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涛[1](2022)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对近十年国内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主要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进行综述。并从加强跨学科研究,注重成果质量;落实心理育人,促进协同发展;转变工作理念,倡导积极发展;关心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实践;关注教师心理,拓宽研究内容等方面入手,提出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隋京欣,杨智国[2](2021)在《“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以某高校2020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为分析视角》文中认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三个标准化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某高校2020级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在学校层面开展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院层面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充分应用测试数据,积极推广心理育人实践经验,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廉吉忠[3](2021)在《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
邓晶艳[4](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吴俊峰[5](2021)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学生面临的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过低评价和中职学生因为长期学习成绩较差而形成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心理问题越来越严峻。目前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心理疾病的发现和矫正,但是对问题的过分关注并没有使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重点关注中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准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重塑自信,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为中职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实现就业打下基础。本文以广东省M中职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开展M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心理品质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兴趣下降、个性自责自卑、人际敏感焦虑、职业素养偏低。另外,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各维度发展并不一致,中职学生发展最好的三项分别是超越维度的信念与希望品质、节制维度的宽容和谦虚品质,发展最差的是认知维度的创造力品质、人际维度的领导力品质和勇敢维度的真诚品质。与全国高中生常模相比,中职生在认知、公正、节制维度高于全国高中生,而在勇敢、人际、超越维度低于全国高中生。相关分析表明,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与专业满意度、人际支持、学校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程度、积极心理品质均存在显着性负相关;中职学生自杀想法与人际支持、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之间存在显着性负相关,说明中职生获得的人际支持程度和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对自杀想法的产生有影响,且人际支持越多,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越高,越不会产生自杀想法;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人际支持、学校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程度存在显着性正相关。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存在专职管理机构缺失、管理者专业素养不足、管理内容片面等特点。影响M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和积极品质发展有学校、社会、家庭、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的因素。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和人本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探讨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提升策略:成立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分级管理体系,实施分层管理;完善管理内容,开展积极心理管理,包括创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档案、营造积极心理环境、强化心理调节技能训练、加强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和训练以及对影响中职学生生心理健康的风险因子进行主动识别和积极管控等;构建积极支持系统等对策建议。
张斯雯[6](2021)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延安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各种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为此国家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到很大程度地缓解,就学生全面发展来说,仅解决其物质方面问题还远远不够,仍然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丰富教育理论,完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从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首先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和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概念性定义,其次分析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再次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体认知失调、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够多样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有待提高等四个方面,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家庭不够重视、学生依赖国家和社会资助、心理疏导系统性不强以及高校思政队伍有效性发挥不够等方面,进而提出解决措施,即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工作理念,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加强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结合社会资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思政教育的工作机制,以期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常睿[7](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高校“培养什么人”的关键。党和国家历来深切关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可见,意志品质作为能够影响大学生目标追寻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品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在此背景下,能否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通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使大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勇于面对困境,敢于战胜困难,具有明确生活目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并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已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现实来看,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但在日常生活中仍存在缺乏勇气、毅力,心态不稳等突出问题,对其进行意志品质培育更具紧迫性与重要性。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尝试系统地研究意志品质及大学生意志中品质培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围绕研究主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是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逻辑进路,全面阐述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基本问题,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探究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现实样态和实践创新。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本部分是对“是什么”的具体回应,也是本研究前提和基础。从厘清意志品质一般界定出发,重点阐述意志品质社会性、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发展可塑性等综合特征,探索分析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以及在大学生动机冲突、确定目标、执行决定、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和面对成功时的具体呈现,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志品质的本质的同时揭示了研究意志品质的复杂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本部分是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理论指导、方法借鉴和思想依循三个方面。以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意志品质论述为培育的理论指导,立足积极心理学、挫折主义与挫折教育论等方法理论,从意志品质的民族文化属性入手,探寻文化资源中培育可依循的思想智慧,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第三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本部分是对现实环境“怎么样”的回答,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下,着重分析新的时代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方向;阐述了新的历史方位下,意志品质培育对于大学生巩固信仰、持续奋斗、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时代意义;以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大学生主体性特征为参照,洞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由此明晰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实指向和目标要求。第四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现状考察。本部分是对研究主体的“怎么样”的考察,是实证研究部分。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个案访谈把握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与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表象透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呈现的基本样态,考察大学生对意志品质的认识、认同及是否践行等方面的问题,剖析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症结所在,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路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第五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本部分解答了“如何办”的问题,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路径选择和优化机制,即在坚持引导与自觉性共恰、目标与规律统一、系统与环节协调、认知与实践对接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培育内容、营造教育氛围、构建实践平台等路径开展培育。同时,从体制机制建设、资源整合机制、培育运行机制、跟踪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从而为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做出努力。
郭梅英[8](2021)在《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六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劳动教育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下重提劳动教育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时代伟业的需要,更是实现劳动价值回归的必然要求。当前,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有关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指导纲要,使得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再度彰显。各高校严格按照要求积极推进劳动教育的开展,但在探索和实施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逐步凸显,亟需加快劳动教育的改革步伐,以更加健全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引领大学生在躬身和体认劳动中不断成长为有理想、会劳动、能创新、勇奉献的高素质劳动者。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大学生劳动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挖掘劳动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文件解读并论述了劳动教育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内容及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以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显示出大学生劳动教育在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同时,鉴于对其整体认识、课程规划、资源投入和宣传导向不足等原因,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课程开展实效性不足、实践活动相对匮乏、资源供给不足且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等现实问题亟待改善。为此,笔者在第三部分就其存在的问题,依照调查所得第一手数据,从五个方面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对策。一是要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建设,二是要推动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三是要加大劳动教育资源供给和保障,四是要加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五是要给予大学生多方劳动教育影响,以期能从全方位多领域引导大学生加强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实现其健全而优秀人格的塑造。
李天娇[9](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研究》文中提出心理疏导作为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获得党中央的关注,并多次显现于党的重要会议报告中。2015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中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和平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也在会议报告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和平理性、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重要会议对于心理疏导概念的几次重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改进方向,习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曾说:“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1)”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受到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面临着外部社会环境和学生内部心理变化的双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明显,心理问题引发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社会各界也对这一问题给与了高度重视。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路径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稳步提升心理疏导的有效性,也是任务中的重要目标。因此,笔者试图对心理疏导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详细的梳理,进而深入分析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过程中的现状,据此,提出了增强心理疏导应用有效性的对策,完善心理疏导方法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全文除绪论外,主要内容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明确心理疏导概念为切入点,对同类概念进行辨析,为心理疏导的概念界定打下理论基础。归纳心理疏导的特性,阐释心理疏导的原则及作用。第二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实际应用情况做深入分析,并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根源。第三部分:针对心理疏导应用过程中现存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张英[10](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同时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史,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受各种新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的幸福观越来越差异化、多元化,这为人们幸福的实现和幸福观教育带来挑战。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仅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大学生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浇灌出幸福之花;同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为实现中国梦积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西方传统哲学基础上创立的,经过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基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幸福问题的反映,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涵盖了幸福的目标、手段、感知等要素,其核心内容包括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劳动创造与享受幸福的统一、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强调精神幸福是更高层次、更长远的幸福,劳动创造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幸福的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一种已经被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科学的幸福观,是不同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性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同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研究增添色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增添色彩。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可知,新时代学生的幸福观整体呈现积极、向上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关注的问题,如重视物质力量但忽视精神价值,幸福实现途径务实但意志力薄弱,幸福目标趋向个人且忽视集体力量,幸福预期乐观但与客观条件匹度不高、总体幸福感不是很强等。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多维立体的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包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幸福境界、加强劳动创造教育,增强幸福能力、加强德性教育,塑造良好品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等。由此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强化高校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引导、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大社会对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必要支持、大学生也要重视的自身品德修养,提高本领,关照精神,强大内心,增强幸福的实现能力。总之,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大学生形成教育链,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的协同作用,综合用力。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
二、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 |
(一)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 |
(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中心软硬件资源配备不足 |
(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不高 |
(四)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特色不明显 |
三、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 |
(一)加强心理健康重视程度 |
(二)重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
1. 加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2. 培养心理健康兼职教师的工作能力 |
3. 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
(四)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 |
(五)建立“校社合作”机制 |
四、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 |
(一)加强跨学科研究,注重成果质量 |
(二)落实心理育人,促进协同发展 |
(三)转变工作理念,倡导积极发展 |
(四)关心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实践 |
(五)关注教师心理,拓宽研究内容 |
(2)“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以某高校2020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为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
二、研究过程与测试结果 |
(一)SCL-90测试数据分析 |
1.调查对象 |
2.研究方法 |
3.测试程序 |
4.研究结果(见表1~3) |
5.结果分析 |
(二)UPI测试数据分析 |
(三)16PF测试数据分析 |
三、测试结果总讨论 |
四、教育对策 |
(一)在学校层面开展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
2.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
3.开展个体、团体心理咨询 |
4.推广实用的心理干预技术 |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
(二)在学院层面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1.加强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建设 |
2.实施精准甄别性教育 |
3.加强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建设 |
4.加强与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机制建设 |
(三)应用测试数据,推广实践经验 |
1.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
2.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 |
3.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差异因素比较 |
4.学生违纪的处理 |
(4)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析 |
第三节 逻辑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内容框架 |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
一、大数据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
一、线性思维 |
二、系统思维 |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
一、普适教育 |
二、个性化培育 |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
一、认知培育 |
二、实践养成 |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
一、需求侧适应 |
二、供给侧发力 |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一、以人为本原则 |
二、守正创新原则 |
三、趋利避害原则 |
四、循序渐进原则 |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
一、数据画像 |
二、精准资助 |
三、异常告警 |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育部关于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要求 |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需要积极心理学的介入 |
(三)个人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关注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中职生 |
(二)积极心理品质 |
(三)心理健康 |
(四)心理健康管理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观察法 |
第一章 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 |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与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的关系 |
二、人本管理理论 |
(一)人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二)人本管理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关系 |
(三)人本管理理论与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的关系 |
第二章 广东省M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访谈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一)对象的抽取与人口学特征 |
(二)施测与数据处理 |
三、调查结果 |
(一)人口学差异 |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和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广东省M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
(一)学习兴趣匮乏,学习动机较弱 |
(二)个性自责自卑,缺乏恒心和毅力 |
(三)人际交往敏感焦虑,主动交往意识较差 |
(四)职业素养提升缓慢,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
二、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原因 |
(二)社会原因 |
(三)家庭原因 |
(四)学生自身原因 |
第四章 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提升策略与建议 |
一、成立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完善管理机制 |
(一)设置不同功能机构,明确各自职责 |
(二)组建专业团队,提升管理者管理意识和能力 |
(三)完善监督和评价机制,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
二、建立分级管理体系,对不同对象实行分层管理 |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初级预防体系 |
(二)针对有心理问题倾向学生的二级预防体系 |
(三)针对严重心理和行为异常学生的三级预防体系 |
三、开展积极心理管理,完善管理内容 |
(一)创建中职生心理档案 |
(二)创设有利条件,营造积极心理环境 |
(三)加强学生心理问题调适,强化心理调节技能训练 |
(四)激发学生潜能,开发和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 |
(五)防微杜渐,加强对心理健康风险因子的识别与干预 |
四、家校社区联动,构建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支持系统 |
(一)开展专业兴趣活动,提升专业满意度 |
(二)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社会支持度 |
(三)加强家校沟通,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
(四)加强社区管理,营造和谐社区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一)着作 |
(二)期刊 |
(三)学位论文 |
(四)其他 |
二、外文文献 |
附录1 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问卷 |
附录2 中职生心理健康状态问卷 |
附录3 中职生人际支持现状及积极心理品质被关注度问卷 |
附录4 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访谈提纲1:(学校心理老师和班主任) |
附录5 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访谈提纲2:(学校领导)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延安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五)创新点 |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一)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 |
(二)建设平安校园的需要 |
(三)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 |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
四、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
(一)积极引导,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
(二)夯实基础,着力培育过硬素质的思政教育队伍 |
(三)分众教育,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四)注重实践,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
(五)资助育人,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卷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设计 |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一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 |
一、意志品质的概念发展与内涵特征 |
(一)意志品质在哲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
(二)意志品质在心理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
(三)意志品质的一般界定及特征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 |
(一)生成意志品质的内部结构系统 |
(二)生成意志品质的影响因素 |
(三)意志品质内化、外化的生成机理 |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在实践过程中的呈现 |
(一)意志品质在大学生动机冲突中的呈现 |
(二)意志品质在大学生确定目标中的呈现 |
(三)意志品质在大学生执行决定中的呈现 |
(四)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呈现 |
(五)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呈现 |
(六)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成功时的呈现 |
第二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 |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理论指导 |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价值指向 |
(二)主客体统一的塑造: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核特性 |
(三)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源动力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方法借鉴 |
(一)积极意志品质的塑造: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 |
(二)消极意志品质的对抗:挫折理论与挫折教育 |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依循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
(二)革命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
第三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 |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条件 |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出了新挑战 |
(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锚定了新坐标 |
(三)“时代新人”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规定了新方向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意义 |
(一)巩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
(二)涵育大学生持续奋斗的精神 |
(三)增强大学生不屈不挠的动力 |
(四)鞭策大学生前赴后继成就事业 |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 |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群体时代特征相适应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主体性发展相互促进 |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效果如何与人才全面发展要求相符合 |
(四)大学生个人意志品质如何与集体意志、国家意志高度统一 |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
(一)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毫不退缩的勇气 |
(二)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 |
(三)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责任担当的自觉 |
(四)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坚韧不拔的干劲 |
(五)新时代大学生要保持宠辱不惊的稳健心态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
一、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研目的及总体思路 |
(二)调研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五个维度的差异 |
(三)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
(四)大学生对意志品质认知、认同、实践的情况 |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现状 |
(一)访谈实施及案例描述 |
(二)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 |
(三)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问题 |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问题的归因 |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完善的影响 |
(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干扰影响 |
(三)高校意志品质培育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
(四)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 |
一、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引导与自觉共恰的原则 |
(二)坚持目标与规律统一的原则 |
(三)坚持系统与部分协调的原则 |
(四)坚持认知与实践对接的原则 |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路径选择 |
(一)以理想信念为先导多维教化 |
(二)以群己互励为重点促进感化 |
(三)以实践锻炼为关键深入内化 |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 |
(一)优化体制机制,提升意志品质培育的引导力 |
(二)资源整合机制,增强意志品质培育的支撑力 |
(三)培育运行机制,有力回应意志品质的现实要求 |
(四)跟踪评价机制,完善意志品质培育的体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六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劳动概述 |
1.劳动的内涵 |
2.劳动的价值及意义 |
(二)劳动教育概述 |
1.劳动教育的内涵 |
2.劳动教育的特征 |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述 |
1.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
2.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 |
3.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
二、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1.调查问卷设计 |
2.调查结果分析 |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取得的成绩 |
1.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 |
2.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逐步开展 |
3.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途径逐步拓宽 |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
1.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尚未开齐且实效性不高 |
2.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相对匮乏 |
3.大学生劳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 |
4.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不显着 |
(四)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规划主体单一且能力薄弱 |
2.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投入力度不够 |
3.高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认识不足 |
4.大学生劳动文化活动的宣传和吸引力不够 |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 |
(一)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
1.独立开设大学生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
2.充分运用网络授课形式进行劳动理论教学 |
3.构建全面而丰富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
4.加强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学科专业中的渗透 |
(二)大力开展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 |
1.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活动 |
2.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实践类劳动 |
3.创新劳动实践形式,推动劳动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资源的多重供给和保障 |
1.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规范化管理 |
2.提高校内外现有劳动实践场所的使用效率 |
3.加强劳育兼职教师的培训和专职教师的引进 |
4.加强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自主化和多元化相结合 |
5.加强大学生劳动安全素养教育 |
(四)以大学生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加强劳动育美影响 |
1.丰富大学生校园劳动文化活动形式 |
2.运用校园广播和宣传栏加强劳育宣传 |
(五)充分发挥多方劳动教育的主体力量 |
1.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 |
2.坚持高校劳动育人主导力量 |
3.整合共享社会劳动教育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问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心理疏导的概念 |
2.1.1 心理疏导词义解析 |
2.1.2 心理疏导的概念界定 |
2.2 心理疏导相关概念的辨析 |
2.2.1 心理疏导与心理辅导 |
2.2.2 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 |
2.2.3 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 |
2.3 心理疏导的特点 |
2.3.1 共情性 |
2.3.2 交互性 |
2.3.3 主动性 |
2.3.4 保密性 |
2.4 心理疏导的原则 |
2.4.1 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
2.4.2 防治和推广相结合的原则 |
2.4.3 理解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 |
2.4.4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 |
2.5 心理疏导的作用 |
2.5.1 有利于排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认知发展 |
2.5.2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2.5.3 为改善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 |
2.5.4 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人格 |
2.5.5 有利于帮助高校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
第三章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调查 |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2 调查问卷的投放 |
3.1.3 调研形式与方法 |
3.2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 |
3.2.1 心理疏导内容增多 |
3.2.2 心理疏导方法得到改进 |
3.2.3 心理疏导机制逐步建立 |
3.3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
3.3.1 对心理疏导存在认知偏差 |
3.3.2 心理疏导方法缺乏针对性 |
3.3.3 心理疏导教育载体单一 |
3.3.4 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 |
3.4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3.4.1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理论知识与工作素养有待加强 |
3.4.2 心理疏导内容缺乏科学性 |
3.4.3 心理疏导环境不成熟 |
3.4.4 高校心理疏导载体落伍 |
3.4.5 心理疏导机制有待完善 |
第四章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六位一体”体系 |
4.1 整体强化模型的基本思路 |
4.2 主体强化策略—提高师资队伍心理疏导能力 |
4.2.1 引进与培训并重提升师资队伍相关专业水平 |
4.2.2 培养教育者良好的沟通技巧与聆听能力 |
4.2.3 重视教育者的内在修养与身心状况的考核 |
4.3 内容强化策略—提升心理疏导内容的科学性 |
4.3.1 提升心理疏导内容的针对性 |
4.3.2 提高心理疏导内容的现实性 |
4.4 环境强化策略—创造良好的心理疏导环境 |
4.4.1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
4.4.2 搭建家校一体的和谐心理疏导氛围 |
4.5 方法强化策略—细化心理疏导方法 |
4.5.1 导入——心理沟通的三种策略 |
4.5.2 中期——心理疏通的方法与要求 |
4.5.3 收尾——心理引导的主要步骤与注意事项 |
4.6 载体强化策略—实现心理疏导载体的多样化 |
4.6.1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线下线上心理疏导双结合 |
4.6.2 充分利用校园活动的平台 |
4.7 机制强化策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机制 |
4.7.1 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
4.7.2 建立学生参与机制 |
4.7.3 健全师生互动机制 |
4.7.4 建构效果评估机制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一)关于幸福观的研究 |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研究 |
(三)关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幸福的研究 |
(二)关于幸福观教育的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综合分析法 |
(三)调查研究法 |
(四)访谈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述 |
一、幸福的内涵 |
二、幸福观的内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
一、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 |
二、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
三、劳动创造与享受幸福的统一 |
四、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的统一 |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幸福境界 |
二、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幸福能力 |
三、加强德性教育,塑造良好品格 |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客观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
第一节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客观形势的需要 |
一、科技高速发展促进大学生幸福观的多样化,需要正确认识 |
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享乐主义,需要正面引导 |
三、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造成个人主义,需要科学防范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它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
二、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
三、它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现状调查设计 |
一、调查的形式与问卷设计 |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三、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调查 |
一、在衡量幸福的标准方面重视物质力量但轻视精神价值 |
二、在追求幸福的途径方面务实但意志力相对薄弱 |
三、在实现幸福目标方面趋向个人且忽视集体合作 |
四、在实现幸福的主观愿景方面乐观但与客观条件匹配度不高 |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存在问题 |
一、高校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
(一)幸福观教育的主题性内容缺乏、内容的系统性不足 |
(二)幸福观教育的形式缺乏丰富性 |
(三)幸福观教育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
二、家庭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偏差 |
(一)家庭对幸福观教育的忽视 |
(二)家长个人传统幸福观的影响 |
(三)家庭环境对幸福观教育的影响 |
三、社会转型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冲击 |
(一)经济发展钝化精神价值 |
(二)大众传媒削弱奋斗意识 |
(三)市场竞争加剧个人主义 |
四、大学生个人原因导致对幸福的认知不到位 |
(一)不健康的生活规律带来个体身体状况的影响 |
(二)成长经历的影响 |
(三)人格特征的影响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正面引导 |
一、深化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
二、创新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
三、强化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实践性 |
第二节 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
一、发挥家长的示范榜样作用,做好幸福观的正面引导 |
二、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幸福观教育的实践性 |
三、注重家风建设,优化幸福观教育的家庭环境 |
第三节 加强社会对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支撑作用 |
一、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避免消极思想侵蚀 |
二、提供就业创业支持,减轻择业压力 |
第四节 发挥大学生内在潜力,提高幸福的实现能力 |
一、在阅读中提高幸福体悟能力 |
二、在艰苦奋斗中提高幸福的创造能力 |
三、在参加志愿服务中提高幸福的实现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J]. 陈涛. 高教学刊, 2022(02)
- [2]“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以某高校2020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为分析视角[J]. 隋京欣,杨智国.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 廉吉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研究[D]. 吴俊峰.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6]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延安大学为例[D]. 张斯雯. 延安大学, 2021(12)
- [7]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D]. 常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六所高校为例[D]. 郭梅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研究[D]. 李天娇.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10]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D]. 张英.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