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论文-李绥,李振兴,石铁矛,袁伟

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论文-李绥,李振兴,石铁矛,袁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间信息技术,动态监测,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优化

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李绥,李振兴,石铁矛,袁伟[1](2016)在《基于遥感监测的城市生态安全与空间格局优化——以沈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证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已成为城市发展所必需考虑的问题。以沈阳市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沈阳市的遥感动态监测信息,建立沈阳市生态关键要素的空间数据库以及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通过生态安全动态监测信息的识别和定量分析,在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得到沈阳市生态环境安全空间格局,形成了包括城镇生态安全预警-经济发展空间调控—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城镇生态要素空间布局调控的关键技术体系。该研究成果可为沈阳市生态规划调控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基础,对沈阳市的发展实施有效的生态安全监测和管理、保障沈阳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张杨,彭文英,刘艳芳[2](2016)在《基于空间格局的城市热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现象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应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生态理论,对研究区进行了城市热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生态安全危险等级从外向内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并且因为城市下垫面的复杂造成了生态安全空间上的交错分布。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与管理过程中,需加强城市景观的生态建设与保护管理,重点布局优化生态安全较低与生态系统服务缺失地区的生态结构,加强保护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度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地区。对整个城市生态景观格局具有很好的支撑与供养作用的林地与农用地,应该推行增加植被盖度的措施,并且逐步消除不安全环境问题隐患,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向良好的方向优化与发展。(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6年08期)

胡君德[3](2016)在《基于GIS的呼包鄂城市群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包鄂城市群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内蒙古经济腾飞的引擎,但同时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工业污染、矿产资源过度开发和城市扩展过快等问题。因此掌握呼包鄂城市群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对其可持续发展和制定有效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GIS为技术平台,结合2000、2005、2010和2013年的遥感影像、景观指数、社会经济、水资源、地形地貌以及土壤等数据,经过栅格图之间的相关计算,指标标准化和空间主成份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且通过ArcGIS里的地图代数得到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指数(EVI),并运用MODIS-NDVI指数和SOFM神经网络加以验证。最后,以生态脆弱指数为基础,根据研究区的实际生态状况设定生态安全等级阈值。生态安全等级依次分为:理想安全(I级)、较安全(II级)、临界安全(III级)、不安全(IV级)和很不安全(V级),并定义生态安全I级最高,V级最低,且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MODIS-NDVI对生态脆弱性指数结果进行检验,2000、2005、2010和2013年生态脆弱性指数(EVI)与NDVI的相关关系分别为0.7015、0.6451、0.6851和0.6974,且相关系数通过p<0.01的显着性假设检验,由EVI与NDVI构造一元回归方程,得到回归方程分别为y=-0.348x+0.636,y=-0.252x+0.584,y=-0.326x+0.595,y=-0.319x+0.625。生态脆弱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基本与研究区植被覆盖的程度相吻合;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神经网络对研究区内随机采集的10000个样点进行分类,聚类的结果与运用GIS的空间主成份方法评价的生态脆弱性指数分布结果极为相似。(2)从时间特征来看,2000-2013年生态不安全(IV级)所占面积均最大,占研究区面积比例分别为49.5%、49.1%、55.6%和43%。理想安全(I级)面积均最小,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8.1%、10.6%、9.9%和10%。根据生态安全等级转移矩阵得到:2000-2005年稳定,发展和逆转的生态安全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1.9%、10.3%和7.8%。2005-2010年稳定、发展和逆转的生态安全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81.3%、5.8和12.9%。2010-2013年稳定、发展和逆转的生态安全面积占总面积的82.4%、15.4,和2.2%。2000-2013年稳定、发展和逆转的生态安全面积占总面积的82.6%、13%和4.4%。(3)2000-2013年,呼和浩特市各地区生态安全等级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包头市除东河市和固阳县生态安全等级下降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鄂尔多斯市除乌审旗和鄂托克旗生态安全等级下降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4)从呼包鄂城市群整体空间格局来看,生态安全的分布的整体趋势在各时段大体一致,空间上均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步递增;以地域来划分,东北部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市区生态安全等级较高,西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中部的土默特平原和北部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生态安全等级较低;以地形地貌划分,研究区东北部的山地、丘陵等海拔较高的地区生态安全等级较高,中部的平原地区生态安全等级较低,西部的沙地和荒漠地区生态安全等级最低。(5)从呼包鄂城市群各区域空间格局来看,生态安全等级最低的是鄂尔多斯市,其次是包头市,呼和浩特市最高。具体到各地区生态安全最低的是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前旗,最高的是包头市的石拐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6-06-13)

杨波[4](2014)在《生态安全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评述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安全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成为城市学与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及生态学与城市研究的融合,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研究内容趋于丰富。在概要回顾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研究的概念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并从城市生态安全理论和空间格局评价、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规划及优化两方面进行了评述,总结出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4年03期)

蔡青[5](2011)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分析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人口高度集中,以及工业与交通的集聚发展,城市化往往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表现为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环境质量下降;森林、农田、水面被侵占,地表覆盖的组成和空间结构被显着改变,生物多样性保持受到挑战。因此研究城市化过程的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及其生态效应具有科学意义,对城市发展规划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首先讨论了景观生态学和城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并综述了近年来城市景观生态学重要发展方向,提出了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根据研究目的与内容确定了研究采用和方法和使用的基础数据。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成果包括:(1)长沙市城市扩张与景观格局演替规律。以长沙市域和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近叁十年城市扩张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市扩张的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景观格局指数随城市化推进过程的演变规律。同时将中心城区作为重点区域,分析近叁十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流转趋势,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向。研究发现,长沙市城市化过程主要占用了农田和林地,由于城市单核扩张,在中心城区形成了典型的环状城市结构,景观格局指数也表现出相应的梯度规律。长沙市中心城区主要是向东扩展,近年来,随着长株潭一体化以及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的开发进程,城市又出现了向南向西的扩展趋势。城市化过程导致景观破碎化现象明显,中心城区逐渐形成了连通度和蔓延度较大的城市景观为主导的格局体系。(2)城市化过程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以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规划范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不同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显不,PLAND_u指数与SHDI指数呈现明显的二次曲线关系,曲线的拐点在PLAND_u指数取40%时取得,而SHDI指数与CONTAG指数、LPI指数均呈线性关系,随着SHDI增加,这两项指数均减小。城市化与SHDI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城市化初期的区域SHDI指数增加,景观格局复杂,成熟城市化区域SHDI指数降低,景观格局逐渐简单化和单一化。(3)城市景观格局分析中的尺度问题。以长沙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尺度选择对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并使用小波分析和地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对景观系统的特征尺度进行识别。研究显示景观格局指数随分析的幅度和粒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大体上分为六类,不同的指数之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规律,因此选择合适的分析尺度(幅度与粒度)对景观格局分析结果十分重要。对研究区域的特征尺度识别显示城镇、农田和林地样区均具有120m的特征尺度,且小波分析与地统计学方法的尺度识别结果具有一定的重现性。(4)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生态廊道识别。主要分析了生态廊道的结构功能特征,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不确定性的生态廊道构建方法,并在模拟景观中进行了计算,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进行生态廊道的提取识别。研究显示该方法识别出的廊道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冗余性,部分地区甚至存在廊道分岔。同时,廊道上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瓶颈地带,瓶颈区域是物种运行面临风险较大的区域,同时也是生态恢复的关键区域。(5)基于连通性的区域景观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以长沙市市域范围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区域景观安全格局。分别提取了生态安全格局的五个组成部分:源地、缓冲区、廊道、辐射通道、节点,明确了研究区域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同时研究发现,由于长沙市东西长南北短的形状特征,南部和北部的生态屏障需要与周边地市联合构建,尤其是在南部的长株潭城市群融城区域,需要参考长株潭绿心规划等相关内容,在城市之间留出一定的生态保育带,确保区域生态安全。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区域城市发展与扩张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城市扩张与区域景观格局演变的内在联系,并对影响研究结论的尺度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然后研究了生态廊道的提取与识别方法,使用模拟景观对廊道识别方法进行测试,并对大河西先导区廊道识别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将前面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用于实践,构建了长沙市景观安全格局体系,为城市规划提供支撑与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1-12-15)

卢冠宇[6](2010)在《基于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空间格局优化对策研究——以南充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资源、人口和贫困,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性问题,而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则是这些重大因素之一。正确评价城市生态安全是从战略高度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空间格局优化对策的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31期)

汪劲柏[7](2006)在《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上升到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层面。但是人们对于城市生态安全及其于城市空间格局的关系仍然没有深入的了解。城市规划作为人们调控城市发展的主要手段,对于城市生态安全关注和重视不够。本文意图在探讨城市生态安全、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城市空间格局与城市生态安全的关系,进而探讨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和一般模式,然后结合太原市案例进行理论应用研究。 全文包括六章,依循“绪论——研究综述——理论研究——评价研究——案例研究——结论”的研究路线。第一章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进行界定和阐述。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综述,从城市生态安全研究、城市空间格局研究、其他相关研究叁个方面,综述述了既有的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及不足,为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研究提供了前期准备。第叁章是理论研究部分。首先探讨城市生态安全的基础理论,包括概念解析和理论框架;然后探讨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理论,包括概念解析、构成因子、影响因素、演化原理;接下来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分生态系统与空间格局的关系、城市生态安全与城市空间格局的关系两个层面进行;进而提出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基础理论,包括概念解析、内涵分析、特征总结、模式提出。第四章是评价研究部分,基于第叁章的理论研究,提出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评价体系,分层次结构和指标解释两个层次论述,对主要指标提出了一般计算公式;第五章是案例研究部分,以太原市为对象,利用第四章提出的评价体系对太原市空间格局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然后基于前文的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理论,提出了优化太原市的未来城市空间格局的思考。第六章为全文的结论及展望部分,分别对理论研究、评价研究、案例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6-03-01)

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现象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应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生态理论,对研究区进行了城市热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生态安全危险等级从外向内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并且因为城市下垫面的复杂造成了生态安全空间上的交错分布。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与管理过程中,需加强城市景观的生态建设与保护管理,重点布局优化生态安全较低与生态系统服务缺失地区的生态结构,加强保护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度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地区。对整个城市生态景观格局具有很好的支撑与供养作用的林地与农用地,应该推行增加植被盖度的措施,并且逐步消除不安全环境问题隐患,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向良好的方向优化与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绥,李振兴,石铁矛,袁伟.基于遥感监测的城市生态安全与空间格局优化——以沈阳市为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6

[2].张杨,彭文英,刘艳芳.基于空间格局的城市热环境生态安全评价[J].生态经济.2016

[3].胡君德.基于GIS的呼包鄂城市群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4].杨波.生态安全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评述与展望[J].生态经济.2014

[5].蔡青.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分析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D].湖南大学.2011

[6].卢冠宇.基于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空间格局优化对策研究——以南充市为例[J].科技信息.2010

[7].汪劲柏.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研究[D].同济大学.2006

标签:;  ;  ;  ;  

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论文-李绥,李振兴,石铁矛,袁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