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抑制剂论文_张朝再

导读:本文包含了进入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抑制剂,病毒,缺陷,包膜,免疫,受体,蛋白。

进入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张朝再[1](2019)在《以CD4和CXCR4为靶点的新型HIV-1进入抑制剂的设计、筛选、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即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通过攻击人类免疫细胞,导致人类免疫功能缺陷的RNA病毒。HIV的感染最终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发生。自1981年首例AIDS病例报道以来,HIV/AIDS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之一。本文以HIV-1病毒包膜表面糖蛋白gp120的主要受体CD4和辅助受体CXCR4为靶点,采用不同方法设计、筛选与合成了分别靶向CD4和CXCR4的新型HIV-1进入抑制剂,并对筛选与合成的化合物生物的活性做了进一步研究。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1.以CD4为靶点的小分子HIV-1进入抑制剂的发现CD4分子是gp120结合的主要受体,gp120只有与CD4结合后HIV-1才开始进入宿主细胞过程。抑制gp120和CD4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抑制HIV-1对宿主细胞的感染。本文以CD4为靶点,设计、筛选、首次发现并报道了2个新型HIV-1进入抑制剂(化合物11和37)。为了鉴定筛选出的小分子化合物与CD4的结合活性,本文首次建立并报道了可用于快速筛选CD4小分子配体的受体结合实验,并对该实验进行了验证。应用该实验方法,本文共对345个小分子化合物与CD4的结合活性进行了评价,首次发现了40个与CD4有结合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其中,有265个来自本实验室自建化合物库。通过盲筛的方法从这265个化合物中首次发现了8个(化合物1-8)与CD4有结合活性。其中,2与CD4的结合活性最好。其余的32个化合物均为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从NCI小分子化合物库中筛选得到的。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对文献报道的CD4-gp120共结晶结构进行了分析,选择位于CD4分子D1结构域表面凹腔中的重要氨基酸作为分子对接位点。随后,本文使用SYBYL-X程序中Surflex-Dock算法构建CD4小分子配体的原型分子,并对NCI结构多样性小分子化合物库中的1974个小分子进行虚拟筛选,共命中了40个小分子化合物。通过CD4受体结合实验,本文对上述筛选出的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价,首次发现了5个与CD4有结合活性的化合物,分别是9、10、11、12和13。在这些化合物中,11与CD4结合活性最强,且在两种HIV-1抑制实验中,均显示出了对HIV-1的抑制作用。在HIV-1进入抑制实验中,11可以显着降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胞内的p24水平,表明其具有抑制HIV-1进入宿主细胞的活性。同时,对11的理化性质分析发现该化合物符合类药五原则,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先导化合物。基于以上结果,本文以11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相似性筛选,并对所得到的化合物与CD4的结合活性进行评价。其中,37的与CD4的结合活性较先导化合物11更好(IC_(50)=14μM),且对HIV-1的感染有更好的抑制作用(IC_(50)=2μM)。为分析11、37与CD4的结合模式,本文将这两个化合物在相同参数下分别与CD4进行分子对接,并对对接后的复合物进行了10 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并对11、37与CD4相互作用的关键位点进行了分析。同时,基于文中化合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数据,本文首次建立了11及其结构类似物的3D-QSAR模型,并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对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本文建立的CoMFA和CoMSIA模型相关验证参数r~2、q~2以及F值较高,SEE值较低,同时对测试集中化合物生物数据可以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上述结果均证明了这两个模型是合理与可靠的。随后,本文结合CoMSIA模型生成的等势图与11的化学结构,从空间位阻、静电力、氢键受体/供体等方面对影响化合物与CD4结合活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为后续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提供了合理药物设计的依据,为进一步发现与CD4结合活性更好、抑制HIV-1进入宿主细胞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奠定了基础。2.以CXCR4为靶点的新型多肽类HIV-1进入抑制剂的研究在HIV-1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gp120与CD4结合后暴露出可以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辅助受体(CCR5或CXCR4)的V3环区,随后启动HIV-1感染宿主细胞的后续步骤。阻断gp120与辅助受体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抑制HIV-1感染宿主细胞。本文以CXCR4为靶点,共设计、合成了19条多肽化合物,并对其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在本文合成的多肽中,AR5和AR6均为首次报道的以CXCR4为靶点的HIV-1进入抑制剂。本文在多肽化合物设计过程中引入了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方法,分别从具有抗HIV-1活性的天然多肽或蛋白上选取序列合成多肽片段,并通过连接子将合成的多肽片段连接得到新型多肽化合物。在新合成的多肽化合物中有6条与CXCR4的结合活性在纳摩水平,其中AR5和AR6(由gp120结构中V3环区的保守序列衍生的多肽片段与vMIP-II的N端序列衍生的多肽连接合成的多肽化合物)活性最好。与其构成的多肽片段相比,AR5、AR6和CXCR4的结合活性均提高了20倍以上,其IC_(50)均小于20nM。通过功能性生物实验结果发现,AR5和AR6与CXCR4结合后不引起CXCR4的内化作用,且均可抑制由SDF-1α介导的细胞内钙离子释放以及肿瘤细胞迁移作用。因此,本文鉴定AR5和AR6均为CXCR4的拮抗剂。随后的HIV-1进入抑制实验结果显示,AR5和AR6均可以抑制HIV-1进入宿主细胞。其中,AR6对HIV-1的抑制作用较AR5更加明显,且具有长效抑制作用,其IC_(50)为93nM。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本文对生物活性最好的AR6和CXCR4的作用机制做了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AR6可以通过抑制SDF-1α介导的CXCR4下游AKT和ERK磷酸化水平,对CXCR4的功能产生抑制作用。通过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发现,AR6主要通过与CXCR4的N端、TM1及TM2上的氨基酸结合,阻碍gp120与CXCR4相互作用,进而抑制HIV-1进入宿主细胞。结合自由能计算与CXCR4氨基酸定点突变实验研究发现,AR6与Y45A、W94A、D97A和Y116A突变型CXCR4结合自由能增大或结合活性显着降低,这表明Tyr45、Trp94、Asp97和Tyr116为AR6与CXCR4结合的关键氨基酸。其中Tyr45和Asp97在HIV-1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非常关键,这一发现进一步解释了AR6抑制HIV-1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本文中的突变实验数据及结合自由能计算结果将为进一步对AR6的结构优化、发现与CXCR4结合活性更好、对HIV-1进入宿主细胞抑制作用更强的多肽化合物提供了合理药物设计的依据。此外,AR5和AR6的生物实验结果表明V3环区在发现以辅助受体为靶点的HIV-1进入抑制剂中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同时,由于AKT和ERK在肿瘤存活和增殖中起重要作用,文中AR6可以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以及CXCR4下游AKT和ERK的磷酸化水平,这为抑制肿瘤转移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先导化合物和研究基础。3.联合应用以CD4和CXCR4为靶点的进入抑制剂可以增强抗HIV-1作用目前在HIV-1的ART药物治疗中,多途径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HIV-1的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以及病毒耐药性的产生。通过HIV-1进入抑制实验,本文对联合应用11和AR5或11和AR6对HIV-1的抑制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实验结果表明联合用药组较单独用药组均可以降低PBMC胞内p24含量,可以增强对HIV-1的抑制作用。上述实验结果为本实验室后续对文中发现的化合物在HIV治疗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本文分别以CD4和CXCR4为靶点,首次发现并报道了新型HIV-1进入抑制剂11、37、AR5和AR6,并对其生物活性、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此外,本文还验证了联合应用文中两类抑制剂可以增强对HIV-1进入宿主细胞的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工作为后续11、37、AR5和AR6的结构优化、发现活性更好的HIV-1进入抑制剂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文的工作也推动了以CD4和CXCR4为靶点的HIV-1进入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曼,李海伟,梁烁斌,田振宇,周德敏[2](2018)在《靶向流感病毒进入(细胞)抑制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临床上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主要有M2离子通道抑制剂及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两大类.随着流行性感冒、季节性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爆发以及耐药流感病毒株的出现,使得对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抗流感药物的需求更加紧迫.近年来,随着流感病毒进入细胞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为以"病毒进入细胞为靶"的抗流感抑制剂的研究带来了契机.本文在介绍流感病毒进入细胞分子机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靶向流感病毒进入的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8年11期)

王培林[3](2018)在《基于FDA批准药物库筛选并鉴定拉沙病毒进入抑制剂》一文中研究指出拉沙病毒(Lassa virus,LASV),属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哺乳类沙粒病毒属(Mammarenavirus),引发烈性传染病拉沙热,被美国疾控中心归类为A类生物恐怖病原(Category A bioterrorism agent)。拉沙病毒的天然宿主是啮齿类多乳鼠,人主要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的动物排泄物或气溶胶感染,人与人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传播。拉沙病毒主要在西非地区流行,每年约30万-50万人感染,在住院患者中的致死率最高可达70%,幸存者往往也会伴有耳聋等严重后遗症。目前还没有FDA批准的针对LASV的特效药物和疫苗,治疗手段仅限于在感染早期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高效、特异的抗拉沙病毒药物。病毒进入是病毒生命周期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抗病毒药物设计的重要靶点之一。我们构建了以水泡性口炎病毒为骨架、囊膜蛋白为LASV囊膜糖蛋白GPC(glycoprotein complex)的假型病毒和重组病毒,假型病毒和重组病毒由于囊膜蛋白与LASV相同,因此可以在生物安全二级的条件下模拟LASV的进入过程。由于其携带报告基因,可用于高通量筛选实验。首先,我们通过对1018种FDA批准的药物文库进行高通量筛选,鉴定出两种特异性抑制LASV进入的药物:拉西地平(Lacidipine)和苯氧司林(Phenothrin),它们的IC_(50)分别为2.6μM和5.3μM。通过进一步的机制探索,我们发现两个药物都是通过抑制酸性pH诱导的膜融合从而阻止LASV的进入,同时发现Lacidipine有直接的淬灭活性。其次,我们利用表达LASV GPC的重组病毒筛选了病毒的适应性突变株,发现Lacidipine耐药株病毒的突变位点是信号肽SSP胞外域的第40位苏氨酸突变为赖氨酸(T40K),进一步的研究发现T40突变为K、精氨酸(R)、天冬氨酸(D)的重组病毒都具有显着的耐药性,而T40突变为丙氨酸(A)的重组病毒没有表现出耐药性,其中T40K突变的病毒生长特征最接近野生型病毒,而T40R和T40D突变的病毒生长明显弱于野生型病毒。然后,我们检测了两个候选药物的广谱抗病毒活性,发现Lacidipine对于Mopeia virus(MOPV)和Guanarito virus(GTOV)也有显着的抑制效果,IC_(50)分别为4.8μM和6.2μM。Phenothrin对于MOPV、GTOV和Chapare virus(CHPV)有着显着的抑制作用,IC_(50)分别为8.3μM,6.1μM和8.0μM。由于SSP的T40位点在GTOV上并不保守,我们推测Lacidipine在GTOV上可能存在其它的作用位点,基于此,我们又对GTOV重组病毒进行了耐受Lacidipine的适应性突变筛选,发现耐药株产生的突变为SSP胞外域第36位的缬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V36M)和GP2跨膜区第436位的缬氨酸突变为丙氨酸(V436A),同时带有两个突变的GTOV假型病毒对Lacidipine有非常显着的耐药性。我们的实验揭示了两种FDA批准的小分子药物,Lacidipine和Phenothrin,能够在微摩尔浓度下有效地抑制LASV的进入过程,两种药物都对LASV囊膜糖蛋白GPC介导的膜融合过程有抑制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广谱抗沙粒病毒活性。其作用机制很可能是通过与SSP和GP2亚基相互作用,稳定GPC膜融合前的构象,抑制膜融合而发挥其抗病毒效果。本研究鉴定出有潜力的LASV进入抑制剂,为进一步揭示沙粒病毒入侵机制和发展抗沙粒病毒药物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殷淑文[4](2018)在《靶向HIV-1 gp41跨膜糖蛋白的小分子进入抑制剂叁叶苷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截止2016年,全球约有3670万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00 万人死于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及其相关性疾病。目前,由于抗HIV疫苗的研发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安全有效的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仍是艾滋病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手段。HIV进入抑制剂由于能够在病毒复制早期即发挥抗病毒活性,且对其他抗HIV药物耐药的病毒株仍然有效,因此其发展备受瞩目。HIV进入宿主细胞是由HIV的包膜蛋白和靶细胞膜受体所共同介导的。首先,HIV病毒的包膜糖蛋白gp120与宿主细胞膜上的CD4受体以及辅助受体CXCR4/CCR5结合;之后,HIV-1跨膜蛋白gp41发生构象改变,形成稳定的六螺旋结构(6-HelixBundle,6-HB),从而促进HIV病毒和宿主细胞膜融合,进而导致病毒入侵靶细胞。由于gp41是具有高度保守序列的病毒特有的包膜蛋白,因此其作为药物靶点更具优势。第一个HIV进入抑制剂恩夫韦地(T-20)即为衍生于gp41C-末端重复序列(C-heptadrepeat,CHR)的多肽类药物,其能与HIV的N-末端重复序列结合从而抑制六螺旋结构的形成。但T-20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生产成本高(90mg每天两次)等缺陷,急需发展有效、安全和价廉的新型靶向gp41的小分子化合物。目前,研究者们较多地关注于天然来源的阴离子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抗HIV病毒活性研究。我们前期研究首次发现,来源于多穗柯叶子中的叁叶苷具有较好的抗HIV活性,其属于二氢查耳酮的糖基化产物,因其安全有效,极有可能被开发成一类新型的抗HIV药物进行后续研发。研究目的:评价叁叶苷抗HIV-1感染的活性及体外细胞毒性,深入探讨其抗HIV的作用、可能的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为研发新型、安全、有效的HIV-1进入抑制剂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选用不同的HIV-1实验室病毒株和克隆病毒株,检测叁叶苷体外抗病毒活性。2.采用MTT方法,评估叁叶苷对不同的靶细胞(TZM-b1,U87.CD4.CCR5,U87.CD4.CXCR4 和 MT-2 cells)和 HIV 效应细胞(CHO-WT cells)的细胞毒性。3.通过Time of addition实验、细胞-细胞融合实验、HIV-1单轮感染的假病毒实验、夹心ELISA酶联免疫实验、天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圆二色谱法、基于细胞的ELISA实验和检测辅助受体CCR5/CXCR4的流式实验等,探讨叁叶苷可能的作用机制。4.采用计算机模拟分析方法,检测叁叶苷与gp41内部叁聚体的卷曲螺旋表面的对接。5.通过定点突变实验,检测叁叶苷抗HIV-1JR-FL突变病毒株的活性,分析叁叶苷在gp41包膜蛋白上可能的作用靶点。6.通过SPR法,检测叁叶苷与gp41的N36肽的亲和力。7.通过抗HIV感染实验,检测叁叶苷与不同类别抗病毒药物的协同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叁叶苷对不同亚型的HIV-1实验室病毒株和克隆病毒株均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2.叁叶苷对不同HIV作用靶细胞(TZM-b1,U87-CD4-CCR5,U87-CD4-CXCR4 和 MT-2cells),HIV 效应细胞(CHO-WTcells)和 PBMCs 均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3.Time of addition、细胞-细胞融合及HIV-1假病毒实验均证实,叁叶苷是通过抑制HIV-1包膜蛋白,从而阻止病毒膜融合过程,进而抑制HIV-1进入。4.夹心ELISA法、天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圆二色谱法研究、基于细胞的ELISA实验和检测辅助受体CCR5/CXCR4的流式实验表明,叁叶苷通过抑制HIV gp41六螺旋结构的形成,从而抑制HIV-1的进入。5.计算机对接分析显示,叁叶苷能通过和Leu559、Ile564的疏水作用,和Leu559、Gln558的氢键作用,从而抑制HIV-1JR-FLgp41核心结构的形成。6.HIV-1定点突变实验结果表明,将HIV-1JR-FL gp41核心序列的Ile 564氨基酸突变为非保守的丙氨酸残基,叁叶苷的抗病毒活性作用显着降低,提示Ile564可能是叁叶苷作用的关键位点。7.SPR实验结果表明,叁叶苷能与gp41N36多肽发生牢固结合,其结合的亲和力为1.73×10-7M。8.叁叶苷与不同类别的抗病毒药物联用,能产生显着协同抗病毒效应。研究结论:叁叶苷具有广谱的抗HIV-1活性,且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能特异地靶向gp41的N末端重复序列的区域,从而抑制HIV的进入。定点突变实验表明其作用靶点为gp41 口袋形成的残基(I564)位点。同时,叁叶苷能与多种抗病毒药物产生协同抗病毒效应。因此,叁叶苷有望被开发成为一类新型小分子HIV进入抑制剂,也能组成更多的“鸡尾酒”疗法处方,更有效地防治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5-24)

张晓雨,唐克,郭家梅,陈勍,郭颖[5](2018)在《沙粒病毒进入抑制剂体外药效学评价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沙粒病毒是一类有囊膜的RNA病毒。以哺乳动物为宿主的沙粒病毒(mammarenavirus)中,有9种可致人疾病,其中8种可致人出血热。拉沙病毒(Lassa virus,LASV)感染人所致拉沙出血热(Lassa hemorrhagic fever)流行范围广,有引发疾病大流行的可能,因此拉沙病毒被列为第一类病原微生物。目前针对沙粒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极为有限。本研究应用重组病毒技术,以HIV-1为核心,共构建了以9种沙粒病毒外壳蛋白包裹的重组病毒(arenavirus-GP/HIV-luc),在考察了它们对17株人、猴、鼠及蝙蝠的不同组织来源细胞进入水平的基础上,建立了沙粒病毒进入抑制剂药理活性评价模型,并用工具药验证。本研究建立的重组沙粒病毒进入抑制剂体外药效学评价模型特异性好,安全性高,可在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进行实验,可为抗沙粒病毒药物和疫苗的活性评价提供技术平台,促进针对沙粒病毒出血热的药物及疫苗的研发。(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凡文,劳兴珍,郑珩,顾觉奋[6](2018)在《HIV进入抑制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HIV进入抑制剂主要干预病毒包膜与靶细胞膜融合过程,可有效预防HIV感染。在HIV进入细胞过程中,HIV包膜糖蛋白gp120首先与宿主细胞膜上的CD4分子结合,使gp120构型变化,继而与CCR5或CXCR5等辅助受体结合,诱使跨膜亚基gp41构型改变,HIV包膜与细胞膜空间靠近,最终融合。基于这一过程,可通过筛选与gp120结合的化合物、设计CD4模拟物、研制CD4或CCR5单抗、构建辅助受体抑制剂等方法,从各个方面干预HIV的进入。对HIV进入抑制剂的靶标和药物研发进展进行概述。(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唐克,郭颖[7](2017)在《尼帕病毒进入抑制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尼帕病毒(Nipah virus)属副粘病毒科亨尼帕病毒属,是在南亚各国出现的一种人畜共患病高致死率病毒。自1999年以来至少造成387人死亡,属生物安全4级病原(BSL-4),迄今为止尚无针对该病毒的疫苗或药物批准上市。近年来,以尼帕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为靶点的结合抑制剂和融合抑制剂是抗该病毒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此领域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陈冰霞,徐俊,马伟峰[8](2017)在《以gp120、CD4和CXCR4为靶点的HIV小分子进入抑制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危害极大。病毒的包膜蛋白gp120及其受体CD4、辅助受体CXCR4在病毒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gp120的Phe43口袋结构和Arg59是其与CD4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部位。HIV小分子进入抑制剂因能在HIV感染细胞前即发挥抑制病毒的作用,成为近年来抗HIV药物研究的热点。Phe43口袋结构是小分子进入抑制剂的重要靶点,目前研究热点化合物主要有BMS-378806、BMS-488043及其类似物、NBD-556及其类似物。靶向CXCR4也是研究HIV小分子进入抑制剂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9](2016)在《雅培口服PARP抑制剂Veliparib正在进入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Veliparib是雅培生命研发的一种口服的PARP抑制剂。Veliparib正在开展用于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研究。正在研究将Veliparib与DNA损伤疗法联用后是否可以阻碍Veliparib损伤修复机制进而促进肿瘤细胞死亡。(源自:药品资讯网)(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6年32期)

王静,陈淑敏,马铃,张瑞欣,李卓荣[10](2016)在《埃博拉病毒进入抑制剂筛选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以埃博拉病毒(EBOV)包膜糖蛋白(GP)为靶点,建立埃博拉病毒进入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应用该模型筛选具有特异性抑制埃博拉病毒进入的活性样品。方法利用细胞水平重组病毒技术,分别用两株不同爆发时间的Zaire-EBOV的GP与HIV核心质粒(p NL4-3.Luc)共表达,制备重组病毒EBOV-GP-Old/HIV-luc和EBOV-GP-New/HIV-luc。利用ELISA和荧光素酶检测技术,优化病毒产量、感染性、感染剂量及荧光活性测定时间等因素,建立药物筛选模型。利用统计学参数及阳性化合物评估该模型的稳定性和灵敏性。应用该模型,对242个样品进行初步筛选,并通过与水泡性口膜炎病毒包膜蛋白包装的重组病毒VSVG/HIV-luc进行比较,以判断样品的特异性。结果该模型可用于靶向GP蛋白的埃博拉病毒进入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并获得4种具有特异性抗埃博拉进入活性的样品。结论该模型可用于抗EBOV进入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应用该模型获得的阳性样品有助于抗EBOV药物的发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期刊2016年03期)

进入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临床上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主要有M2离子通道抑制剂及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两大类.随着流行性感冒、季节性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爆发以及耐药流感病毒株的出现,使得对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抗流感药物的需求更加紧迫.近年来,随着流感病毒进入细胞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为以"病毒进入细胞为靶"的抗流感抑制剂的研究带来了契机.本文在介绍流感病毒进入细胞分子机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靶向流感病毒进入的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进入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张朝再.以CD4和CXCR4为靶点的新型HIV-1进入抑制剂的设计、筛选、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李曼,李海伟,梁烁斌,田振宇,周德敏.靶向流感病毒进入(细胞)抑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8

[3].王培林.基于FDA批准药物库筛选并鉴定拉沙病毒进入抑制剂[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18

[4].殷淑文.靶向HIV-1gp41跨膜糖蛋白的小分子进入抑制剂叁叶苷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

[5].张晓雨,唐克,郭家梅,陈勍,郭颖.沙粒病毒进入抑制剂体外药效学评价模型的建立[J].药学学报.2018

[6].王凡文,劳兴珍,郑珩,顾觉奋.HIV进入抑制剂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8

[7].唐克,郭颖.尼帕病毒进入抑制剂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17

[8].陈冰霞,徐俊,马伟峰.以gp120、CD4和CXCR4为靶点的HIV小分子进入抑制剂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7

[9]..雅培口服PARP抑制剂Veliparib正在进入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

[10].王静,陈淑敏,马铃,张瑞欣,李卓荣.埃博拉病毒进入抑制剂筛选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6

论文知识图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A)9...HIV进入抑制剂ADS-J1的化学结构作用于HIV gp120的进入抑制剂研...作用于HIV gp120的进入抑制剂研...包覆GCC样品纸张中的留着率一皂昔类HSNI流感假病毒进入抑制剂

标签:;  ;  ;  ;  ;  ;  ;  

进入抑制剂论文_张朝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