可溶性糖、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对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影响最大。对可溶性糖(X_1)、可溶性蛋白(X_2)、游离脯氨酸(X_3)、酚类化合物(X_4)、黄酮类化合物(X_5)的含量5个因素与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Y)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回归方程为:Y=47.801-1.754X_1+1.206X_2+1.108X_3-0.437X_4-0.649X_5(R~2=0.688)。【结论】抗性辣椒品种对烟粉虱具有明显的抗生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生性论文参考文献

[1].白腾飞,刘月芹.沙雷氏菌抗生性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机制[J].微生物学杂志.2017

[2].何菁,周福才,苏宏华,赵斌,邵益栋.辣椒品种对烟粉虱的抗生性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7

[3].吴琼,王东凯,王雷,曹涤非,李瑶.荧光假单胞菌抗生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学.2017

[4].杨莹.中国野生大豆与地方品种群体对斜纹夜蛾抗生性的评价和遗传解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6

[5].李小璐.假单胞菌G4的分离鉴定及其抗生性次级代谢组分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6].杨莹,邢光南,盖钧镒.中国野生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鉴定及资源遴选[J].大豆科学.2016

[7].向照举.粘质沙雷氏菌YD25分离鉴定及其抗生性次级代谢组分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8].武德功,杜军利,贺春贵.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体色豌豆蚜的抗生性[J].植物保护.2015

[9].熊敏,杨群芳,黄玉碧,李庆,刘应红.玉米自交系对朱砂叶螨的抗生性评价[J].植物保护.2014

[10].高玲霞.荧光性假单胞菌LMA-2、SXM-13、SXM-19和EG-42产抗生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菌株A-29产生的抗生性物质的化...1 不同水稻品种成株期抗生性和耐...群体抗生性值的...一3利用挑选的7个DH株系检测叮胭尸刀2和...麦长管蚜在不同小麦品种(系)苗期和扬花...2 SSR 标记 RM229 在 F

标签:;  ;  ;  ;  ;  ;  ;  

抗生性论文_白腾飞,刘月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