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辉(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干科5160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221-02【摘要】目的观察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普拉克索治疗,对照组采用美多芭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1月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0%(χ2=3.78,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和组间MMSE、WAIS-RC、MoCA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1.78,P>0.05)。结论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氏病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关键词】普拉克索帕金森氏病左旋多巴
AnalysisoftheclinicalefficacyofpramipexoletotreatParkinson'sdisease
MaiHui
DepartmentofOldcadrespision,HuizhouFirstPeople'sHospital,HuizhouGuangdong516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icacyofdopaminereceptoragonistpramipexoletotreatParkinson'sdisease.Methods80caseswithParkinson'sdiseasewererandomlypidedintoobservationgroupin40patientsandcontrolgroupin40patients.TheobservationgroupweretreatedwithpramipexoleandcontrolgroupweretreatedwithMadoparwithparoxetine.Theefficacyandsafetyinthreetreatmentcoursewerecompared.ResultsThetotalefficiencyof95.0%in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82.0%incontrolgroup(χ2=3.78,P<0.05);ThescoreofMMSE,WAIS-RC,MoCAbeforeandaftertreatmentandbetweenthetwogroups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adversereactions,was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intwogroups.ConclusionpramipexoletotreatParkinson'spatientsiseffectiveandsafe
【Keywords】PramipexoleParkinson'sdiseaselevodopa
帕金森氏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病,是因中脑黑质致密部色素(多巴胺能)细胞丧失而发病,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僵直,静止性震颤,姿势不稳等症候群。目前,临床上治疗帕金森氏病最常用的药物是左旋多巴,但大多数患者用药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疗效减退、不良反应多。近年来,普拉克索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帕金森氏病,它是人工合成的氨基苯噻唑类衍生物,为非麦角类多巴胺能激动剂。为了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本文对80例帕金森氏病患者分别应用普拉克索和美多芭帕罗西汀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2年6月入院治疗的帕金森氏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入选标准为:①符合帕金森氏病的诊断标准。②经美多芭单独治疗后症状无改善。③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后总分在18分以上。④无的心、肝、肾等严重的脏器功能衰竭。⑤无精神异常的病史。⑥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病例:排除脑炎,脑血管病,外伤等引发的帕金森氏综合症。
分组后观察组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8~70岁,平均(58.5±7.2)岁;对照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51~71岁,平均(60.2±6.9)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其他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①观察组患者给予普拉克索,药物剂量为0.25mg,每日2次,病情较重者可给予每日最大量剂量4.5mg,每次1.5mg,每日用药3次。②对照组患者给予美多芭和帕罗西汀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其中美多芭的起始剂量为125mg,最大时可加至750mg,每次250mg,每日分3次用药。帕罗西汀的剂量20mg.d-1。药物加量时,待患者的症状逐渐改善且达到稳定时的药物剂量即作为该患者治疗的维持剂量,所有患者的疗程均为12周。
1.3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
1.3.1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帕金森氏病的标准[1]。①单侧起病;②静止性震颤;③逐渐进展;④发病后多为持续性的不对称效果;⑤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好;⑥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的异动症;⑦头颅CT见脑沟增宽,脑室扩大。
1.3.2疗效评定标准[2]①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能独立生活,社交或工作。②好转:症状和体征好转。③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加重。
1.3.3不良反应量表的不良反应项目包括恶心、厌食、上腹不适、嗜睡、困倦、头晕、心动过速、失眠、便秘、口干、视物异常、幻觉、排尿困难等。
1.4观察指标
疗效、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国人修订成人韦氏质量表(WAIS-RC)、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CognitiveAssessment,MoCA),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
1.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0%(χ2=3.78,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n,%)
组别n治愈好转未愈有效
观察组4023(57.0)15(37.5)2(5.0)48(95.0)
对照组4016(40.0)17(42.5)7(17.5)33(82.5)
2.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定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和组间MMSE、WAIS-RC、MoCA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定情况
组别nMSEWAIS-RCMoCA
对照组40治疗前18.2±4.244.5±12.316.8±5.5
治疗后21.1±4.1b48.2±10.9b18.6±5.8b
观察组40治疗前18.1±4.545.6±12.416.5±5.6
治疗后24.5±4.1bc51.4±11.8bc22.2±5.3bc
注:与治疗前比较,b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c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频次为40次,对照组为42次,但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
3讨论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好发于老人,最主要的化学病理为黑质神经元死亡,其致密部不能合成多巴胺(DA)而致纹状体乙酰胆碱(Ach)与DA的功能失去平衡而发病[3]。在治疗帕金森氏病方面,左旋多巴一直是最基本且有效的药物[4]。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常在帕金森氏病功能失代偿初期作为首选药物。左旋多巴类药物的缺点是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药效会逐渐减退[5]。普拉克索是近几年临床治疗帕金森氏病的新药,它与以往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不同,因其对多巴胺具有受体选择性[5],目前的实验证明其可与D2受体家族中的D3受体亚型高度亲和,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原因,但其具体机制还不明确[6]。另外,普拉克索还具直接的抗抑郁作用,这与传统的左旋多巴药物有很大不同,传统的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帕金森氏病必须搭配抗抑郁的药物联合治疗,但普拉克索单用即可起到治疗疾病与抗抑郁的双重效果[7]。本文的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0%(χ2=3.78,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和组间MMSE、WAIS-RC、MoCA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国内闫瑞萍等人报道相似[8]。本文结果提示,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氏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帕金森病的诊断[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6):408-409.
[2]王亚丽.帕金森病证候特点及其演化趋势探讨[J].现代中医药,2007,27(5):46-47.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352-355.
[4]武力勇,贾建平.普拉克索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7,9(2):77-80
[5]陈海波,曾湘豫,张文记.帕金森病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及一致性和敏感性检验[J].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8(1):2-4.
[6]王新德.老年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43.
[7]张琳.刺五加防治帕金森病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3):95-96.
[8]赵仁亮,王拥军.2006年NINDS/CNS关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统一标准的建议[J].中国卒中杂志,2007,2(6):51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